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人 相似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傲人 相似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布魯斯・康明思寫的 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 和傑弗瑞‧薩德的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服侍相似詞也說明:【服侍】 注音一式ㄈㄨˊ ㄕˋ 注音二式fu shr 相似詞侍候、伺候相反詞解釋侍候、照料。造句:她自幼嬌生慣養,處處要人服侍。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洪敬富所指導 王蕙蓉的 網路科技時代下的環境維權:以「寧波市反PX」與「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兩事件為例 (2015),提出傲人 相似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媒體、環境維權、群體事件、中產階級、PX、垃圾焚燒發電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智慧財產研究所 周延鵬、劉江彬所指導 陳郁婷的 跨國專利侵權訴訟之管理 (2006),提出因為有 專利、侵權、訴訟、跨國、警告信、送達、馬克曼聽證會、發現程序、審前會議、初步禁制令、簡易判決、確認之訴、公證的重點而找出了 傲人 相似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Oops | 聯合新聞網則補充:... 美妝 轉角國際 NBA 時尚 汽車 棒球 HBL 遊戲 鳴人堂 專題 U值 網誌 寵物部落 ... 一張漫畫與真人的對比照,同樣有著長髮、精緻臉蛋、傲人身材,漫畫與真人相似度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傲人 相似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朝鮮半島現代史:一個追尋驕陽的國度

為了解決傲人 相似詞的問題,作者布魯斯・康明思 這樣論述: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忽略這個國家的歷史陰暗面, 面對困境,他們是追尋驕陽的國度。   冷戰史權威學者,以大眾口吻和鮮明的文字意象,融合他自己與朝鮮人的接觸經驗, 綜合政治經濟學觀點 探討自十九世紀末,經歷日本、美國勢力, 朝鮮半島上的獨裁者如何在大國之間找到生存之道? 群眾運動如何推動韓國向民主體制轉型? 東亞又如何自成一體,彼此相連?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朔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韓國,是臺灣人羨慕又嫉妒的對象,但他們一路走來並不順遂。從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殖民,歷經二十世紀中葉最慘烈的內戰,然後國家分裂。接著南韓經歷經濟奇蹟,卻也付出社會激烈衝突的代價。北韓則是先經歷高速發展,然後又退回「隱士之國」。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一國度?     日本殖民時期留下的內部矛盾,深深刻進朝鮮社會,定下二戰後朝鮮半島左右派分立的政治格局,加上美國、蘇聯與中國的涉入,強化了南方與北方的分裂。這樣的國內外局勢讓朝鮮半島處於冷戰最

前線,當「圍堵」這兩個字都還沒形成美國冷戰策略之時,美國就已實質上「占領」朝鮮半島南方,讓南北衝突越來越不可避免,終於爆發了最慘烈的「韓戰」。     韓戰後,美國持續高度涉入南韓事務,不過在作者眼中,南韓並不是美國的傀儡,南韓的威權者將美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獲得非常鉅額的資金挹注,但卻可以不顧出資者的意願,逕行心目當中的國家建設;回過頭來,獨裁者對國內的財閥施予獎勵和懲罰,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經濟繁榮。但是,最有創造力的成就並不是經濟奇蹟而已,韓國的群眾運動,數次推翻獨裁者,推動國家自我改革,邁向民主化歷程,作者認為這才是韓國最值得世人關注的成就。     北韓也不是被蘇聯和中國操

控的棋子而已,北韓獨有的行事風格都是對外界勢力的合理應對。     從時間軸來說,作者將歷史因素注入每個階段的敘事,從空間上來說,作者放眼東亞,對照參考周邊國家的動靜變化。例如:「韓戰」的軍事需求,促使美國投資日本,為戰後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而後來「越戰」爆發,韓國除了派兵參加,也得到美國軍方的委託,生產鋼鐵和運輸設備,可以說,東亞的戰事促進了經濟成長。除此之外,在臺灣的獨裁政權,也是作者敘事的一環,以及比較的參考點。     這本書是面向大眾的歷史寫作,洋溢熱情筆調。作者對這個國度懷有深刻情感,不只因為這個國度追求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歷程令人動容,還來自於他個人的體悟,連妻子、岳

母、岳父家族的故事都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帶領讀者更加深刻理解朝鮮半島。朴正熙時代,他躲避催淚彈的往事,全斗煥時代,他的著作被查禁的故事,以及金大中返國他擔任美國代表團一員的歷史現場,都融入這本歷史著作裡。     對臺灣讀者來說,臺灣與韓國的歷程雖然相異,但也有某些相似性。兩者同為日本殖民地,戰後,李承晚與蔣介石,都在風雨飄搖的處境中,與美國人周旋,彼此之間也互有往來。臺灣二二八事件的隔年,韓國發生了濟州島四•三事件;朴正熙有漢江奇蹟,蔣經國有十大建設;美麗島事件的同一年發生光州事件;臺灣解嚴的那一年,韓國也走向民主。這本書雖然是以朝鮮半島為主,但歷史將周邊國家也一同捲入。   本

書特色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朔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還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融合個人經驗,隨手捻來皆是歷史的弔詭和反諷,也更增加對東亞局勢的比較與理解★   專文推薦     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推薦人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黃長玲(臺大政治系教授,研究領域之一為臺韓婦女運動與國家發展的比較)   郝明義(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各界好評     康明思引用了不少第一手文獻和其他學者的論著作為其論述佐證。因為時時不忘將其個人觀察與西方學者的成果進行對比與對話,因此讀來並沒有文獻積累產生的閱讀遲滯,而是凸顯了作者想用生動素材編織韓國現代歷史的策略,並以之為例去與其他學者的成果進行對話的學術野心,這樣的書寫策略有利於重新確立朝鮮半島歷史在世界歷史發展當中的

重要性。——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靠著史料與美國的官方檔案,康明思得到一條書寫韓國現代史的路徑,並讓這「亞洲四小龍」光彩背後的血腥灰暗,得以為世人所見──在上世紀末,韓國以其傲人的經濟躍上世界舞台,其民主化歷程便顯得清淡……隨著韓國真相調查的進展、轉型正義工程的推進,康明思在《朝鮮半島現代史》完成之後,又找出更多檔案證據,對於冷戰與威權體制下的韓國更為瞭解……另外完成了《光州日記》、《朝鮮戰爭》(左岸文化出版)等書。而他對轉型正義的看法也在過程中更加清晰,並在《朝鮮戰爭》一書中肯定韓國人追索真相的視角——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美國學界研究現代朝鮮的權威……精彩呈現一個國家,跟著二十世紀東亞史一起跌宕起伏的變化。」──《經濟學人》     「作者是美國鑽研現代朝鮮半島歷史、剖析現代朝鮮半島政治的頂尖學者,此作精闢剖析了韓戰和南韓經濟的迅速成長……他也使世人重新關注朝鮮民族這個世上自成一格的文明,讓人認識到朝鮮民族並非中國、日本文化的混合體……這是今日了解兩韓的最佳書籍。」──詹鶽(Chalmers Johnson),《通商產業省與日本奇蹟》(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作者     「此書是關於此主題最出色、最振奮人心的書……作者精闢探究一九○五年後的歷史、韓戰的起

因和影響、令人害怕的韓國情報機關、一九五○年代後的血汗工廠和經濟奇蹟、韓裔外移美國一事的重要性、兩韓統一的可能性和影響。」──華特.拉費伯爾(Walter LaFeber),康乃爾大學美國史教授     「對有心弄清楚這段歷史者來說,這是本絕佳的入門書。除了對朝鮮半島歷史作綜合考察,此作還帶讀者認識兩韓晚近的發展和現代生活樣貌……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一流,連朝鮮民族之精彩傳說都置於筆下,讓人有相當豐富的感受。」──卡洛.斯巴霍克(Carol Sparhawk),《駐外事務雜誌》(Foreign Service Journal)     「令人見聞大增……使人眼界大開且易懂的一部歷史

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不可多得的佳作……第一本英文著作,針對一般大眾講述從史前迄今之朝鮮半島的歷史。」──丹尼爾.史奈德(Daniel Sneider)《新聞日報》(Newsday)     「凡是想瞭解現代兩韓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專題論著。」──徐大肅(Dae-Sook Suh),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網路科技時代下的環境維權:以「寧波市反PX」與「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兩事件為例

為了解決傲人 相似詞的問題,作者王蕙蓉 這樣論述:

日新月異的網路科技重塑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對社會與國家產生無遠弗屆之影響力。拜網路平等參與之特性,無分社會階級、貧富、身分地位等,在網路平台上,每位參與者人人平等。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大家可以自由公開表達對政府決策之態度與意見,聚焦關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議題,線上號召發起環境維權運動,積極爭取憲法及法律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性追求經濟增長,締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傲人成就。經濟奇蹟光環的背後,卻讓全國各地付出嚴重的環境污染代價,也是推升環境抗爭群體事件的主因。本文旨在探討網路科技時代下的環境維權,以「寧波市反PX」與「番禺垃圾焚燒發電

廠選址」兩事件為研究個案。自科技賦權途徑出發,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及比較分析法作為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從研究問題的深入探討,去體現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一、威權政治下的中國大陸,網際網路對於所謂的非政治性活動,特別是環境保護運動,有什麼樣的衝擊與挑戰?二、網路科技時代的中國環境維權運動,對於威權政體下的中國有何社會與政治意涵?三、網路科技時代下,維權律師、網路意見領袖、公民社會團體有何角色扮演?四、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面對網路科技時代的環境維權如何回應? 網路意見領袖、維權律師、公民社會團體以及中產階級經常借助網路的力量,參與環境議題的討論、建言、批評以及發起群眾抗爭。網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對中國政

治、經濟、社會造成強大的衝擊與挑戰,也日漸弱化共產黨長期以來黨政一體的威權統治關係。奉行槍桿子出政權的北京當局,面對來勢洶洶、層出不窮的環境維權抗爭事件,已經無法只靠追加維穩經費因應。身處網路科技化時代,全國多元化之訊息、動態,各地發生之群體事件,在網路平台,分秒彈指之間,便能傳送出去,形成全國聚焦關注的熱點輿情。官方必須迅速跟上新媒體技術之發展腳步,才能及時回應民意,深入瞭解民情,妥善解決環境污染議題。舉凡攸關民眾權益之重大決策,訊息要透明公開,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才能有效解決層出不窮之環境抗爭事件。 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想要取得平衡點,中央政府訂定的環保政策需要與社

會民情密合接軌,不要淪為紙上談兵,地方政府也要確實依法行政,傾聽廣大的民意,更要瞭解環境權對人民的重要性。要強化立法權,大刀濶斧訂出獎懲方案,積極、有效率執行環保法規,這些都是本文之後續研究建議。爰此,才能有機會改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為厚實財庫收入,拚GDP、政績排名,追求官員利益極大化以及輕忽、漠視生態環境之偏執行政作為,俾以確保民眾之生活環境品質,從而減少環境維權抗爭事件之發生。中國共產黨十三五規劃建議首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堅持綠色發展、綠色富國、綠色富民,加大環境治理之力度,彰顯北京當局對環保問題之日漸關注與高度重視。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為了解決傲人 相似詞的問題,作者傑弗瑞‧薩德 這樣論述:

當治療師進步成長,治療效果也隨之增加。 ──傑弗瑞.薩德     長久以來,助人工作者的培訓重點均放在理論與技術的灌輸,但本書作者薩德卻認為,心理治療有如藝術創作,目的是喚起人們的情感體驗,帶來啟迪,否則,技巧再高也難成佳作。換言之,治療師本身的生命體驗、靈活彈性與敏銳直覺,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書的目的,即在開發這些藏在理論與技巧背後、治療師本身所獨具的潛能。     薩德師承以出神入化的手法聞名的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在跟著艾瑞克森學習的日子裡,艾氏從不對薩德提出的問題直接給答案。艾瑞克森總是透過說故事、給任務、開玩笑甚至胡言亂語,讓薩德在一頭霧水之後,產生頓悟

的體驗。薩德稱這種體驗為「經驗式」的學習,他明白這是艾瑞克森之所以成功,以及自己能夠不斷成長的關鍵。而今,他毫不藏私地把累積四十多年的經驗式學習祕笈分享給大家。     這本《助人者練心術》裡,薩德綜合畢生治療與教學經驗,並向藝術、舞蹈、戲劇訓練課程取經,提出了「經驗式增能培訓系統」,當中包括了10個暖身練習與50個增能練習,像是健身器材般,將你的心靈肌肉一塊塊鍛鍊起來。如果能跟著一步步練習,將感覺自己更開闊、更靈活、更具敏銳創意,在有效協助個案改變之餘,也享受自我成長的喜悅。   本書特色     ‧催眠治療大師薩德無私分享60個提昇自我狀態的實務練習,幫你成為獨樹一格

的助人者。   ‧治療即藝術,取材自表演藝術的培訓練習,激發你所缺乏的彈性、敏銳度與創造力。   ‧拋開理論,重視體驗,讓出神入化的助人創意成了你自然而然的日常。   ‧依催眠治療之父艾瑞克森的精髓──策略性溝通、順勢而為、量身訂做……等設計練習方案,讓你大師上身,傳承菁華。   專家好評     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洪偉凱/本書譯者、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     薩德獨特的培訓方式,不僅為身為心理治療師的我增

能,也為身為大學教師的我開啟心理治療教學的新視野。──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薩德博士的訓練從心理治療開始,但也發現傳統的治療對於協助個案有其限制。於是,他跟藝術學習──文學、詩詞、電影與戲劇,也接受即興表演訓練,並將表演藝術的訓練方法引進治療師的訓練……目的是協助治療師,建立治療師必備能力的不同狀態。──蔡東杰/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1947-)     臨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治療師,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創辦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並兼任

執行長,亦為世界短期心理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伴侶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國際大會創辦人兼主席。獲評為美國國家實踐學院心理學傑出執業者。     薩德精研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問並實踐超過四十年,且勤於著述與教學,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演講、主持工作坊。薩德也參與編撰超過二十本心理治療書籍,其著作被譯成十四種語言,風行於全世界,已中譯的有《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經驗式治療藝術:從愛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等。薩德現居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私人執業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亦頻繁地透過線上課程

與台灣、中國等地的心理治療工作者進行培訓。   譯者簡介   洪偉凱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產品開發主任、市場行銷主任;台灣執照諮商心理師、紐約執照心理治療師LMHC;短期心理治療大會講師、艾瑞克森國際年會主要講師、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     師承傑弗瑞‧薩德與史蒂芬‧吉利根博士,跟隨薩德博士在世界各地學習多年,親授他指點創辦「一杯茶的高質量催眠治療藝術」,並曾為薩德博士拍攝紀錄短片《薩德老師對台灣心理治療的貢獻》。多次參與艾瑞克森國際大會以及短期心理治療大會演講, 2019首次受邀擔任艾瑞克森國際大會主要嘉賓之一。他

亦在薩德博士於兩岸的大師督導課程擔任譯者,並翻譯「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書籍。 ∣推薦序一∣有氧運動有益健康:在學習治療的過程享受自己/蔡東杰 ∣推薦序二∣治療與教學的雙重啟迪/趙家琛 ∣譯者序∣順勢而為,體驗無限:談薩德老師的經驗式實踐/洪偉凱 ∣序言∣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第一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系統簡介 第一部:基礎觀點 ∣第二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練習:治療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心法 ∣第三章∣選擇點:全方位模式 ∣第四章∣治療師的狀態 ∣第五章∣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狀態 ∣第六章∣經驗式增能培訓取向 ∣第七章∣經驗式增能培訓的系統架構 第二部:暖身練習 1-10 第三部:增

能練習 1-50 總結 參考文獻 致謝 推薦序一   有氧運動 有益健康:在學習治療的過程享受自己 蔡東杰/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高雄養全診所院長     第一次造訪艾瑞克森基金會,是在2002年為了參加「密集訓練」(Intensive Training),同學中有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而許多同學都是慕薩德博士之名而來,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個。在兩週課程中,薩德博士只為我們上了第二週的星期三,而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他要我們從「做催眠」演化到「成為催眠師」,從技術的層面進階到自我認同的境界。     薩德博士的課程非常活潑,少量的內容講解,加上艾瑞克森

醫師教學示範影片的觀賞與討論。心理治療不再是書本枯燥難以理解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課程最後,薩德博士帶我們做了一個神奇的練習:「成為最好的催眠師」。三人一組的練習,催眠師幫助個案進入催眠後,「教練」開始「干擾」催眠的進行,催眠師要將干擾融入催眠當中。對於初學催眠的同學們真是手忙腳亂,而練習的目的並非如何「適當地」回應干擾,而是協助催眠師發現他的「善用、順勢而為」(utilization)狀態。這個練習,完全顛覆了過去醫學與心理治療的學習,許多體驗都是在非口語與意識的層面。而這也是至今我最喜歡帶領同學們做的練習,我常常把它當作挑戰新的技巧前的熱身,幫助同學進入「最好的催眠師」狀態。(這

個練習就是本書增能練習36:順勢而為。)     在精神科醫師養成過程,我很認真地追尋在精神醫療的定位。心理治療一直是我喜愛的,也特別偏好「高效率」的治療模式。心理劇是我學習的一個治療模式,我喜歡透過行動與成員在內心深處接觸,而非冗長卻搔不到癢處的口語對話。催眠也是容易深入個案內心的治療模式,但相對靜態一些。而不論心理劇或催眠,想要得到理想的「療效」,精準地執行治療動作是很必要的。但在追求精準動作的過程,很可能陷入機械性的動作與療效的追求,而忽略了「人」才是治療的核心。艾瑞克森催眠的訓練非常重視治療師成為「人」的養成過程,艾瑞克森醫師一生不斷利用機會鍛鍊自己:如何更有效率地溝通,如何協

助個案更能夠享受生命,以協助學生成為最好的治療師。而艾瑞克森醫師使用的是啟發式而非教條式的方法,薩德博士未曾得到艾瑞克森醫師對任何問題的直接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得到各式各樣的經驗,或許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或許是不相干的作業或任務。他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從中汲取適合自己的答案。這的確是不尋常的教學方式,甚至有可能強度過大而令人消受不了,幸好,艾瑞克森醫師總能夠以詼諧幽默的方式進行。     薩德博士常常說:「歡迎加入我的遊戲坊(Play Shop)!」     在一次的大師督導班(Master Class),我擔任傑夫(薩德博士)的個案,我為自己設定的個案目標是:「看得更清楚」。做催

眠有一個重要的能力:感覺敏銳度(sensory acuity)。我天生的視覺能力並不理想,治療時往往無法快速辨識個案是視覺型、聽覺型或身體感覺型的,我希望透過傑夫的幫忙提升我的視覺敏銳度。     傑夫問我:「如果你無法辨識個案是哪個類型的人,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說:「我開始在腦海裡:『蔡東杰,你搞什麼!連這個都做不到,還好意思要教別人做催眠……』。」   傑夫問我:「接下來呢?」   「陷入自我責備,無法專心,最後就搞砸了治療。」     傑夫說了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個案是大聯盟的投手,他來找我是因為牛棚練習的時候球都投的很犀利,但一上場就投的荒腔走

板。我問他:「怎麼了?」他說,一上場就會想到這麼高的年薪,每投一球就是好幾千美金,一定要投好,否則明年可能就沒有這個價碼了。但一這麼想,球就完全失控。我告訴他:「你沒有仔細聽裁判的話!裁判說什麼?」     球賽開場裁判說:「PLAY BALL!」   傑夫問我:「什麼狀況,你做治療最有把握?」     「我專心『聽』個案說的話,我可以很輕易地辨識個案話裡面的不一致,而藉由這些不一致,我可以為個案提供不同的觀點與體驗,這時候我做治療是最有把握、最有信心的。」     傑夫:「誰是你治療模仿的對象?」   「艾瑞克森醫師!」     傑夫:「好的,心裡想著

艾瑞克森醫師,什麼樣的姿勢最能夠提醒你治療做的最好的樣子?」   我做了一個張開雙手歡迎的姿勢,傑夫站在我身邊,請同學幫我們照了一張相。   傑夫:「這張相片的標題是?」   享受做自己!     治療個案題樣更有彈性的狀態,為了能夠協助個案改變狀態,治療師需要更有彈性地改變自身的狀態。薩德博士的治療與教學總有源源不斷的創意。他的訓練從心理治療開始,但也發現傳統的治療對於協助個案有其限制。於是,他跟藝術學習──文學、詩詞、電影與戲劇。他也接受即興表演訓練,並將表演藝術的訓練方法引進治療師的訓練。本書集結了十個暖身練習與五十個增能練習,每個練習也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變化練習。這

些練習的目的是協助治療師,建立治療師必備能力的不同狀態。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彈性地選擇練習,體驗更寬廣的狀態範圍。如同薩德博士說的,這比較像是一本手冊,提供了實用的練習。我們都知道,想要學騎腳踏車、學空手道、學一個樂器,都不能只是閱讀學習手冊,而是投入不同基本動作的練習,才能反射性地做出最適時的反應,真正享受箇中樂趣。     讓我們一起做有氧運動,有益身心健康!   譯者序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談薩德老師的經驗式實踐 洪偉凱/艾瑞克森催眠學派第三代傳人、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顧問     全世界沒有哪個心理治療學派的大師曾經用過這樣的系統化方式來教導治

療師,薩德老師這本書是空前絕後的作品。心理治療的大師,像是佛洛伊德,流傳下來的是他的幾個案例,以及與他近身學習的弟子們,最有名的是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的弟子們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實務運用發揚光大。而精神分析的學習鍛鍊,需要很多年的治療師培訓。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留下許多神奇案例,並且弟子們開枝落葉,遍滿各個專業領域,像是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茲(Robert Dilts)、當代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Stephen Gilligan),以及薩德老師本人。即便如此,艾瑞克森也沒有留下讓世人可以照著學習的心法祕笈,只有幸運跟在艾瑞克森身邊的人有機會可以頓悟(他是因材施教的最佳範例)。許多不

同心理學派都講究功夫,要跟在大師身邊下功夫貼身學習很多年,才會有所成就。從來沒有一個大師像傑弗瑞‧薩德老師一般,將自己畢生絕學都記錄成冊,還按部就班地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卓越的治療師。這本書是一個系統化培訓治療師成為卓越、甚至到大師等級的鍛鍊手冊。書中十個暖身練習,五十個增能練習,是我一輩子都需要鑽研精進的武功祕笈。這本書的重點是,如何在你自己人生當中成為卓越超凡、笑傲人生的人。     治療藝術的實踐者     作為一個藝術家,有幾個部分很困難。首先,要有靈感,腦子裡面要有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創造力。薩德老師經常說,他的頭腦裡隨時有超過五十種的催眠技巧和或是心理治療

方法,可以隨時取用。他經常讓自己處於一種巔峰的狀態裡,就如同他在這本書裡說的,「擁有最多種狀態,可以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人,就會活出最自在快活的人生。」     第二,要能夠把靈感轉化成具體表達。藝術家如果內心澎湃,有無限的靈感和創造力,卻無法轉化成畫作、音樂或是文學表達,那也是沒有用處。J. K. 羅琳如果沒有把內心裡的創造力想法轉化成文字,那就不會有《哈利波特》如此風靡世界的作品了。李白如果在文思泉湧之後,沒有把文字記錄下來,就不會有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我們很幸運地,在這個時代,薩德老師把他的生生不息創造力用文字記錄下來

。不僅是記錄下來,也教導我們如何系統化按部就班成為他這樣的心理治療大師,這真是有大愛、慈悲心的作為。     第三,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所謂的大師可能很會說大道理,但是自己卻不見得做得到所闡述的大道理。薩德老師是我見過最能夠身體力行自己所體悟智慧的大行者。在我多次與薩德老師近身學習過程中,我常常看到他失敗,然後他會告訴我他在鍛鍊自己的哪個技巧,然後很快地,我在下次學習時,看他非常熟練地運用之前失敗的技巧。薩德老師會下很多功夫體驗自己教導技巧的原則心法,所以書中的大部分技巧,我都在不同的工作坊和治療、督導情境裡看薩德老師運用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導智慧,是艾瑞克森學派的一個隱藏心法

,薩德老師把這個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也讓我有個效法的榜樣。譬如,我知道薩德老師上過很多即興戲劇課程,我在2018年也去上了演員培訓班,我才發現薩德老師說的實在太有道理了。心理治療師都應該學習演員培訓課程,會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我上了演員培訓班,發現自己的演講和表情能力,甚至作催眠、做治療的專業能力都大幅提升。     第四,不藏私,傾囊相授。學技巧,看似容易,但是更重要的是心法和體驗。技巧學得再好,無法運用,那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薩德老師的用心,我們可以在「薩德談經驗式治療」這個系列裡一窺究竟。他教技巧,教原則,也教心法以及運用的時機和手法。在這系列書裡,我們可以獲得完整的

學習和體驗。跟在大師身邊學習多年,是因為心法必須用心體會,等待頓悟的時刻,但薩德老師幫助我們縮短這個時程,全部都傾囊相授,透過這些書籍,節省我們走很多冤枉路的時間。這是大慈悲心。他經常說,他希望我們學生可以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如果我們卓越非凡,他會跟我說,「偉凱,我看到你做的治療卓越非凡,但是你可以做……,讓自己成為出神入化。」短短一句話,代表他對我的肯定、期許、激勵、啟發和愛惜。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承認失敗也能帶來療效     一個大師能夠承認自己失敗、做不到,這是最難的。儘管薩德老師心中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可以運用,有時候我也會看到他承認自己的失敗,而這種時候通常

是他最厲害的時候。一個世界級大師可以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這需要絕大的勇氣。     有次在工作坊裡,一位催眠師學員上台做薩德老師的示範,他說想要增進自己的催眠能力,這學員看起來很有自信(我感覺是來踢館的,同時也趕快搬板凳,坐等看我老師如何處理這樣的個案)。薩德老師二話不說,就請那學員把他的催眠運用在薩德身上,薩德當個案,讓學員催眠他(直接進入體驗的狀態)。只見那個學員突然有點慌了(其實看得出來是故作鎮定,他心裡應該慌到一個不行),學員還是硬著頭皮幫薩德老師作催眠,用學員所知道的、強硬的下指令方式作催眠,催眠台詞背得很熟。薩德老師好像很享受這被催眠的過程(一種全然接納的狀

態),還在催眠狀態裡指導學員如何做更好(順勢而為的狀態)。學員七零八落地做完催眠,回到舞台上自己的椅子上,一坐下來,整個身體不自覺地抖,手抖、腳抖、聲音抖、全身都在抖,連學員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學員的無意識開始運作了)。我們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這是一種催眠現象,無意識全然甦醒,不受頭腦控制。薩德老師就大發慈悲(慈悲心的狀態),試著幫這學員減緩他的身體顫抖,嘗試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時間,都沒有效果(誘發許多線索細節,只等學員自己串聯起來)。薩德最終用一種最真誠的態度說,「我承認我失敗了,我做不到,我不知道你如何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我不知道你如何讓身體回復正常,我失敗了(失敗/無能的狀態)」。有

趣的是,當薩德老師運用自己的失敗和缺陷,大方地承認自己失敗,這個學員身體就不抖了。就好像學員的無意識完全把薩德老師的話聽進去了,用學員自己的方式停止抖動(學員的無意識串聯所有線索,無意識用自已的方式停止顫抖)。學員自己感到很驚訝,他教導催眠也很長一段時間了,從來沒見過自己這樣的無意識(治療師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承認自己的無能,這才是王道),以及身體能夠說停就停(頭腦有限,無意識無限)。     我在心裡趕快記下筆記──原來承認自己的失敗和無能,也是一種高深的催眠心法,可以喚醒個案的無意識運作,讓個案自己找到療癒的最有效方法。我受教了。再次看到所謂的催眠治療最高境界,順勢而為。一個世界

級大師在一百多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缺陷和無能,運用自己的無能來做治療,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書中所提的練習,有些就是運用自己的缺陷來做治療,是異曲同工之妙。短短不到一小時過程裡,看到薩德老師運用自身不同的狀態,切換自如,同時也誘發學員的不同狀態,體驗到一種獨一無二的催眠經驗。這是我喜歡上薩德老師課時坐在第一排的原因,不是要讓老師看到我(他知道我眼神經常鎖定他),而是要跟著深刻感受、同頻共振老師的催眠大藝術家狀態(看好戲一定要坐前面)。     順勢而為,體驗無限     艾瑞克森學派有三個最重要原則:順勢而為、成為經驗式的,以及無限可能性。這本書本身就證明心理治療師的培訓有無限可

能性,薩德老師只是列出六十種方法拋磚引玉,讓我們除了學習卓越的能力之外,還能開發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的成長和演化不斷加速,心理治療學派的潮流每隔十幾年就會改變,近年來更是頻繁改變。一個學派若要屹立不搖,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是關鍵要素。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之所以在這麼多年之後仍然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為人帶來深刻療癒,就是因為順勢而為──順應時代的勢,也順應個人的勢。艾瑞克森曾用一句話總結他的治療,「心理治療不是把理論套到個人身上,而是為個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療癒。」艾瑞克森學派因為順勢而為而走在時代的尖端,將治療師個人的成長提升到最高境界,也因此造就各有專精的療癒大師、催眠大師。

    順勢而為也需要有強大的敏銳度才能做到。薩德老師在書中強調的敏銳度,讓我們學習成為福爾摩斯、成為007詹姆士‧龐德一般的敏銳,這樣才能順勢而為──知道「勢」在哪裡,「勢」是什麼,如何運用」勢」,四兩撥千金的道理。     而提到「經驗式」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每個練習都是經驗式的,讀完書必須要親身體驗這些練習,才會刻印到身體記憶裡,成為自然而然地卓越非凡。幸運的是,薩德老師雖然已經大量減少世界各國的開課(他想要留更多時間給自己,享受人生),他還會每年到中國作治療師培訓(與中國淵源深厚),有興趣體驗大師教導的人,一定要把握原汁原味的學習機會,薩德老師今年已經

七十二歲了,他也是會老的,不會永遠年輕(雖然我私心希望他活到一百多歲,繼續教導)。     在這本書的帶領之下,期待你我都能卓越非凡,享受最精彩的人生。這本書不僅是給專業治療師看,也是給任何有心想要在人生旅途上更上一層樓的人。如果你想要活出無與倫比的暢快人生,此書絕不可錯過。   序言   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在我念大學及研究所的時期,學校要求我收集且研讀數不盡的專業知識。大多數教科書內容我記不得了。我記得一些概念──一些成為臨床心理學博士所必備的基礎概念,這些概念包括同理心、移情作用、治療合作關係以及依附理論。透過我自身經驗,這些概念深深刻印在我腦海

裡。但是,學校裡的老師並不看重經驗和體驗,他們更看重事實和知識。我回顧過去的學校學習,不禁思考,如果生活的經驗成為學校教導的重心和基石的話,那學習過程將會變得多麼豐富有趣。     我記得有一堂課,教授強調體驗學習。教授介紹我們一份心理治療師的論文研究報告,內容是關於人們為什麼想要成為心理治療師:因為治療師可以行使權力,可以愛,可以成為一個烈士,成為一個偷窺狂,或是成為一個聖人。論文作者指出,所有列出的理由意味著治療師都有被壓抑的病態心理。但是我們的教授不這麼認為,他的意圖是經驗式/體驗式(experiential)的,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每個星期,同學們要角色扮演,演出我們想當治療

師的理由,並且誇張角色個性。這個練習是我第一次參與經驗式培訓方法,並體驗到他們對個人成長的幫助。這磨練出我對經驗式學習的愛好。     我深刻記得我們一個同學,珍,她太過投入演出偷窺狂,她經常要換「個案學生」,留不住她的「個案學生」,因為我們都無法忍受她的偷窺傾向。然而,透過這個誇張的演示過程,珍獲得一個難得機會,對自己有深刻體悟。她的頓悟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當誇張地演出角色的時候,那個學生的行為會突然翻轉。約翰,另一個學生,他想當治療師的理由是為了愛,然而在練習過程中他突然變得充滿敵意。教授安排的練習是用來提升經驗式的學習──體驗到我們內心想成為治療師的渴望是什麼,而這些動機是

有幫助的還是有害處的。現在,數十年過去,我對當初那個練習仍然歷歷在目。     好的。我們回到當下。我花了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在心理治療和心理教育的最前線奮鬥,我對於經驗體現這個最高指導原則的概念依然保持熱忱。我邀請你與我一同踏上旅程,探索經驗式/體驗式方法。     首先,當你在治療個案時,花些時間畫下你的量身訂做目標。你的計劃是依據研究所的教育而得來嗎?是傳授知識給別人嗎?是教導理論嗎?還是無窮盡的詮釋?你的個案需要的是知識、理論、詮釋,還是生生不息的體驗?     那你跟家人、朋友、同事溝通時又是怎麼樣呢?他們有從知識、理論和詮釋裡獲益良多嗎?溝通這三種東

西是簡單明瞭,直接明確;同時出現的是誘發概念體驗的另一世界。當概念需要被真切體驗,那個溝通的最佳康莊大道是哪一條?     讓我們研究一下概念的世界。我們如何定義一個概念?什麼是事實?事實是由客觀的數據組成;他們是具體的單一實相。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這是一個事實。理解它們,這是一個概念。概念是抽象的,一個想法由許多不同特質建構組合而成。事實是客觀的單位;他們存在於「左大腦」,是意識的部分。概念存在於主觀的宇宙中;他們是一種便利建構,一種相輔相成的元素混合。概念是元素群組,就像纖維肌痛綜合症(fibromyalgia)或是梅尼爾病(Meniere’s),它們有許多症狀,而不是一種具體

疾病。概念是模糊、無定形的,帶有啟發潛力的通用特質,就像是簡化假設,或是統整原則。     我們知道一個事實,我們「直覺體驗」到一個概念。在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哲學家、翻譯家)的說法裡,事實是我與它(I-It)。概念是我與你(I-Thou)。透過強化事件,我們體驗到概念。概念會用一般性的說法描述;他們是「右大腦」,帶有朦朧美感。開放性、自覺性、外向性、一致性和精神性,這些都是概念。希望、堅強、保護、自我覺察,這些也是概念。冷漠、懶惰、沒安全感、自卑,這些也是概念。有些概念是好的,有些概念是壞的。治療師的工作是增強正向概念,修正沒用的、負面的概念。治療師也需要一些方

法,幫助個案體驗好的、積極的、正向的概念。     有一個事實世界,也有一個概念世界。有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現實世界,也有一個個人體驗、經驗的主觀世界。科學是用來解釋和組織事實;藝術是用來探索、活化概念。事實改變我們計算事物的方式,將評估的需求降到最低。概念的體現改變我們經驗事物的感受。事實闡明客觀表徵,與外在世界有關;經驗感受是全然主觀,與內心世界有關。事實傳遞訊息;藝術產生深刻體驗。化驗畫作上的顏料成分組成,畫作就被貶低到科學的範圍。藝術就是要站在畢卡索的畫作前,經驗一個屏息呼吸、嘆為觀止的驚艷時刻。邀請你去感受一個驚奇時刻,這是藝術的範疇;解釋那個驚奇,這是科學的任務。藝術總是帶

有朦朧美感,這對於誘發、刺激產生我們想要的效果是必要的。藝術是喚醒感受,而不是告知事實。如果藝術僅僅是告知訊息,那個經驗式的感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地,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朦朧美感情境,我們引導個案形成概念和體驗,讓他們發現「生活原來可以不一樣」。諮商室就是概念的戲院空間,心理治療是一種喚醒深刻體驗感受的應用藝術,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於科學。     科學可以被看成是一層層進展的。最底層是物理。在物理的上面是化學,然後是生物學。然後上面是社會科學。相似地,概念的體現也有一層層架構。概念是由彼此互相鏈接的元素所組合建構來的,當中包括了想法、感覺、回憶、感情、感受、行動

、態度、社會情境、習慣和關係模式。就像我們要讓水凝固成冰,需要灌注入能量使溫度保持在零度以下,概念是透過參考經驗、獨特的體驗情感衝擊、經驗轉換,而結晶焠鍊出來的。這些轉換是在一個重要關係、強化情境裡,透過嚴格考驗、鍛鍊磨練而聚合發生。概念是「狀態」(states)的基石,而「狀態」結晶萃取後成為身分認同。「我知道道德良心標準」,這是一個事實。「我可以成為有良心、有道德的」,這是一個概念。「我擁有良心、道德」,這是一個「狀態」。「我是個有良心、有道德的人」,這是一個身分認同。還有一些額外的切換點我們可以運用,像是,「我將會成為有良心的人」,這是一個承諾。「我想要成為有良心的人」,這是一個動機。

    這本書裡有四個核心主張。第一,概念、「狀態」和身分認同,必須透過經驗而被消化吸收;他們必須被真實感受到。第二,治療師是可以持續獲得「狀態」的提升,促進專業能力。第三,「治療師的狀態」會影響滋養個案,使之產生「好的狀態」。第四,治療師所處的狀態是一個孕育獨一無二的治療方式的領土。     米爾頓‧艾瑞克森是我的精神導師,他是善於誘發「狀態」的催眠治療大師。在人際互動情境裡,艾瑞克森醫師透過體驗來溝通概念,而不去談論事實。事實可以從書本上學習;而「狀態」必須透過親身體驗誘發出來。責任感、創造力、投入參與、連結或是臨在,這些東西無法在照本宣科的教導中習得。當你體驗到一

個笑話,你就會產生幽默感;這是無法從說教式的指導裡獲得的結果。     動力是一種「狀態」。它是透過經驗式/體驗式的方法刺激、啟動、運作的。透過重大感動人心時刻的催化,進而產生經驗轉換。我們無法用計算、演算的方法教導一個人如何產生動力,因為動力是一種朦朧的「狀態」。只有在結果是一種具體的事實時,計算、演算才派得上用場。誘發動力的溝通策略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科學。     溝通可以是傳遞訊息或傳達概念。事實和概念是彼此互不相關的個體,各自從不同的管道取得:有個通道是事實的教育,另一個通道是誘發概念和伴隨而來的「狀態」。     概念溝通是我們人類社交/心理進化的

優良傳統的一部分。遠古原始人類所用的原始語言是概念化的,而不是事實。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也是用概念來溝通。概念觸碰到大腦的某個地方,這是關於原始生物早期發展之處;概念觸及大腦的原始層面,我們假設所有不好的心理模式都存在那裡。惱人的問題儲存在大腦的邊緣共振區域,即情感/社交中心。如果問題是儲存在前額皮質,即邏輯理性中心,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一個操作使用手冊就足夠了。然而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必須讓概念溝通生龍活虎般呈現,因此好的「狀態」和身分認同才能被感受到。我們是依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來雕塑大腦的。     歡迎來到概念溝通以及經驗式學習的世界。 第二章 經驗式增能培訓練習:治療師專業

能力發展的心法(節錄) 讓我舉個例子來闡明一下我的意思,並且讓你看到當今世界上所教導的心理治療(以及其他概念,狀態、身分認同等等),如何從中獲得幫助和精進。 你可以想像你早上起床,有個強烈衝動要成為一個心理治療的個案。當然,你不會是生下來就是個心理治療的病人。你必須花時間準備成為一個病人。那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病人呢?很簡單,你只要開始讓自己想著以下的這些詞句的組合: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從來不會……;我總是……;我應該……;只有……才會……;要是……怎麼辦……;或許……;如果別人……那就好了…… 你可以開始對自己這樣反覆地說:「我無法停止暴飲暴食。」或是,「我永遠不會有幸福的親密關係。

」或者是,你也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總是會遲到。」或是,「我應該多讀點書。」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總是會找到一個普世通用的說法,你可以這樣打擊自己說:「如果我有另一個人生那該有多好。」你可以投射到未來,給自己創造一個擔心:「如果明天我搭的班機在半空中與另一架飛機相撞了,那怎麼辦?」或是,你可以加添一些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性進來:「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或許會好一點。」或許不會?或許?或許?或許。我們總是可以在「或許」之後添加無限可能性。同時,別忘了要責怪別人一下:「如果他/她/他們更敏銳一點就好了,更仁慈一點就好了,更有鬥志些就好了,更熱情點就好了,更講道理些就好了……」等。 刻意地組合以上這些話語,更加

頻繁地使用這些話,很快你就會給自己創造很多限制性的狀態和想法了。繼續這樣做,你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治療個案了。經常練習這些負面狀態,你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負面身分認同,像是「我是一個失敗者」。

跨國專利侵權訴訟之管理

為了解決傲人 相似詞的問題,作者陳郁婷 這樣論述:

自1980年以來,台灣企業逐漸於國際商業競爭上嶄露頭角的同時,也開始面臨智慧財產保護課題。2003年3月,聯發科為全球獲利最高的IC設計公司,美商DVD播放機控制晶片供應商ESS正向系統客戶送樣(預計4月開始出貨),以增加客戶採用之可能性的同時,在美國北加州聯邦法院向聯發科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禁止聯發科使用DVDPlayer單晶片(SoC)播放機銷往美國;6月初,傳出ESS與聯發科達成和解,金額從數千萬美元到1億美元,消息傳出,聯發科股價一度下滑近10%,市場與法人同步傳出聯發科將面臨官司敗訴,需賠償1億美元,據悉聯發科高層對消息提前曝光相當震怒,傳出對消息外露人員處以解職。6月中,聯發科宣布

與美商ESS簽訂技術授權合約,未來2年內,聯發科將支付9,000萬美元的權利金。 2004年3月,美商Zoran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告,聯發科侵犯CD/DVD控制器設計架構,以及直接連結IDE/ATA資料埠的主端界面控制器等相關三項專利權,隨後又向美國洛杉磯地方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除請求賠償金以外,亦要求美國法院發出禁制令,命令聯發科之侵權相關產品不得輸往美國;聯發科則回應,因尚未收到任何正式文件,委由美國律師了解,俟收到正式文件後再對外說明;同年7月,聯發科也在美國德拉瓦聯邦地方法院對Zoran提起專利侵權訴訟,2005年9月ITC判定聯發科敗訴,市場傳聞聯發科已提列準備

金8億元;2006年1月,雙方達成和解,聯發科支付8,500萬美元權利金給Zoran,侵蝕聯發科該年獲利約10%。而跨國專利侵權訴訟有別於傳統訴訟的特殊性在於(1)跨國性:涉及於不同國家企業、不同國之涉訟地、不同國之市場與生產。因在跨國企業之布局運籌下,訴訟地必定尋求最有影響力之地點,通常為美國及中國,案例中由於ESS及Zoran均為美商,因此在美國提起對聯發科之訴訟;(2)計畫性:為達成商業目的而規劃之訴訟,案例中,ESS對聯發科基於競爭關係而提出訴訟,目的在於增加訂單、減少競爭;Zoran對聯發科則基於增加營收之目的,要求侵權損害賠償,作為過去一年之營運虧損。換言之,為自己或客戶增加營收及

訂單、減少競爭,為其訴訟計畫之最終目的;(3)規模性:為了增加影響力與壓力,往往在許多國家同時提起,對象從侵權者擴及其下游客戶,攻擊點既廣且深;(4)繼續性:訴訟期間,影響客戶對其之信任及訴訟管理能力形象;案例中,聯發科雖有傲人之獲利能力,然而在與ESS一案中,卻顯出訴訟管理能力之薄弱,導致Zoran效而尤之,此形象一旦形成,勢必將為聯發科帶來更多不必要之侵權訴訟紛爭;(5)組織性:將訴訟工具與企業組織做連結,融入組織文化以全面改善,並由此發展一套標準作業流程,案例中Zoran習慣性地在提起訴訟前,先於市場發放消息,造成市場恐慌以形成其客戶之壓力,並使該壓力轉嫁至侵權對象,使其容易屈服;(6)

資源性:跨國專利侵權訴訟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件,「錢多」因需支付龐大之訴訟費、律師費、專家費、賠償金及權利金、並有能力迴避設計及改變模具,並需有喪失市場及流失營收之心理準備。「人多」因訴訟之故,需具備詳盡之專利資料庫建立、調查產業/技術/產品/競爭者分析等資料為因應,並有訴訟規劃人員、應訴人員、支援人員等龐大後勤單位。「命長」因企業必須有能力支撐營運,不致在訴訟過程之謠言紛擾中倒下,案例中,均有市場傳言紛擾之問題,足以說明。自1980年以來,台灣廠商歷經歐洲、美國、日本等大廠商之專利侵權訴訟逼迫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因此開始投入鉅額資金為研發、申請專利,近十年來台灣企業在美國、台灣、中國所申請的

專利申請費用便高達了一千九百多億台幣,加上遭受了至少一百多件跨國專利訴訟的訴訟費用,便高達兩千億之多,尚不包括每年支付的權利金也高達台幣一千五百多億台幣,足以養活台積電兩萬名員工及影響四十七萬名股東生活長達兩年之久,足見台灣廠商在研發及專利申請方面之投入程度及所花費心血之鉅。然而,審視台灣企業近十年在專利侵權訴訟方面之表現,發現:(1)每年均有影響台灣產業發展的專利侵權訴訟發生;(2)遍及每個產業;(3)以被告居多;(4)和解的以付出鉅額權利金居多;(5)打完訴訟的以敗訴居多。由此可見,台灣企業付出昂貴的研發費用、專利申請費用之後,並沒有改善台灣企業年年被告、年年支付鉅額權利金、損害賠償金的宿

命,在高度的付出之下,卻沒有改善在國際研發方面的地位,顯然付出與獲得顯不成比例。智慧財產的創造、保護、管理,其中的費用包括研發費用、專利申請費用、訴訟費用、權利金及損害賠償等,美國企業是在研發、專利申請支出了龐大的費用,然而可以在訴訟費用、權利金及損害賠償中賺回來,亦即至少符合投資報酬率,然而,反觀台灣企業,不但在研發、專利申請時支出了龐大的費用,在訴訟費用及權利金、損害賠償方面,不但沒有賺回來,反而必需支付更多的金錢,顯然的,台灣企業在跨國專利侵權訴訟管理的方法論上出了極大的問題,而有立即改變之必要!有別於過去文獻侷限於「文獻與法規的翻譯」、「片段案例的選擇討論」、「過多理論的探討」、更幾乎

沒有人探討重要的「中國專利侵權訴訟」,以致於見樹不見林,徒有理論而不會操作,消耗過多精力與資源於繁瑣而不重要的法律細節,卻無法猜透國際企業專利侵權訴訟背後的策略運籌,導致不能真正打贏過一場戰爭。因此,本文提出一套跨國專利侵權訴訟管理之機制,橫跨最重要的兩個世界市場—美國、中國為主,法律面提供詳盡完整的如警告信發送、起訴、審前會議、馬克曼聽證會、發現程序、審判程序、專利無效程序、訴前救濟、保全措施等訴訟程序、制度規定與流程架構;企業管理面提供包含研發、生產製造、市場行銷、財務、會計、租稅、外部律師、專家、公證人等全面性管理策略,以大量實證的方式分析整理、以豐富的跨國專利侵權訴訟實戰經驗寫成,期望

能使台灣產業真正打贏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