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魔法師落地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光的魔法師落地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arolLi李佩芳寫的 室內軟裝師養成術:不需花大錢動工裝潢,靠燈光、家飾、油漆、家具改變空間的美學佈置心法 和黃錦敦的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出色文化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戲劇學系 徐亞湘所指導 高德樺的 臨界點劇象錄劇場聚散現象之研究 (2014),提出光的魔法師落地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臨界點劇象錄、小劇場、田啟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光的魔法師落地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室內軟裝師養成術:不需花大錢動工裝潢,靠燈光、家飾、油漆、家具改變空間的美學佈置心法

為了解決光的魔法師落地燈的問題,作者CarolLi李佩芳 這樣論述:

第一本軟裝師養成實戰書 獻給對軟裝有興趣,甚至夢想以此為志業的初學者 為台灣家庭需求量身打造的軟裝實力養成寶典   不用大刀闊斧也能改造居家氛圍。 不論是想學軟裝,或想靠自己力量改造居家,都必須拜讀的經典居家佈置聖經。 從深入了解「軟裝」觀念著手,藉由收納、風格、配色、陳列擺設、家具規劃、照明設備、 織品選擇,以及植物飾品裝飾技巧,一步步建立居家美感與品味養成。     想要自己著手打造出夢幻理想住宅?還是預算有限,卻不想將就日常生活品味?Carol教你如何使用簡單的軟裝技巧創造出獨具風格且舒適的生活空間,即便有限面積也能規劃出符合日常機能且不落俗套的高質感品味宅。     深入頗析居家軟

裝佈置技巧,以日常習慣為基礎,利用色彩、質感、家飾品配置,重新詮釋美好品味生活感。     「軟裝」究竟是什麼?跟室內設計有何不同?居家空間難道真的需要軟裝嗎?Carol從最基本的軟裝觀念分享,帶你深入了解軟裝不只是能夠美化空間的幫手,也具備打造實用生活場域的功能。藉由軟裝佈置與裝飾,不但能夠提升自己創造力與美感,也打造出屬於自我風格的居家空間。      • 軟裝基本觀念   ──軟裝師=布置師=風格師?   帶領讀者從最基礎的正確軟裝觀念入門,了解國內外現今流行趨勢,也明確釐清與室內設計不同之處,以及軟裝優勢與適用範圍。      • 風格手法   ──如何探索自己喜愛的風格?與家人偏好的

風格不同時如何解套?   你想知道的,本書都有建議方式。藉由解析熱門風格了解各項軟裝構成元素和設計重點,如北歐風、無印風、工業風、極簡風等等,讓讀者能夠進一步了解自己理想居家類型。     • 配色與陳列擺飾   ──控制整體配色不超過三個顏色;托盤的聚焦妙用?   空間只有三種顏色會不會很單調?搭配不同材質的應用,層次的魔法超乎你的想像;三角構圖擺飾基礎、視覺凝聚法則,加上容器質感的統一,構築出零失誤的和諧平衡質感空間。     • 家具與照明配置   ──家中一定要有茶几、餐桌?多功能的家具已成趨勢。    家具和照明居居家空間中要角,不但影響整體動線規劃和氛圍呈現,也是實踐生活實用機能的

重要因素。尺寸、比例等細節都是關鍵。     • 佈置空間元素   ──地毯多大比較好?挑對窗簾房間變高放大。   佈置空間不一定都是只能運用累積灰塵的裝飾品,綠化空間的植栽、能夠帶來溫馨暖意的織物,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能構成為佈置空間的元素,營造更清爽有機的舒適生活。     • Carol 不藏私技巧大公開   ──美感如何養成?   非科班出生也有機會成為專業軟裝師,從日常生活培養居家生活美感養成術,Carol特別分享各項實用技巧、靈感發想、採購地點和實際規劃案例等,讓想更深入了解或從事軟裝行業的你,都能進一步培養專業軟裝技巧。     • 室內設計與軟裝布置差在哪裡?主張以軟裝為主、硬裝

為輔的方式,重塑空間的價值與特色。從最基本的「軟裝」觀念確立基礎認知,讓預算有限或想要自己著手佈置空間的你,培養起和諧平衡的空間美感。     • 在沒收納好之前,談美感都是枉然。收納是建構美好空間的最基本技巧,之後再拆解掌握居家空間組成元素:配色、照明、動線規劃、家具擺飾、陳列裝飾、織品選擇或植物等,構築出符合日常基本動線規劃需求,並兼具品味質感的居家場域。     • 想要進入軟裝界的新手,能經由本書的軟裝風格技巧逐步累積實戰力。學會如何配置出美好風格的空間環境,不論是拍照或真實生活都能營造宛如居家雜誌優質舒適空間。     • 美感累積來自於日常生活。不藏私分享居家靈感發想地、品味裝飾採

購地點、以及各項裝飾佈置小巧思,讓人人都有機會能為自己的空間營造出溫馨、實用且能陳述自我個性的住宅規劃。

臨界點劇象錄劇場聚散現象之研究

為了解決光的魔法師落地燈的問題,作者高德樺 這樣論述:

自1990年後,台灣戲劇史學者開啟,以台灣為主體論述的—台灣戲劇史研究,戲劇活動應著生活和社會而生,因此,台灣戲劇研究需要追本溯源,建立台灣戲劇史的真實林相。1987年解嚴以後,台灣的戲劇活動不再成為政府的附庸,舉辦「實驗劇展」促使小劇場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是社會開放下的竄出的反動力量,小劇場以顛覆社會價值觀而聚合,其中,自1980年代末期崛起,橫跨至1990年代的臨界點劇象錄是為異數。臨界點劇象錄的作品以獨特的美學,突破當時劇場作品的禁錮,從成團至解散,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由田啟元主導劇團整體風格的走向;後期,以開放式的經營理念,持續追隨田啟元的精神。本文列出兩個時期的作品,將其分類並爬

梳作品的創作緣由,藉此分析1990年代的小劇場團體,聚集與散去的集體現象。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

為了解決光的魔法師落地燈的問題,作者黃錦敦 這樣論述:

當一個人敘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困境或順境, 如果隱含其中的生命旋律能被聽見,被好好理解與回應, 人們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也看見自己。   發展多元樣貌、創造多元美麗,是敘事治療能為生命注入活水的關鍵。   而當敘事這顆西方的種子落在東方的土地上,會長出什麼樣的枝枒?   作者跳脫專業書籍的制式樣貌,以豐富的旅行所見與案例故事,搭配自身對敘事治療精神的理解,再加上這些年在敘事實踐中的反思整理,從聆聽開始,循序漸進地介紹如何解構單一標準、發展並豐厚支線故事的方式、重組會員對話、以不同的鏡頭探訪每個人的故事,進而找尋出偏好的自我認同,用貼近這塊土地的語言,與讀者分享他所熱愛的敘事治療。 誠摯推

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吳德淳/動畫導演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金樹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客座教授   黃士鈞(哈克)/潛意識工作者   作者簡介 黃錦敦   1969年生,高雄人。   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督導與諮商心理師   喜歡創作   從木工、手作燈具、發展治療性卡片、寫書、帶領工作坊到生小孩   覺得都是美麗的作品   喜歡旅行   在移動中感受安靜,在變化中體會簡單   喜歡敘事治療   近年持續投入書籍與治療性卡片的創作,已出版作品包括:

  書籍:《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顆心長大》、《生命的神祕配方》   治療性卡片:《哇卡:敘事治療獨特結果問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敘事治療重組會員對話卡》、《熱情渴望卡》、《親職卡:親職對話澄清卡》、《情緒對話卡》   部落格:敘事咖啡屋。blog.xuite.net/blackgrace/forest   工作坊訊息:www.facebook.com/敘事咖啡屋工作坊訊息公告專用-1379374475664130/   工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回看人生,找到自己的

答案  吳德淳 羨慕敘事治療的學習者有了這張觸感極佳的彩色藏寶圖!  黃士鈞(哈克) 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  周志建 行萬里路,讀一本書  林祺堂 自 序 落地、深耕 上篇 生命自有另一種風景 第1堂課 一種故事,一種風景:尋找問題故事之外的版本 第2堂課 生命的現身:敘事的聆聽與回應 第3堂課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敘事的氛圍 第4堂課 故事怎麼說,人就怎麼活:獨特結果的找尋 第5堂課 把想要的故事說「厚」:故事豐厚的路徑 第6堂課 人不等於問題,所以要把人和問題分開:敘事的外化對話 第7堂課 在關係中和想要的故事相遇:重組會員對話 第8堂課 不是Say Good-Bye:敘事的 Say

Hello Again對話 下篇 生命的奇幻旅程 第9堂課 看近、看遠:探訪故事的四顆鏡頭 第10堂課 回到真實的連結:凝視他的凝視 第11堂課 故事裡的生命之美:文學般的凝視 第12堂課 在轉折處敘說:故事的發展階段化 第13堂課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故事的形成與主題的浮現 第14堂課 以文化為思維的敘事治療:讓文化成為療癒的一種可能 第15堂課 在生命之前,我們永遠是學徒:敘事督導的三種觀看 結語 延伸閱讀   推薦序 回看人生,找到自己的答案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依照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決定每一件事情的對待,但當我們初次爬上餐桌,大人卻告訴我們許多「規矩」,如先吃飯再

喝湯、湯不能倒入飯中。或許就從那一刻起,我們開始接受「成為一個人」的連串要求。   但是,當我們奮力長大,被要求接受某件任務或判斷,而自己無法忍受,決定用斷裂的行為來回應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內心的真實感受呢?   在錦敦的這本書中,描寫了他面對各種人事物的心路歷程。他嘗試用每個切身的例子,讓我們看見「敘事」如何扮演一種鬆脫世俗邏輯、重新找回深刻連結的可能,彷彿透過禪宗的公案,先卸下我們緊穿多年的邏輯外衣,再透過如日本俳句般的日常觀察,回到兒時不帶成見的直覺,來決定最能切合自己的「造型」。   我非常有幸受到錦敦邀請,能在現場聆聽許多深刻的「敘事」,讓我受益良多;更感謝他將多年的敘事互動集

結成書,讓我們可以隨時翻閱查找。有時候,我甚至以為這是一本很棒的「影展」,讓我們在生動的文字中,回看人生的意外和斷裂,找到自己的答案,聽見自己想說的話。 吳德淳/動畫導演 推薦序 羨慕敘事治療的學習者 有了這張觸感極佳的彩色藏寶圖!       好幾回,在東海岸的清晨,我興沖沖的抱著我的吉他,靠近拿著筆記型電腦正在書寫的錦敦,說:「我剛剛寫了一首歌,唱給你聽好不好?」錦敦總是笑笑的說:「好啊!」等我唱完那首剛寫的歌,還想繼續分享我寫歌的種種熱血心得時,像是按了暫停鍵似的,錦敦看著我說:「你等我一下喔,我先把這一段寫完。」抱著吉他的我,這一抱就是半小時、一小時。   好幾年之後,我才知

道,原來這些年一段一段「你等我一下喔!」的時光,都是錦敦用心耕耘著這一本書的一字一句。   讀這本書,又像是讀著錦敦的生命似的。   一轉眼,十年了,很幸運能有錦敦這個好朋友。即使我沒有定義自己是敘事治療工作者,這幾年,錦敦的陪伴的眼光,貼近、寬厚又善意承接的心,已經不知不覺的進到我的生命裡。似乎,一天一天的,我也好像更靠近了一種良善和願意連結。   從錦敦手中接過這本書稿後,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清晨讀,睡前讀,帶工作坊的旅程中也讀,細細的品味感受,也常常深呼吸的學習著。在書稿的空白處,邊讀邊寫下了一個一個讚嘆,也用藍筆畫下了好幾個書中錦敦設計的練習,想著要在我的長期團體裡,帶著我的學

生一起好好體會,打下更扎實的基本功。   記得我搬到東海岸的第一個月,錦敦在高雄跑去買了一個烤桶仔雞的不鏽鋼桶,那是一個特別加厚的圓柱形鐵桶,用厚厚的紙箱包裹綁好,在我不在家的時候放在走廊,那是他送我移居東海岸的禮物,我很喜歡。   然後啊,有一天,我去跟山腳下的林大哥買了土雞,傍晚時分,我們兩個大男人,一如往常,升起了漂流木的營火,在夜色將近的時候,把一塊一塊燒紅的木炭,送進加厚的不鏽鋼桶裡。很慢很慢的,烤雞的香味,透出,蔓延……飽滿而醇厚。   錦敦的心法,就好像加厚的不鏽鋼桶,不是直火快炒,而是慢火炙燒。在帶著生命厚度的承接裡,在一次一次真心的嘆息、心疼,與紅了的眼眶裡,讓生命原本

埋藏的原味,驚喜了彼此。(寫到這裡,我自己都觸動到流淚了……)   蔣勳說:「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祕密……唱著歡欣唱著哀傷唱著幻滅也唱著夢想……」   我真心覺得,台灣這個島嶼,如果少了錦敦這個真摯的治療師,太可惜了。他讓一個一個生命,像是一首詩,被聽見。隨著歲月的風,擁有了自己的音符,得以歌唱。 黃士鈞(哈克)/潛意識工作者 推薦序 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理論的知識,一種是實踐的知識。   理論的知識是「他驗」,是一種經由專家學者研究所給出的道理知識。這種知識的形式大多是理性的、條理的、論述的、分析的。   另一種實踐的知識是「親驗」。這種知

識不是來自專家學者,而是來自自己的親身體驗,或經由自己親身實踐去印證專家知識,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是一種消化過的自我知識。   後現代強調的知識,便是「實踐性的知識」。   錦敦這本書,跟其他談敘事書籍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的敘事是從教學中、個案中、生活中、旅行中,不斷去經驗、體驗敘事理論所得的知識。他的敘事是實踐來的。   因此,錦敦的敘事,已經不是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的敘事、也不是吳熙琄老師的敘事,而是他個人所醞釀出來的敘事。這個敘事,如同酒釀般,香醇有味道。   這本書充滿了屬於錦敦「獨特的味道」。我喜歡。而且也是一本有溫度的書。   到底「錦敦的敘事」有何獨

特味道呢?嗯,我這樣說好了。   特色一,就是他用「說故事」的方式,解說敘事的理論,因此讀者可以用「情感」去感通敘事,而不是用「頭腦」去理解敘事。   特色二,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就像他的人一樣,質樸、不耀眼,卻蘊藏著悠遠的魅力。   錦敦的敘事,是落地的,這是「本土性」的敘事。扎扎實實地踏在土地裡,長出根來,成為一棵大樹。他把敘事活在他的生活裡、呼吸裡、家庭裡,讓敘事成為他、也讓他成為敘事。如此「吃進去、再吐出來」的敘事,是經過生命的淬鍊、反芻,於是它不再是硬梆梆的理論,讓人易懂好消化。   這本書是錦敦用故事與生命寫成的書,好看,保證不枯燥。如果你也想懂敘事,卻又不想看艱澀理論的

教科書,那麼誠心推薦你閱讀這本敘事書,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錦敦的敘事,不僅讓你在故事裡懂了敘事,同時,你也會發現,原來敘事是如此溫柔、陪伴人的好方法。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推薦序 行萬里路,讀一本書   敘事治療,創始人麥克.懷特用的原文是Narrative Practice,我喜歡香港學界稱它為敘事實踐的理解位置。治療二字有隱含的病理觀,似乎是要把人從不正常變正常的過程,與敘事尊敬人為其生命主人的精神不相符合。而實踐二字,更是點出敘事不只是坐而言的說、聽故事,更是起而行的活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後現代對諮商助人的具體啟發在於「求懂尊異」的精神,求助者

不是不正常,而是不一樣,我們對不一樣的人容易落入你好奇怪甚至你好詭異的慣性理解,於是會想要去糾正、去修理,想把對方變得跟我們一樣。但,誰規定別人一定要跟我們一樣才叫做好呢?這個不一樣,表示我們還不了解對方的獨特與可能的精彩,需要謙卑地好奇與請教,於是有了獨特的「not knowing」理解位置。在解構的思維(去中心、去二元對立、去權威)中,以來談者為主角、為中心,沒有對錯、好壞,就是去了解、反芻整理活過的經驗,以經一事長一智的意義訪問,邀請主角詮釋並建構其在地性知識,激盪出獨特的「聊遇」—在尊敬好奇且涵容的訪問中,讓敘說故事的主角遇見並活出自己的美好。   這些年,何其有幸,可以跟錦敦有很多

的合作、激盪與學習。常常聊著聊著就有深度的發現,然後遺憾剛剛沒有錄到音。我認識的錦敦,面對生命中的困頓,勇敢地辭去長期的專職工作;搭飛機北上用心學習敘事;不管有多麼艱辛,都要安排去旅行。他知道,他可以在旅行中找到安心,找到回家的路。澄清湖畔有其跑步與靜思的身影;在咖啡店,有其整理生命、爬梳文字的剪影。與兩個可愛小孩,有著真性情又爆笑的精彩故事。最近,在海邊,也可以看到錦敦跌個四腳朝天的衝浪趣味畫面。他總有熱情邀約有生命故事的人,一同來分享與見證生命,讓每個學員都觸動。   錦敦做事,樸實敦厚,全心全意。學員們好喜歡錦敦接地氣的生活觀察與生命深刻分享,我也是。我看見,錦敦用更多的學習與反思,還

有行動,面對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困頓。錦敦說他不是在用敘事,而是用敘事在活。於是,有錦敦在的地方,就有溫暖觸動,就有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我深信著,感動著,見證著。我在他身上看見道藝合一。   敘事實踐蘊藏著濃厚的生命哲學基礎,關注著人怎麼活可以更好。要讀懂大思想家的論述,真的比較辛苦。與其說敘事實踐是一種助人理論或技巧,不如說它是一套生命哲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強調的是用真實生命體悟的珍貴,而敘事實踐正是彰顯著「困頓之所在,成長之所在」。窮盡生命經驗,反思這段挑戰背後在乎的價值,然後淬鍊整合這些價值與意義的看見,呼喚真名—偏好自我認同的歷程。這個交織行動藍圖與意義藍圖所得的自我認同藍圖,

說的就是「行萬里路,讀一本書」知行合一的敘事實踐精髓。   錦敦的這本書,源自其敘事泡湯系列工作坊的講義,正是他用真實生命與教學經驗感悟的整理,將如何可以把敘事學會的重要概念與練習都有脈絡性的整理,兼具技法與心法,非常寶貴。書中把最基本的敘事實踐重要概念,問題故事、支線故事、自我認同、獨特結果、外化以及重組會員,在有溫度的經驗分享中,對「開啟故事、豐厚故事,整合故事」的敘事架構有了更清晰與立體的梳理。重組會員的對話也有了訪問的獨特架構(共鳴、故事、影響、認同、遷移),與創新的發現(自我見證)。對於訪問的基本功,聆聽、回應,有獨到的練習。同時讓我們更知悉解構、不知道與好奇的精神與可能操作,掌握

住難以言說的敘事氛圍。更值得一提的是,與德淳導演的合作中,由電影的獨特角度,解析了敘事中的凝視、理解的視框,以及故事的發展與轉折。這些鮮活的合作,創造更親民的理解與感動。你會發現,書中信手拈來的生命經驗分享,會讓人忍不住讚嘆,怎麼可以這麼聯想,真是有道理。那是一種在同一社會文化中生命間自然的體悟,原本在敘事實踐中許多艱深難懂的專有名詞,突然就有開竅的領悟。   錦敦,再創造了一本斯土斯民生命相遇的敘事實踐理解版本,推薦給想要活得更有意義與價值的你。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第1堂課一種故事,一種風景:尋找問題故事之外的版本魔幻的眼睛2014 年,我在東北季風剛

到時,去了蘭嶼。我打電話訂房:「我下週要去蘭嶼六天,你們有空房嗎?」民宿主人:「現在風大,蘭嶼是淡季幾乎沒有遊客,所以空房很多,但很多店家也都沒開,我怕你無聊。」「我不怕無聊,人少很好。」這一趟想去蘭嶼安靜的我,笑著說。原來跟著東北季風到蘭嶼,空間會變大。到了蘭嶼的第二天晚上,和民宿主人聊到她的故事。主人小芳是高雄人,幾年前因為讀了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作品,就深深迷戀蘭嶼,也因此輾轉成為達悟族的媳婦。因為一本書,竟成為蘭嶼的媳婦,我非常好奇哪一本書有這種魔力?小芳起身到書架,拿出《天空的眼睛》這本書,說:「借你看。」第三天,我開始徒步環蘭嶼島,這本書就放在我的背包裡。第四天,我又回到民宿,

晚上和小芳聊天時,書我已讀了三分之二,書中的內容是以達悟族的海洋觀寫出的一本小說,原住民文學的美感充斥其中。我說:「這本書很好看,讓我用一種美麗的方式認識達悟族的文化與生活。但我仍好奇妳當初是被這書的哪個部分所吸引?」閱讀過書本的我,似乎就有了和小芳更深入對話的資格。小芳說:「我對『神祕』是充滿迷戀的,因此我也很喜歡魔幻的文學和神祕的地方,就像有段時間我常跑土耳其,有幾年一直去西藏一樣。而蘭嶼和這本書對我來說都是魔幻的。」魔幻,就是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世界,我想這也是旅人啟程的原因之一:離開習以為常的生活,走到一個超出想像的地方。但小芳嘆了口氣接著說:「不過我來蘭嶼住了幾年後,原本的『魔幻』卻悄

悄成為了我的『寫實』。」「咦!」我在這裡停了一下,這句話太有意思了。小芳繼續說:「住久了,原本喜歡的東西就會開始改變,我也才理解,當年一直要我先生陪我到海邊玩水,他似乎興趣缺缺,現在有時候我也有這種感覺了。」哈哈!這種心理狀態,我懂。旅行確實是這樣,我們走到的「魔幻」,卻常是當地人的「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