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佔領中國領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俄羅斯 佔領中國領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豐下楢彥寫的 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和萬斯白的 日本滿洲間諜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知兵堂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俄羅斯 佔領中國領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為了解決俄羅斯 佔領中國領土的問題,作者豐下楢彥 這樣論述:

  尖閣群島是誰的?   這個人為創造出來的國際熱點,造就了今天所謂的「尖閣問題」   而日本、中國和台灣背後,最大的影武者是美國。   看破這層,「尖閣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日中的「尖閣問題」(台灣稱釣魚台),自北京在1972年主張其領土主權以來,就成為了兩國關係好壞的溫度計。而導致日本在2012年決定支持時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購島」方針,是因為對日趨嚴重的「中國威脅」有感。石原的舉動是要把「尖閣問題」限縮成日本與中國的「零和」關係,把兩國關係升高到「軍事衝突」的緊張程度。石原慎太郎把「尖閣問題」推上了另一個層次的高峰,中日雙方的衝突一觸即發。「尖閣問題」從此浮上中日兩國的談判桌。

日本在外交上持何種態度,關乎其如何看待「尖閣問題」的核心立場。一時間,「尖閣」成了日本不得不面對的頭痛問題。但「尖閣」真的只是中日的問題嗎?   作者豐下楢彦認為,日本不分朝野黨派,欠缺應對「尖閣問題」的歷史認識。從這裡引發出充滿恐懼所建立起來的「安全困境」,是對中國強化戰力而感到恐懼的結果。日方種種不到位的舉措,不斷刺激到中國與韓國的「反日民族主義」,成為兩國政治領袖煽動輿論的好題材。「尖閣問題」不僅僅是日本與其他國家間的問題而已,他已經成為這個議題背後的影舞者,隱藏在第三方的關係人——美國掌控西太平洋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手段。   「尖閣問題」對於日本來說,是北方四島,是竹島,同時也是美

日安保等等議題延伸出來的結構性問題。對於美國來說,尖閣問題是強化美日同盟,共同面對中國威脅的手段。作者認為日本官方缺乏彈性,以及國內隨美派與美國知日派的契合,導致日本在領土主權爭議以及軍事戰略上處處被動。知日派的把持,使得日本無法走出其控制之下。   美國究竟在背後玩什麼把戲?日本感覺吃了一記悶棍,而且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美國也不允許問題被解決。這些不願解決的領土爭議,背後還有多少不可告人的事情?尖閣問題的政治因素以及美國的「曖昧不清」,才是尖閣問題的癥結點。   作者從歷史、國際法上去剖析日本對尖閣諸島的主權歸屬,並且提出要如何在曖昧未明,卻又糾纏不清的尖閣問題上達成日中、日台關係的和諧。

日本國內的種種問題,諸如參拜靖國神社、日美安保條約、日美中關係的維繫等等,都是直接導致日本政府要如何處理尖閣諸島上的態度與立場。   在美國的主導之下,與蘇聯/俄羅斯的北方四島爭議、與韓國的竹島爭議,一直處於懸而未決的態勢。美國認定,北方四島與竹島分別被俄羅斯與韓國有效統治,因此為兩國的領土。同樣的,日本對尖閣群島也一樣有效統治,可是美方卻採取「中立立場」。奇怪的是,當日本政府不斷堅稱尖閣群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沒有領土爭議存在」的立場時,日本唯一的盟邦美國,卻完全不打算認同日本的這個立場。作者認為,日本應該加快「戰略性解決」和俄韓的領土紛爭,尖閣問題則應該立刻與中、台就資源、漁業等問題進

入實務性協商,避免軍事衝突。   豐下楢彦點出,在日美中三方無法理出一個各方皆滿意的方案以前,重要關係人但卻沒有實質影響力的台灣所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不但可行,反而超越了各方利益。作者認為問題最大的癥結點在於「石油資源」,只要各國同意再做一次深入的聯合地質探勘,確定石油的蘊藏是否為事實以後,問題都可以一併解決。   與其說「尖閣群島是誰的」,不如說「尖閣群島不是誰的」會來得清楚。當搞清楚問題的本質以後,尖閣/釣魚台的問題就單純多了。   走上海洋路線,日本的外交更開朗   豐下楢彦的觀點,尖閣問題之所以存在,是日本缺乏獨立外交思維的結果。作者根據領土爭議與美日同盟的形式緊密相關這件事

,從更寬闊的視野對日本外交今後的方向做徹底的檢討。「日本雖然有強大的國力,卻對把這些國力該往什麼方向施展而感到迷惘」,擁有獨立自主、開拓不扈從於美國外交戰略的「海洋國家日本構想」是日本可以選擇的第三條路。日本戰後走向「吉田路線」,也就是在美國軍事力量的核保護傘裡,一邊在外交、國防上依賴美國,一邊只在經濟上積極努力發展。儘管戰後日本的政策極為開明,卻必須伴隨、追隨美國而放棄主張自己的意見。   當美國嚴厲質疑「日本是要繼續當一流國家還是想淪落成二流國家」的時候,美國國際政治大師奈伊開出「堅持、加強日美同盟;像法國一樣的自主獨立路線;或是變成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大國——中國的屬國」等三個路線讓日本選

擇,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日本處處受美國掌控之下,這如同宣告日本如果「想要留在一流國家的行列」,就必須接受「堅持、加強日美同盟的建議」。   美日關係如果美國是騎師,那麼日本就是駿馬了。身為「駿馬」的日本,在美國騎師韁繩的控制之下,面對日美同盟關係方面的要求(如集體自衛權、出兵波斯灣),就只能「跑得更快、更用力」,以展現身為「駿馬」的角色。「因為跟美國的合作關係,日本變得無法主張日本的利益」,這種島國心態,使得日本犧牲了成為宛如英國那樣的「海洋國家」的機會。如此,國家的「安全困境」也因此無從解決起。 本書特色   1. 全書11萬字。   2. 梳理歷史脈絡,重新建立看待「尖閣問題」的

不同視角。把日本對外的領土爭議做一個包裹性的全面探討,找出問題的原點。   3. 內容涵蓋外交、軍事、歷史、美日關係、中日關係等全面性範疇。日本的外交經驗,可以做為其他國家在面對美國的強大壓力,以及中國日趨嚴重威脅的借鏡   作者簡介 豐下楢彦   豐下楢彦(1945-)為兵庫縣人,曾就讀京都大學法學部,為日本政治學者。曾任京都大學法學部助教授、立命館大學法學部教授、關西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專長為國際關係理論。著有《安保条約の成立―吉田外交と天皇外交》(安保條約的成立:吉田外交與天皇外交)(暫譯)、《集団的自衛権とは何か》(何謂集體自衛權)(暫譯)、《昭和天皇の戦後日本―〈憲法・安保

体制〉にいたる道》(昭和天皇的戰後日本-達成「憲法‧安保體制」之路)(暫譯)等書。 譯者簡介 許哲睿   1986年生於台北市。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是從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觀點討論戰略。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為題目撰寫碩士論文,有數篇日本國防相關的文章、報導散見於軍事雜誌。曾任立法委員助理。譯有《燃燒的海洋:雷伊泰灣海戰與日本帝國的末日》、《大東亞戰爭肯定論》。 序  章「領土爭議」中的歷史性架構 1 日美中關係內的「尖閣問題」 2「領土爭議」與「歷史爭義」的交錯 第一章  被遺忘的眾多島嶼 1「領土認識」的誕生 2 「關鍵日期」 第二章

  美國的「曖昧」戰略 1分水嶺——「田中發言」 2「中立立場」與美中和解 3 台灣方面的「尖閣問題」 4 「離岸平衡」戰略 第三章  「購入尖閣」爭議的陷阱 1「國有化」的爭議 2 為何是「購入」三島? 3 美軍管轄下的尖閣群島 4 「軍事衝突」的想定 第四章  「戰略性解決」領土爭議 1 「北方領土」魔咒 2 做為「歷史爭議」的竹島問題 3 竹島爭議,大膽的「突破方案」 4「固有領土」與「固有本土」的概念 第五章 跨越「無益的嘗試」 1 關於「中國威脅」 2 給歷史「新的答案」 3 無人過問的中立立場 4 確認領土爭議的問題 第六章 尋找日本外交的「第三條路」 1 「海洋國家日本構

想」的範圍 2 強化「騎師與駿馬」的關係之道 3 通往不擴散核武條約體制的「崩潰」之路 4 沖繩理想主義的「崩潰」 5 跳脫「安全困境」 後  記 主要參考文獻 尖閣諸島問題略史 附錄:東海和平倡議推動綱領   第一章  被遺忘的眾多島嶼 1「領土認識」的誕生 劃入日本領土尖閣群島是由魚釣島、久場島、大正島、北小島、南小島五座大小島嶼以及三處岩礁組成,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的群島。以最大的魚釣島(面積約三點八平方公里)為起點,尖閣群島位在距離沖繩本島約四百二十公里,距離石垣島約一百七十公里,距離台灣約一百七十公里,距離中國大陸約三百三十公里的位置。尖閣群島跟沖繩本島中間夾著從九州西方到台灣北

方約一千公里的深海域沖繩海槽,位在跟沖繩本島方向相反的沖繩海槽西側。 有關日本領有尖閣群島的歷史經過,將根據日本大學名譽教授浦野起央所著作,最基本的資料、文獻解析《尖閣群島‧琉球‧中國--日中國際關係史(分析‧資料‧文獻)》(增補版,三和書籍,二〇〇五年),以及以國際法學者身份,最為實證性而且學術性的揭露問題所在的神戶大學的芹田健太郎榮譽教授的著作,《日本的領土》(中公文庫,二〇一〇年)等的研究成果來整理。 首度把開拓的路線劃上長期是許多無人島嶼的尖閣群島的,是福岡縣的實業家古賀辰四郎。他在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於該群島進行探險,在隔年一八八五年向沖繩縣申請開拓許可。然而沖繩縣卻表示,「因為

無法斷言尖閣群島與中國古書記載的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是否有所不同,有必要慎重調查」的判斷。對此,明治政府的內務卿山縣有朋呈報建議「建設國標」,但外務卿井上馨回覆:「在清國的報紙散布日本會佔領中國領土島嶼的風聲,對日本抱有猜疑之心時建設國標,只是煽動不安而已,不好。」 如同前文,日本政府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繼續採取了慎重地看清楚清國動向的做法,但在古賀申請過後經過約十年的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爆發了。然後就在這場戰爭正在進行的隔年一八九五年一月十四日,日本內閣決定在尖閣群島建設國標,並劃入沖繩縣,該群島正式成為日本領土。然而,因為至此之前「沒有國家做出領土主張」,這項決定就沒有向周邊各國傳達。而且

就如同後文所述,直到已經經過長達七十年以上時間的一九六九年之前,都沒有實際進行國標設置。

日本滿洲間諜戰

為了解決俄羅斯 佔領中國領土的問題,作者萬斯白 這樣論述:

一位入籍中國的義大利人 一部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史 入木三分的刻畫日本極秘間諜活動   本書是一部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史,作者萬斯白,為上世紀20、30年代著名的國際間諜。原籍義大利,後來入籍中國的他,經歷非常複雜,曾經參加過多次戰爭,為很多國家的間諜機關效力過。這位冒險家於一戰期間在遠東地區為協約國情報機關工作,後來又被「東北王」張作霖招募,成為張作霖對付東北地區的白人異己分子的得力幹將。九一八事變後,他被日本特務機關脅迫,成為日本在東北的別動隊首領,專門替日本軍方搜刮東北的民脂民膏,日本人搜刮的對象,不僅僅是中國人,還包括在東北的白俄和猶太人。 譯者簡介 范國平   筆名康狄,資深

記者、編輯、譯者,先後供職於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及人民日報社下屬之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北京季我努學社創辦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已出版《活著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歷記》、《辛亥革命》、《最後的北洋三雄》、《臥底:解密「余則成」們的潛伏檔案》、《刺客:民國刺殺大案》、《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1932-1936)》等書籍,主編《中國的脈動:近現代史名家講演錄》。在《新華文摘》、《東北亞論壇》等發表論文近20篇。在《炎黃春秋》、《環球時報》、臺灣《傳記文學》與《古今藝文》雜誌、《時代週報》等發表文章100多萬字,有數十篇文章被《讀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報》、美國《僑報》等轉載。

序言1張憲文先生 序言2馬振犢先生 導讀 步平先生 前言 田伯烈 第一章 一、入中國籍的義大利人 二、白奴販賣者 三、張作霖是怎樣被暗殺的? 第二章 日軍佔領瀋陽 第三章 一、遭劫的中國人 二、我碰到了土肥原 第四章 一、日本政策的解釋 二、處長的訓示 三、我的第一件差使 第五章 一、匪首老“影” 二、發了狂的處長 三、我會見我的夥計們 第六章 一、官廳獨佔下的淫業 二、毒品和麻醉劑 第七章 一、害人反害己 二、“托克馬達第二”受挫了 第八章 復仇 第九章 李頓調查團 第十章 一、處長給我的讚語 二、處長的賞識 第十一章 一、在義勇軍的軍營中 二、有趣的意外事

件 第十二章 一、新式綁票 二、開斯普事件 三、我被監視了 第十三章 一、生財有大道 二、帶著血腥的錢 三、吸盡了民脂民膏 第十四章 一、將近結束了 二、在上海的奔走 三、我妻子的自述 結束語 書評1薩蘇 書評2余戈 後記 范國平、多國麗 導讀 《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臺灣出版書名為《日本滿洲間諜戰》)   的作者萬斯白是一個經歷相當豐富、背景也十分複雜的人物。而他在這本書中描述的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東北,也是列強在那裡逐鹿爭奪,導致國際關係犬牙交錯的地方。季我努學社的康狄囑我寫一篇導讀,方便讀者讀懂書中涉及的各種複雜的關係,在通讀本書的精彩內容之前,讀者朋友們預先瞭解

一下那個時代的中國東北很有必要。   中國東北在地理位置上與俄羅斯交界,所以是沙皇俄國從十七世紀以來就一直覬覦的地方。雖然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一度阻止了沙皇向東擴張的步伐,但是隨著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打開國門,俄國的勢力也迅速地擴展到黑龍江、烏蘇里江一線,俄國成為當時佔領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列強。越過那兩條江進入中國東北,對於俄國來說是輕而易舉。當然,俄國在這一地區佔有的優勢地位自然也引起同樣覬覦中國東北的其他列強的擔心與不滿。開始,英、美也認為自己在中國東北有自己的利益,認為俄國的擴張是對其利益的威脅。而作為近鄰的日本則更視俄國為該地區競爭的勁敵。於是,圍繞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列強

間的矛盾不斷,衝突頻仍。   1895年,日本在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後,迫使中國割地賠款。但是,由於開始的條款中涉及遼東半島,成為列強干涉的口實。俄羅斯聯合其盟友法國及德國先迫使日本退出對遼東半島的佔領,同時又借款給中國以償還對日賠款,取得了中國清政府的信賴,達成了「共同」修築中東鐵路的協定。   1903年開通的中東鐵路的線路在地圖上呈丁字形,西起滿洲里,與俄羅斯境內自莫斯科開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東至綏芬河,接俄羅斯境內烏蘇裡鐵路直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從滿洲里與綏芬河的中間位置的哈爾濱,鐵路開始向南到達大連。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的中東鐵路構成了橫跨俄羅斯西部到東部的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因為那時俄國的統治者認為中國東北地區像楔子一樣插入俄國的遠東地區,所以不想繞道黑龍江北部地方從俄國境內將西伯利亞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而要穿過中國東北走一條「捷徑」。這種將中國東北視為自己領地的做法顯然打破了列強在這一地區的平衡,英、美先是在鐵路建設方面與之對抗,而當俄國利用中國國內發生義和團運動的機會出兵佔領中國東北後,日本更找到了藉口,通過1905年的日俄戰爭終於達到了與俄國勢力分據中國東北南北部的抗衡局面。中東鐵路也相應地分為兩部分,日本控制了自長春到大連的縱向部分,即「南滿鐵路」,俄國保留了滿洲里到綏芬河的橫向部分,即「北滿鐵路」。   到1907年,日俄依據

第一次密約,更明確地瓜分了中國東北及外蒙古和朝鮮。即中國東北南部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中國東北北部為俄國的勢力範圍。日本與俄國,以及與這片土地有千絲萬縷聯繫和利害關係的列強各國有勾結、有爭奪,這種局面就構成了本書作者在中國東北活動的歷史背景。這一歷史背景說明:各列強之間圍繞中國東北的權益存在諸多的利益衝突與矛盾,這些衝突與矛盾的激化甚至導致戰爭的發生。但是戰爭的結束,幾乎都是通過犧牲中國東北的利益得到實現的。   另一方面,在那一時期,積貧積弱的中國面對列強在中國東北的為所欲為則幾乎沒有抵抗的能力。清末的改革雖然力圖振興東北,但在對外關係上官員們要麼主張「聯俄拒日」,要麼呼籲「聯日拒俄」,最後則

提出「放任列強進入在列強競爭的縫隙中尋找機會」的無奈的建言。雖然這些主張的思想與理論基礎都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以夷治夷」思想,但是,處於朝氣蓬勃的強盛的漢唐時期中國的「以夷治夷」,和沒落到對列強的進入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清末民初期時期的「以夷治夷」,顯然不可能有同樣的結果。寄希望於列強競爭的「以夷治夷」,其結果必然是「為夷所制」。從這個意義上,沒有任何列強能夠真正考慮中國的利益。對於中國來說,這些列強只有獲取利益的多少之分,沒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東北的開放程度相對比較高。從地域上看,特別是中東鐵路沿線,尤其是哈爾濱和大連這兩個城市。哈爾濱與俄羅斯的關係、大連與

日本的關係,都是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本書的許多事件在哈爾濱發生,因為哈爾濱自中東鐵路修建後,就成為很重要的中心城市,哈爾濱自1906年對外開放。從那時起,東正教傳入,先後建設了20餘座教堂;大量僑民流入,先是來自俄國,繼而來自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   俄國僑民的流入伴隨鐵路的修建,由於中東鐵路公司設在哈爾濱,所以鐵路公司在這裡掌握有相當多的附屬地,開始有大量俄國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定居,然後是各種行業人員陸續進入。所以,中東鐵路公司提出在附屬地建立自治公會,即將該地作為「國中之國」的自治地區。當時主要分為道裡區、南崗區和道外區三大部分的哈爾濱市區中,前兩部分都屬於自治會的管轄,可

見其勢力很大。   日本僑民也不甘示弱,從中東鐵路建設開始也迅速進入,在俄國自治會控制的道裡區建立了僑民團體松花會。到1916年,共9萬人口的哈爾濱市內有俄國、日本、波蘭、英國等僑民4萬人。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發生後,大批俄國僑民遷居中國東北,特別是哈爾濱,形成俄國僑民遷居的高峰時期。1923年定居哈爾濱的俄國僑民竟然達到20萬人,甚至超過當地中國居民的數量,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俄國僑民聚居中心。   哈爾濱市自然成為重要的國際大都市,先後有20多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以照顧管理本國僑民,也充當了干涉中國正當權益的先鋒。大量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外國僑民產生的種種需求促使東北社會各

行各業的發展,其中很有特色的是外國報刊書籍的出版與發行,當然,大量外國僑民的流入呈現的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局面,也為許多不逞之徒提供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這是作為國際間諜的萬斯白在當時的中國東北活動起來並不顯山露水,沒有絲毫障礙,甚至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   萬斯白在東北地區活動的那一時期,也是東北政局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趁其國內戰爭混亂無暇顧及周邊,並且曾宣佈廢除沙皇俄國和一切國家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北京政府有可能改變對蘇俄政策,解除俄國的鐵路局長。但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很快改變了態度,不願將中東鐵路讓與中國,宣佈鐵路所有權屬于蘇聯,任命新的蘇聯方面的鐵路公司

會辦和鐵路管理局局長。通過與中國簽訂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在哈爾濱臨時開設總領事館,蘇聯一方面繼承了沙皇時期奠定的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另一方面則要求在哈爾濱的俄僑選擇是否加入蘇聯國籍,導致在哈爾濱的俄國僑民大批南下遷居,留下的則面臨生活的艱辛,產生巨大動盪。這一動盪則直接影響了當時中國東北的社會環境,削弱了蘇聯在中國東北北部的影響。   民國初年,東北政局的混亂造就了各路軍閥勢力走馬燈式地上場下場,逐漸顯露出張作霖的能力與手腕,同時他也要應付來自國內外的種種壓力,特別是與各列強周旋。所以在他的周圍也聚攏了一批來自不同國家的各色人等,其中就包括萬斯白。萬斯白也得以近距離地觀察東北政局的變化

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特別是東北地方當局與日本人之間的斡旋與交涉。   在這一過程中,從鐵道守備隊發展起來的關東軍代表了狂熱地以佔領「滿蒙」利益線為目標的日本軍部少壯派的政治主張,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完全改變了東北的政局。在東北三省逐步被日本軍隊佔領,並在日本的控制下成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的過程中,日本與蘇聯及各列強的關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1935年3月,蘇聯把中蘇共同經營的中東鐵路北段(北滿鐵路)以1億4千萬日元賣給了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終於使東北成為日本完全排他的「一統天下」,包括萬斯白在內的長期生活在中國東北的外國政客、間諜及各色人等也失去了浪跡生活的空間。   對於研究這一時期

的中國東北歷史,對於認識日本與列強在爭奪東北權益方面的種種手段,認識日本軍人和特務在東北的卑劣行為,萬斯白的這本書確實是值得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