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螺栓扳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六角螺栓扳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光臣,宋保玉寫的 電腦輔助製圖實習 - SolidWorks篇 - 最新版(第二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加值 和任繼文,胡國良,龍銘的 ANSYS 18.0機械與結構有限元分析實例教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科大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陳志明所指導 陳堂軒的 交互變因對精密螺帽動態特性之研究 (2017),提出六角螺栓扳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密螺帽、田口實驗設計、交互變因、軸力比、防鬆脫比、防鬆脫特性。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許昌賢所指導 朱武隆的 應用多重製程能力分析圖探討冷鍛製程品質分析 (2016),提出因為有 冷間鍛造、品質管理、製程能力指標、多重製程能力分析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六角螺栓扳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六角螺栓扳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電腦輔助製圖實習 - SolidWorks篇 - 最新版(第二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加值

為了解決六角螺栓扳手的問題,作者鄭光臣,宋保玉 這樣論述:

  1.從精選實例中循序漸進學習SolidWorks的指令操作,深入淺出引導讀者建構3D實體零件與組合件。   2.直接截取SolidWorks操作介面的對話框、文意感應工具列或指令按鈕等關鍵步驟的圖示,加以詳細講解說明,藉以提高學習效率。   3.提供日常生活日用品、玩具及家庭用具等為實例,提升讀者學習動機與興趣。   4.本書採用侷彩印刷圖片精美,內容條理清晰步驟詳盡,減少學習者在軟體操作摸索的時間。   5.本書使用以基礎指令為主,簡淺易懂容易上手,適合初學者入門學習,或相關從業人員自學進修用。  

交互變因對精密螺帽動態特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六角螺栓扳手的問題,作者陳堂軒 這樣論述:

精密螺帽廣泛應用在精密機械或先進專用機之主軸及傳動系統上;精密螺帽之動態特性,對精密機械或先進專用機之加工精度及壽命與可靠度,有密不可分之關係。本研究使用業界常用的牙腹鎖定與縮緊鎖定精密螺帽作擬真動態試驗,以田口實驗設計及考慮交互變因下,來探討對精密螺帽之動態防鬆脫特性之影響,並加以優化,藉以提升我國精密機械及自動化相關產業之精進及創造高值化價值,且加強我國之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本文以軸力比與防鬆脫比為品質特性,軸力比和防鬆脫比為精密螺帽防鬆脫特性的重要指標;控制因子包含螺帽型式、配合間隙、預壓次數、預壓倍數、接觸表面粗糙度,搭配田口實驗設計的L16(215)直交表進行精密螺帽的擬真動態試

驗,將實驗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找出不考慮交互變因與考慮交互變因下的優化參數組合,透過變異數分析了解因子與因子間交互作用對品質特性的影響力,最後透過迴歸分析,建立控制因子與品質特性的關係式研究結果顯示,當考慮交互變因下所進行的擬真動態試驗,能有效改善螺帽的防鬆脫特性;不管在靜態或動態下,在進行精密螺帽組裝時,考慮會影響防鬆脫效果的交互變因,使精密螺帽達到最好的防鬆脫效果,這麼一來能效提升精密機械及先進專用機的加工精度及壽命與可靠性。

ANSYS 18.0機械與結構有限元分析實例教程

為了解決六角螺栓扳手的問題,作者任繼文,胡國良,龍銘 這樣論述:

本書以ANSYS18.0為例,對有限元及ANSYS分析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驟、應用技巧進行了詳細介紹,並結合典型工程應用實例詳細講述了ANSYS在機械與結構工程中的應用方法。書中儘量避免煩瑣的理論敘述,從實際應用出發,根據作者使用該軟體的經驗,結合大量實例,採用GUI方式對操作過程進行了講解,為了幫助用戶熟悉ANSYS相關操作命令,書中給出了每個例子的命令流檔,並配備了視頻。 全書總共10章。內容包括:有限元及ANSYS簡介、實體建模、網格劃分、施加載荷及求解、通用後處理器、時間歷程後處理器、結構靜力分析、非線性分析、動力學分析、熱分析。 本書適合ANSYS軟體的初、中級使用者以及有初步使用

經驗的技術人員閱讀。本書可作為理工科院校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學習ANSYS軟體的教材,亦可作為從事結構分析等相關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ANSYS軟體的參考書。 第1章有限元及ANSYS簡介/1 1.1有限元法簡介/1 1.1.1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1 1.1.2有限元模型的基本構成/2 1.1.3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驟/3 1.1.4有限元分析解題步驟實例——梯形板/3 1.2ANSYS18.0簡介/13 1.2.1ANSYS軟體的基本功能/13 1.2.2ANSYS18.0的新功能/14 1.2.3ANSYS18.0的基本操作/17 1.3ANSYS18.0的解

題步驟實例——梯形板/20 1.3.1分析問題/20 1.3.2定義參數/20 1.3.3創建幾何模型/25 1.3.4劃分網格/26 1.3.5施加載荷/27 1.3.6求解/28 1.3.7結果分析/29 1.3.8結果比較/30 本章小結/32 練習題/32   第2章實體建模/33 2.1ANSYS建模基本方法/33 2.1.1實體建模方法/33 2.1.2直接生成法建模/35 2.1.3從CAD圖形中導入實體模型/35 2.1.4三種建模方法的優缺點/35 2.2坐標系及其操作/36 2.2.1總體坐標系及其操作/36 2.2.2局部坐標系及其操作/37 2.2.3顯示坐標系及其操作

/39 2.2.4節點坐標系及其操作/41 2.2.5單元坐標系及其操作/42 2.2.6結果坐標系及其操作/43 2.3工作平面及使用/43 2.3.1顯示和設置工作平面/43 2.3.2定義工作平面/45 2.3.3旋轉和平移工作平面/46 2.4自底向上建模/47 2.4.1定義及操作關鍵點/47 2.4.2選擇、查看和刪除關鍵點/49 2.4.3定義及操作線/50 2.4.4選擇、查看和刪除線/53 2.4.5定義及操作面/53 2.4.6選擇、查看和刪除面/55 2.4.7定義體/56 2.4.8選擇、查看和刪除體/56 2.5自頂向下建模/57 2.5.1建立矩形面原始物件/58

2.5.2建立圓或環形面原始物件/58 2.5.3建立正多邊形面原始物件/60 2.5.4建立長方體原始物件/61 2.5.5建立柱體原始對象/61 2.5.6建立多棱柱原始物件/62 2.5.7建立球體或部分球體原始物件/63 2.5.8建立錐體或圓臺原始物件/63 2.5.9建立環體或部分環體原始物件/64 2.6布耳運算/64 2.6.1交運算/65 2.6.2加運算/69 2.6.3減運算/70 2.6.4切割運算/71 2.6.5搭接運算/75 2.6.6分割運算/76 2.6.7黏結運算/77 2.7模型修改/77 2.7.1移動圖元/77 2.7.2複製圖元/78 2.7.3鏡像

圖元/79 2.7.4縮放圖元/79 2.7.5轉換圖元坐標系/80 2.8運用組件/81 2.8.1元件和部件的操作/81 2.8.2通過元件和部件選擇實體/82 2.9自頂向下實體建模實例1——軸承座實體建模/82 2.10自底向上實體建模實例2——汽車連杆實體建模/88 本章小結/94 練習題/94   第3章網格劃分/96 3.1定義單元屬性/96 3.1.1定義單元類型/96 3.1.2定義實常數/98 3.1.3定義材料參數/99 3.1.4分配單元屬性/102 3.2網格劃分控制/103 3.2.1網格劃分工具/104 3.2.2SmartSize網格劃分控制/105 3.2.3

尺寸控制/107 3.2.4單元形狀控制/110 3.2.5網格劃分器選擇/110 3.3實體模型網格劃分/114 3.3.1關鍵點網格劃分/115 3.3.2線網格劃分/115 3.3.3面網格劃分/115 3.3.4體網格劃分/116 3.3.5網格修改/118 3.4網格檢查/120 3.4.1設置形狀檢查選項/120 3.4.2設置形狀限制參數/121 3.4.3確定網格品質/121 3.5直接法生成有限元模型/122 3.5.1節點定義/122 3.5.2單元定義/127 3.6網格劃分基本原則/131 3.6.1網格數量/131 3.6.2網格疏密/131 3.6.3單元階次/13

3 3.6.4網格品質/134 3.7自由網格劃分實例1——軸承座/134 3.8映射網格劃分實例2——二維飛輪/136 3.9掃掠網格劃分實例3——汽車連杆/142 3.10混合網格劃分實例4——三維帶孔飛輪/147 本章小結/153 練習題/154   第4章施加載荷及求解/155 4.1載入概述/155 4.1.1載荷類型/155 4.1.2載荷施加方式/156 4.1.3載荷步、子步和平衡反覆運算/157 4.1.4載荷步選項/158 4.1.5載荷的顯示/159 4.2載荷的定義/159 4.2.1自由度約束/159 4.2.2集中載荷/163 4.2.3表面載荷/166 4.2.4

體載荷/174 4.2.5特殊載荷/176 4.3求解/177 4.3.1選擇合適的求解器/177 4.3.2求解多步載荷/179 4.3.3求解/181 4.4綜合實例1——軸承座模型載荷施加及求解/182 4.5綜合實例2——汽車連杆模型載荷施加及求解/185 本章小結/186 練習題/187   第5章通用後處理器/188 5.1通用後處理器概述/188 5.1.1通用後處理器處理的結果檔/188 5.1.2結果檔讀入通用後處理器/189 5.1.3流覽結果資料集資訊/190 5.1.4讀取結果資料集/190 5.1.5設置結果輸出方式與圖形顯示方式/193 5.2圖形顯示計算結果/19

3 5.2.1繪製變形圖/193 5.2.2繪製等值線圖/195 5.2.3繪製向量圖/197 5.2.4繪製粒子軌跡圖/198 5.2.5繪製破碎圖和壓碎圖/199 5.3路徑操作/200 5.3.1定義路徑/200 5.3.2觀察沿路徑的結果/202 5.3.3進行沿路徑的數學運算/203 5.4單元表/204 5.4.1創建和修改單元表/204 5.4.2基於單元表的數學運算/205 5.4.3根據單元表繪製結果圖形/206 5.5載荷組合及其運算/207 5.5.1創建載荷工況/208 5.5.2載荷工況的讀寫/208 5.5.3載荷工況數學運算/209 5.6綜合實例1——桁架計算/

209 5.7綜合實例2——軸承座及汽車連杆後處理分析/215 5.7.1軸承座後處理分析/215 5.7.2汽車連杆後處理分析/216 本章小結/217 練習題/217   第6章時間歷程後處理器/218 6.1定義和存儲變數/219 6.1.1變數定義/219 6.1.2變數存儲/220 6.1.3變數的導入/222 6.2變數的操作/222 6.2.1數學運算/222 6.2.2變數與陣列相互賦值/223 6.2.3數據平滑/225 6.2.4生成回應頻譜/226 6.3查看變數/227 6.3.1圖形顯示/227 6.3.2清單顯示/229 6.4動畫技術/231 6.4.1直接生成動

畫/231 6.4.2通過動畫幀顯示動畫/231 6.4.3動畫播放/233 6.5綜合實例——鋼球淬火溫度計算/233 6.5.1問題描述/233 6.5.2GUI操作步驟/234 本章小結/240 練習題/240   第7章結構靜力分析/241 7.1結構分析概述/241 7.1.1結構分析定義/241 7.1.2結構分析的類型/241 7.1.3結構分析所使用的*元/242 7.1.4材料模式介面/242 7.1.5求解方法/243 7.2結構靜力分析/243 7.2.1結構靜力分析的定義/243 7.2.2結構靜力分析類型/243 7.2.3結構靜力分析的求解步驟/243 7.3平面問

題靜力分析實例——鋼支架/244 7.3.1問題提出/245 7.3.2建立模型/245 7.3.3施加載荷/250 7.3.4求解/250 7.3.5查看結果/251 7.4軸對稱結構靜力分析實例——二維飛輪/251 7.4.1問題提出/251 7.4.2調出模型/252 7.4.3施加載荷/252 7.4.4求解/253 7.4.5查看結果/253 7.5週期對稱結構靜力分析實例——三維帶孔飛輪/258 7.5.1問題提出/258 7.5.2調出模型/259 7.5.3施加載荷/259 7.5.4求解/260 7.5.5查看結果/260 7.6任意三維結構靜力分析實例——六角扳手/265

7.6.1問題提出/265 7.6.2建立模型/265 7.6.3施加載荷/273 7.6.4求解/277 7.6.5查看結果/277 本章小結/280 練習題/280   第8章非線性分析/ 282 8.1非線性分析簡介/282 8.1.1結構非線性的定義/282 8.1.2結構非線性的類型/282 8.1.3結構非線性的基本步驟/283 8.2幾何非線性分析實例——懸臂梁/283 8.2.1問題提出/283 8.2.2建立模型/284 8.2.3施加載荷/285 8.2.4求解/286 8.2.5查看結果/286 8.3材料非線性分析實例——鉚釘/288 8.3.1問題提出/289 8.3

.2建立模型/289 8.3.3施加載荷/292 8.3.4求解/293 8.3.5查看結果/294 8.4狀態非線性分析實例——齒輪接觸分析/297 8.4.1問題提出/297 8.4.2建立模型/297 8.4.3施加載荷/304 8.4.4求解/305 8.4.5查看結果/306 8.5非線性蠕變分析實例——螺栓/308 8.5.1問題提出/308 8.5.2建立模型/308 8.5.3施加載荷/311 8.5.4求解/312 8.5.5查看結果/313 本章小結/315   第9章動力學分析/316 9.1動力學分析概述/316 9.1.1動力學分析簡介/316 9.1.2動力學分析類

型/316 9.2模態分析/317 9.2.1模態分析簡介/317 9.2.2模態分析步驟/317 9.2.3模態分析實例——飛機機翼/320 9.3諧波回應分析/325 9.3.1諧波回應分析簡介/325 9.3.2諧波回應分析步驟/325 9.3.3諧波回應分析實例——電動機工作臺系統/326 9.4瞬態動力分析/341 9.4.1瞬態動力分析簡介/341 9.4.2瞬態動力分析步驟/341 9.4.3瞬態動力分析實例——電動機工作臺系統/343 9.5譜分析/349 9.5.1譜分析簡介/349 9.5.2譜分析步驟/350 9.5.3譜分析實例——簡支梁結構/351 本章小結/361

練習題/361   第10章熱分析/362 10.1熱分析基礎知識/362 10.1.1符號與單位元/362 10.1.2傳熱學經典理論/363 10.1.3熱傳遞方式/363 10.1.4熱分析類型/363 10.2穩態熱分析/364 10.2.1穩態熱分析的定義/364 10.2.2熱分析單元/364 10.2.3穩態熱分析基本過程/366 10.3穩態熱分析實例——潛水艇穩態溫度分佈計算/368 10.3.1問題描述/368 10.3.2建立模型/369 10.3.3施加載荷/371 10.3.4求解/371 10.3.5查看結果/372 10.4瞬態熱分析/372 10.4.1瞬態熱分

析的定義/372 10.4.2瞬態熱分析基本過程/372 10.5瞬態熱分析實例——澆鑄過程砂箱溫度變化分析/375 10.5.1問題描述/375 10.5.2建立模型/376 10.5.3施加載荷/378 10.5.4求解/380 10.5.5查看結果/381 10.6熱應力分析/381 10.6.1熱應力分析的方法/381 10.6.2間接法進行熱應力分析的步驟/381 10.6.3直接法進行熱應力分析的步驟/382 10.7熱應力分析實例——冷卻柵管熱應力分佈計算/382 10.7.1問題描述/382 10.7.2間接法/383 10.7.3直接法/399 本章小結/406 練習題/40

6 參考文獻/408

應用多重製程能力分析圖探討冷鍛製程品質分析

為了解決六角螺栓扳手的問題,作者朱武隆 這樣論述:

  台灣傳統產業受到全球化時代競爭及環境變遷,產業面臨了經濟壓力與衝擊,現今能永續經營唯有不斷地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技術,才能站穩市場,取得高占有率。台灣在世界上被稱為手工具王國,產業發展超過60 年,近五年的出口值都是進口值的3 倍。本研究是個案研究方式,以台中市C 公司為例,運用製程能力指標監控冷間鍛造製程的品質管理,找出冷間鍛造製程關鍵品質因素,運用製程能力Cpk 指標分析,及繪製PCAC 模式圖。最後本研究針對此個案現況進行探討,並提出缺失與改善方法,以利提高整體品質,進而提昇整體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