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浮潛裝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兒童浮潛裝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景泓寫的 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和保坂 隆的 幸福優雅的老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遠流所出版 。

義守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蕭宏金、林皆興所指導 陳志信的 以系統思維探討海軍潛水事故傷害之研究 (2019),提出兒童浮潛裝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潛水事故傷害、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單人潛水。

而第二篇論文大葉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擎天所指導 吳孟珍的 學生參與童軍露營活動之動機、滿意度對再參與意願之影響-以體驗價值為中介變項 (2017),提出因為有 童軍露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體驗價值、再參與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兒童浮潛裝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兒童浮潛裝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為了解決兒童浮潛裝備的問題,作者張景泓 這樣論述:

海島國民一定要知道的安全玩水守則! 第一線海域救生員,帶你認識水域風險、破除玩水迷思!     ‧海邊、溪邊危險環境如何判讀   ‧溺水脫困技巧圖文影片解說   ‧各類熱門水上活動風險預防     會游泳反而容易出意外!?   建立水域安全觀念,提升水中自救能力,才是保命王道!     水安觀念建立,防溺於發生之前   ‧從事水上活動要準備什麼?    ──最基本的衣著、能量補充、安全裝備,完全解說。   ‧海邊有風有浪,如何安全玩水?   ──活用app掌握天氣狀況,認識瘋狗浪、離岸流、漲退潮等環境風險。   ‧溪水通常深不過膝,應該比較安全?   ──臺灣溪水蜿蜒、流速快,意外發生率最

高,一定要會辨別風險因子。   ‧溪水暴漲一瞬間,該如何自保?   ──看到三徵兆:「水流加速、水面混濁、齊頭水」,請馬上離開!   ‧水上娛樂活動,快樂玩水,也要安全回家   ──浮潛、溯溪、SUP、潛水、海灘行車,五大熱門活動風險說明。     水中自救/救援技巧提升,自助也助人   ‧救人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確保自己的安全」   ──謹記救溺口訣:「叫叫伸拋划」、「黃金三步驟」,不要貿然下水救人。   ‧電影都演錯了,溺水的人其實不會呼救   ──溺水的人連呼吸都有困難,無法發出聲音,也難以揮手求援。   ‧真的不幸溺水,又沒有漂浮物抓取,該怎麼辦?   ──保存體力,用踩水、仰漂技巧

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救援。   ‧有人溺水了,但現場沒有任何救援器材   就地取材,長樹枝、防水袋,甚至是保冷冰箱,都可製作成緊急救援浮具。   ‧都說玩水要準備救生衣,但穿錯救生衣更危險!   ──認識救生衣的種類與浮力細節,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適當款式。     【關於本書】   臺灣四面環海,山谷溪流眾多且夏季炎熱,各種水上娛樂活動發展蓬勃。即使水資源如此豐富,政府也大力推動游泳教育,然而每到夏天,溺水意外總是頻傳,因溺水而身亡的人數,甚至曾經高居全球不分年齡層第三名……      這恐怕是因為,臺灣游泳教學的內容多停留在競技泳式,但在緊急時刻能救你一命的,卻不僅是會不會游泳。本書作

者長年在海邊擔任救生員,亦熱衷於水上活動,他將依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不同水域的安全觀念,教導讀者評估現場的環境安全,並且能有最基本的自救、自保能力。期待水域安全知識,能夠成為每個海島國民的必備常識。   名人推薦     何則文  生涯教練   林妍杏  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執行長    陳琦恩  台灣潛水執行長   ──專文作序     Xiaofei小飛  知名戶外探險家   山野書生  水上活動YouTuber   王婉諭  立法委員   伍安慶  山嵐野趣教練   李元治  台灣開放水域聯盟召集人    吳冠璋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陳嘉豪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北市三鶯救

生隊榮譽隊長   雪羊視界  知名登山部落客   歐陽立中  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蔡宗翰  消防員/TEDx Taipei講者   營火部落達哥  知名戶外YouTuber   藍汐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學校創辦人   ──傾力推薦     從第一實用的博客到第一實用的書。 LikeAFish 撰寫了臺灣第一本水安全指南。在書中,他釐清了導致事故的迷思,使我們所有人在水中玩樂更安全。裡面的知識不僅有可能挽救您的生命,還可以將您的戶外探險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對於初學者和有經驗的游泳者來說,它都是必讀的。──Xiaofei小飛  知名戶外探險家     應該很少人知道我以前曾經也是救生員,所以

看到這本書真的覺得很重要,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從這邊學到更多東西!──山野書生 水上活動YouTuber     臺灣身為四面環海的國家,過去對水卻似乎特別恐懼,尤其當看到相關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更突顯我們對於水域安全的知識不足。期待透過此書的分享,完整我們的水域知識,才能成為真正愛山愛水,同時更能安全玩山玩水的海島子民!──王婉諭  立法委員     提升技術是降低戶外活動風險的最主要方法,技術與經驗都是無法速成的,但觀念可以。戶外活動面臨「未知性」過大的情況時,迴避它,即是最正確的觀念與做法。──伍安慶 山嵐野趣教練     臺灣的戶外開放水域周邊常常看到被公部門插上各式各樣的告示牌,告示

牌上面最常看到的就是「水深危險,禁止戲水」,或是「本水域未設巡守人員,為了您的安全,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之類的警語。水深真的代表危險嗎?有救生員的水域就安全嗎?    戶外活動公部門最應該推廣給民眾的基本觀念其實是:您的安全是您應負的責任!   提升自己的水性,比學會標準的泳姿或能游長距離更重要。景泓教練的這本書是很好的教材,補足了過去學校游泳教學上的盲點,是準備走向戶外開放水域的大家真正需要的必修學分~──李元治  台灣開放水域聯盟召集人     教授戶外冒險教育多年,我重視風險管理的議題,然而多數的風險管理流於老生常談不夠實際。景泓的水中安全觀念與自創品牌「像一條魚」令人驚豔

,透過真實情境而設計的游泳課非常符合體驗教育的精髓,值得大力推薦。──吳冠璋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臺灣四面環海,多溪流,在法規趨向開放的同時,你需要學習與水共處,戶外玩家需要成長,環境才會進步,面對海與溪流,你要準備更多,珍惜有限的救援人力,學會自救更是基本,有準備是探險,沒準備是冒險。──營火部落達哥  知名戶外YouTouber      我要推薦《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這本書籍。 由於臺灣四面環海,山勢地形陡峭且溪流湍急,每年有不少溺水事故發生,也突顯我們對水域安全教育知識的普遍不足,然而現在這本書籍,能快速簡單的讓各位讀者了解水域安全與水上救生的基本觀念,暨能學習

水中自救亦能保護他人。 ──陳嘉豪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北市三鶯救生隊榮譽隊長      水火無情,但真正導致意外的是錯誤觀念。安全無價,靠的是正確知識而非直覺反應。身處四面環海、溪流湍急的臺灣,你除了要能享受玩水樂趣,更要掌握完整的水域安全觀念。只要溼身,不要失身!我強力推薦這本書。──蔡宗翰  消防員/TEDxTaipei講者     這本書應是每一個家長的必讀書,臺灣每一年的兒童溺水事件層出不窮,事故死亡率遠遠高於英國等其他島國,再加上臺灣生育率幾乎排名全世界倒數第一,是時候家長破除迷思:讓孩子學會自救遠遠重要於學會游泳招式。保護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杜絕可以避免的溺水事件,是父母的重要

責任。──藍汐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學校創辦人     ※:推薦人依首字筆畫排序

以系統思維探討海軍潛水事故傷害之研究

為了解決兒童浮潛裝備的問題,作者陳志信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潛水事故傷害之分析,潛水活動具有高度的風險及危險性,透過分析近年來潛水活動意外事件,探討其發生的主因與關聯性,進一步得出如何降低活動風險,並建議未來如何提升潛水安全。研究方式先透過國內外40篇潛水事故案例建構訪談內容,以對10位受訪者進行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受訪者以資深潛水人員為主,提供在訓練、工作與實務經驗看法,最後訪談所得資料與文獻進行分析比對,藉以探討事故發生的主因與關聯性。本研究採半結構性訪談形式,讓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能夠自由的表達及分享實務經驗及對問題的看法。分析結果顯示潛水事故傷害發生多以人員、環境及裝備三項因素為主,每一件事故發生有可能同時包含了二種以上因素,在40

件案例中,人為因素肇生意外者佔35件,在肇生比例高達87.5%,人員訪談中亦有80%的受訪者認為人為因素為主因;由此可知,人為因素為造成潛水事故傷害的主因。而水中突發狀況在人為因素中所佔的比例最高,高達45%,其次為單人潛水,佔的比例也達35%,人員訪談中亦有50%的受訪者認為單人潛水所造成的突發狀況為發生事故傷害的主因。依據上述研析結果,本研究建議加強水中故障排除訓練、嚴格落實雙人潛水制度、精熟潛水醫學及減壓程序、嚴格人員篩選及訓練、嚴格管制潛水人員健康與積極爭取國際訓練與操演等,以降低人員潛水事故傷害。

幸福優雅的老後

為了解決兒童浮潛裝備的問題,作者保坂 隆 這樣論述:

  如何妥善規畫,活出「第二人生」,已成為現今社會重要議題。   你以為,退休後無所事事,生命就此枯萎,只能淪為退休難民嗎?   保坂隆說,絕對不可以,退休後,才要趕快來過快樂人生!     隨著人生百歲的時代到臨,退休後尚有好幾十年的生命歲月。不再有工作填滿生命的情況下,人人都該提前做好準備,打造幸福完滿的璀璨老後!   本書針對如何度過退休後的「寶貴時光」,從行動到構築人際關係,廣泛探討 「工作」、「金錢」、「人際關係」、「健康」等層面。本書為即將面對退休,或已然退休的人,提供46個每天愉快生活的有效方案。   * 遠離面子和人情   * 別冀望「退休後住在鄉下」   * 不要強求「生

命的意義」   * 不必勉強夫妻要有共同的興趣   * 退休前只需大致規劃財務就好   * 健康的祕訣是不省泡澡     保坂隆要教你     活出不枯萎的第二人生! 真摯推薦   游乾桂 / 人文作家      李偉文 /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蔡詩萍 / 作家.主持人 作者簡介 保坂隆   日本精神科權威   1952年出生於山梨縣。聖路加國際醫院醫療中心長、精神科腫瘍科部長,聖路加國際大學臨床教授。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進入同大學精神神經科。1990年起的兩年間,於美國加州大學留學。擔任東海大學醫學部教授直到現在。   主要著作 包括《50歲後,也可以過幸福日子》

(遠流)、 《理想的老後》(如果)、《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麥浩斯)、《上流老人》(聯經)等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張玲玲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民間故事研究,最後在出版這個行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曾經擔任好時年出版社翻譯兼編輯,英文漢聲雜誌社編輯,遠流出版社兒童部副總編輯,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出版部主任,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經理。 推薦文 游乾桂 推薦文 李偉文 前言   第一章  這些人容易成為「退休難民」 1 你能捨棄工作時的頭銜嗎? 2 你能不靠名片介紹自己嗎? 3 漸漸遠離面子和人情 4 退休前建立自己的「安身之所」 5 熟年離

婚太可惜 6 讚美是夫妻間的繫絆 7 能做「大餐」,沒啥了不起   第二章  退休時希望做的事 8 為了能繼續工作,要先做好安排 9 以電影或小說為藍本 10 跟前輩學習退休後的生活 11 追夢需要堅持和努力 12 別冀望「退休後住在鄉下」 13 保持樂觀思考的習慣 14 別被騙走重要的退休金 15 酗酒並非事不關己 16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第三章  如何讓生活「鬆緊有度」  17 不必強求「生命的意義」  18 以陳年紅酒為目標,不做枯萎老人  19 為定期出門做準備  20 打發時間的方法有好有壞  21 現在開始唸大學也不遲  22 別理會「那麼大年紀」這句話  23 該不該養寵物?

  第四章  老後的幸福靠人際關係  24 儲備豐富的人際關係  25 利用志工的世界開拓眼界  26 先從有償志工開始吧  27 學習吸引人的說話方式  28 不必勉強夫妻要有共同的興趣  29 建議大家熟年戀愛、熟年結婚  30 單身女郎退休後快樂生活的祕訣   第五章  錢的事也須「粗略」考量 31 退休前只需大致規劃財務就好 32 快退休前,就要讓生活簡單化 33 即使退休金不多,也能快樂生活 34 夫妻各自有零用錢的想法 35 資產管理的資訊要和伴侶共享 36 一旦退休便用不到金卡 37 養成別帶太多現金在身上的習慣 38 別被保險和投資的數字迷惑   第六章  不論何時都擁有「健

康身體和頭腦」者的共通點 39 應該隨時考慮到健康嗎? 40 捨棄大醫院至上主義 41 退休是改變生活習慣的絕佳時機 42 盡量多「使用」政府服務 43 午覺是毒也是藥 44 不要過度依賴敬老票 45 健康的祕訣是不省泡澡 46 太過粗食,容易引發臥床和失智     前言     假設退休年齡是六十歲,就算男性比女性平均壽命短,退休後還可以再活二十年,換算成小時,就是九萬個鐘頭(扣掉每天睡眠、吃飯、洗澡的十一個小時)。這些相當於人類四十年工作的整體時間(一週上班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大約八萬小時),換句話說,退休後你必須再過另一次人生。   同時,現在可說進入人生百歲的長壽時代。假如你能

活到一百歲,代表退休後,還有漫長的四十年等著你。退休簡直就是迎接「第二人生」的時機,因此更加不能在退休後,把每天當成「人生的紅利」般輕鬆度過。   我驚訝的發現,每天忙於工作,「不知不覺中就退休了」的人;以及「退休後的事,到時再想」的人還挺多的。這個情況就像完全沒做計劃,也沒帶任何裝備,就打算攀登百岳一樣危險。   事實上,有許多人對預想的甜美退休生活,感到後悔;也有人發覺,當自己失去在家庭或公司的立足之地後,只能在圖書館、小鋼珠店、遊戲場、咖啡廳流連忘返,打發時間,成為所謂的「退休難民」。   還有,夫妻雙方都承受面對未知環境的壓力,精神的平衡點容易崩潰。特別是失去舞台的丈夫悵然所失這

一點,更給妻子帶來很多煩惱,產生「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   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轉換。如今,以往「退休後」單純「度過餘生」的概念已無法適用。如何保持豐盈的心靈,度過這麼漫長的時光,不只需要金錢,更需要快樂運用自由的時間,跟家人及朋友重新構築良好關係。   本書針對如何度過退休後的「寶貴時光」、從行動術到建立人際關係,廣泛探討「工作」、「金錢」、「人際關係」、「健康」等層面。不論是即將面對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我認為本書都能提供大家每天愉快生活的有效資訊。不只男性讀者,女性讀者亦可試著與自己的經驗重疊。   說不定,過去的經驗與辛苦,是構築未來每天打從心底快樂生活的捷徑。   我堅信,

幸福的退休生活不是光靠痴痴等待,便唾手可得,必須靠自己走出去獲取。   保坂隆 專文推薦 《老後的四大寶盒》 游乾桂/文化人   哲學家海德格爾很早便提醒我們,向死的存在,人生的確是單行道,過一天少一天,但只是我們沒有意會到一閃即到,老得這麼快?一下子階段性任務全完成,那個叫做忙於「工作」的名詞,立刻轉進到了下一個階段,叫做「退休」的動詞,演出人生下半場   老作家薇薇夫人退休前我去找他,我們談著聊著,他語鋒一轉問我,你覺得退休該準備什麼?當時年輕能想的約莫是錢,他大笑回我:要有「力」,意指沒有力,再多的白花花的銀子也是一堆紙或者一種數字吧了,而今想來的確深刻,那也是作者保坂隆想說的魔

法。   退休後登場的是「第二人生」,「健康」比錢更貴重這是我的理解,老後賺健康等於賺錢,保有一定習慣性的運動是必要的,這也是我這些年來對自己的承諾:再忙也要動一動。   沒有課的8~10點便是我的運動時間,走路十分鐘到附近的運動中心,上了六樓綜合體育場打羽球,球隊中剛退休的全叫小夥子,因為幾位生龍活虎的勇者全都75歲以上,最的一位高齡90,還能與我合作雙打,真是佩服。   他們把老後揮灑出愜意的寫真。   除了打球,我還有一群爬山,溯溪,浮潛的夥伴,私下戲稱自己是「不老團」,事實上都是三個人逾二百歲的「已老族」,我們很年輕開始便一起玩樂,青山綠水宛如大家的不老仙丹,上了山入了水,各自

都變成山青皎龍,演著入山61,下山16的神話。   閒行山林,我們得最多的是快樂,日日是好日,夜夜寄天真。   屈指一算,我們一起玩樂應逾三十年了,由中年入老年,符合心理學家的說法,每個人都要有一位知音三位好友,我們何止四位,而且一起閒來度餘年,程頤的「卻謂偷閒學少年」一直是我們的座右銘。   老後對我們來說不是餘生,不是「退休難民」,而是添了色彩的「寶貴時光」,正我們把握每一個當下,美化心靈時光,替人生上彩。   很多人一直把工作當成首位,習慣忙於工作之後便無法不工作,保坂隆提醒「將要退休」的人,要提早規劃退休生活,把優雅生活變成一種習慣,而非只是忙碌。   想一想,以下這些事多久

沒做了:   看見日出   邂逅夕陽   悠閒的啜飲一杯下午茶   讀幾頁書   走在野徑   低頭看花   仰頭望望星空   ……   這些全是彈指小事,但多少人做到了?   一天一天過是虛度,一天一天做則是美好。   老後最珍貴的還有一事,它叫時間,必須用在刀口浪尖上,因為來日不多。   莫管老天的事,老天爺自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法則,心想事成歸老天管,人需要實做不是虛行。   少理別人的事,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不再是吳下阿蒙,不要再伸出魔掌干預,焦慮操心於事無補的,「煩惱無用,無用煩惱」八字箴言要上心。   該管好的只有一件事,它叫做自己的事,健康好一點,快樂多一點,時間能夠用,活出更

優雅。   至於錢嘛,夠用就好。   這些事聽起來好像都很簡單,但我知道其實不簡單,否則保坂.隆醫師就不必書寫《快樂幸福的老後》教你如何在老後安身立命了。   避免成為退休難民的生活指引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都陸續面對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現象─有極高比率的高齡人口,而且拜醫療科技所賜,銀髮退休族的身體跟以前人比起來也相對健康有活力,因此如何安排這個多出來的生命歲月,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新課題。   在討論退休老後的議題上,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保坂隆寫了很多本暢銷書,最近這一本「快樂幸福的老後」,從他長期關注及臨床接觸的例子,分享了許多你我遲早都會遇到的實

用經驗,就像他提醒的,不要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要跟前輩學」,同樣條件的退休上班族,有可能會變成退休難民,也有可能活得幸福又快樂,保坂隆在書中除了大家都會關心的理財及是否退休要再就業等等比較現實的問題外,還包括了食衣住行育樂及伴侶朋友關係等等,幾乎是全方位的建議,可以說是一本實用有效的生活指引。   面對漫長的退休歲月,不管是我們滿懷憂慮,還是興奮地盼望實現上班時放棄的夢想,保坂隆認為我們雖然不必擔心,但也不要太過於天真浪漫,要把自己當作正常人,也就是別人會遇到的問題,自己也會遇到,因此過來人的經驗就很值得參考。   有鑑於很多人退休之後,一下子就被線上怎麼看都看不完的影集與連續劇吸引,上

癮而無法自拔,整天呆坐的生活習慣很不健康,保坂隆建議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嚴防退休後懶散度日,他所謂記日記不是寫什麼偉大的心得或作品,反而是比較像是紀錄,將今天所做的事,一一寫下。包括說,若想減重,只要如實記錄下所吃的東西和體重,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的確,這個看起來似乎無聊的行動,卻能對潛意識或大腦產生影響,紀錄的神奇力量,也是我多年親身體會並身體力行的祕訣。   保坂隆也建議不必強求「生命的意義」,這或許會帶來更多的失落,因為我們會不知不覺把在職場和別人比較的好強心延續到退休的生活,以為要拚出一份亮麗的清單才不虛此生,但是事實也許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歸自己內

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   曾有個研究發現,一個人會覺得自己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很值得,沒有遺憾,通常是來自於他能夠把時間跟資源放在自己看重的事物上。人有百百種,每個人在乎的事都不一樣,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面對每個人獨特的一生,該怎麼安排選擇,找到屬於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保坂隆的這本書很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鏡。 第一章這些人容易成為「退休難民」 1你能捨棄工作時的頭銜嗎? 上班的時候,會有很多頭銜。你現在的職銜是?可能有人是科長、經理、分店長等職員;也有人是董事、監察人、股東等經營者。 然而,實際上退休以後,頭銜就好像「夏爐冬扇」,不但不需要,還很累贅。 可

能有人會生氣得想,「這麼說太過分了吧。」其實,我有這樣的想法,來自一位擔任地方自治會長的朋友,他分享了自己的煩惱。 「我們鄉下以適合退休老人居住聞名,每年都有好幾位從都市搬過來住。我當然很高興鄉下的人口增加,可是當我請他們幫忙打掃垃圾集中場,或祭典的事時,居然有人生氣地說:『我以前是公司的經理耶。怎麼可以做這種事!』處理起來好麻煩。站在地方必須團結的立場,我只好哀求:『這是我們的規定,請您務必配合。』,但還是有很多人不肯合作。而且由於對方本身並沒有意識到會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大多以失敗收場。其實在我們鄉下,能分辨菌菇有沒有毒,能不能吃的人,比一流企業的前經理,更受人尊敬呢。」 確實當你還在上班時

,擁有顯赫的公司名稱和頭銜。可是這樣的光環已經隨著退休消失了。所以不管之前多麼有名望,如果無法有「退休後只是一般老人」的覺悟,你將無法跟當地融合。然而,不能接受現實的人,出乎意料的多。 產生這樣的態度,主要是因為「社會承認需求」的心理因素。何謂社會承認需求?簡單說,就是「需要受人注意」、「希望有人讚美」的心理。 聽說,有的大學教授退休後,拒絕在履歷上寫「現無業」。越是曾經在知名企業工作、擔任菁英級主管的人,社會承認需求的傾向越強烈。然而不管你曾經在哪家一流的公司上過班,退休後就只是個「普通人」。只不過社會承認需求強的人,沉溺在往日的榮光中,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社會承認需求強的人喜歡別人讚美,對

「低聲下氣的拜託」沒轍,簡直就像是個需要哄的小孩啊。 如同諺語說「稻穗結實才會垂頭」,我認為,不正因曾經在大公司擔任過主管,應該更重視待人接物,要謙遜有禮嗎?各位覺得呢? 剛剛提到的不合群者,共通點是多半還有名片。名片上赫然寫著「〇〇同好會幹事」之類不知所云的頭銜。「這些人就算退休,還是得仰仗頭銜生活」,讓人不禁感到悲哀。

學生參與童軍露營活動之動機、滿意度對再參與意願之影響-以體驗價值為中介變項

為了解決兒童浮潛裝備的問題,作者吳孟珍 這樣論述:

目前我國教育部已經將童軍教育運動之內涵,納入十二年國民教育中,期盼透過做中學的方式,培養我國青少年更多探索其他才能的機會,達到健全公民之目的,因此本研究以童軍露營為主題,探討參與童軍露營活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對再參與意願之影響,並以體驗價值做為中介變數。本研究母體為2018年參與童軍之全國新北市高中學生,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樣本資料,包含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體驗價值以及再參與意願,於2018年3月30日至4月30日進行發放,總共發放670份問卷,回收658份有效問卷,調查了25間高中,有效率為98.2%。本研究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差異性檢定、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

歸分析進行問卷數據統計分析。本研究統計結果主要發現如下:1、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可正向影響體驗價值。2、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體驗價值可正向影響再參與意願。3、體驗價值為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對再參與意願影響之中介變數。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未來童軍露營活動內容設計,應緊扣童軍活動的核心價值,藉此提升參與學生的滿意度及體驗價值,以期能達到更高的再參與意願。此外,未來的研究者也可考慮加入調節效果進行分析,在此領域或許能有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