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壽命約多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冷氣壽命約多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建文寫的 彭建文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世界級的企業這樣子解決問題,透過PJ法的「步驟+工具表格+思維+心法」,快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荷普.潔倫的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一位女科學家勇敢追尋生命真理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冷氣滴水、冷氣漏水的5個原因,如何解決專家告訴您也說明:冷媒管包覆失效或破裂,冷媒管的包覆是有壽命的,因為風吹日曬又雨淋,安裝2、3年後,包覆銅管外的發泡材質8成都會破損。導致冷氣內部溫度太低凝結水過多直接從出風口滴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最後網站冷氣壽命則補充:保固內容- 變頻冷氣空調的領導品牌-大金空調; 冷氣的壽命多久? | 4Gamers ... 五)直立式冷氣機使用壽命約5~8 年,多聯式變頻冷氣機8~15 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冷氣壽命約多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彭建文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世界級的企業這樣子解決問題,透過PJ法的「步驟+工具表格+思維+心法」,快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解決冷氣壽命約多久的問題,作者彭建文 這樣論述:

2萬多名學員見證推薦!超過150家企業口碑肯定!   全球首創 PJ法「問題分析與決策」系統性方法論融合三大元素 1.萃取10年台積電經驗 2.融合世界經典解決問題工具與方法 3.整合10年兩岸輔導實務   職場年資五年以下的你: 1.先單獨學習PJ法裡的8P步驟,讓這些步驟先成為你問題分析與決策的習慣。 2.單獨學習本書所有工具,在職場上遇到問題時,可以單獨利用這些工具解決問題。   職場年資五年以上的你: 1.先熟悉PJ法裡的8P步驟,再熟悉每個步驟裡的小步驟,讓所有步驟成為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思維邏輯。 2.學習每個步驟相對應的工具,並且拿一個實際案例,透過8P步驟與相對應的工具,一步一

步解決問題。   ───|強力推薦|───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教授/江瑞清 振鋒企業董事長/洪榮德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 超級數字力創辦人/林明樟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 #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人人會PJ,個個是菁英 面對每一階段的角色與任務,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正視並解決每一次任務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才能一次又一次累積小本事,在一次次「小」的累加之後,終可加總成「大」的能量,因為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證嚴法師面對煩惱有四他:面對他、接受他、處理他、放下他。我個人深受啟發,因為只有勇敢面對並解決問題的人,才有可能逆轉勝,而且「本

事」沒有那麼困難擁有,所謂的本事,只是解決每一次問題所累積出來的高度而已。 試問諸位,想在自己的場域成為有勇、有謀、有力的菁英嗎?想成為同儕眼中獨一無二的菁英嗎?想成為主管心目中唯一的救火菁英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麼,我書中所談可能無法直接幫助你。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麼,我接下來要談的PJ法就值得你細細領略。 什麼是「菁英」呢?我認為「菁英」必定具備很強的邏輯思考能力,因思路清晰,問題便無所逃遁,自然容易找出解決問題的良策,通常我稱這種能力為「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 然而,「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可以藉由步驟的習得而晉身菁英之列呢?我認為與生俱來或許有之,

但總歸鳳毛麟角,換言之,透過工具或方法的後天習得才是相對多數,因此,學習一套有系統、有方法、有步驟的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將這套自我創發的武功祕笈稱為「PJ法」,我非常確信,只要大家能夠好好學習「PJ法」,必定可成為善於「問題分析與決策」的「菁英」。 為何我敢這樣大言不慚的推薦「PJ法」呢?因為我在各企業中推廣並執行「PJ法」已行之多年,凡事能夠藉不斷練習「PJ法」並將其落實於工作者,不管是主管或是下屬,皆給予極為正面的肯定與回饋,這在在說明「PJ法」能夠藉由步驟拆解抽象的思考邏輯、能夠化平凡為菁英。 那麼,到底什麼是「PJ法」呢?簡言之,「PJ法」係一套全面性、系統性、可行

性的問題分析與決策方法: PJ法精神:PJ法(步驟+心法)+使用正確工具 PJ法嚴謹度:思考模式瞻前又顧後+問題處理邏輯步驟化,因此,問題解決可以層層遞進直搗核心。 PJ法數據化:從蒐集數據、分析資料、找出真因、驗證對策,讓數字會說話。 倘若個人能夠習得「PJ法」,那麼,問題分析與決策的能力必然向上攀升,同儕、主管必定可以感受個人大幅成長的曲線。倘若企業端能夠導入這套方法論,企業將形成持續改善創新的企業文化,而且不管是個人能力的提升或是企業文化的形塑,都在客戶端施行「PJ法」後,得到改變成功的實例。   因此,人人會PJ法、個個皆菁英,企業會PJ法、個個皆卓越!   其實,多年以來,一直想撰寫

「系統性問題分析與決策」方法論的夢想未曾間斷,只是礙於個人資歷尚淺、積累能量未達勃發之境,故每每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經過這些年來回於二岸三地之間、出入問題分析與決策以及創意思考的相互辯證,終得以將所學與實踐的成果付梓出版,一方面圓了自己多年的夢想,另一方面更期盼PJ法得以為職場人士帶來些許的幫助。 這本書的完成,首先我先要感謝我的夥伴教練侯安璐老師,在整個書的製作過程中,有幸能夠得到安璐老師的協助,讓我得以完成我的新書內容,在取名字的時候、新書內容的構思、每一個章節的架構,安璐老師也協助提供非常多的點子。另外也要謝謝我的特助Eva在寫書的過程中,不斷幫我處理文書的部分以及圖形的表達。另外我

要謝謝我的父母親、我的太太妙昇,以及我兩個可愛的小朋友翊程跟聖珉,謝謝他們的支持,讓我沒有無後顧之憂的去追求我的夢想! 最後也謝謝這幾年來所有我授課或是輔導的企業跟朋友,謝謝你們,沒有你們課程跟輔導的需求,就不會產生那麼完整的PJ法。更要感謝在職場上受過台積電公司10年多的洗禮與學習,沒有台積電的經歷,就不會有PJ法的誕生。 ───|如何閱讀此書|─── 整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說明高效能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方法,也就是「PJ法」。這個方法裡面有八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還有一些小步驟,在每一個步驟裡面,你會學習到一些工具,因此針對不同的讀者,你可以按照下面提供的方式來閱讀此書,對你的幫助會

更大。   ※職場年資五年以下的人 如果你進入職場不滿五年,可以朝下面兩個角度學習: 先單獨學習PJ法的8P步驟,讓這些步驟先成為你問題分析與決策的習慣。 單獨學習本書內的所有工具,當你在職場上遇到問題時,你可以單獨利用本書的一些工具來解決這些問題。   ※職場年資五年以上的人 如果你進職場已有一段時間,可以照下面的方式閱讀此書: 先熟悉PJ法裡面的8P步驟,再熟悉每一個步驟裡面的小步驟,讓所有的步驟成為你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思維邏輯。 學習每個步驟相對應的工具,並且拿一個實際案例,透過8P的步驟與相對應的工具,一步一步去解決你的問題。   ※在企業內推行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內推動持續改善文化或問題

解決的相關同仁,你可以按照下面的建議去閱讀此書: 你可以找一群人,先熟悉PJ法裡面的步驟跟工具。 把工作上實際遇到的問題,要求這一群人試著按照書裡面的步驟跟工具去解決。 解決完之後,找相關的人分享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如果成效不錯,你就可以再找另外的一群人,利用上面的方法,慢慢的把這些解決問題的步驟跟工具,推行到其他相關的人員。 最後你可以把這些方法跟步驟,讓它成為公司內解決問題的共通語言,並且訂定一些制度,讓公司可以形成持續改善或持續創新的一種文化。 為什麼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論那麼重要? 大家都認為「解決問題」很重要,因此過去教學時,我都不會在這部分著墨太多。只是某次在科技大廠授課時,我

問了學員這個問題,意外發現學員寫出了很多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整理了20點如下:   01、避免重複發生相同的問題。 02、不解決此問題會導致該功能無作用。 03、沒有好的分析,就沒有好的解決。 04、解決後產品才能量產。 05、問題分析方向錯誤,會導致結論嚴重錯誤,知道方向卻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也會很可惜。 06、人一生會一直碰到問題,如何在短時間內精準分析,就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時間。 07、解決更深的問題。 08、往對的方向前進。 09、常遇到問題時,最怕不知道方向,也沒有解決方法,所以了解問題的根源並解決是很重要的。 10、提升工作效率。 11、使用系統性方法,讓解決問題花費的時間縮短

。 12、使問題永遠不再發生。 13、有效的解決問題可以減少時間浪費、人力消耗與成本花費。 14、可以洞悉事情的重點、問題點及發想點。 15、可以加快解決問題的時間。 16、方向錯誤會無法解決,浪費很多時間,嚴重的話會產生另外的問題。 17、人生、生活和工作,處處都是問題,歸類和變簡單能夠有效解決。 18、要解決問題,就要先分析問題,找到真正根源的原因,才能有效達到解決。 19、理解問題之邏輯並分析,將其運用於各種事情,加速解決。 20、讓工作更順利、快速、正確。   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經提過,提升即戰力的三個關鍵能力:語言力、財務力與問題解決力,所以解決問題能力是二十一世紀職場人士

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懂事以來,你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可能是生活上或是工作上的問題,所以每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解決問題。 另外,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曾說:「經理人最大的責任是在於知道方向、找出重點以及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去幾年在我擔任兩岸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講師跟顧問的經歷中,企業最常培訓的課程,以排名來看,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課程絕對會在前三名。這顯示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在培訓的項目中,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課程依然是企業最重視的能力。 為什麼問題解決力的培訓那麼重要呢?那是因為大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都很習慣的用自己的專業跟經驗來解決,就算當下問題解決了,過一陣子又會再度浮現。又或者

你問他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對方說出來的解決方法與邏輯總覺得怪怪的。更慘的是,有些人的經驗與專業都不夠,那麼解決問題就更慘了。 過去我在台積電工作時,體會到「問題是智慧的迷宮,探索問題才能獲得新知」,這一句話的意思要鼓勵大家主動去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練習方法論,加上你個人的專業與經驗輔助,你就會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當然也會不斷的成長。 當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代表你對公司的價值越來越高,相對的,你的職位也會越爬越高。所以你想成為職場上的強者,提早養成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論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職場非常殘酷,問題也相對比以前更複雜,如果你用過去的思維解決現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辛苦,你

不解決問題,時間會把你解決掉。 那麼何時需要一套系統性的問題解決方法呢? 我常說,簡單的問題可以用經驗來解決,但是複雜度較高且困難的問題,就需要遵循一套方法論來解決問題。 另外,如果你自認為你解決問題的邏輯不夠強,你更需要學習系統性的問題解決方法。 在組織或團體內,如果想提升整個組織或團體的績效,讓每個成員都有共同的語言,那麼我會建議公司導入這套方法論,它可以成為公司非常堅強軟實力的持續改善文化。一開始導入的時候效果可能不是那麼明顯,幾年後企業就會發現,有導入問題解決方法論的企業都是更加茁壯與成長。 你在職場上常犯哪些解決問題的錯誤? 大部分的人在解決問題時,喜歡依靠個人經驗與專業判斷

,常常會發現問題解決了,但是後續又有其他問題發生。所以你解決掉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或者只是看到了問題就直接思考對策。 這樣的情形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常常喜歡在企業培訓的課程中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在解決問題時常常犯哪些錯誤?」幾分鐘後就可以收到學員各式各樣的答案,或許這些是他們的切身之痛,所以寫起來特別有感,其中常見的答案有:   01、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02、慣性思維處理問題,陷在既有框架中。 03、常會怪罪時間不夠而無法好好分析與解決問題。 04、常看到問題就直接想原因或對策。 05、對策不夠創新或缺乏副作用的分析。 06、上面主管叫你做什麼專案,就毫不思考的埋頭去做。 07、問題

解決不久後,又再度發生。 08、沒有方法,沒有工具,都靠經驗。 09、有使用方法、工具,只是經驗或主觀意識凌駕在方法、工具之上。 10、官大學問大,老闆說了算。 11、描述問題不夠全面,很想一下子就全面性解決問題。   針對前面的錯誤,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會犯哪些錯誤呢?如果你犯的錯誤很少,那麼恭喜你;如果犯的錯誤比較多,那就很麻煩了,你可能上班都被問題追著跑。 另外,由於我常年輔導企業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的專案,能更深入看到問題分析與解決的錯誤,而且不管企業的規模大小,或是產業別的不同,普遍的錯誤幾乎都很一致,例如: 01、驗證缺乏說服力強的客觀數字。 02、問題的對策,都是大家耳熟能

詳的對策,比如:加強教育訓練、加強宣導、導入自動化、增加人力等等,看不到很有創意的對策。 03、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沒有把利害關係人找進來討論。 04、喜歡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對複雜的問題都不會主動解決。 05、問題的原因探討跟對策探討,還是用自己的慣性思維想出來的。 06、原因跟對策沒有全面性探討。   這些錯誤的發生,其實是可以用方法與工具來解決,當然也需要解決問題的一些新思維,這裡所指的新思維,倒不是指「全新」的思維,而是提供給你不同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向,進而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 另外很神奇的是,上述這些錯誤,大部分都可以藉由一套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論來解決,這並不誇張,而是這套方法論經我

這幾年的實證,已經有不少職場人士與企業見證過,效果都非常好。 在此也提供給職場人士,看看自己得到幾分,請參考「附錄1:常見問題分析與決策症狀評量表」幫自己做測驗,有沒有都犯了問題分析與解決的一些常見症狀?如果真的有也不必擔心,只要循序漸進依照書中的步驟與方法,就可以慢慢的一一調整過來。 另外,我也特別設計了一張「附錄2:PJ法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量表」,可以運用在閱讀本書之前與之後,幫自己的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做個前後評量,讓自己的學習更上手!   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新思維? 當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當然效果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真正解決

問題的新思維,是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 和大家分享一個自己輔導企業的小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人資部門,最近幾年都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分析後發現,「新人面試人數」始終不足,平均僅需求人數的1.3倍,而「新人報到率」也偏低,平均只有45%。 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人資部門的信心,也造成面試成本的浪費,錄取後未報到,就必須反覆面試,造成人力調度吃緊、加班時數攀高、生產產能受限,進而影響公司的業績。 過去公司的人資部門,都是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他們認為是外部就業市場的結構產生變化,影響求職者的任職意願,而他們最常實施的對策,是花錢尋找好的招

募管道與持續強化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他們還是習慣於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得出來人資部門的無奈,即使你真心想解決問題,卻依然受到習慣做法的影響而無法順利解決,而且有些問題可能無法用常用的習慣方法來解決。 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到方法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先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建議企業設立一個專案,採用方式一來解決「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 深入問題分析發現,每一個招募管道的履歷數均未達需求數,報到率以「建教合作、

離職回任」最高,其次為「親友介紹」。錄取後未報到的原因,經過分析發現,未報到的新人都未接電話,因此無法知道原因,還有就是對方已經找到其他工作以及公司距離家裡比較遠。 問題分析後接著原因分析,而這個步驟的原因發散,是打破思維框架的重要關鍵。 經過原因分析後,我們有重大發現,原來造成面試數偏低的真正原因是「工作與福利不具吸引力」與「不知道公司有缺人」,而造成報到率偏低的真正原因是「薪資不如預期」、「面試過程感受不佳」與「報到準備資料繁雜」。 這些的原因分析,讓大家真正了解到,不要只靠直覺或經驗來分析,只有佐證資料才能說服別人。 接下來我們需要針對每一個真因來思考對策。過去大家習慣針對一個真因思考一

到兩種對策,而想出來的這些對策,也都是過去所知道的對策,沒有任何創新的做法,其實他們都很用力去想,但就是想不出來。 我常說,如果過去這些對策有效果,問題還會不能解決嗎?就是因為過去這些做法的效果有限,所以問題才沒有解決。 因此我要大家打破思維的框架,針對每一個真因,思考五個以上的對策,而且要運用創意的工具或技巧,來協助你想出有創意的方案。 其中有一個對策的思考,就是運用標竿學習方法,然後改良一下,就可以形成你的創意,簡單的說:「借用+改良=你的點子」。 對策就是「強化招募廣告之工作說明」,我要大家去參考其他產業招募廣告的工作說明,是否有些是我們可以參考的?過程中,我們也重新盤點並分類列出各項福

利,然後增加各組工作內容的具體介紹。 另外,我們也針對「面談流程」與「面試直接通知錄取與否的流程」等進行優化調整。 對策實施後,「新人面試人數」從需求數的1.3倍,大幅成長到5倍,而「新人報到率」也從原本的45%提高至80%。 而且這個創意根本都沒有花費任何成本。事後同仁都說,這麼簡單的創意,為什麼過去我們都沒有想到! 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大家都習慣過去的做法,不習慣反向的思考方法,因此只要能夠跳出框架,要想出好的創意解決問題,真的不難。   【方式二】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我在講授「創意思考」相關的企業內訓課程時,都會丟一個問題問學員,就是如果一個問題要在一小時內想出200

個點子,我要學員去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 大家的想法都是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來腦力激盪,於是我便接著問大家,還有其它方法嗎?還有其它方法嗎?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只有這個方法,也想不出其他的方法。 從這個問題就可以發現,大家的思維框架都圍繞在公司的部門同仁,因此大家都還是習慣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而不是從結果到方法的反向思考方式。 上面的任務是,一個問題要在一個小時內想出200個點子,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又是什麼? 除了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腦力激盪外,當然還有幾個方法可以試試,例如把部門同仁擴大到公司全部同仁、Facebook的社交功能、Line的社交功能、

可以與萬人馬拉松活動合作收集點子、可以與萬人橫渡日月潭活動合作收集點子……等等。 想像一下,Facebook的社交功能點子,如果你的Facebook有1800位朋友,你把你的問題寫上去,然後增加一點誘因,鼓勵Facebook的朋友寫下他的點子,我相信要在短時間收集200個點子應該不難才是。 從這個例子發現,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很習慣性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而不習慣用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如何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 我們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維,

是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 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方式二】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思考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如果你想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不妨多試試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然後多加練習,你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進而幫助你在職場加分喔!

冷氣壽命約多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71210中天調查報告 頂樓隔間電線纏繞 租屋風險必知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Yu-PXJPSXCw

無論是大學附近,還是商辦大樓巷內,經常會看到像這樣的租屋廣告,是隔間套房還是頂樓加蓋還真看不出來。

記者 張若妤、盧松佑 採訪報導……↓

我們找到一間出租公寓不到30坪,隔成了四間套房,走廊是唯一出入口,玄關堆置鞋架、洗衣機、飲水機和洗手台,卻看不到消防設備,就連滅火器都沒有。

記者 張若妤 :「全台各地的出租套房大多標榜租金很便宜,但其實都是一戶隔成好幾間,以這一間為例,為了節省成本,房東大多使用比較便宜的建材來做隔間,但是發生火災,像這樣根本不具有防火功能。」

廉價材質不防火,加快火勢延燒速度,儘管套房有對外窗,鎖頭生鏽老舊,鐵窗推不開,類似逃生安全問題同樣出現在其他套房。而這兩間已經算是比較好的。在跟另一位住戶爬上位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六段的舊公寓頂樓,鐵皮加蓋違建,屋主佔地為王,一口氣隔了10間出租,房客來來去去,互相都不認識。

我們繼續直擊另一間位於內湖的出租套房,出入口同樣狹窄又雜亂,牆壁上多鑲了配電箱,一整排電線接電線,萬一接不好或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何時爆出火花沒人知道。

有些房東為了省錢,會從樓下牽電到樓上,冬天洗熱水澡和使用烘乾機,夏天冷氣全開,無時無刻都耗電,一般來說屋齡多少,電線就使用了多久,而且很多人不知道,電線使用的壽命平均只有10年。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如果這個電線上面,它是有被油漆噴過的,那基本上就可以確認說它是舊的電線,就是屋主在重新粉刷時他並沒有更換電線,不然就是你至少要確認它要夠粗,如果太細的話,絕緣體又很薄的話,電流過的時候會容易過熱。」

仔細看電線上頭的年份,灰色這條印著1999年,早該淘汰,這些潛在危機不容輕忽,但話又說回來,如果買得起房誰又想當無殼蝸牛?

新婚一年多的小資夫妻,每到假日就會一起上網看房子,夫妻倆為了買房做功課,鎖定中永和一帶,總價希望在1500萬上下,還要有電梯加車位,是小倆口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大台北地區這樣的租屋族比例很高。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現在雙北的人口數約莫650萬,有關於自住自用的比例約莫占七成,所以說以三成來概抓的話,目前整個雙北市的租屋族比例大概是兩百多萬,那也算是正個五都最高的了。」

租屋需求年年創新高,這兩年政府打房,房市稍微降溫,但房價跌,房租卻還是往上漲。

從民國100年2月後,全國租金指數再也沒跌過,一路長到今年達到104.52%,這個數據寫下新高紀錄,而且還可能繼續上揚,這次雙北政府都喊話,要嚴格執行拆違建,但事過境遷後又有多少人記取教訓。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tw/2017/12/171210_22.html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一位女科學家勇敢追尋生命真理的故事

為了解決冷氣壽命約多久的問題,作者荷普.潔倫 這樣論述:

  科學界的《挺身而進》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科學家驚豔全世界的堅守希望與信念之作   ★獎聲不斷,佳評如潮!勇奪2016美國國家書評獎‧傳記類首獎;2016《時代雜誌》、《紐約雜誌》非小說類選書、Amazon編輯年度選書;2017美國獨立書商年度獎決選、筆會/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等多項讚譽。   ★2016年上市後,長踞Amazon網路書店暢銷榜‧心靈成長類TOP1、科學類TOP2。   為了今生唯一的生長機會,   種子願意等待──   「這株蓮花幼苗在中國的泥沼田裡等待了至少兩千年,人類文明起起落落的同時,這顆小小的種子一直頑強地堅守希望。……每個人都只

有一次存在的機會,每個人都是不可能卻無法避免的存在,每棵強壯的樹最初都是一顆等待的種子。」──第3章〈等待的種子〉   從科學家的獨特視角,你將見證植物不可思議的秘密,以及人類勇於挑戰未知的生命旅程!   身為美國少數主持實驗室的女科學家,荷普.潔倫不像別人以為的年少得志,而是充滿磨難:研究經費少到付不起夥伴的薪水,懷孕時躁鬱症發作,拿頭去撞牆、撞地板,醒來時臉頰滿是鼻涕和鮮血……。   這是她第一次拿起寫論文的筆,用最真誠無畏的口吻,道出植物四億年來的生存智慧、20年學術生涯中的痛苦與狂喜,字字句句發人深省、觸動心靈!  ◆本書特色   1.進入女性科學家激勵人心的生命歷程:以充滿

詩意和哲思的文筆,精彩交織植物研究與人生經驗,揭露女科學家的真實困境,以及20年用熱情挑戰未知的故事。   2.用科學家的角度,重新聆聽植物的聲音:你可知道,樹是有童年記憶的,來自寒冷氣候的雲杉,會比來自溫暖氣候的雲杉,提早2至3週停止生長,為更長、更冷的冬季做準備。而植物生長是有聲音的,在無風的8月天站在成排的玉米田裡,可以聽見持續不斷的沙沙聲。……。從觀察一片葉子開始,你會發現:成為科學家,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複雜 ◆女力推薦   王昭雯(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庭妃(薰衣草森林創辦人)   陳虹樺(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蘭花研發中心主任)   許皓宜(諮

商心理師) ◆國際讚譽   納博科夫曾說:「作家應該要有詩人的精準以及科學家的想像力。」土壤生物學家荷普.潔倫在這本自傳中,兩者兼備。──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文學評論家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改變了我看樹木的眼光,也使我深入思考一顆種子含有多麼驚人的恩典與魄力。最重要的是,帶領我認識了一位啟迪人心的女性:一位對工作充滿熱忱的科學家,使我在書頁間與她感同身受;這是伶俐、迷人、精采的出道之作。──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令我既驚喜又感動。荷普.潔倫的文風條理分明、優美流暢,我一翻開書頁

就深受吸引:從窺探種子的內在世界、樹幹周圍的生態系統,到作者本身充滿啟發性的人生旅程。本書也讓作者躋身揭露地球奧妙的天才科學家之列。──亞伯拉罕.佛吉斯(Abraham Verghese),美國國家書評獎得主   有人擅長寫作,有人過著充滿冒險、身居要位的生活。兩者兼具的人非常少見,荷普.潔倫是其中之一。她讓我希望自己也是個科學家。──安.派契特(Ann Patchett),暢銷作家,時代雜誌「全球年度百大影響人物」 作者簡介 荷普.潔倫(Hope Jahren)   1969年出生,植物學家、土壤生物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目前為夏威夷大學檀香山馬諾亞校區的終身職教授。三度獲

頒傅爾布萊特獎學金(Fulbright Awards),兩度獲得地球科學領域的青年研究者獎,只有四位科學家曾兩度獲獎,她是唯一的女性。2008年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支持下,成立了穩定同位素土壤生物學實驗室,是美國少數主持實驗室的女性科學家。 譯者簡介 駱香潔   清大外語系,輔大翻譯研究所,專事翻譯。譯作包括:《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商業周刊出版)、《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超腦零極限》、《源場》(合譯)、《深刻入骨》、《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夜幕低垂》(合譯)等書。 作者序 第一部 根與葉 第1章 父親的實驗室 第2章 童年的樹

第3章 等待的種子 第4章 第一次實驗 第5章 植物的賭局 第6章 最重要的夥伴 第7章 植物的新點子 第8章 成為科學家 第9章 樹的回憶 第10章 新生活 第11章 柳樹 第二部 木與節 第12章 美國南方 第13章 自己的實驗室 第14章 共生 第15章 土壤 第16章 年度預算 第17章 藤蔓 第18章 賣力工作 第19章 仙人掌 第20章 狂躁症 第21章 過敏反應 第22章 植物與昆蟲的戰爭 第23章 科學審查 第三部 花與果 第24章 巴爾的摩 第25章 全新的實驗室 第26章 冬天的生存法則 第27章 在極地工作 第28章 樹的繁殖 第29章 結婚 第30章 植物的生長曲線

第31章 成為一個母親 第32章 搶奪水資源 第33章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 第34章 兒子的樹 第35章 新發現 第36章 新鮮製造 第37章 對科學的渴望不會停止 謝辭 後記 作者序   大家都喜歡海。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研究大海,畢竟我住在夏威夷。我告訴他們,因為大海太寂寞也太空曠。陸地生物的數量是海洋生物的六百倍,其中植物占大多數。海洋植物大多是壽命二十天左右的單細胞生物。陸地植物通常是重達兩噸的大樹,壽命超過一百年。海洋植物與動物的質量比差不多是四比一,陸地植物與動物的質量比將近一千比一。植物的數量正在搖搖欲墜:美國西部的保育林只剩下八百億棵樹。美國的樹木數量是人口的兩百倍以上

。植物在人類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人類對植物視而不見已成常態。自從知道這些數據之後,我的心思裡再無其他。   請稍微遷就我一下,看看窗外。   你看見了什麼?可能是人造的產物,包括其他人類、汽車、建築跟人行道。經過短短幾年的設計、工程、採礦、鍛造、挖掘、焊接、砌磚、造窗、補土、舖設鉛管、電線與油漆,人類可以建造樓高一百層、影子長達一千英呎(約三百公尺)的摩天大樓。這實在很了不起。   請再看一次。   你有沒有看見綠色的東西?如果有,那是世界上少數幾種人類還製造不出來的東西。那是四億多年前在赤道附近出現的發明。如果你夠幸運,說不定還能看到一棵樹。這棵樹是三億年前設計出來的。開採空氣、舖設

細胞、塗抹蠟質、安裝管路與色素形成最多花費了幾個月,製造出一片平凡的葉子。一棵樹上的葉子數量跟你頭上的頭髮差不多。真是厲害。   現在把目光集中在一片葉子上。   人類不知道怎麼製造葉子,卻很擅長摧毀葉子。過去十年來,我們砍掉的樹超過五百億棵。地球曾有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覆蓋著森林。人類每十年砍掉的樹木約占這個面積的百分之一,而且永不重新栽種。百分之一的面積相當於一整個法國。就這樣以十年為單位,一片又一片法國大小的森林永遠消失。每天都有超過一兆片葉子被剝奪了養分來源。這件事似乎無人聞問,但是我們應該在乎,基於同一個我們必然會在乎的理由:因為一個生命白白死去。   一個生命死去?   或許

我有辦法說服你。我觀察非常非常多葉子。我一邊觀察葉子,一邊提出問題。我從顏色開始看:這是哪一種綠色?頂層與底層的顏色有何分別?中央與外緣的顏色有何分別?邊緣是什麼形狀?平滑的?鋸齒狀的?葉子的濕潤程度?是垂頭喪氣的?皺皺的?飽滿的?葉子跟莖形成的角度如何?葉子多大片?大於我的手掌嗎?小於我的指甲嗎?能不能吃?有沒有毒?接受多少日照?多久淋到一次雨?生病了嗎?健康嗎?重要嗎?不重要嗎?還活著嗎?為什麼?   現在換你對你眼前的葉子提出一個問題。   你知道嗎?現在你也是科學家了。大家都說懂數學、物理或化學才能變成科學家。他們都錯了。不會編織也能當家庭主婦,不懂拉丁文也能研究聖經。會這些當然有

幫助,但是將來有的是時間慢慢學。提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而你已經這麼做了。成為科學家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複雜。   接下來我要告訴你幾個故事,以科學家對科學家的身分。 第1章 自己的實驗室 人類很像植物,也有向光性。我選擇科學,是因為科學滿足了我的需求:一個在定義上真正的家,也就是一個安全的棲身之所。 對每個人來說,成長都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我只確信一件事,那就是總有一天我也會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就跟父親一樣。在這個小鎮上,父親不是一位科學家,他是唯一的科學家。科學家不是他的工作,而是他的身分。我成為科學家的渴望源自深層的直覺,如此而已。我從沒聽過當代女科學家的故事,也從沒親眼見過或甚至在

電視上看過女科學家。 即使是現在,身為一個女科學家的我依然是少數,但是我無法想像不當科學家的自己。這些年來我成立過三間實驗室,讓三個空蕩蕩的空間擁有了溫暖與生命,而且一間比一間更大也更好。我現在的實驗室近乎完美,它位在溫暖的檀香山一棟壯麗的建築裡,這棟建築的頂端經常有彩虹,周圍常見怒放的木槿花;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會就此停下腳步,我的渴望尚未結束。我的實驗室不是大學平面圖上的「T309室」;它是「潔倫實驗室」,而且永遠都會是,無論位在何處。實驗室以我命名,因為它就是我的家。 我的實驗室裡永遠開著燈。我的實驗室沒有窗戶,但它也不需要窗戶。它自給自足。 它自成一個小天地。我的實驗室是親密的私人空間,住

著一小群彼此熟識的人。我在實驗室裡親手實現腦海中的想法,動手實作。我在實驗室裡活動:站立、行走、坐下、取物、搬運、登高、爬行。我的實驗室是一個最適合失眠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好多比睡覺更好玩的事。在我的實驗室裡,如果我受了傷是一件大事。因此有很多專門為了保護我而訂立的警告與規定。我戴上手套、護目鏡,穿上包趾鞋,以免發生嚴重失誤時傷到自己。在我的實驗室裡,我擁有的東西遠遠超過我的需要。無論需要什麼東西,打開抽屜就找得到。實驗室裡的每樣東西都有用途,無論多麼小或多麼奇形怪狀,就算我還沒發現要用它們來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