俄羅斯共和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俄羅斯共和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承萱,遲雲寫的 一帶一路 文化之旅:陸上明珠 和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無聲無息的戰爭仍在繼續—— 2013 年親訪喬治亞,我不禁想到 ...也說明:史達林征服三國後,成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並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共組蘇聯——這讓他鞏固了自己在黨內的地位,並在列寧逝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連弘宜所指導 王大維的 俄白聯盟之研究─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探討 (2012),提出俄羅斯共和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俄白聯盟、新古典現實主義、歐盟北約東擴、俄白油氣之爭。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班 彼薩列夫所指導 鄭曄琦的 俄羅斯與歐盟能源合作與矛盾(2000—2010) (2010),提出因為有 俄羅斯、歐盟、能源、地緣政治、國家利益、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俄羅斯共和國的解答。

最後網站俄羅斯的名字從哪裏來的? - BBC 英伦网則補充:俄羅斯 的文化究竟是前蘇聯還是沙皇締造的? ... 儘管前蘇聯在1917年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時迴避了俄羅斯的名字,但在1991年前蘇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俄羅斯共和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帶一路 文化之旅:陸上明珠

為了解決俄羅斯共和國的問題,作者劉承萱,遲雲 這樣論述:

  《"一帶一路"文化之旅》分為《陸上明珠》和《海上明珠》兩冊,涉及"一帶一路"沿途及周邊67個國家。在這裡,你可以領略各國美術、建築、音樂、文學、電影和當代藝術;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各國傳統禮儀、節慶民俗、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各國的地理、經濟、社會現狀;在這裡,你可以跟隨張騫、鄭和的腳步去體驗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書中同時錄有詳實的旅行指南,包括景點地址、開放時間、匯率兌換、簽證諮詢和交通信息等,為您未來的出境行程提供貼心參閱。

俄羅斯共和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好我是繆杰,歡迎來到繆杰工作室
今天的【杰說歷史】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
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最終使俄羅斯帝國滅亡的二月革命
另外說一下杰說歷史以後每週都會發佈一片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或歷史相關的影片

俄國革命-二月革命
1917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
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
是導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導火線
其實革命爆發的原因
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重創
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
所以最終爆發了二月革命

協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並且,應協約國的多次要求,為了配合西線戰事
俄軍多次主動發起攻擊
迎擊德國與奧匈帝國以及南方的鄂圖曼帝國
俄軍最初略有小勝,但面對著多線作戰的窘迫局面
遭受嚴重挫敗,例如在東普魯士輸給了德軍
工廠產量下跌、鐵路系統欠缺效率以及後勤保障極其不力
是俄國數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皇帝-尼古拉二世
二月革命爆發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
率領俄軍在東線作戰
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德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
而皇后寵信癲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令政府充滿貪污,使內政混亂
國家局勢漸趨緊張

領導失敗以及戰術落後
同時,俄軍戰術戰法陳舊落後
軍隊領導人將私人恩怨帶入戰場
導致開戰後俄軍即遭慘敗
後來應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要求
為了配合英軍登陸作戰和緩解西線壓力
俄軍發動了夏季攻勢,遭到重大損失
人員俘虜達100多萬,國內統治岌岌可危
到了戰爭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陣亡
五百九十萬人受傷,逃兵者眾多
將領與軍官能力平庸,以導致整體士氣低落
某些部隊出戰時,竟然沒有充足的彈藥與其武器相配
俄國後方則有嚴重饑荒,物資短缺
基於德軍的猛攻與邊境封鎖,俄國經濟最終被拖垮

提議君主立憲(俄國議會)
擁有一些自由派成員的杜馬(俄國議會)
向尼古拉二世建議組成類似1905年俄國革命後
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
但被他拒絕

二月革命-事件開始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
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已然齊備
聖彼得堡25萬駐軍,主體是後備役部隊
當時後備役管理混亂,一個連高達1350多人
卻只有一個低級軍官管理
而忠於皇帝的近衛軍在前線
尼古拉二世下令從前線調回來25個團的近衛騎兵軍到聖彼得堡
計畫把聖彼得堡的亂軍拉出去到附近其他城市進行進一步整編
不過彼得堡市長和駐軍司令一聽騎兵要來
覺得很麻煩,而且還得準備場地養馬餵馬
嫌花錢費事
加上附近城市聽說要把亂軍拉來自己這裡
肯定是花錢還要擾民,所以就各種不配合
也就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割
政府公文互相寫了好幾個月,推卸責任
導致調近衛軍入首都的事情始終無法啟動
3月3日,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工人宣布罷工
罷工工人被解僱,引致其他工廠的罷工
期間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麵包供應
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
不過在第一天沒有出現死傷
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一同集結在聖彼得堡,局勢越來越緊張
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
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
參與者首次使用在俄國使用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
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
罷工演變成對政府的不滿
最後二月革命終於爆發
在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
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
3月10日,尼古拉二世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
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
由於俄羅斯工廠的工人
相當多都是舊禮儀派教徒出身
所以同樣信奉舊教的哥薩克軍隊
幾乎沒有參與過鎮壓工人遊行的事情
因為怕因為宗教的問題會使
哥薩克軍隊支持示威者所以當時有幾個哥薩克大首領
特意請求尼古拉二世不要把哥薩克部隊投入鎮壓工人遊行
但後來事實哥薩克軍隊開始襲擊警察導致秩序大亂
加上有九萬後備役駐軍攻擊監獄和政府機構

孟什維克派(和平派)與布爾什維克(激進派)
孟什維克為著給人民撐腰,邀請工人在2月27日
在國家杜馬開會那天到杜馬所在地塔夫里達宮附近舉行和平示威
要求杜馬建立一個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
希望這樣可以提高杜馬的聲望,對沙皇施加壓力

而布爾什維克堅持反對孟什維克的路線
由於沙俄政府的迫害
當時以列寧為首的黨中央處在國外
稱【中央國外局】
黨在國內的工作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
1917年初,黨中央俄羅斯局通過決議
指出到杜馬去示威遊行必然模糊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
隨後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散發傳單
號召工人在
「打倒沙皇君主制度!」「以戰爭反對戰爭!」「臨時革命政府萬歲!」
的口號下舉行示威遊行
結果,在2月27日
有9萬人參加罷工
並且大部分工人都跟著布爾什維克走
在涅瓦大街(布爾什維克)示威遊行
而去塔夫里達宮(孟什維克)的寥寥無幾

布爾什維克黨主開始主導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的領導下
激進群眾進一步聯合起來
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
衝壓車間的工人舉行罷工
要求提高計件工資和召回被解僱的工人
不過廠方無理拒絕
且以高壓手段進行威脅
並宣布不定期歇業
在這個廠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響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
立即領導工人同廠方針鋒相對地鬥爭
罷工擴大到整個普梯洛夫廠
3月7日,按軍管當局命令,普梯洛夫廠大門緊閉
工人無法入內,便成立罷工委員會
並決定請求其他工人支援
衝突進一步發展為全市性的鬥爭

1917年3月12日,成千上萬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進
由於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組織工作
軍隊中的大批士兵轉到革命的隊伍中
早上六點,沃倫禁衛團教導隊士兵起義,殺死教導隊隊長
然後上街,開往附近的普列奧勃拉任斯基團和立托夫斯基團
把這兩個團的士兵聯合起來

整理好隊伍後,起義兵團繼續同工人會合
不過駐維堡區的莫斯科禁衛團教導隊進行反抗
阻止士兵參加起義
起義士兵和工人衝進營房
擊斃教導隊長,奪取了武器,武裝了工人

工人和起義士兵奪取了兵工總廠和炮兵總部
繳獲4萬支步槍、3萬支手槍和大量子彈
布爾什維克帶領群眾向監獄衝擊,釋放了政治犯
獲得釋放的布爾什維克立即奔向工人區,參加戰鬥

軍隊參加起義的比例越來越多
據統計,軍隊參加起義的在3月11日晚還只有600人
12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則達66700人
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時內就迅速集結,使沙皇政權根本沒時間反應

1917年3月12日晚
沙皇的大臣們在瑪麗亞宮開了最後一次會
但很快就被逮捕了
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彼得格勒鎮壓起義
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
沙皇的討伐隊被阻攔在半路
整個首都已經掌握在起義人民手中
1917年3月12日
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經黨中央俄羅斯局討論後)
以傳單形式發表了《告全體俄國公民書》
宣告沙皇制度垮台
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
指出工人和革命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
沒收地主土地,實行8小時工作制
聯合各交戰國人民制止戰爭

這份宣言曾在彼得格勒廣為傳播
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宣讀
是確認布爾什維克在二月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的見證


沙皇返回彼得格勒
此時名義上皇帝尼古拉二世是因為彼德格勒的示威
而搭乘火車回到俄國以便維持大局
但沙皇根本還沒意識到嚴重性
加上他返國的真正原因不只於此
主要是因為他的子女們染上麻疹
包括他的唯一兒子阿列克謝皇太子
因為這樣皇帝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普希金市沙皇村陪伴太子與公主們
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
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他退位
無奈之際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與他的兒子退位
並提名自己的弟弟米哈伊爾大公繼承帝位
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
大公也很清楚並在3月17日拒絕登基這個爛攤子
因此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

從1917年2月28日開始的的二月革命推翻皇帝後
俄羅斯成立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

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結束了沙皇統治制度
由人民成立了臨時政府
但資本與無產的競爭才正要開始
隨後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其實二月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俄國的社會矛盾
卻同時也為之後即將到來的【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礎

接著就是十月革命的事情了
想看第二批革命者批評臨時政府以及之後的發展
請繼續關注杰說歷史
今天的【杰說歷史】就到這邊囉
未來每週都會有關於歷史的影片跟大家分享
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讚和訂閱小鈴鐺
我是繆杰 我們下次見掰掰


喜歡的話請訂閱我的頻道!!記得要開啟小鈴鐺哦

俄白聯盟之研究─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探討

為了解決俄羅斯共和國的問題,作者王大維 這樣論述:

於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正式獨立的白俄羅斯共和國,其與俄羅斯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因素、經濟上的依存關係、相近的種族文化與歷史傳統,促使兩國建立相較於獨立國家國協(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СНГ/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更為緊密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組織,亦即使兩國走向整合的白俄羅斯─俄羅斯聯盟(Союз Беларуси и России/ Union State of Russia and Belarus)。自1996年4月始,時任白俄羅斯總統的盧卡申科(Лукаш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Alexander Grigoryevich Lukashenko)與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Ельцин, 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就俄白聯盟簽署一系列協議,諸如《俄白共同體組織條約》(Договор 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Сообщества Беларуси и России)、《俄白聯盟條約》(Договор о Союзе Беларуси и России)、《關於進一步整合宣言》(Декларация о дальнейшем единении России и

Беларуси)、《兩國公民權利平等條約》(Договор между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ей и Республикой Беларусь о равных правах граждан)、《建立國家聯盟經濟共同體協議》(Соглашение о создании равных условий субъектам хозяйствован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союзников)和《建立聯盟國家條約》(Договор о создании Союз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等,朝俄白整合目標邁進的條約。 然俄白聯盟自成立之初至今,負面批評不斷,且除了在

軍事同盟上兩國具有較為成功的碩果外,其他領域均無突破性的進展。此外,俄白雙方兩次的油氣之爭與白俄羅斯兩次經濟危機俄羅斯態度不明的事件,使俄白整合蒙上陰影。另一方面,歐盟與北約的東擴,明顯以白俄羅斯、烏克蘭與喬治亞等前蘇聯衛星國為主要拉攏目標,在此國際因素影響下,如何解釋俄白雙方政府仍決定繼續俄白聯盟,是為此論文關注的焦點,並試圖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角度,由個案研究的途徑,分析解釋並預測俄白聯盟的發展。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為了解決俄羅斯共和國的問題,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這樣論述:

戰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充滿時代精神,散發報紙氣味的官方語言, 一種是被強行掩蓋的個人真實,像是女人的聲音,一如戰爭中不該有女人的臉......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直譯繁中版2016年首度上市,由吳佳靜老師(政大斯拉夫語系)審訂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因為她們是女人,不會是英雄,她們的聲音也不會被聽見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系列作,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2015是二戰終戰70周年,2015年ISIS持續恐攻,2015年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

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她的文字說出了時代真相,記錄了人民的苦難與勇氣。本書於1985年出版,但2002年才改寫完成,那些遭受譴責的片段終於得以完整呈現,說出時代的真相。   我們是女兵,也是女人   二戰期間,蘇聯發動一百萬女性上戰場,過去所有絕對男性的崗位上全都有女人的身影,她們是狙擊手、砲兵、坦克兵、通信兵、機槍兵、游擊隊員、司機、空軍飛行員、傘兵、醫生、護士、戰地記者。   談到戰爭,過去無數作品中充斥的是男性的聲音。但在這裡,不再有英雄,不再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琳瑯滿目的勳章,或光榮與勝利,那些曾與男性並肩作

戰卻緘默不語的女性,如今,透過她們的眼睛,戰爭有了不一樣的面孔。戰爭裡充滿的是髒污、跳蚤和流不完的血,但戰爭也是她們的青春、生活,甚至是初戀。   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戰爭後沒有女人的聲音   雖然偶爾她們也想念長髮,想念裙子,甚至是一只耳環,但這統統不允許,在戰場上她們被抹去了女性的臉孔。像男人一樣與敵人廝殺。但戰爭後,她們卻被要求閉口不談戰場上的真相。   當戰爭結束後,她們試圖返回一般生活,卻發現被人以奇特眼光注目,因為她們是女人,不會是英雄,甚至可能是蕩婦。她們口中傳述的戰爭不被認可,她們被教導只能說出男性視角的戰爭面貌。在作者訪談過程中,曾有為女性透露前一晚她的丈夫還在「教導」

她如何講述戰場上的故事。這本書的出現,她們的聲音終於可以揭開被遺忘的過去,那些黑暗面重創了蘇聯人的心靈,他們從小熟悉的「我們是勝利者」的定論,在這些殘酷真相面前無立錐之地。   透過戰爭我們看見人性   書寫的內容跨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啟示錄般的文學,用多種聲音篇貼出時代全景,精確描寫人性與社會。不只是記錄事件和事實,也是記錄人類情感的歷史。我們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們如何思考、理解、記憶,他們相信與否,他們面對哪些希望與恐懼。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

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政大斯拉夫語系劉心華教授總導讀   ◎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歐茵西專文導讀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聰威/小說家   王薇君/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冬陽/小說書評人   吳玉山/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   吳維寧/以色列自由作家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 首席執行長   李彥龍/中山女高歷史教師   東年/小說家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   郝譽翔/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陳仁姮/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歷史學博士、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昭珍/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   陳祺勳/個人意見部落格格主   陳樂融/作家、主持人   陳穎青/資深出版人   郭強生/作家、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   莊德仁/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

長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蔡英文/中研院研究員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歐茵西/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兼任教授   劉心華/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   蕭道中/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賴盈銓/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   蘇淑燕/淡江大學俄文系系主任 好評再三   我第一次知道白俄羅斯記者作家亞歷塞維奇,乃因她得

了二○一五年諾貝爾文學獎。那年,我很快找到她唯一的在台中譯本著作《車諾比的悲鳴》,訪談文字,鏤刻了車諾比核災此恨綿綿的後遺症。我被感動了,記者可以做的事,真的很多。   終於她的四本記者眼光下的「文獻文學」作品,可以一次呈現於台灣讀者的面前了,我對台灣出版界的誠意,尤其感謝。   所有的文字敘述,都有「經驗層次」與「剪裁選擇」的交錯,既是紀實也是創作。亞歷塞維奇讓世人看到了記者的良心,看到了寫作的能量,她在媒體日漸商業化、庸俗化的年代,點起一盞溫暖的燈!──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毫無冷場。──德國國家廣

播電台   亞歷塞維奇為歷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獎  

俄羅斯與歐盟能源合作與矛盾(2000—2010)

為了解決俄羅斯共和國的問題,作者鄭曄琦 這樣論述:

本文以地緣政治學與國家利益理論作為基礎,由2000年至2010年俄羅斯與歐盟能源的供應與需求、在能源領域的合作狀況、雙方所提出的能源政策,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所發生的能源糾紛,分析俄歐雙方的合作與矛盾,對雙方未來的合作關係提出預測。俄羅斯憑藉著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和強大的生產及出口潛力,與歐盟兩次東擴行動,彼此的能源供需與地緣關係,再加以歷史傳統的能源合作,以及新舊能源輸送管道,都成為雙方合作的根基。俄羅斯與歐盟為了滿足國家生存發展基礎的各方面需要,達成求強致富的國家目標,皆順應時勢提出各自的能源戰略,在雙方的能源戰略中,可以看到既想加強合作,又害怕因為依賴而被對方牽制的矛盾情感。

烏克蘭與白俄羅斯是俄羅斯向歐盟輸送能源最重要的兩個過境國,2000年至2010年間,俄烏白發生四次嚴重的能源糾紛,造成歐盟成員國承受巨大的損失,也影響了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供應安全的信心。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關係,在政治與經濟相互影響下產生了合作與矛盾兩面向,目前雙方的合作對國家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大於矛盾。因此,短期內,俄歐雙方在能源領域仍會繼續保持相互依賴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