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 適 登 B12 GLC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 黃登福所指導 呂雅蕙的 毒藻Alexandriumminutum之產毒條件與其共生菌之產毒性探討 (1998),提出倍 適 登 B12 GLC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毒渦鞭毛藻、亞歷山大微細藻、共生菌、麻痺性貝毒、環境因子、營養因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倍 適 登 B12 GLC,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毒藻Alexandriumminutum之產毒條件與其共生菌之產毒性探討

為了解決倍 適 登 B12 GLC的問題,作者呂雅蕙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有毒渦鞭毛藻 Alexandrium minutum 因所含之毒成分與引起1986及1991年麻痺性貝毒中毒事件之西施舌貝者相似,被認為是台灣麻痺性貝毒中毒之可能來源。因此為進一步了解毒藻 A. minutum 之生長及產毒性是否會受生存水域之環境與營養因子所影響,自東港溪及高屏溪溪畔養殖池採集藻體,單離並培養於修飾 K 培養液中,並就鹽度、酸鹼度、光照度及溫度等環境因子,與硝酸鹽、磷酸鹽、銅離子、鐵離子及腐植酸等營養因子,於修飾 K 培養液配置時個別加以調整,培養藻體;結果發現毒藻 A. minutum 之最適生長及產毒條件仍以修飾 K 培養液之條件最佳,即鹽

度15 ppt、pH 7.5、溫度25 oC、光照度 6000 Lux、硝酸鹽濃度 0.01%、磷酸鹽濃度 0.002%、銅離子濃度 5 ppb、鐵離子濃度 270 ppb 及腐植酸濃度 0 ppm。以HPLC分析藻體毒素之組成種類皆為 GTX1-4,不隨生長階段及環境或營養而改變;其毒量會隨培養日數而增加,在穩定末期達到最大,進入死滅期後則迅速降低,但各成分之組成百分比在各生長階段之變化並不明顯,皆以 GTX1 及GTX4 之總量佔多數,但在高溫 (30 oC)、高鹽度 (22.5-30 ppt) 和高光照度 (1,2000 Lux) 之條件下,GTX2 及GTX3 之比例有增加之現象。另外

,腐植酸的添加,造成毒藻之細胞毒性在各生長階段中皆維持恆定。 其次,有學者指出麻痺性貝毒源於細菌,並可自有毒渦鞭毛藻中單離出具麻痺性貝毒生產力之革蘭氏陰性菌,因此本實驗同時進行藻體內外細菌之單離及菌體之毒性試驗,結果發現藻體之胞外共生菌種類有Pasteurella haemolytica、Sphmon pancimobilis及Pseudomonas vesicularis。胞內共生菌有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Morganella wisconsensis、Flavobacterium oryzihabitans、Pseudomonas pseu

domallei和Sphmon pancimobilis。上述藻內外之共生細菌,經大量培養後,以HPLC分析,則發現所有菌株均不含麻痺性貝毒。另外添加抗生素與共生菌與藻體共同培養,結果發現抗生素對藻體之生長略有抑制,但並不影響藻毒性。另將共生菌M. wisconsensis、S. pancimobilsi和 P. pseudomallei 與毒藻 A. minutum 共同培養,發現添加共生菌共同培養之藻細胞,其成長情形皆較未添加 (控制組) 者差,但較控制組者較快進入穩定期和死滅期。添加共生菌之各組藻細胞,其最大產毒量均較控制組者低;藻體之細胞毒性,M. wisconsensis 添加者在藻

細胞進入死滅期前,係較控制組者高;然而其他兩株共生菌S. pancimobilsi和 P. pseudomallei 添加入藻細胞培養液中,則其藻細胞在進入死滅期前,其細胞毒性與控制組者相似,但一進入死滅期時,其細胞毒性則急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