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拜登新局與美中台戰略轉型 和的 晨讀10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附閱讀素養題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翰蘆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Yves-Heng LIM所指導 項娜的 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期間法國《世界報》的中國形象 (2014),提出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形象、軟實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政治研究所 蔡萬助所指導 何正強的 中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災害、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拜登新局與美中台戰略轉型

為了解決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2021年2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務院演說中,表達要以「外交成為外交政策中心」作為美國外部施政的核心。「外交中心」涉及美中台三方關係,拜登對外政策的變化,將對其他兩方產生重要的影響。   歐巴馬執政後期,美國國際政治學界針對美國從單極世界走向一超多強的世界體系,是否要讓渡部分權力給中、俄而引發辯論,其中美國戰略學派居於優勢,不但不打算採行「融合戰略」,反而踏上了「競爭戰略」道路。這也成為川普對外政策的焦點,並且在「美國優先」的立場上,實施無親疏的競爭戰略,導致美國國際承諾與形象受到難以彌補的侵蝕。拜登便是在川普的遺產下,建立「外交中心」的對外政策。   拜登「外交中

心」政策的總體核心目的、各分項目標、途徑和方法等,都是理解拜登政府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本書透過領導思想、理論比較、技術戰略、國際機制、區域衝突和大國關係的議題進行討論,試圖回答拜登對外政策的圖像。  

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期間法國《世界報》的中國形象

為了解決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問題,作者項娜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第一章 2010年中國形象——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中國的政治戰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為貴,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論語·學而》中的“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也就是說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2004年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指的是一種和睦、融洽並且各階層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冷戰過後,兩極世界已向多極世界轉變,發展就意味著加強合作。和諧社會這一理念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觀念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影響著中

國在各領域的戰略決策。國際上,中國和世界各國共同進退共發展。國內,這一概念寄托著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人民過上小康生活的美好願望。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建國以來,逐步在外交領域取得世界各國的認可,同其和平外交政策密不可分。如何繼續同各國保持友好關係,也是中國外交發展的重要議題。2010年中國首次發布中國援外白皮書,將建國以來的援外事業公開。而恰逢世博契機,以圖在08奧運之後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國,提高國際地位,獲得國際認可,構建負責任大國的中國形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的外交政策,體現了中國希望同各國建立和諧的關係。當然這是在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的基礎上,實

現合作共贏。而和平的外交理念正符合中國當下的軟實力戰略。只有在和平的大環境中,互相尊重,加強對話和交流,才能達到了解,減少誤會和摩擦,外交政策理念屬於價值觀的一部分,更是中國軟實力戰略的一部分。中美關係隨著利益的變化而變化,在領土主權方面長期存在分歧例如臺灣和釣魚島問題。隨著全球化的國際形勢,目前關係趨穩,而中國經濟的掘起,需要考量的東西越來越多,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而中俄之間長期穩定關系令中國在建國後各項建設得到良好發展。中歐關係的白熱化,更加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中歐之間貿易往來的加強,彼此溝通的加深,遭遇金融危機重創的歐洲迎來了中國這樣友好又強大的夥伴。中國通過自

己的和平外交戰略,堅守承諾,在共同利益面前加深合作,這樣的外交理念反映其通過國際關系展現國際影響力,豎立良好形象,負責任大國的軟實力戰略。援外事業的發展2010年也是中國開展對外援的六十周年。這六十年來通過實踐,逐步完善改良援助方案,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即使在最貧窮的時期,也沒放棄幫助更困難的國家。而這恰恰說明中國希望以幫助的形式,構建良好形象。中國國內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很難想象一直堅持60年,中國希望用真誠的幫助,感動各國。而受益最大的非洲各國同中國一直保持良好穩定發展。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面向21世紀如何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

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中非在經貿等實質性領域的合作。這體現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在中國需要做出國際決定,或者在國際事務需要支持時,這六十年的援助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用真誠不圖回報的援助方式得到受援國的認可,從而擴大國際影響力,是實現中國軟實力重要途徑。世博外交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有著159年歷史的世博會歷來都會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這是繼08年北京奧運之後又一次絕佳展現中國形象的機會。同時中國付出了極大的物力人力和財力,努力為世博做好各項準備,既是對中國大眾的一次考驗,也是展現和檢驗中國大國的一次機會。隨著大量遊客,記者來到中國

,每天數以萬計的遊客遊覽,志願者熱情服務,普通民眾的熱情參與,讓來到中國的外國人除了領略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更能真正了解中國,感受中國的人文精神。上海世博會展示了自信、開放、友好、 文明的中國國家形象。世博的外交形象再一次撼動全世界,就像口號一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國希望借由世博打造綠色環保的國家形象, 努力營造現代化的都市形象,並且人與人在這裏和諧相處,幸福生活。2010年的一系列營造積極正面的事件,並以世博會的召開為壓軸,展現中國美好的新形象。世界危機下經濟穩步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經濟狀況堪憂,唯有中國經濟不退反進,高速增長。但是在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各種問題,中國政府每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都意味著中國努力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的決心,而為了兌現在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峰會的承諾,中國政府對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達到節能減排和減少環境汙染的目標努力。城鄉發展差距,農業遠遠落後等經濟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經濟發展,力求經濟穩定增長,證明不同於他國經濟模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能夠長遠發展。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才能改善和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制定多種措施,鼓勵科技創新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信守諾言,維護良好國際形象。城鄉發展差距制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人們生活狀況。統籌區域發展,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 大力支持自主的經

濟進步和技術創新 。統籌人與自然發展,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 環境汙染少、 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三農政策的實施讓農業得到發展,農村環境得到改善,農民收入提高,縮小城鄉差異,維護社會穩定,營造積極穩定的經濟環境,是加強硬實力促進軟實力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團結統一中國作為擁有多民族的國家,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治理國家,解決紛爭,團結全體人民,提高人民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也是中國政府工作的頭等大事。網絡的普及,信息的公開透明,提高人民權益的訴求與日俱增,團結少數民族,讓少數民族當家做主,是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思想。而全社會的各項福利待遇全面提高才能真

正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實現內部人民的和諧統一,社會才能長治久安。所以減少內部矛盾,團結一致,樹立良好的國家治理理念。根據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讓少數民族當家做主人,同時投入大量財力提高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生活水平,過上現代化生活,每年國家財政都是傾向少數民族自治區,目的是縮小差距,讓當地人過上幸福生活,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理念。而中國人權工作的逐步重視,可以看出在建國初期一直以來以生存權作為人權的基本概念,對於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一直把解決溫飽問題放在首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任務,2009年,中國政府發布了第一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標誌了中國人權

工作走上軌道。養老、醫療、就業一直是民生問題,養老體系的深化改革,健全醫保體系,加大投入教育和就業,是每年政府工作的重點。針對中國的國情,有步驟的完善各項民生事業,百姓安居樂業,國內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源。第二章中國在《世界報》的政治和國際形象在當今的國際社會,維護和保障人權是一項基本道義原則。是否合乎保障人權的要求已成為評判一個集體(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優劣的重要標準。當今世界,形勢錯綜復雜,一國和他國的關系如何決定該國的外交政治和經濟策略,而讓人無法忽視的新興大國中國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通過報道分析法國眼中的中國人權存在的問題,有利於中國未來在人權工作的完善。分析中國和各勢

力關系,不但可以觀察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更有助於預測中國未來同各國的發展走勢。在世界報2010年的對華報道中,人權問題更是貫穿了整年,通過報道分析法國眼中的中國人權問題,可以觀察出西方對中國人權工作態度,在那些方面仍然存在問題不被西方接受,這有利於中國未來在人權工作的完善。在這部分中,我們會看到世界報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報道很多,首先是年初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引起一系列的國際反應,而對於西藏的報道可以讓我們看到西方對此的想法。10月的劉曉波獲得當年諾貝爾和平獎事件,又將中國人權問題推向高潮。而谷歌離開中國的經濟事件同時深深反應了中國對於網絡的控制。在西藏的報道中,經濟建設包括鐵路建設,更多的人

來到西藏,破壞了西藏的當地文化。有報導用暴力形容中國的統治,對於2008西藏事件,中國鎮壓不分是非,傷害無辜。反映中國頒布的自治自主並沒有真正在西藏實施。被中國政府認定顛覆國家政權的達賴喇嘛,以一直反對中國在西藏統治的人權戰士理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體現中國不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2010年10月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事件再次把中國人權問題推向高潮。劉曉波于2009年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該獎項為鼓勵劉曉波在中國人權事業的努力。對此各方反應不一,以美國為首要求釋放劉曉波,而實質參加頒獎儀式的國家只有三分之二,側面說明的中國國際實力。也有觀點意識中國的人權事業有在發展和進步,用溫和的態

度去意識到中國的強大,世界各國需要和中國合作,并規勸釋放了劉曉波。表面一種希望經濟的強大會令人權進步。谷歌離開中國事件,從經濟上,但從政治上對於言論自由引起世界上廣泛爭議。面對中國特色的審察制度,如果不能遵從,只能選擇退出市場。世界報也對此進行系列報道,並采訪在華的外國人對於此事的看法和做法。在報道中可以看出對中國持否定態度,認為審察的法制是為維護共產黨利益,反映中國法制為黨服務。有報導針對中國政府于2010年發布的人權白皮書中,溫家寶總理網絡問政一事提出質疑,說明中國政務需要更公開透明,並公布數據和細節才會讓人信服。中國人權問題《世界報》報道中國人權問題重重,在報道數量上也可以看到西方人對中

國人權問題的重視。 首先在人權定義上,中國和西方不同,西方的人權是個人權利,政治權利,包括言論自由,民主和平等。中國由於其歷史背景和建國初期貧困情況,注重先發展生存權,即人民達到溫飽為發展人權的第一要素。所以文化和背景的不同,著重點不同,就造成了在西方眼中中國人權工作落後,但是可以看出在西方眼中的中國正從專制的形象慢慢轉變,由於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人權事業的發展,但是對中國的言論控制等方面需要完善。總體來說,在人權方面專制,中國缺少民主的形象根深蒂固,但西方也有意識到中國的改變和努力,所以中國塑造的努力發展人權的形象在世界報中國有所體現。說明中國軟實力戰略在人權工作上的努力逐步得到認可,仍有待提

高和改善。國際舞台上中國的巨大影響力當今世界,各國關系錯綜復雜。在全球化環境下,單純運用經濟和軍事等硬實力已經無法達到目的,如何將硬實力和軟實力巧妙地結合,另各國保持友好關系,互利互惠,使利益最大化,又能堅持自己原則,豎立良好的大國形象,這是對中國的考驗,更是中國的機遇。2010這一年,中美關係繼續在矛盾中前進。臺灣和西藏問題一直影響著兩國關係,而伊朗問題的處理意見的分歧也加深了矛盾。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中美成為彼此最大的貿易國,中美貿易關系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係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展。中美是發生貿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國家。盡管龐大的美國市場和迅速掘起的中國市場,以及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使

得這兩個國家相互之間存在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美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決策,而是經濟利益和政治現實的平衡。而這種在經濟摩擦的導火線必然會對政治有影響,所以中國對於美國來說既是夥伴,也是對手。相比之下,隨著中歐貿易往來白熱化,中歐關系進入蜜月期。法國總統一反08年奧運時強硬態度,出席世博更表示需要中國的支持。而胡錦濤訪問歐洲,受到歐洲各國的熱烈歡迎。《世界報》對各國元首對華的態度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生動有趣。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歐洲需要中國,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歐洲經濟衰落,尤其歐債危機導致各國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幫助。一是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有所提高,二是說明中國豎立樂於助人的形象深

入歐洲人心。雖然有觀點說中國為了自己利益才會幫助歐洲度過危機,但不得不說,如果中國不計任何代價無私幫助歐洲,那會不會被認為是“傻土豪”。所以歐洲在自己底線範圍內付出換取中國幫助,中國用幫助得到利益的同時又樹立正面形象,這是雙贏的合作。相對於中歐之間和睦融洽,中國同亞洲各國的關係復雜敏感。首先2010年中國捕魚船只被日本海軍扣押一事又將長期存在爭議的釣魚島主權問題推向高潮,圍繞這一事件,中日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對峙。最終以釋放中國船員告終,但有報道指出中國以礦產品出口經濟手段限制日本的結果。另一個爭端就是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一做法不止引起了中國和韓國的憤怒。我們可以看到中日關系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長

期緊張並將持續下去。《世界報》也指出中俄一直是緊密的友好夥伴關系。由於朝鮮的內部貧困,其絕大部分經濟依賴中國的關係一直延續至今。韓國和中國經貿往來頻繁,所以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目前各國關系趨於穩定。在外交方面中國一直提倡和平自主五項原則,不想幹涉他國內政,也不希望被干涉,這樣的外交理念和美國正好相反。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勢力,利益的爭奪始終影響著兩者關系,在政治理念的沖突,在經濟上的依賴和摩擦,導致兩國只能維持對立合作的關系。而中歐關系的良好的發展趨勢,中國幫助歐洲走出危機,無疑說明中國長期堅持援外事業是正確決策,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同時說明中國的外交軟實力逐步獲得國際認可。第三章 中國在《世界報

》的經濟和社會形象對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評估,不但要考察其外交關系和國際影響力,經濟和社會因素也是影響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在《世界報》中,我們會看到西方意識到中國經濟的驚人增長,影響著各國經濟的同時,也被政治等因素影響。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中國軟實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國內政民生問題更是反映一國執政理念和模式,通過對華經濟和社會的報道分析中國形象,可以深刻觀察法國人眼中的中國。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問題從LVMH集團公布2009年銷售情況來看,成熟市場例如日本,美國,歐洲等國銷量下降,而中國市場的掘起,讓奢侈品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重視。LVMH希望抓住2010世博契機增加銷售量,而那些沒有重視中國

市場的奢侈品集團也意識到這個情況加快了中國的戰略部署。歐萊雅化妝品品牌對中國市場很有信心。中國人口多,市場廣闊,隨著收入的增長,中國人民消費觀念轉變和購買能力增強。越來越多的國際大型商業集團開發中國市場,期望在國際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在中國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中國一躍成為第一大紅酒進口國,和知名法國紅酒以高價被中國人買走等事件,反映出中國富人追逐奢侈品彰顯地位和身份。雖然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在《世界報》的經濟報道中,會出現很多環境領域的報道,可以發現法國很關註中國的環境發展,而有觀點批評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大對世界造成嚴重危害,指出環境問題將會在未來制約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們觀

察到中國和西方在此問題上爭論的焦點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問題,西方用排放總量作為衡量標準,而由於中國人口多的原因,中國根據人均排放量理由進行反駁。這也反映了東西方的思維和文化差異。同時,《世界報》也註意到中國在減少排放和保護環境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對嚴重汙染企業加大懲罰力度。有報道希望中國制訂節能減排計劃,公開接受大眾檢驗,反映中國需要加強行政公開力度,以便於樹立正面形象,獲得國際大眾認可。而在對華經濟報道中,人民幣匯率爭議也是2010年的焦點問題。這不但是經濟紛爭,更是一場政治博弈。由於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國,長期逆差影響到美國經濟利益,美國認為人民幣匯率不符當今市場估價,

強烈堅持要求人民幣升值。起初中國拒絕升值,並抨擊美國由於內部經濟問題幹涉他國經濟。報道中詳細闡述各方觀點,客觀公正。雖然最後以中國迫於美國壓力不得不調整人民幣匯率,但是詳細客觀的報道,為中國樹立良好形象奠定基礎。從《世界報》對華經濟的重點事件報道中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增長挽救了很多產業,包括奢侈品行業,而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提高,富人的增多,中國龐大的市場潛力,讓低迷的國際經濟看到了曙光。但是高速經濟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顯現出來,環境和政治因素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阻礙。中國想要繼續保持高速穩定經濟發展,仍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同時我們也在報道中看到中國致力於樹立大國形象,面對問題和困難沒有放棄的精神,並積極

處理,在環境方面,其信守諾言,並逐步完善法規和懲罰制度。人民幣匯率事件同時也了反映美國的霸權主義,中國雖然迫於壓力提高匯率,但是有利於樹立良好形象。中國社會的內部矛盾一國內部人民生活幸福,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反映了政府的執政理念和能力。在世界報的報道中,中國內部社會和民生問題報道頗多。2010年對中國來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充滿了幹旱、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災害。2008年的汶川地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考驗,2010年的玉樹地震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打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不但考驗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全力救援,更考驗著中國政府是否能及時有效處理災害及災後重建工作。《世界報》選擇用圖片新聞報道災害現場,客觀並直

觀展現災區情況及救援情況,使新聞更有說服力,生動形象。迅速及時有效的救援,人民團結互助,包括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趕到救援現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上下的努力,這和中國想展現的形象是相符的。同時我們在報道中,西方人更為擔心的是災後的重建問題,受災地區大多是西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玉樹更是藏族自治縣,有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在當地的重建工作會破壞當地文化。有報道指出中國政府在大眾媒體面前展現的團結一致,溫家寶及時出現在救援現場是在作秀,同時罹難失蹤情況也受到質疑,而工程安全的隱患也有提及。自然災害發生之後,如何開展有效及時的救援,災後結合當地情況進行重建工作,真切表達中國政府的負責任形象,消除西方懷疑思想,是對

中國軟實力的巨大挑戰。社會方面,《世界報》引用溫家寶的觀點,指出2010年經濟形勢嚴峻,貧困仍是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通貨膨脹,收入分配不公,腐敗等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同時一些報道具體指出物價上漲和房價上漲的現狀。可以看出中國國內的內部矛盾重重,中國即便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不少。煤礦事故的報道更揭露了中國開采煤礦的高危險性,事故頻發,礦工權益無法得到保證,相關方面的立法和制度仍然不健全,煤礦負責任罔顧礦工人身安全等問題。《世界報》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報道,一方面展現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環境汙染嚴重,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國內面臨通貨膨脹,國民收入低,物價飛漲,腐敗等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

國政府信守諾言堅持不懈,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團結一致的精神。這和第一章中中國在2010年展現給世界的形象基本相符,但是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政務公開信息的不完善,中國的執政能力仍受到質疑。而對於西藏等少數民族的刻板印象也影響著對中國的看法。所以中國國內的民生建設和中國的執政理念作為中國軟實力考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和完善法律體系,真正實現政務公開,減少腐敗對社會的影響,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通貨膨脹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才能真正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才是真正實現中國軟實力戰略的堅實基礎。

晨讀10分鐘:未來世界我改變(附閱讀素養題本)

為了解決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第一本扣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議題選文 「教師的教學教練」藍偉瑩精心選編 接軌真實情境的文本,帶你探索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機會 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 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二○二六年,臺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   全臺三百多個鄉鎮,有近三分之一將面臨滅村危機,讓人擔心:「我的故鄉會消失嗎?」   原物料和能源越來越稀缺,全球暖化加劇,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問題變得刻不容緩……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遙遠嗎?事實上,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低落,影響經濟發展甚鉅;城鄉差距過大則是讓產業失衡、在地文化消失;而環境和能源問題不

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更牽動著國際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     擁有多年現場教學與師培經驗的藍偉瑩,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礎,精選二十篇與全球永續議題相關的優質好文,內容含括「高齡社會」、「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三大主題,從個人、地方,以至於產業發展,分層探討在經濟快速發展下,臺灣與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各種考驗。     身為一個具有宏觀視野的世界公民,除了要清楚知道我們所面對的現在與未來,更肩負著改變世界的責任。在全球化的脈絡下,無論是氣候、經濟,甚至於疾病等,都不再只是單一國家、單一個人的事情,唯有睜亮眼睛關心自己所處的環境、養成解決問題的思辨力,才有能力回應越來越多元

的議題,成為讓未來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     ◎本書關鍵字:高齡社會、地方創生、循環經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公民素養   ◎無注音,適合13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生涯發展、家政、海洋、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綜合活動、生活科技     【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

  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   ★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選編人的話、引言、文後延伸思考等,深具解釋和學

習附加價值功能。   本書特色     特色1  教師的教練藍偉瑩精心選編20篇優質好文,帶領讀者前瞻未來、關懷永續,培養世界公民素養。   特色2  各篇附有「偉瑩老師劃重點」及延伸思考Q&A,閱讀後開啟思辨討論,並實際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特色3  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   好評推薦     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張士庭|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國珍|   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   臺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好評推薦!(以上

按姓名筆畫排列)

中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全球發生碳排放差距的原因的問題,作者何正強 這樣論述:

摘 要隨著中共改革開放的成效愈趨顯著,其經濟也迅速的發展與成長,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日益重要。但中共在經濟繁榮表象下,隱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諸如自然災害、社會矛盾、貧富差距、官員貪腐、群體事件、環境污染、食品衛生等問題,都挑戰著中共政權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因此,中共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對政權的威脅,當突發事件發生後,往往傾舉國力量高效、迅速應對,以有效降低災害的衝擊與傷害。中共在2003年處理「SARS」疫情過程中,暴露出在應急管理體系的許多缺失,於是參酌先進國家成功的作法,總結中國以往災害處理的經驗教訓,重新制定了「一案三制」應急管理

體系的核心內容。所謂「一案」,是指應急管理預案;所謂「三制」,是指應急管理的體制、法制和機制,透過這套嚴密應處機制的運作,希冀在突發事件未發生前,能夠預防、監測事件發生;而一旦突發公共事件時,又能夠依據擬訂的應變計畫沉著應對,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在公共治理的理念下,政府已經不再是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唯一中心,企業與社會組織與政府一起履行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責。然而現代突發事件的發生具有突發性、複雜性與危害性,已遠超過政府能力的負荷,為了及時有效處置突發事件,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整合、組織各種資源共同應對。中共透過相關的立法,將軍隊、企業與社會組織納入應對與處置突發事件的網

絡體系中,軍隊負責涉外軍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五類突發事件的應處;企業與社會組織則以實際參與救災行動、慈善捐助、提供應急保障、協助災後重建、扶貧濟困、推動環境保護等方式,發揮輔助支援的功能。當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不僅是各國政府的責任,還是國際社會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諸如跨域性傳染疫情在全世界漫延、全球氣候暖化所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生、國際恐怖主義的日益猖獗等重大問題時,都使得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過程裡,各國必須建立一套良好、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來確保人類的生存安全。中共非常重視做為一個負責任強國形象,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其在聯合國、區域與雙邊框架下,總計

參與自然災害、維和任務、打擊海盜、核反恐、公共衛生、非政府組織等重要領域的合作,均已獲致相當的成效。中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在長期的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遭受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考驗,並在管理與應對方面累積豐富的經驗,現已逐步建立起「職責分工,條塊結合」、「分級管理,重心下移」、「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國家應急管理體制。在運作流程上,根據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與性質,在分類、分級、分期的基礎上,結合政府應急管理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發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面廣的各級應急預案,充分實現預警與應急、常態管理和應急管理的有機結合,實現一個全面整合的政府應急管理模式。並藉由重大突發事件的應處,總結

經驗與教訓,不斷修正改善政府應急管理的預警防範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善後學習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從中共建立應急管理體制的經驗與教訓,做為我國災害防救的啟示與借鑒。關鍵詞:災害、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