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芯秦,李佩怡,方俊凱寫的 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 和楊嘉玲的 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榮獲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2021年優秀碩博士論文獎。也說明:賀!本系博士畢業生曾煥淦(指導教授:謝傳崇,論文題目:臺灣實驗教育學校轉化型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及碩士畢業生張進昌(指導教授:謝傳崇,論文題目:校長教學領導、教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文經社 和采實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事業經營學系 林良陽所指導 翁嘉如的 小型陶瓷藝術創業家之資源重組轉換研究-隨創觀點 (2019),提出優秀碩博士論文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行隨創、選擇性隨創、專業性隨創、智慧資本、社會資本、核心能力、競爭優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生命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碧祥所指導 鄭鈴瑛的 「感恩心繫關懷情」課程─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童實施 感恩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關懷倫理學、感恩、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解答。

最後網站評選辦法- 中華民國機構與機器原理學會則補充:機構學會博士及碩士學位論文獎申請辦法. ※ 本會為獎勵優秀學生論文,設置碩博士學生論文獎,其名額及獎勵為: 1. 博士論文設傑出博士論文獎一名,獎金壹萬元整,優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優秀碩博士論文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

為了解決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問題,作者呂芯秦,李佩怡,方俊凱 這樣論述:

  25年前,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地成為姊姊自殺後的遺族;   23年後,她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主動地成為媽媽急救時的決策者。   放棄生?決定死?   歷經親人生死傷痕者的真誠告白,面對生命失落與悲傷的真實勇氣。   「......我們從未放棄任何機會,只是非常不捨、不忍心讓媽媽疼痛受苦。」   2016年冬天,芯秦的媽媽覺得胸悶、呼吸喘,自己走上救護車就再也沒有回家。生命的最後七天六夜就在急診和加護病房裡度過。即使媽媽曾清楚的表達不想被插管,但芯秦還是被醫生說服,讓媽媽插管。等待死亡的到來,無疑是場凌遲。手起刀落,沒有停頓、沒有猶豫,一刀一刀割在病人和家屬的心上。   姊姊和媽媽

的驟逝,不孕、失去胎兒和腎臟病的身心傷痕,芯秦用淺顯而深刻的筆觸,一一紀錄下來。李佩怡教授和方俊凱醫師,則以傷痕修復的陪伴角色,分別用療傷對談及醫療現場的專業視角,為傷者分擔及釋放溫暖的力量。   這可能是台灣第一本從家屬的立場述說的加護病房心情故事,但絕不會是最後發生的事。不論是身處加護病房的家屬或自殺者遺族,當面臨生命是否要搶救或從有機會治療走向沒有機會時,那些處置與看待的態度,都應該要再仁慈一點,即使少痛一些也值得努力。   這就是即使回憶再痛,作者都想完成這本書的理由。

小型陶瓷藝術創業家之資源重組轉換研究-隨創觀點

為了解決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問題,作者翁嘉如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一般文獻認為,資源不足的小型企業常以隨創(Bricolage)之資源拼湊或資源價值轉換去解決外在環境的制約,透過隨創作的將尌湊合(making do)、為新目標組合資源(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善用手頭上的資源(the resources at hand),可化解危機、解決問題。陶瓷藝術創作比之一般工業複製品之製造過程更類似於李維〃史陀的隨創(bricolage)行為,由於這是個多元與複雜的探究,會因創業者的主觀想像力、對作品自我期許的投射以及對商業價值的取捨,而形成相當不同的脈絡。本研究以五家經營十年以上之陶瓷藝術工作室

為對象,運用深度訪談方式,探究其組織內部智慧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存量高低對隨創的影響。本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發現〆一、組織若能掌握社會資本結構面之網絡優勢,即可分享網絡中人辛苦與努力所創造的智慧資本。二、隨著智慧資本存量的提高,組織可以運用多樣化的帄行隨創或回歸制度化的選擇性隨創,找出解除制約方案外,然尚有聚焦於優賥資源拼湊之專業性隨創,並以培養組織之核心能力為目標,強調對資源的深度瞭解與觀察後,信任自己想法且不斷嘗詴科學化之流程管控和糾正錯誤,使其產品因競爭者無法仿製,可為企業帶來更長久的競爭優勢。三、社會資本的結構關係與認知構面可對藝術作品的銷售隨創產生影響,創作者與買家可用主觀視角重新建構文化資

源或經由共享的社會關係之資源拼湊,而使商品更具稀有價值。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隨創的相關建言供藝術創作者及相關組織參考。

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為了解決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問題,作者楊嘉玲 這樣論述:

  ※心理學界人人必讀的經典理論 ※建立「自我意識」、終結「情緒勒索」的基礎常識     不設任何防線的親情、愛情、友情、職場忠誠   是身心傷害的根源   一道真實存在、卻無形的人際分野   一旦失守,它將徹底踩越你的人生   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的界限是最重要的事。   界限,不僅只是你個人態度和行為的分界線,也是你與他人的分際拿捏的行動指南。   這樣優秀的你,特別需要留意:   .家人當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   .朋友、同事眼中最優秀的救火隊   .情人眼中最體貼的另一半   你是否常常為他人熱心、無條件的付出,卻換回的是,別人的理所當然   而這樣的回應,是否讓你的心痛痛的

?   ※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點亮你沒被看見的力量   ※3道戒傷害練習,擺脫忍讓,與你一起重新畫出人生高度   ●什麼是「心理界限」?   所謂的「心理界限」(boundary),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界限」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Salvador Minuchin)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比如: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心理界限之所以這麼重要,正是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

。而心理界限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控制情緒進入的量,不至於太過冷漠或太過投入,保持在一個適合的距離與外界互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態度、又不失溫暖的人。   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心理界限是一道無形的人際分野,沒有說出自己的界限,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我們一再地退讓,只是出於我們的慷慨和不計較,而不是因為信任與愛。   以下這些話,是否也曾打擊過你的心?   ‧媽媽:「你的老大,你就要扛起家計,照顧弟弟妹妹呀!」   ‧路人:「日行一善呀,你不怕別人覺得你很冷漠,沒愛心嗎?」   ‧女友:「看你加班我好心疼,身體會累壞吧?若你不回來吃飯我也不吃。」   ‧同事:

「你的能力那麼好,不過花你一點點時間而已,你不幫忙做,難道要讓案子流標嗎?」   沒錯,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並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如果這時候,對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卻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會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我們可以不計較,他人不能理所當然   心理界限被踏線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甚至各種人際關係之間,特別容易出現在「以和為貴」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退讓」是一種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計較,但是一旦這些付出的關係失去平衡,讓我們一直處於討好別人,自己卻變得不好的狀況裡,反而

讓我們失去自我的價值感,活得很累。   楊嘉玲諮商心理師透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界限」故事,帶領我們審視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並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找回自信!   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會讓你黑了,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本書依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的程度,由提煉你的內在優點開始,點亮你忽略的力量。   從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切入,進行3道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帶著你劃出「心理界限」,找回你應得的快樂生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由專業諮商心理師探討「心理界限」的專

書,透過日常實例找出無形的人際分野、有形的越界傷害,每一則皆讓人心有所感。   2 提供心理受傷的背後,沒有被點亮的力量,助你在人際往來之間,更有力量,更有立場。   3獨家三個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逐步強化你我心中的人際保護網,讓你勇敢表達自己,又保有個人光彩和溫暖。 名人推薦   人渣文本  專欄作家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  親子作家   周志建  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靜如  作家律師娘   邱永林  第一屆心理師特考合格   邱似齡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哈克    諮商輔導博士、作家   

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語   這本書道出我們臨床很多一直具有「內射性負面思考」以及「非理性思考」的個案,他們常常在內心真正的害怕,以及容易存在腦海中的迷思。作者用了許多貼切的形容詞,像:「便利貼女孩」、「提款機大哥」、「好累的蜘蛛人」、「救世主女孩」(很像我常說的「聖母瑪利亞情結」),讓我們去體會這些需要做好「心理界線」的不同類型個案。作者所提的「戒傷害,建立完整自我能量」,絕對不是自私,而是為所有關心你的親友應該做好的

身心健康基本之道!--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楊聰財   在強調「忍」與「讓」的華人文化氛圍裡,界限是我們思考應對進退時,應該培養的第二「直覺」。   若能在人我之間養成「界限」思考的習慣,更可能突破「做好人還是做自己」的兩難困境,找到一個既能與他人親密又感覺自主的位置。--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推薦給總是怕別人失望,寧可自己受傷的人。這本書陪伴你一起練習,如何保有對人的善意,又同時能夠溫柔地做自己。--科普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成為更好的我,無法用喊話就能實現,需要從生活中看見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關係中的模糊界線開始,設立心理界限,不僅是看重自己,也是成為更好的我的第一

步。--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邱似齡   一本令人豁然開朗的書,讓人在關係中不至於亂了陣腳。作者帶我們看見了心理界限的必要與正能量,及喚起活出自己的勇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作者簡介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   啟點文化負責人。   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

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著作: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本事出版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本事出版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

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想要了解更多〈啟點文化〉:www.koob.com.tw 前言 為人著想,為什麼讓我們的心痛痛的? 輯一 無形的界限,有感的痛 胸口卡卡的感覺是怎麼一回事? 輯二 那些被傷害的人們的樣貌 ●為什麼不招搖、守本分, 滿足大家的要求,我還是受傷了…… 便利貼女孩 便利貼女孩的迷思 .迷思一: 我不應該讓別人不開心 .迷思二:設立界限的人,就是難搞的人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被眾人孤立的傷 ●為什麼我這麼盡心盡力, 你們還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好? 父母的情緒配偶 父母的情緒配偶的迷思 .迷思一:只要我再努力一

點,我就能改變他。 .迷思二:他們是我爸媽,我必須聽話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失去連結的傷 ●為什麼多做,到最後變成我的錯? 我有一股悶氣,不知道該對誰說! 好累的蜘蛛人 好累的蜘蛛人的迷思 .迷思一:一旦知情了,就不能置身事外 .迷思二: 自己的需要並不重要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自己沒有價值的傷 ●為什麼付出真情,反而惹人厭? 我付出了那麼多,我該怎麼辦? 救世主女孩 救世主女孩的迷思 .迷思一:設立界限是自私的行為 .迷思二:我應該要做一個好〇〇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面對真正的問題的傷 ●我只是想要做得更好, 但是討好了別人,我卻一點也不好? 害怕被誤解的痛 提款機大哥 .觀念一

:重視家族團體 .觀念二:強調家族和諧 提款機大哥的迷思 .迷思一:設立界限會讓人覺得我在生氣 .迷思二:設立界限,別人以後也不會幫我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害怕自己沒有價值的傷 輯三  默默付出的背後,沒被點亮的力量 當你懂得設防線,你的善良會被更珍惜 學著說需求,讓對方更容易靠近你 適度距離,才能給對方成長的空間 界限是你的隱形防護罩,守護你的美好 輯四  戒傷害練習:建立完整自我能量 戒傷害練習之前:何謂健康的界限? 戒傷害練習一:由內而外,把體質調整好 戒傷害練習二:由外而內,強化防禦力 後記 照顧你的當下,守護你的未來   【前言】為人著想,為什麼讓我們的心痛痛的?你的人生

,一直在忍讓嗎?之所以會動念寫這本書,源自於一個生活上的小插曲。有一回,我因公出差,搭乘高鐵到外地工作。上了列車,很快地就找到預先購買的對號座,但是兩張並排的座椅上,卻已經有一位打扮純樸的婦人和看似智能發展遲緩的小女孩入座,我猜測應該是母女關係。 我拿著車票給婦人看,悄聲地告訴她坐到我的位置了。婦人並沒有出現任何驚訝的反應,她放下手中的早餐準備離席。只是她一邊起身,嘴裡卻不斷地碎唸著:「哎!我好可憐,有位子變成沒位子。」音量之大,全車廂都聽得到。隨後,拿起手機打電話給友人,再次抱怨這件事。 一瞬間,我有些光火,心想怎麼會有人「做賊的喊抓賊」。但是深呼吸一口氣之後,我面無表情看著那位婦人收拾好行

囊,然後安靜地入座。過程中,沒和那位婦人再有任何的交談。沒多久,原本還坐在座位上,一臉茫然的小女孩,也被婦人喚走了。 故事講到這裡,如果換成是你,在那當下有會什麼樣的反應呢? 我本以為面對一個無關緊要的陌生人,要做到態度溫和,立場堅定,不理睬對方無禮的反應,並非難事。直到我把這個經驗分享出來之後,才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果斷地在那當下設立界限,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該處理,哪些輕輕帶過即可。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特別是「憤怒」或「愧疚」這兩種情緒。 我們先來談「憤怒」的情緒。 我的一個朋友,聽完我的經驗之後,說:「如果我是妳,一定會跟對方吵起來!要對方搞清楚狀況,到

底是誰沒預先訂票想坐霸王位,要她還一個公道來。難道妳不會生氣嗎?」

「感恩心繫關懷情」課程─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童實施 感恩教學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優秀碩博士論文獎的問題,作者鄭鈴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關懷倫理學為基礎設計「感恩心繫關懷情」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感恩的學習成效,同時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透過省思獲得成長。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法,以任教的24名三年級學童為對象,實施10週25節的教學課程。研究工具採自編之「感恩檢核表」進行教學前後測驗,並蒐集教學觀察、學生文件、訪談等資料進一步綜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感恩心繫關懷情」課程設計結合關懷倫理學實施感恩教學具可行性。實施歷程遇到對話品質不佳、教學時間不足、肯定不足等困境,透過省思與修正獲得改善,並且能顯著提升學童感恩的認知、情感與行動的表現。研究者也在課程設計、親師間互動及自省能力獲得成長。對教學者的建議包括:感恩課程可作為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環境教育教學設計之參考。增加感恩逆境課程的比重,以幫助孩子獲致因應困境的能力。學習單的設計應兼顧知情意行,引導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合作學習與服務學習能增進同儕的互動與關懷關係,有助於感恩教學。感恩課程應結合日常生活,營造利他文化,成為班級經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