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產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內需產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hnKennethGalbraith寫的 1929年大崩盤(暢銷六十餘年,歷史上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 和珍‧雅各的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經濟部- 台灣的出口跟內需產業很重要。面對嚴峻疫情的考驗 ...也說明:台灣的出口跟內需產業很重要。面對嚴峻疫情的考驗,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團結拚防疫,生產才能如常,帶來經濟好成績,也讓去年全年出口總值超過4464億美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新潮社 和早安財經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白凢芸、吳信宏所指導 施雅樺的 新冠肺炎期間德國自行車消費者使用行為與購買決策之研究 (2021),提出內需產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行車、生活型態、購買決策、消費者行為、德國市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葉國俊所指導 林展暉的 西進中國或是南向東協:臺灣青年求職與創業跨國遷移的意願與決定性因素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人才外流、國際遷移、就業動機、創業動機、經濟全球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內需產業的解答。

最後網站搶救內需產業政院拍板345.6億紓困| 華視影音 - LINE TODAY則補充:搶救內需產業政院拍板345.6億紓困. 3,669 觀看次數. 各行各業持續受到疫情影響,為了降低衝擊,行政院今(26)日拍板345.6億元紓困振興經費,幫助業者度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需產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29年大崩盤(暢銷六十餘年,歷史上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

為了解決內需產業的問題,作者JohnKennethGalbraith 這樣論述:

  每個人都應該了解這段歷史,因為人類的愚昧會不斷重演。 ★美國《財星》雜誌、《紐約時報》、《聖路易郵報》、《大西洋月刊》一致盛讚! ★作者高伯瑞之子、知名的經濟學家詹姆士‧高伯瑞(James K. Galbraith)專文推薦! 《1929年大崩盤》最早於1955年出版,此後在1961、1972、1979、1988、1997、2009年不斷改版,至今已六十餘年。除了作者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是二十世紀美國經濟學界的代表人物,以及主題本身的重要性之外,還有一個理由使得本書的銷量維持不墜:每一次它的再版,就代表又一個投機事件─又一個泡沫,或隨

之而來的不景氣─重新喚起了大家對於1929年股市大崩盤歷史的關注,因為它曾經引發了一場空前慘烈的大衰退。 猖獗的投機。創紀錄的交易量。人們大肆購買資產,不是因為它們的價值,而是因為買方相信自己可以在短短的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內脫手,迅速致富。從房地產市場的投機開始,樂觀主義主宰了整個股票市場。然而這一切終將結束。股市的下挫總是比上漲來得突然。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之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十年之久。1929~1933年,GNP(國民生產毛額)下降了近30%。從1930年到1940年,只有1937年的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人。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每四名勞工就有一人失

業。直到1941年,製造業的產值仍未回復到1929年的水準。 作者高伯瑞不愧是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家、經濟史家,以其聞名天下的第一健筆,鮮活、機智、諷刺地描繪出1929年大崩盤的前後數年,聯準會的高官、柯立芝、胡佛、羅斯福總統、紐約證交所官員、財政部長、股市大戶及作手、貪污詐騙者、報章媒體等的言論與作為,勾勒出當時代的心理狀態、金融規範、及社會文化。泡沫最終在1929年10月底達到了頂點,恐慌的爆發,以及崩盤數年之後的長期大蕭條,對於社會人心的影響,都歷歷在目。 這段有如史詩般的崩盤歷史,值得後人不斷的省思。 如何不再重蹈歷史的愚昧?本書值得所有關心投資理財、經濟發展、財經政策的讀者參考。 【各

界讚譽】 美國《財星》雜誌將《1929年大崩盤》列為其推薦的75本必讀商業類圖書之首選,並評論:「生動地描繪出當年應是理性的資本主義制度如何喪失其集體意識,而此現象竟與我們目前所見證的事實如此雷同。」 《聖路易郵報》認為《1929年大崩盤》是經濟學大師「對人類經濟史上最令人難忘歲月的精湛分析」。 《大西洋月刊》則評論說:「經濟文章很少以其娛樂價值而著稱,但這本書卻做到了。高伯瑞的文章雍容而機智,並且幽默地鞭撻了這個國家某些金融領域的智者和政策所犯的錯誤。」 《紐約時報》盛讚:「作者以其精湛、引人入勝的筆觸,描寫那曾經席捲文化的幻想;金融家、銀行家、一廂情願的學者和漠不關心的官員故意忽視現

實;以及那造成有如史詩般劇烈的大崩盤的過程。」

內需產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將於10月8日召開,外傳調升幅度上看6%,對此,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對這次調薪很有信心。但今年不少企業受疫情衝擊,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疫情重傷內需產業,政府如果執意調漲,失業率勢必增加,後果請勞動部負責。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702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新冠肺炎期間德國自行車消費者使用行為與購買決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內需產業的問題,作者施雅樺 這樣論述:

新冠肺炎病毒自 2019 年底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國為了有效控制疫情,除了呼籲民眾維持社交距離,也紛紛制定相關防疫政策,在疫情肆虐的環境背景下,若以自行車代步不僅可滿足外出需求,亦可維持社交距離之規範,自行車因此成為熱門商品,而自行車為我國外銷導向之產業,且我國為全球自行車主要供應國之一。本研究為探討德國自行車消費者在不同人口、地理及生活型態等區隔變數下,消費者行為與購買決策之差異,透過各項變數進行區隔,並以敘述性統計描繪其背景,將消費者劃分為不同群體,以了解各組間差異,進而了解該市場消費者真實需求。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主要結論:「一般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及「公路車」為主要使用車種

,且越來越多使用者選擇騎乘電動自行車,顯示該車款極具市場發展潛力,多數使用者騎乘自行車之主要目的為「環保」、「代步」,其中以代步為目的之騎行時間較短,若以運動休閒活動為目的之騎乘時間較長,而政府在疫情爆發以來所增設之自行車相關基礎建設,如:自行車道,以及提供之購車補助,皆可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本研究因而根據前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

為了解決內需產業的問題,作者珍‧雅各 這樣論述:

珍‧雅各逝世10週年紀念‧全球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為什麼我們賴在城市不走?   每年五月,你會在加拿大多倫多街頭看到一群人,或步行,或騎車,在路上緩緩而行。他們有時會停下來欣賞建築,有時候走在公園裡比手畫腳。   這就是有名的「珍雅各散步」(Jane’s Walk),紀念已故城市作家珍‧雅各女士(Jane Jacobs, 1916-2006)。   珍‧雅各之所以令參與者們懷念,不僅是因為她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規畫研究者,是最早砲轟都更政策的社運領袖,更重要的,是她獨樹一格的說故事風格。例如她於1961年所出版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就以淺白有趣的文字,揭開許多都更政策看似堂皇

,實際上完全無視居住者需求的真相。也因為這部令人驚豔的經典,珍‧雅各一直被奉為平民城市規畫大師。   但珍‧雅各自己,對這樣的封號並不滿意。在她看來,城市經濟學才是自己最拿手的強項。「若要說我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者,」有一次她接受雜誌訪問時說:「我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城市的經濟擴張,提出了我的論點。」   這本《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就是她最得意的代表作。跟隨她書中的步伐,你將會發現她敏銳的觀察與洞見,一一顛覆了我們對「城市」與「經濟」的理解。   例如你很可能至今仍然相信,人類是先有農村,而後發展出城市。錯了,珍‧雅各說,應該是倒過來才對。珍‧雅各依據考古學的發現指出,人類其實是先

有了城市,而後才打造出農村的。包括農業在內,其實都不是什麼農村產物,而是先萌芽於城市之中,而後才被移植到城市周邊的鄉下,進而讓鄉下演變為農村。   理解了這個逆轉的順序,將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要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經濟生活、發展周邊農村經濟。因為這意味著:城市是創新的溫床,而農村是延伸創新的基地。舉例來說,假如你住膩了城市,想要回去農村定居,那麼也許你不該期待農村會自動帶給你就業與創業的機會,相反的,你得把你在城市中學會的技能帶回去,為農村開創新的機會才行,這樣一來,你才不會在移居之後失望,敗興而返。   還有,我們今天拚經濟、拚就業,往往寄望於大企業,總以為要打造更多就業機會,自然得從大企業

開始才行。同樣錯了,珍‧雅各說,回顧城市經濟史就能發現,很多大企業雖然財力雄厚,員工人數龐大,但可惜它們關心的是經營效率,重視的是眼前的客戶,其實根本不願意多花心思,去創造更多就業──想想看,有哪個大老闆不希望用最少的人力,賺到最高報酬呢?   相反的,能為城市源源不絕創造出新工作的,珍‧雅各認為必定是為數眾多的小公司。他們善於觀察市場需求,找出原有商業模式中的不足,然後勇於嘗試與創業。沒錯,他們的失敗率很高,初期也很難找到資金,可是一旦成功,就能為城市帶來「爆發性成長」,帶領城市走向下一個榮景。   珍‧雅各發現,世界上充滿活力、經濟發展蓬勃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備一種能「創造

新工作」的能力。這種城市中的居民,平常能從現有的產品與服務中賺取生活所需,而且還會不斷動腦筋,三不五時發明出新玩意兒。例如胸罩、東京的腳踏車製造,這些剛開始不被看好的新玩意兒,往往最後創造出龐大商機,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到了城市,就從此賴著不走的理由。   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作品,如果你本來就是珍‧雅各的粉絲,我猜想你很可能一直在等待這本繁體中文版的問世。如果你正在思考我們國家經濟的未來,更別錯過這部經典。很難相信,一本完成於五十年前的書,竟能如此正確地預言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走一趟「珍雅各散步」,參與者常會發現:一個城市的誕生,必然伴隨著頻繁的商業活動,但並不是所有城市都能長期保持榮景

。有些城市雖然一度輝煌,但隨後卻一敗塗地;有些城市看似雜亂,卻蘊藏龐大潛力。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哪一種呢?   咱們邊走邊聊吧。   作者簡介 珍‧雅各 (Jane Jacobs, 1916-2006)   當代最重要的城市與建築學者、作家,也是反不當都更政策的社運領袖之一。   1916年5月4日出生於美國賓州,經濟大蕭條時期移居紐約,一邊為媒體撰稿,一邊於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研讀地理學、考古學、政治學與經濟學等。   二戰結束後,她於1950年代離開紐約,轉往華盛頓投效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加入當時頗負盛名的建築刊物Architectural Forum,並開啟她與城市規畫、

建築設計之間長達近半世紀的緣分。   1958年她發表了一篇文章:〈市中心,是屬於人民的〉,點名批判當時的都市計畫泰斗Robert Moses,以及興建中的林肯中心,「完全不重視居民的生活需求」。洛克斐勒基金會接著邀請她主持一項美國都市規畫與城市生活的研究計畫,並促成《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問世。美國「新城市主義運動」(New Urbanism Movement)的誕生,正是受到珍‧雅各的啟發。   珍‧雅各曾說,城市經濟學是她最自豪的成就。「若要說我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者,」有一次她接受雜誌訪問時說:「我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城市的經濟擴張,提出了我的論點。」這本《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

學》,就是她最得意的代表作之一。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大哲學碩士,譯有《巴爾札克的歐姆蛋》、《如此燦爛、這個城市》、《情感教育》、《我將死去》等。   第一章 City First, Rural Development Later先有城市,而不是先有農村 帶著城市的創新,返鄉去 一個成功的城市,不僅會繁榮自己,還能為鄉村創造新工作,帶來美好鄉村生活。 第二章 How New Work Begins怎樣創造新工作 美國胸罩與日本腳踏車,有什麼共同點? 源源不絕創造出新工作的,從來不是大企業,而是為數龐大的小公司。 第三章 The Valuable Inefficiencie

s and Impracticalities of Cities曼徹斯特,還是伯明罕? 不盲目追逐效率的城市 太有效率的城市,往往下場都不好。能長期保持經濟活力的城市,市民勇於研發與創新,即便短期內無利可圖。 第四章 How Cities Start Growing出口商、服務業與……匠人 推動城市成長的3大功臣 人們常以為,一個城市以何種身分起家,會決定這城市以後的性格。但事實並非如此。出口商、服務業與匠人,不斷接力演出並改寫城市面貌──這幅古老的城市經濟藍圖。 第五章 Explosive City Growth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火種 如何讓經濟爆發性成長 經濟的火種會從較年長的

城市,傳遞給較年輕的城市。這火種一直傳到今日的城市,哪怕這些城市的經濟祖先早已灰飛湮滅。 第六章 How Large Cities Generate Exports今天的內銷,明日的出口 如何讓城市更好 一個城市內需經濟的規模愈大,可即時出口或有出口潛力的商品與服務也愈多。就連歌舞劇,都能在遙遠的鄉下找到觀眾。 第七章 Capital for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別讓體面的流氓,榨乾我們的城市 善用經濟資本,鼓勵創業 當一個一度強壯的經濟體疏於開發新事業,會有一段時間顯得非常富裕,各種鋪張浪費和炫富之舉會紛紛出爐,因為,他們不再投資未來。 結語 Some

Patterns of Future Development小眾生產,下一顆耀眼流星 未來城市的經濟樣貌 大量生產,會是終極類型的製造業嗎?還是說,會有更先進的方式? 推薦序 「不創新,就沒落」城市悲喜曲──讀這本書,是一次豐富有趣的經驗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劉孟奇   珍‧雅各這本書的中譯本使用了「城市經濟學」的標題,但是可能用英文書名直譯的「城市的經濟」來稱呼會更適切一些。這並不是說這本書當中缺少經濟學的成分,而是說在城市經濟發展理論之外,珍‧雅各更從城市經濟史的角度提供了許多饒富趣味與發人深省的城市發展故事、個案、與教訓,而這也讓這本書的閱讀成為一個相當豐富與有趣的經

驗。   這本書不只試圖闡述城市為何興起,更試著回答為何有些城市能持續發展,一些小城市會茁壯成為大城市,以及—在悲喜曲的悲曲面—為何有些曾經極為成功的城市會停滯不前,而一些曾經繁華無比的大城市卻步上了蕭條沒落的不歸路。   很簡略的來說,這本書的城市發展理論架構大致如下:城市會因為貿易、資源、製造等種種原因而興起,但若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出口產業與內需產業之間形成互惠循環,並有前仆後繼、不斷出現的試誤創新作為推動長期成長的動力引擎。   我們可以試著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珍‧雅各的理論:一個有旺盛出口經濟的城市,必須有服務出口產業的內需產業作為支撐,而伴隨出口而來的進口,則會透過進口替代進

一步壯大內需經濟。隨著內需產業分工體系的複雜擴大,就會有人開始試著在分工的各個環節進行創新。雖然失敗者眾,但終究有些成功創新的結果會提升原有分工工作的效率或降低成本。不過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成功創新會在原有的工作上發展出附加或全新的產品服務與工作,這些成功創新成為新出口產業的火種,一旦成功點燃爆發,就會進入到下一個出口帶動內需發展的成長循環。閱讀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就是看珍‧雅各如何運用上面的理論架構,配合她豐富的人類學、歷史、產業、公共政策方面的知識,帶領我們看過一個又一個城市的盛衰故事。   一言以蔽之,貫穿這本書裡面許多故事的核心主題,就是:城市因為創新而偉大。針對這一點,珍‧雅各甚至討論

了經濟發展史的源頭,也就是農業的出現,而她的觀點非常有趣:並不是先有農業,後有城市;而是先有了貿易城市,才從城市的創新活動中產生了種植農業與畜牧業。在此之後,由城市而來的技術創新持續成為農業生產力進步的來源。珍‧雅各認為,與傳統觀念不同,並非有了農業剩餘才能支撐城市興起,而是相反的,沒有城市,農業根本難以產生剩餘。我在經濟史與人類學的知識並不足以論斷珍‧雅各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如何,但是如果說她的觀點提供一個非常有可能的反向因果關係,以及提醒我們傳統理論的思考盲點,應該是個公允的說法。   無論如何,除了歷史故事的探究樂趣之外,這本書對於城市發展政策的討論也相當精采。珍‧雅各提出了不少洞見,包括

:城市在經濟上高度依賴少數大企業其實相當不妙,因為大企業的組織本身就不利於多樣化創新;當城市過度追求效率之時,可能就流失了創新與創造新形態工作所需的活力土壤;在鼓勵創新之前,政府應當先檢視自己的管制與法規是否就是阻礙創新的絆腳石;對年輕人的教育如果只著重於訓練其從事現成工作,對長期的經濟成長幫助並不大。   珍‧雅各這些政策上的警告與實例,對照臺灣當前不少城市經濟的現狀與政策思維,都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對書中的一個例子特別有感。這個城市叫做底特律,從1920年代開始,為當時稱霸底特律的三大車廠供應零組件的供應商逐漸走上「單純化」與「效率」的道路,並與發展新工作的「無效率」分道揚鑣。  

 書中引用了《財星雜誌》在一九四六年的一篇報導,裡面是這樣說的:「有時你不得不狠狠如此……因為零組件的單價低、邊際利潤薄和下單量龐大。這三者加起來表示你必須採取大量生產的方式,也因此需要大手筆投資在廠房和機床。其次,可能的客戶寥寥無幾,失去任何一個客戶都可能是一場災難。最後,原裝零組件的市場恰恰就是汽車製造商,不多也不少。」   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也這樣覺得的話,那這本書應該會值得你一讀。 從城市思考經濟學──讓我茅塞大開的一場領悟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我覺得萬分榮幸能寫這篇推薦,這不是客套話,而是三十年前閱讀此書的欽佩,終於有了最好的機會表達出來。當時我在美國攻讀經

濟學博士,會拿起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讓我以為這是一本學術理論的著作。我那時完全不知道珍‧雅各是何方神聖,看了之後,才發現作者並非經濟學者。繼續看下去,卻是我學習經濟學的歷程中,茅塞大開的一場領悟。   如今我已經在大學的經濟學系任教二十多年,應該為書中對經濟學家的指責,提一點答辯。   珍‧雅各聽人類學者講,農業發展先於城市的看法來自經濟學家,因而還把源頭怪到亞當‧斯密身上。首先應該止謗,人類學家經常研究當代的原始部落,這其中有許多是採取定居農業的生活方式,卻絕無生活在城市中,他們認為農業先於城市,何須聽信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的確過於強調生產,輕忽交易。不過,亞當‧斯密其實很重視市場

與交易,而是在他之後的經濟學家們多數都將市場視為當然,關注產業,卻不會考慮城市。農業與城市何者發展在先?對經濟學家簡直是「木與夜孰長」的問題。我求學的80年代,經濟學界開始廣泛地關注交易成本,市場如何產生與發展讓我好奇;而城市是市場主要的所在地,這是當年我會拿起珍‧雅各這本書的原因。現在,我更相信,農業與城市何者在先的問題遠比答案重要,因為重點在於我們對城市的認識與想像。   在珍‧雅各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研究城市,可是在她的筆下,城市充滿了創造性的魔力,這本書也絕無任何學術著作能夠取代。就拿本書關於城市發展最重要的論點來說,許多人會注意到她的看法非常類似經濟發展的「進口替代」,也就是城市依賴

外界的輸入,城市成長的方式是發揮更多功能,減少輸入,這就像國家所依賴的進口品,可以藉由發展本國產業,替代進口品。   不願跳出框架的話,很可能就會忽視了書中的許多故事與珍‧雅各所洞見的城市活力,因而沒看見城市對外提供知識,甚至創造需求的功能。更何況,「進口替代」經常被當成政府節省外匯或追求經濟自主的工具,怎可能會是珍‧雅各的城市?她的城市有自己的生命,不會輕易任人擺布,即使老了、病了,只要還有活的理由,就會復興。   現在談起城市的好處和創造力,應該已經很少有人懷疑,問題反而是擔心城市被賦予太多重任而難以承受。珍‧雅各心目中的好城市當然不是由一味追求利潤的大企業所構成,而是可以容納各式各樣

奇人異士的地方,能夠讓城市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城市的成長是一種類型的工作牽引出另一種類型的工作。能夠孕育創意與創新,城市的活力就可以創造機會,解決自己的問題。   雖然珍‧雅各批評了亞當‧斯密,但是她的想法相當接近經濟學自由市場的主張。中世紀歐洲有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後來則變成城市裡只有空氣是自由(免費)的,其他的都要花錢。同樣的,自由市場期望市場自由,市場上沒有東西是自由(免費)的,為一切所作所為而付出代價是理性行為的基礎,也是經濟效率的來源。珍‧雅各在書中反對的效率是靜態守成的效率,因為嘗試、冒險、創新才是城市活力的表現。用交易成本來思考,城市可以促進市場,就在於能夠想出方法,

找到機會,使城市得以生生不息。   珍‧雅各在書中提醒我們注意城市裡的寄生蟲,她說的不是露宿街頭的遊民,或者前來尋找機會的移民工,而是坐享其成的既得利益者。那些她所謂的「體面的流氓」已經不再有創新的活力,面對外在競爭威脅的時候,卻能動用更多資源來保護自身利益,拖累城市。流氓穿上體面服裝,就不容易被認出來。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很難避免想到具體的形象,而我想到的並不完全是財大氣粗的地產大亨,更常浮現我腦裡的是政客,或者急於掌權的煽動者。當然,這本書談的是城市經濟,我不該想太多。不過,我願意以此見證,這是一本很能刺激讀者想像力的書。

西進中國或是南向東協:臺灣青年求職與創業跨國遷移的意願與決定性因素研究

為了解決內需產業的問題,作者林展暉 這樣論述:

當前國內高等教育擴張與勞動市場供需不均衡的內部因素,加上經濟全球化變遷與中國對臺的人才吸納,臺灣青年人才淨流出現象正衝擊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爰此,本文試圖探究臺灣青年選擇出國就業與創業的流動圖像、遷移意願與最終決定出國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比較分析臺灣青年決定前往中國與東協國家就業與創業的選擇因素與決定性差異。本文以新古典經濟移民理論為基礎,透過經濟理性選擇與國家政治影響雙軌研究途徑,採取質性深度訪談與量化實證研究進行交叉分析。首先,透過實證模型解析2015年以前臺灣青年人才流動經驗與態度;並隨著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以深度訪談調查具備代表性的中國與東南亞青年臺商與臺幹,針對近年發生的美中貿易戰和新

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試圖歸納臺灣青年海外流動的真正動機與影響。 本文研究發現:臺灣青年在出國就業的動機上,坊間報導的低薪因素非青年海外遷移主要原因,真正出國工作的決定性因素是海外市場商機與職涯發展的未來性。對出國投資創業的臺灣青年而言,不論是在中國或者是東協國家,成本因素仍是重要考量;但隨著科技與網際網路發展,臺灣青年前往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創業類型,轉變為高專業、低資本的知識型服務產業和電子商務創業為主。 在國家政治影響層面上,不論是中共的惠臺政策,或是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對於臺灣青年前往中國及東協工作創業的意願皆沒有顯著影響;然而,美中貿易戰則有利於在東協的青年臺商。此外,新冠

肺炎疫情則對在中國工作創業的青年臺商、臺幹影響有限,但對於在東協投資的臺灣青年而言,因為疫情嚴峻,選擇暫時撤離東協國家,返回臺灣的人數有增加趨勢,但多數希望疫情緩和後,再度前往東協國家投資。政策建議上,本文認為應建立臺灣人才追蹤庫、政府人才政策系統性整合與提升臺灣數位基礎建設及強化知識型服務業人才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