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店 技術轉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冰店 技術轉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怡明(MichaelSzonyi)寫的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威士忌入菜!仕高利達限時推出「微醺系布丁」也說明:... 店『微醺威士忌鮮奶油布丁』150 元(仕高利達提供). 「昭和浪漫冰室​」招牌的『大人味苦甜布丁』,昭和社長刻意將焦糖炒得偏苦,搭配散發香草籽香氣的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吳玲青所指導 吳菁萍的 日治時期臺灣南部甜點業的分布與消費 (2014),提出冰店 技術轉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甜點、菓子、高雄、臺南、嘉義。

最後網站雪花冰加盟全球幫您開店見康食品雪花冰甜品飲料業 ... - Libajas則補充:... 冰❄️ 比人家早步開賣生意定爆炸好你喜歡享冰,也想開間跟享冰樣的冰品店,那就跟我們聯繫吧。. 次性支付技術轉移費用,我們可以手把手的把技術都交給你,不綁原物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冰店 技術轉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為了解決冰店 技術轉移的問題,作者宋怡明(MichaelSzonyi) 這樣論述:

金門,一座對峙年代中維繫臺灣命運的小島。 曾經,它被戰爭陰影與軍事管制所重重包圍。 而島上的居民,如何看待親身經歷的每一次事件?   本書以歷史、政治、社會、人類學的多重角度,   從民眾的視野,重新檢視金門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面向。   2001年9月,作者因911事件爆發、返國航班停飛而滯留金門,卻意外讓他對這座曾歷經冷戰氛圍與國共對峙的小島產稱興趣,進而展開追尋金門歷史的旅程。   1949年以降,金門在各方媒體的宣傳下,被賦予地區與世界事務樞紐的意義。它成為亞洲廣大遭奴役民眾的自由燈塔,也是未來爭取自由的戰爭跳板;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對抗象徵,也是冷戰中自由世界力阻共產

紅潮的標竿;甚至被視為人類進步的歷程。小小的金門,呈現出一幅冷戰時代的縮影。但這樣的戰地英雄形象,就是代表著歷史真實、或是金門人所認知的金門樣貌嗎?   本書透過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利用口述訪談、官方文獻,觀察身處軍事戒嚴體制下的金門社會,深入剖析金門如何在冷戰的地緣政治中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形成舉凡老鼠尾巴、女人身體、乃至於籃球都被納入軍事管制之下、並與現代性的口號掛勾的社會;以及這些經歷與官方教育,是如何深深影響著金門人看待自己的角度,甚至持續到解嚴後的現在。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1949年後的十年間,金門經歷三次重大的直接軍事對峙:最初是

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然後是1954年的九三砲戰,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在整個1950年代,金門島正逐漸被地緣政治化,軍事化的體系也於此時開始建立。身處第一線的金門居民如何看待這三起事件。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1960年代初期,全球冷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金門的軍事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量的駐軍是蔣介石為了迫使美國防衛金門而做的決策。金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鬥爭的一部分。在這些衝突中,金門的政治意義產生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又為金門當地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三部分探討1960年代到 1980年代冷戰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

面向,並且把焦點放在金門居民對戰地政務委員會的感受,以及金門居民如何與戰地政務委員會協調。顯示「軍事化的毛細管」如何與戰場無關的廣泛社會制度連結起來。可視為冷戰較大社會與文化比較史研究的一環。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1980年代初期,國民黨透過彰顯對岸共黨威脅,以鞏固國際支持的做法得不到回應,金門軍事化的主要政治目的已轉變為呼籲臺灣大眾關注來自對岸的威脅,並藉此將國民黨持續的威權統治合理化、正當化。因此,導致去軍事化的關鍵主要不是兩岸關係,而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內政治變遷。 名家推薦:   江柏煒(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任)   余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戚常卉(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所長)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羅士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按筆劃順序排列)   哈佛大學東亞系宋怡明教授是英文世界中第一個系統撰述金門地方史的學者。但是,他不止在寫「金門地方史」,而是將一個地方研究放在地緣政治、軍事化、與現代化的視角中來考察。他從美蘇冷戰、中臺對峙的脈絡來審視金門地方社會被改變。一方面,他告訴我

們從1949~92年間,金門如何因國際情勢的巨變而突然被一個軍事化的烏托邦現代主義所治理。另一方面,他也細緻地探討了金門社會內部如何因應、妥協以及與之對抗。最後,宋教授告訴我們金門研究的各種意義:例如,它如何能夠映照臺灣、指出蔣介石治理臺灣與毛澤東統治中國的相似之處、並提供一個與世界其他高度軍事化社會做比較的案例。宋教授的研究方式使得金門研究不再是一個臺灣邊陲島嶼的個案,相反的,在他的筆下,金門標誌著冷戰的時代性且寓意深遠。──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近二十年來,在冷戰國際關係史或社會文化轉向的冷戰史研究中,臺灣無論作為被研究的對象或者研究的主體,大抵都是缺席的。金

門在1950年代兩次砲戰時曾引起全球的關注,之後就沒入歷史的洪流中;很多西方冷戰通史的書甚至不再提起當年曾讓全球摒息的臺海危機,遑論冷戰對金門與其居民的影響。本書例外地聚焦於這個地方與議題,用專書來分析了冷戰對金門各方面的影響,認為金門的發展可以與其他處於類似狀態的地方比較。本書可深化我們對冷戰與兩岸現狀發展過程的理解,確實是本值得閱讀與深思的著作。──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世紀下半葉,金門列島在國共對抗與全球冷戰格局中,實施38年的「戰地政務」體制,經歷了全方位的軍事化。全球冷戰如何影響金門社會?金門民眾如何因應意外降臨的軍事體制?本書以歷史學與人類學方法,結合

檔案史料與田野訪談,從軍事化、地緣政治化、現代化與戰地記憶等視角,訴說金門民眾的前線經驗,剖析冷戰陰影下金門的社會與文化轉變。這是一本傑出的金門史研究,更是一部獨特的冷戰社會史,宋怡明教授以獨到的觀察與深刻的論析,將金門史研究推上世界史學的前端,讓平凡的金門躍上大學出版社的櫥窗。──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對1949年底敗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金門是與「中共政權」交鋒的前線,「戰地」也長期是金門的定位。在冷戰史研究日漸受到重視之下,金門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場域。   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力作《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則是最受矚目的學術專著。透過大量口述歷史的

回憶,貫穿全書,並與檔案、研究成果參照,在時序上呈現從古寧頭戰役到當代金門的演變,注意到制度的演變,更著重於人民生活的歷史。目前國內關注的「白色恐怖」、「軍妓」議題,本書也在歷史時空脈絡下加以呈現。加上行文流暢,深入淺出。整體而言,是認識冷戰時期金門歷史的佳作。──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日治時期臺灣南部甜點業的分布與消費

為了解決冰店 技術轉移的問題,作者吳菁萍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南部的甜點業為主體,觀察南部重要市街地高雄、臺南、嘉義的發展,分析現代化的市街對甜點業發展的影響,藉由甜點業在市街分佈情形,探討甜點的消費空間,透過市區觀光帶動甜點業的宣傳與發展。 甜點以外來甜點包括西洋甜點與日式甜點為主要範疇。1860年代隨著臺灣南北開港通商,西方事物因為開港的契機進入到臺灣,其中西洋甜點亦通過貿易由港口登岸。日治時期,日人來臺不只是政治、經濟的殖民,也是社會與文化的移植,日常的飲食生活也是社會文化之一,日人帶入西洋甜點,並將日式甜點的產品與技術帶進臺灣。本論文首先藉由市街的現代化過程,分析甜點商店的分布情形,並討論甜點的消費空間,如喫茶

店、珈琲店的市街開設情況。最後比較臺灣中北部的甜點業情形,得出日治時期臺灣南部的甜點業發展,隨著市街的現代化,甜點業愈漸發達,融合日本製作甜點的技術,研發出當地特色的甜點。 甜點的用途多樣,除了具有休閒、社交的用途外,亦可以表達一地意象的媒介,藉由設立甜點商店、廣告宣傳及觀光行銷,使甜點逐漸普及於日常生活中,高雄甜點業隨著市街現代化而發展,臺南甜點業加入日式甜點元素,嘉義則將甜點業結合觀光,形塑出臺灣南部的甜點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