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歐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俄羅斯歐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迪特爾• 哈勒(新西蘭)克裡斯•肖爾寫的 腐敗:人性與文化 和張亞中、黃偉峰、王聖智等14人的 歐洲聯盟的全球角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歐盟擬因「向俄出售設備」首度制裁7中企!中國也說明:歐盟 成員國討論新一輪針對俄羅斯制裁措施,其中包含以下2家中國公司、5家香港公司:三合成半導體(3HC Semiconductors)、金派科技(King-Pai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友誼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何思因所指導 薛蓉的 以互賴理論解釋歐盟與俄羅斯天然氣貿易關係之變遷 (2020),提出俄羅斯歐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俄羅斯、歐盟能源政策、天然氣、頁岩氣、地緣政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魏艾所指導 宋淳暄的 中國在中東歐的經貿政策對俄國及歐盟的影響 :以「一帶一路」倡議及「16+1」平台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一帶一路倡議、16+1平台、經濟權力工具、歐盟東擴的重點而找出了 俄羅斯歐盟的解答。

最後網站歐盟正式指控俄羅斯政府參與駭客攻擊 - iThome則補充:歐盟 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在上周五(9/24)公開聲討參與駭客行動的俄羅斯政府,指控該國政府主導一項名為Ghostwriter的駭客行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俄羅斯歐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腐敗:人性與文化

為了解決俄羅斯歐盟的問題,作者(美)迪特爾• 哈勒(新西蘭)克裡斯•肖爾 這樣論述:

由全球13位人類學家歷時幾年,對美國、俄羅斯、歐盟、玻利維亞等國家進行實地考察、披閱資料,從人類學角度作出的對全球腐敗現象的深刻解讀。 從探討腐敗產生原因,到結合經濟與社會背景分析腐敗、解讀全球反腐機構、剖析腐敗的傳播與發展。作者們指出腐敗是人類社會的全球通病,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免於腐敗困擾,腐敗是一場人性、權力和道德之間無硝煙的戰爭。 當前,腐敗已經嚴重影響到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方方面面。作者從人類學角度而非政治角度解讀腐敗,是想指出:雖然腐敗來自於人性,但文化與制度卻可以控制腐敗的程度及其危害性。總之,反腐已經是全球範圍的大事,任重而道遠。   (新西蘭)克裡斯·肖

爾(Cris Shore),新西蘭綜合排名第一的大學——奧克蘭大學人類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人類學、國家政策及政府治理方式。 (美)迪特爾· 哈勒(Dieter Haller),美國的公立大學之一——德克薩斯州大學人類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政治人類學、邊疆問題、性別研究以及地中海問題。   引言 欺詐性交易:人類學與腐敗研究/001 第一部分 社會“轉型期”的腐敗? 1.雙城毀滅記:楊斯頓與巴勒莫的有組織犯罪與政治腐敗/002 (美)簡•施耐德,(美)彼得•施奈德 2.賄賂、禮品及紅包:反思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醫療保健體系中的腐敗現象/021 (美)蜜雪兒•瑞弗金–菲施

3.腐敗是一個過渡現象:公民社會的呼喚/041 (澳)大衛•W.洛弗爾 4.腐敗,財產返還與羅馬尼亞/056 (意)菲利波•M.澤賴裡   第二部分 制度化腐敗與反腐機構 5.廉政先鋒:美德運動與全球反腐浪潮/076 (瑞典)史蒂文•桑普森 6.歐盟的文化與腐敗:反思歐委會中的欺詐、裙帶關係以及任人唯親現象/106 (新西蘭)克裡斯•肖爾 7.美國企業界的腐敗:安然醜聞與白領犯罪/131 (美)卡羅爾•麥樂倫   第三部分 全球腐敗故事 8.“紮在肉裡的一根刺”:印度農村的腐敗/148 (美)阿克希爾•古普塔 9.“這兒的人全都是腐敗的”:葡萄牙南部阿連特茹的故事/170 (德)多爾勒•德拉

克 10.公民藐視國家:玻利維亞埃爾阿爾托的日常腐敗及地方政策/189 (美)西恩•拉紮爾   後記“緊要關頭”:人類學與腐敗研究現狀/206 (美)桃樂西•路易絲•津恩 參考文獻/219   本書的背景源自數個偶發事件。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2001年底美國能源公司安然垮臺所帶出的巨大的欺詐及腐敗醜聞。這些醜聞撼動了整個美國企業界。本書的部分作者當時就預言,在未來幾年內,安然醜聞將超越9•11恐怖襲擊,成為美國社會一個更為重大的轉捩點。這種論斷似乎有失公允,但它不由引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通過分析已經發生的事件,我們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更深層次的教訓?安然大廈的倒塌是因為其複雜的財

務操作過程被公之於眾。而當初設計這種操作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隱瞞公司債務,隱藏存在于安然資產負債表外的海外合夥企業。安然這麼做既是為了製造公司盈利的假像,又可以幫助公司的高管們搖身變成百萬富翁。它成功實現了這兩個目的。   無人能出其右——至少就目前來看是這樣。然而,安然公司卻在2001年12月提出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申請。2002年6月,負責安然審計等業務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也被提起刑事訴訟,罪名是妨礙司法公正,並且“在知曉的情況下,故意使用賄賂的手段”誘導其員工銷毀與安然公司相關的檔。這些會計醜聞的嚴重程度是史無前例的,而且以前在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也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但是,在安然事件過

去僅僅三個月之後,一樁更大的舞弊醜聞就讓轟動一時的安然事件黯然失色了——2002年1月全球電信業巨頭世界通信公司被發現虛報了38億美元的利潤,後來這一數字被修正到70億美元,著實令人驚愕。 從人類學的視角來看,這些事件的重要性就在於警醒我們,歐美人對腐敗的假設是錯誤的。上層腐敗並不只發生在那些非西方文明的“異類”國家,也不是只有工作在制度存在漏洞的國家官僚機構與國營部門的官員才會腐敗。當我們發現腐敗(既包括大規模腐敗也包括系統性腐敗在內)也存在于規章嚴苛的資本主義體系的核心時並不應該覺得驚訝。 2002年8月,參加第7屆歐洲社會人類學家協會會議的各國學者們齊聚哥本哈根就“腐敗”問題展開討論

。安然醜聞和世界通信公司舞弊事件也為此次集會提供了極為應景的背景。值得注目的是,根據透明目標公佈的清廉指數,丹麥這個單一民族國家高居“世界最清廉國家”榜單的第二位。借用莎翁的一句話,在丹麥一切似乎都是好的。 不過,像“最清廉國家第二名”或是“最腐敗的國家”這種指數,在這樣的背景下具體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闡釋這種衡量方式及其所帶來的道德要求?腐敗是否能夠量化,並用如此抽象空洞的方式來評判?腐敗的實踐或體驗過程是複雜的,憑人的“感知”進行的測量夠不夠準確?又是否能夠反映它的“現實性”及複雜性?正如這些問題所指出的,編寫本書的目的是質疑那種把腐敗當成是一種思想範疇和組織原則的想法,並對其政治和

文化影響進行審視。我們進行分析時首要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人類學在理解當今世界腐敗現象的過程中能起到何種作用?正如文集的作者們在各自文章中所闡述的那樣,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腐敗,必定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腐敗的意義與表現這些問題,而不是更常見的制度分析與理論建模。 後者似乎已經成為腐敗研究的陳詞濫調。然而,開始著手進行這樣的專案之前,必須首先解決如下問題:到底什麼才是腐敗?作為一個分析性概念,這個術語的用途到底有多大?什麼樣的條件會促使腐敗行徑滋生蔓延?在不同環境下,這些腐敗行為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如何對它們做出解釋? 之所以要著手研究如此棘手的問題,一部分原因是想抵制一種在致力於反腐運動的政

府及決策者間流行的趨勢。近來他們打算草草結束如何將“腐敗”定義成一種分析性類別這個問題。世界銀行宣佈,整個討論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它自信地斷言,“腐敗”是“政府公職人員濫用權力來謀取私利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許多關於透明化、自由化和“善治”的政策。但這個定義把腐敗簡化成了政府公共部門員工不誠實的個人行為或是“爛蘋果”的問題。它也將對腐敗的解釋簡化成了個人的貪欲及唯利是圖。 因此,如果沿用蘋果這一比喻,重點就落在單個蘋果,而不是裝蘋果的籃子身上。但如果腐敗是制度性並且系統化的呢?天主教會腐敗嗎?人們曾向波士頓大主教勞舉報過神職人員的孌童癖行徑。他自己也承認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算腐敗嗎?

在安然、默克、施樂以及安德魯森這一系列醜聞事件中,腐敗的當事人又是誰?是按照吩咐銷毀證據及檔的底層官員?是下達指令的部門經理?抑或是那些玩弄市場於股掌間的公司執行總監們?如何衡量“政府公職人員”是否“濫用了權力”?什麼算是“個人私利”?法國的檢察官發現,有消息表明自戴高樂將軍以來,法國歷屆總統均動用了國有石油公司埃爾夫–阿奎坦的資金來賄賂外國領導人。密特朗總統利用這些非法資金來資助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的競選活動。他是密特朗所在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的盟友。這些活動與世界銀行對腐敗的定義相符嗎?顯然“不符”,這又說明瞭什麼?  

俄羅斯歐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以互賴理論解釋歐盟與俄羅斯天然氣貿易關係之變遷

為了解決俄羅斯歐盟的問題,作者薛蓉 這樣論述:

歐洲一直以來便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天然氣出口市場。由於俄羅斯的經濟結構相當倚賴能源出口,歐盟則是產能不足需要向外進口大量的天然氣,雙方因此形成了緊密的相互依賴關係。然而天然氣不僅是經濟商品,俄羅斯更將其作為政治槓桿持續性的影響中東歐國家。2009年俄烏天然氣爭議發生後,供應危機連帶衝擊了歐盟的整體經濟與能源安全。顯示出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發展不均和依靠單一供應商、單一運輸路線等嚴重問題。歐盟於是透過法規改革與基礎設施興建等措施減少內部的能源安全風險,並且逐步限制俄羅斯的壟斷性銷售行為。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在美國頁岩氣的強勢競爭與國內市場環境改變下,調整了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策略。使得近十年內歐洲的天然氣

市場產生了重大變化。本研究旨在透過互賴理論的架構比較在2009 前、後,歐俄雙方在天然氣貿易上的策略轉變及其影響。了解互賴關係如何改變市場結構,進而減少俄羅斯天然氣的政治性作用。

歐洲聯盟的全球角色

為了解決俄羅斯歐盟的問題,作者張亞中、黃偉峰、王聖智等14人 這樣論述:

自《馬斯垂克條約》生效以來,歐盟成立迄今已超過二十年, 它在全球事務中能否持續扮演要角,更拓展其影響力?   冷戰的結束為歐洲統合繼續深化與廣化提供時代的機遇。透過《馬斯垂克條約》的擘劃,揭櫫發展「經濟與貨幣聯盟」以及「政治聯盟」的企圖心,伴隨歐洲聯盟的擴大、歐元的發行以及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機制的制度化,為歐洲在全球政治舞臺注入新的動力。   歐洲聯盟目前已擁有二十八個會員國,卻尚未停止其深化及廣化之路,仍不斷嘗試構建與發展全球性的角色與影響力。本書邀請國內的歐盟學者專家,從不同面向探究歐盟的全球角色,及其所發揮的影響力。內容包括歐盟與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等強權的雙邊關係,歐盟對

外決策的結構和運作,在全球經貿、衛生、安全、援助等領域的作為,及歐盟與烏克蘭、非加太關係的發展與挑戰。本書《歐洲聯盟的全球角色》是近年來探討歐盟對外關係最完整且深入的中文專書。

中國在中東歐的經貿政策對俄國及歐盟的影響 :以「一帶一路」倡議及「16+1」平台為例

為了解決俄羅斯歐盟的問題,作者宋淳暄 這樣論述:

中國於習近平時代的外交政策有別於過去的韜光養晦,逐漸更加自信,其透過經貿政策加強與區域國家的關係,包含「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建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平台等。中國在習近平時期加大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往來,其所提出的「16+1」平台即以中東歐國家為首,加強雙方會晤管道,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完善的連結。本研究主要探討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與「16+1」平台加深與區域國家雙邊經貿合作是否影響中東歐與主要貿易夥伴歐盟、俄國的經貿關係。此外,中國所提出的「16+1」平台是否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與個別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關係。最後,中國大規模基礎建設是否為歐盟及俄國帶來潛在的威脅

。本研究以貿易、投資、基礎建設做為分析指標,透過Jonathan Kirshner經濟權力工具對中國經貿政策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國雖然在「16+1」平台增加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實際上,中國主要投資國家為中東歐四國、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貿易方面,中國與中東歐四國的貿易額遠高於地區其他國家。其次,中國經貿政策對歐盟及俄國帶來部分影響。貿易商品中,中國及俄國重疊項目僅於次要出口商品,中國經貿政策因而未顯著影響俄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關係。然而,中國與歐盟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項目皆以機械設備及電器設備為首,其中,中國與歐盟出口至中東歐國家的電器商品存在高度同質性,雙方皆出口電話相關設備。因此,中國經貿政

策可能對中東歐國家帶來規避性及防禦性作用。基礎建設部分,中國與俄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基礎建設皆涵蓋鐵路、核電廠、港口、電信設備,其中捷克Dukovany及Temelin核電廠建設為雙方當前的競爭項目。中國與歐盟相似的基礎建設領域包含鐵路、公路建設,當前雙方雖未有相互競爭的案例,但個別歐盟國家可能存在與中國競爭的項目,此則不列入本研究範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