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峻誠稅務記帳士事務所寫的 記帳.報稅錯誤160問(九版) 和霸告的 實務最前線 行政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0進口貨物 - 劉天師的雲端也說明:Q:以個人名義向大陸淘寶網購買東西進口,是否要繳營業稅,如何繳? 新聞稿節錄:…進口貨物完稅價格逾3,000元,非屬下列物品,將由海關代徵營業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永然 和學稔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系研究所 盛子龍所指導 曾正安的 論營業稅之進項稅額扣抵權 (2015),提出個人名義進口貨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加值型營業稅、進項稅額、扣抵。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管理學研究所 吳秉恩所指導 廖學寅的 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家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創業家、人格特質、創業績效、探索性研究、深度訪談法、組織正式化、策略類型、外部機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解答。

最後網站卡關怎麼辦?為什麼貨物會卡關? - JKL 美國代購則補充:什麼是「C3 通關」? · 進出口人沒有進出口的紀錄(例如:新成立的廠商) · 進出口人採用個人名義(本身並非進出口廠商) · 通關的貨物含有法令限制的商品 · 進出口廠商或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個人名義進口貨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記帳.報稅錯誤160問(九版)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問題,作者峻誠稅務記帳士事務所 這樣論述:

  記帳、報稅,是合法企業應盡的義務之一,但身為公司財會人員或記帳人員,是否仍因對稅法的了解不夠或不小心的失誤,而讓公司苦嚐補稅、罰款的滋味?本書精挑公司行號記帳、報稅時常犯的160種錯誤,依問題、法源、建議、處罰四階段編寫,教您從他人的錯誤中汲取寶貴經驗,避免重蹈覆轍而付出慘痛代價!本書深入淺出,閱讀容易,是企業會計人員及記帳士最佳工具書。

論營業稅之進項稅額扣抵權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問題,作者曾正安 這樣論述:

一、營業稅屬收益稅或消費稅,其量能課稅之表現何在? 以「加值」課稅,是否即等同於就營業人之「收益」課徵?有必要就加值型營業稅之設計,作結構性之探討。(第二章、營業稅之結構)二、為成就加值體系之繳納制度,設計上營業人之進項稅額「扣抵權利」及相對之銷項稅額「轉嫁權利」即應給予保障。釋字第688號解釋首度揭示營業人之轉嫁權益,並於解釋理由書中做出指示,就「轉嫁之權益」於稅制上宜有適當處理,惟轉嫁權益之保護,應如何設計,以呆帳方式處理,將可能導致稅收之損失,應如何做出配套?(第三章、銷項稅額)三、得適用進項稅額扣抵權之主體為何?與營業稅之納稅義務人有何連結關係?(第四章、進項稅額扣抵權之主體)四、進

項稅額扣抵權係如何成立?成立之積極要件除營業稅法第33條列示之形式要件規定外,是否容許實質要件之解釋空間,以釋字第706號解釋所做出之違憲解釋為例,即承認原實務所未規定之實質要件,其理由與進項稅額扣抵制度之原則有何關聯?釋字第660及釋字第700號解釋,另就財政部函釋內容所提及進項稅額扣抵之時間限制,做出合憲解釋,於查獲短漏報銷售額後不得提出進項憑證扣抵所查獲之漏報銷項稅額,實則就進項稅額之扣抵多出一特別要件,其論理是否合於加值型營業稅進項稅額扣抵制度之原則?(第五章、進項稅額扣抵權成立之積極要件)五、營業稅法第19規定之進項稅額扣抵消極要件,其各款之適用,實務上所遇到之問題,以及條文規定與加

值稅體系設計之關係為何?(第六章、進項稅額扣抵權成立之消極要件)六、營業稅法第15條之1所創設之中古車商營業人設算進項稅額之設計,其論理基礎何在,在加值體系之系統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往後之修法方向?(第七章、進項稅額之調整)關鍵字:加值型營業稅、銷項稅額、營業人、進項稅額扣抵權、不得扣抵、VAT、轉嫁權益

實務最前線 行政法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問題,作者霸告 這樣論述:

  ▼精選實務   駁回中天換照申請案、清運費用不當得利案、刑罰變更為行政罰案、與釋723比較案、考績乙等救濟案、不服徵收補償價額案……     ◆快速瀏覽近年實務見解,大幅節省考生自行搜尋及整理的時間   ◆預先演練爭點寫作,避免臨場慌亂     考場上即便看出爭點,在時間壓力下也不容易熟練鋪陳爭點及作答。因此,建議考生事先製作罐頭擬答,此時最熟悉的工具人──筆者aka本書就派上用場啦~(請幫我下動力火車的我很好騙)。     課文中的「前導概念」用在答題第一段,也就是闡述題目相關法律概念的大前提;「相關爭點的Q&A」就是第二段鋪陳爭點及作答的最好素材!(詳情請翻到作者序)

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家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個人名義進口貨物的問題,作者廖學寅 這樣論述:

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在經濟上的卓越成就,中小企業的創業者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就台灣各時代的的產業經濟,將中小企業分類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種類型,試圖探討不同產業的創業者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並就八位具代表性的創業者之創業過程,探索不同產業的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的關係,並研究人格特質以外的其他因素對創業績效之影響。 本研究採探索性方式,以深度訪談法搭配量表施測,探索創業者的人格特質與創業績效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目的,就各研究變項可能的關係(由文獻歸納所得),提出初步之分析架構。透過量表與訪談資料的分析整理後,交互對照比較各研究變項,共推論出13個與研究目的相關之命題。本研究

進而探索各命題的意涵,提出研究結論,茲將研究結論,簡述如下: 1.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其人格特質呈現差異。 2.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於人格特質上的差異性,與創業績效有明顯 關係。 3.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於人格特質上的差異,表現在對外部機會掌握 的「主動自發」程度,亦有所不同。 4.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創業績效與策略類型的「積極創新」程度有明 顯關係。 5.不同產業類型的創業者,對外部機會掌握的「主動自發」程度,與策略

類型之「積極創新」程度有高度關連。 6.除了創業者的人格特質外,世代差異、創業前的工作經驗、家庭背景或 組織正式化程度等因素,亦會影響創業者的創業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