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湖區 公所健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胡龍騰所指導 張曉菁的 合作夥伴或狹路冤家?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中主責機關與提案公民互動關係之研究 (2019),提出內 湖區 公所健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參與式預算、公民參與、政府參與、公民提案、公共接觸、參與式治理、溝通理解力、官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思先所指導 洪嘉霜的 臺北市參與式預算過程評估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公民參與、審議式民主、參與式預算、過程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內 湖區 公所健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 湖區 公所健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合作夥伴或狹路冤家?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中主責機關與提案公民互動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內 湖區 公所健保的問題,作者張曉菁 這樣論述:

臺北市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讓公民能直接決定一部分的公共預算支出,觀察近年的實務,公民一開始對提案充滿了熱情和期待,但當提案進入機關執行後,公民卻逐漸變得冷漠或感到失望。為探索執行過程的實況,本研究聚焦在主責機關與提案公民的互動情形,包括雙方執行提案前對政策的期望和想像、執行過程中的衝突與溝通,以及對最終結果的評價。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法、文獻研究和訪談研究法,選取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中已結案的提案共5案,藉由對比同一提案中主責機關承辦人與提案公民的主觀描述,呈現雙方在參與過程中遭遇的衝突以及調適情形。研究發現,目前公民治理自己的能力尚未成熟,有待長期的培力喚醒公民的「自覺」讓

公民「自決」;坦承揭露資訊是帶有風險的,官民雙方的立場不同,難以透過對話形成目標一致的行動;機關作為和官僚態度影響執行結果,包括權責機關是否有足夠權限及早和提案人討論並做出承諾、承辦人是否能投身其中;現階段官民關係較趨向「狹路冤家」而非「合作夥伴」,因雙方都對彼此懷有過度期待,若雙方能在互動過程中理解差異、保持開放、靈活地轉換立場、更趨向利他的角色,才有機會建立良好的關係。本研究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及早邀請權責機關參與提案、強化陪伴提案公民的措施、追蹤提案公民的參與心得、增加公務員培力和獎勵機制。

臺北市參與式預算過程評估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為例

為了解決內 湖區 公所健保的問題,作者洪嘉霜 這樣論述:

在臺灣近幾年民主化進程中,選舉已不是政府唯一有效回應公民偏好的途徑,隨著資訊進步及民主意識開放,民眾可透過更多媒體及社群網站掌握政策走向及社經脈落,進一步展開行動表達或捍衛其訴求,試圖由下而上的去影響公共事務的決定,亦即公民參與的本質。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官僚體系能更有效率地回應人民的政策偏好,但這種對官僚體系行政裁量權的期待,往往會因為價值體系的根本衝突而產生許多問題,例如人民要求政府要有行政效率以及行政程序透明公開,但兩者之間常常會產生衝突,進而造成施政效能不佳,民眾與官僚體系相互碰撞衝突的案例時有所聞,因此在這些觀點下提供了本研究概念上的啟發。而兼具「公民參與」及「審議民主」兩大元素的

參與式預算於國際間推動已超過20餘年,臺北市政府以因地制宜方式於2015年底擬訂相關作業流程,開啟整個計畫推動程序,讓市民可以就生活需求提案,參與政府部分預算資源的分配與決定。細觀臺北市的參與式預算推動方式,是以「全程由公部門同仁執行」及「民眾全程參與」為主軸,與其他各縣市採標案委託方式極為不同。是以本研究選擇臺北市為研究對象,以質化方式針對參與式預算各階段辦理過程進行系統性過程評估,然後再聚焦選擇大同區為研究範圍,藉此更深入訪談政策關係人,評估該政策是否符合民眾需求,俾進一步提出建議,作為後續政策改善推動參考,以期建構臺北市豐富多元且優質的參與式預算制度。因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政策目前仍在實施中

,故本研究如前述採用過程評估來進行,並藉由文獻探討、個案分析、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了解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的起始系絡、運作模式以及市府各局處與民眾磨合所產生的實際狀況,並針對其過程進行系統性評估,藉此獲得相關政策資訊,提供政策建議,作為改善實施程序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