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釋淨耀,釋法藏,釋宏安,釋常露,釋見引,李永然,仉桂美,彭堅汶,周志杰,吳威志,陳贈吉寫的 宗教基本法×宗教基本權保障:宗教自由覺醒四週年紀念 和龔昭勲的 Todes Märsche死亡行軍──從神童到火燒島叛亂犯:蘇友鵬醫師的一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公告】「凱達格蘭大道周邊集會遊行」活動交通管制 - 大都會 ...也說明:【公告】「凱達格蘭大道周邊集會遊行」活動交通管制. . 大都會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2013 Metropolitan Transpor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永然 和前衛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 郭大玄所指導 劉于萱的 光復後板橋古城區居民的地方意識之研究 (2019),提出凱達格蘭大道遊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意識、板橋古城區、地方記憶。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劉永晧所指導 劉翊宏的 《大象溜滑梯》之創作論述 (2019),提出因為有 個人電影、第一人稱敘述、出櫃、同性戀、性別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解答。

最後網站凱達格蘭大道大型集會遊行列表 - 维基百科則補充: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對選舉結果不滿的泛藍支持者曾佔據凱達格蘭大道,歷時長達兩個月。 2005年3月26日,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2005年9月25日,手护台湾大游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凱達格蘭大道遊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宗教基本法×宗教基本權保障:宗教自由覺醒四週年紀念

為了解決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問題,作者釋淨耀,釋法藏,釋宏安,釋常露,釋見引,李永然,仉桂美,彭堅汶,周志杰,吳威志,陳贈吉 這樣論述:

  民國106年7月23日,因《宗教團體法》草案訂定、減香、滅香等議題造成軒然大波,令宗教界發起「眾神上凱道」活動,這一天,宗教界訂為「宗教人權覺醒日」,這一年,也被訂為宗教自由覺醒元年。四年過去了,宗教界期待的《宗教基本法》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後,因種種原因,仍毫無進展。隨著《國土計畫法》的施行,宗教用地何去何從,令寺院、宮廟忐忑不已。《宗教團體法》草案雖停滯不前,但對宗教團體的管理,政府一直放在心上。有對宗教界友善的《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草案立法,也有憂心宗教界財務的資恐、洗錢研討會。本書邀請宗教師、人權專家、法律學者、律師,探討宗教團體的財務、用地

及未來,並針對台灣宗教自由覺醒日四週年、《宗教基本法》訂定之必要性,加以分析與論述。

凱達格蘭大道遊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集街訪,哈哈台前進凱道「拒絕紅色媒體」活動,本台在此呼籲全台灣的人民買肯德基配著看。

✔︎ 訂閱哈哈台頻道:http://bit.ly/HahaTai_subscribe
✔︎ IG有更多哈哈台:https://hahatai.soci.vip

【其他熱門街訪】
「大同區」街訪!http://bit.ly/HaStreetEP6
「成人展」街訪!http://bit.ly/HaStreetxEP6
前進覺醒音樂祭!http://bit.ly/HaStreetxEP3
「信義區」街訪?http://bit.ly/HaStreetEP5

#哈哈台 #哈哈台街訪 #凱道特輯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ahatai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ahatai_official/
▲訂閱起來|http://goo.gl/l4nM5r
【業務合作洽談,請私訊哈哈台各社群媒體】

光復後板橋古城區居民的地方意識之研究

為了解決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問題,作者劉于萱 這樣論述:

在全球化與現代都市快節奏的影響之下,板橋古城區富有文化的街廓地景消失,地方文化也快速消弭,許多在地居民對此感到相當的不捨。在這樣的環境壓迫之下,一群擁有在地記憶且熱愛家鄉的民眾發起行動,從守護湳仔溪的行動開始,盡己所能的貢獻自己的一切守護板橋古城區,期許能逐漸找回古城區的文化與驕傲。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先行梳理板橋古城區的發展脈絡,了解板橋古城區的發展脈絡及現在的困境,再運用參與觀察和半結構式訪談蒐集板橋古城區居民的地方記憶與地方感,探詢居民如何因應大環境影響的反動,形成守護板橋古城區的意識與行動。研究結果發現,在板橋古城區的居民生活中,和五個重要的地標性地景:慈惠宮、接雲寺、大觀書社、林本

源園邸及府中路皆有不小的關係,換而言之這五個地標性地景陪伴著許多在地居民的成長。如今,居民不僅對於地景的變遷有明顯的感受,對於周圍人際關係的疏離、地方文化的消弭更有深刻的不捨與憂慮。在湳仔溪上方實施的快速道路興建工程則成為一個契機,讓居民下定決心組織枋橋文化協會,以行動守護板橋古城區的地方文化。因此,協會進行集會遊行、社區營造、導覽和授課等方式,嘗試影響居民對板橋古城區的記憶與地方感,說服他們一同守護板橋古城區。然而,因為在地居民的抵抗,教育活動難以進行,協會感到挫敗。直到一場活動的舉行改變了這樣的情況。在地商家有感於文化的消弭,跟協會合作發起了「文昌街生活學堂」的市集活動,以市集方式活化居民

和在地的連結,獲得了廣大的回響。看到這樣的情況,讓協會重新思考起另一種教育的方式。協會不再直接介入居民的生活圈,而是透過在地商家、塑造地景或村里長的中介,以滾雪球的方式影響居民的情感連結,即便以這樣的方式會耗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卻更能深耕在地,形塑古城區獨特的地方意識。

Todes Märsche死亡行軍──從神童到火燒島叛亂犯:蘇友鵬醫師的一生

為了解決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問題,作者龔昭勲 這樣論述:

那一年,他24歲,剛從台大醫學院畢業不到一年, 在台大醫院擔任耳鼻喉科醫師, 同時在醫學院擔任講師,正意氣風發地走入社會。 但從院長室打來的一通電話,卻就此改變他的人生……   蘇友鵬醫師,是1950年最早期的政治犯。他經歷了非法秘密逮捕、羈押、判決、火燒島思想改造勞動集中營,被剝奪了十年的青春歲月。但令人不解的是,一位自幼成績優異、眾所公認的「神童」,後來成為濟世救人的醫師,這樣一個熱愛音樂、運動的年輕人,為什麼突然變成「叛亂犯」?那是單純的時代悲劇?還是獨裁威權體制下的犧牲品?   在「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一起被逮捕的醫生群中,蘇友鵬是「幸運」的三個醫師之一,因為有好幾個醫師躲不過被槍

決的命運,而他只是被關十年。整起案件,不僅讓台大醫院與整個台灣醫界一夕之間失去好幾位優秀的醫師與教授,更讓他們的家族後代以及整個台灣社會長期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之下。   這一群醫師成為台灣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也是台灣在「光復」後,面對悲慘歷史的見證人。他們在火燒島「新生」,被抓進集中營強迫勞役,接受政治洗腦課程,其中有人從此不歸。但也因為這群醫生的命運,意外寫下一段空前絕後的綠島輝煌醫療史。   解嚴至今,「白色恐怖」似乎成為一段遙遠的歷史,但台灣社會其實還沒有擺脫這個恐怖陰影。尤其經歷和平民主的三次政黨輪替之後,轉型正義尚未落實,歷史真相也一直無法完整呈現,許多政治受難者仍舊不知道當年出事的

原因,以至於「有受害者,但卻找不到加害者」的弔詭現象,成為詭異而矛盾的常態。   本書紀錄蘇友鵬醫師波折坎坷的一生,有血有淚,也有歡笑。但他並不是英雄,只是個平凡的台灣人,因緣際會活過一個慘痛的時代。他以一個小人物的遭遇,刻劃台灣近代史的一小格,也是連接整個歷史洪流的一格,引領讀者隨著他的生命經驗,重回台灣戰後一段沉痛的白色恐怖史。   *本書由國家人權博物館指導贊助出版 轉型正義.必讀推薦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焜霖(政治受難者)   黃春生(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曹欽榮(文史工作者)   蘇峰儀(蘇友鵬醫師長子) 作者簡介 龔昭勲   1

958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由於父母親各自的家族經歷,宿命地成為二二八與白色恐怖雙重的受難者家族成員。從小被教導要「囡仔人有耳無嘴」,但在家人輕描淡寫的言談中,偶爾聽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獨裁臭頭與國民黨的殘暴,以及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仍深有感觸。   在學校,經歷了被教導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更要服膺偉大的民族救星蔣總統的領導,準備反攻大陸、解救同胞、消滅共匪的年代。服完兵役之後,被父親用巧言騙往日本就學,但這段日本留學時期卻完全改變了作者──因為作者取得日本政府核發的「外國人登錄證」當下,看到國籍註記「中國」兩個字,但當時台灣的「中華民國」與日本已經沒有外交關係,對日本而言,所謂的「中國」

,指的是與中華民國不共戴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弔詭又奇異的現象,引發作者開始思考到底自己是什麼人──在台灣自稱「中華民國人」,但前往世界各地,卻又總是要說自己是「台灣人」──這是在戒嚴時期的台灣絕對禁忌的話題。   在2015初冬的一個偶然機會下,作者受邀到英國倫敦LSE演講,開啟了挖掘家族歷史的尋根旅程。蘇友鵬是作者父親的表兄,是家族中的傳奇人物。但蘇友鵬的出名,並非出於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身份,而是他身為聚集家族希望的明星,是一顆不知道要如何接近的熾熱太陽。但這樣一位優秀的「神童」,卻在畢業不久就被逮捕成為叛亂犯,其錯綜複雜、血淚班班的一生,為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留下見證,藉由作者的彙整

與編寫,讓不清楚台灣歷史的讀者一探究竟。 推薦序|在歷史傷痕中開出美麗的花 陳儀深 推薦序|高舉永不熄滅的理想火炬 蔡焜霖 推薦序|同受苦難的上帝 黃春生 推薦序|《狂人日記》的孤島十年代價 曹欽榮 推薦序|惟願苦難平息,邪謬不再重演 蘇峰儀 自序 第0章 孤獨的背影 第1章    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小秀才 台南善化的沒落地主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宮殿下賞」 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 台北帝國大學預科醫類 台北帝國大學醫科 學徒兵 戰後混亂的學校生活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第2章    莫名其妙被逮捕 迎接戰爭結束 二二八事件 醫學院畢業 突如其來的逮捕 非法秘密羈押 一個沒有

起訴書的荒謬審判 破曉時分的死亡點名 關於「台灣沒有人才」(國民黨長久以來的口頭禪) 第3章    火燒島的迷你教學醫院 荒謬的判決鬧劇 死亡行軍 火燒島新生訓導處 第五中隊 政治課 政治課程中的烏龍「反宣傳」小插曲 迷你教學醫院(台大醫院火燒島新生訓導處分院) 新生訓導處大學、研究所 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獄中再叛亂案) 生活點滴:康樂隊 荒島上的小確幸 第4章    重返社會 釋放 再次踏上傷心地台北 政治犯變公務員 台北鐵路醫院 組織家庭 支援公保中心醫療門診 政治犯是終身職 出差日本 喪妻之痛 醫療趣事 充滿矛盾諷刺性的獎勵 特別的忘年會 第5章    退休 結束公務員生活 積極

參與關懷社會 1950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 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重返綠島 宴會中的那卡西 同學會 自由旅行 第6章 世代間正義 悲慘的台灣歷史 鋪天蓋地的清鄉綏靖行動 政治犯是永遠無法抹滅的烙印 堅毅開朗善良的個性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Justice 告別人生舞台 世代間正義──Inter-generation Justice 推薦序 高舉永不熄滅的理想火炬 蘇友鵬醫師──真正的愛國者、理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 蔡焜霖(政治受難者)   2015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活動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時任文化部長洪孟啟一上台即說:「幾年來與政治受難者前輩相處

越多記憶越深,他們是真正的愛國者,是理想主義者,是人道主義者。」坐在我身邊的蘇友鵬醫師幾乎站起身來高喊:「對、你說對了!」──這一刻蘇醫師以及我心裡所浮現的,是當年白色恐怖狂焰裡壯烈犧牲的眾多前輩,以及曾經在人間地獄似的黑牢或在火燒島共患難的千千萬萬難友的身影。而蘇友鵬醫師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認識蘇前輩是在1951年5月被押解到綠島的新生訓導處之後,雖然我們不同隊,但是蘇友鵬前輩被捕前已是任職台大醫院耳鼻喉科的醫師,到綠島後是後來成立的醫務室主要成員之一,加上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參加樂隊等等,使他很快成為大家都熟識的「同學」。還記得有一次蘇前輩令弟寄來樂譜給他,其中一首《歸來吧,

蘇連多》竟引起訓導處管理當局疑心而被調去偵訊,查問是否思想有問題──政治幹事居然把意大利地名「蘇連多」與「蘇聯」國名混亂連結在一起,幸好蘇前輩據理說明清楚,才免受再一次的冤屈。新生訓導處後期很多自製的小提琴,無一不是以蘇前輩令弟寄來的名琴為母型製作的。   白色恐怖受難者朋友人人都說,出獄後的境遇更加艱困難耐。因為情治單位繼續地監控、求學求職途中所遭遇的種種阻礙與騷擾、社會上甚至於親朋好友的偏見與歧視等等,使得整個台灣島成為一座巨大監獄島。蘇友鵬前輩在1960年5月,而我在4個月後的9月被釋放離開綠島。蘇前輩很快回到他的老行醫療工作,而不具任何專業技術的我就在求學求職路上跌跌撞撞。但是我們患

難至交經常聯絡,我常有向前輩求教甚或求助的機會,而每次都從敬愛的前輩求得寶貴的忠告與助言。尤其我酷嗜文學與音樂,而蘇醫師這兩方面的高超造詣,每次都滿足了我的需求。   1990年代後期,平反白色恐怖案件之議題受到重視,當創立「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以及「台北市高齡政治犯關懷協會」之際,蘇醫師積極參與策劃,後來長期與吳聲潤前輩交替擔任我們兩會會長,在推動轉型正義路途上領導難友前進。2014年3月發生太陽花學生運動,蘇友鵬、吳聲潤兩位會長帶領我們幾個老難友進入立法院議事堂聲援與鼓勵年輕學生,誓言以老邁身軀奮不顧身做為青年學生的後盾。   最難忘的是王育德先生女公子王明理女士,曾為出版

詩集《故鄉的太陽花》回台,我好幾次邀請同為台南才子的蘇友鵬前輩以及數位參加太陽花學運的年輕學生聚會。席上蘇前輩常常與明理小姐談起二次大戰結束不久,當時就讀東京帝國大學的王育德先生從日本回來,常常與故鄉台南對前途懷有雄心壯志的知識青年相聚,熱心討論如何奉獻自己才華來為鄉梓的發展盡力。想不到不久二二八事件發生,明理小姐伯父王育霖先生遇害,育德先生則亡命日本,而後蘇友鵬前輩也因莫須有之罪被囚禁十年。   每次陪蘇前輩高唱當年在黑牢裡或在綠島山上或海邊唱過的懷念之歌,這位真正的愛國者、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又是徹底的人道主義者,他高昂嘹亮的歌聲會鼓舞我們心志,讓我們深信儘管走過多少坎坷苦難的路程,曙光已

經顯現在天邊,今後他會從天父之國帶領及指揮我們共唱家園繁榮之歌,也高唱民主自由終獲勝利的快樂頌歌。   *    * * 推薦序 惟願苦難平息,邪謬不再重演 蘇峰儀(蘇友鵬長子)   「死亡行軍」,這個名詞最初的意涵是指二戰期間的末期,德國納粹知道大勢已去,隨著集中營的解散,囚犯遭驅逐被迫做長距離的行進,期間大量的囚犯被虐待殺害。1951年5月13日,父親從軍法處看守所被移送到基隆碼頭,在嚴密的押解下,囚犯兩兩銬著,朝著未知的目的地行進,等待他們的不知是怎樣的命運,內心的驚懼惶恐可想而知,要說這是死亡行軍也絕不為過。父親的白色恐怖受難故事,只是那個荒謬時代千萬受難者當中的一個平凡的見證

。他曾經說過,我只有被判十年,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同案中數名優秀的台大醫師不幸遭槍決遇害。十年綠島的流放歲月,有些人不堪禁錮而精神異常甚至自殺。對父親來說,幸運的是他的醫療專業讓他在火燒島的苦悶歲月得以發揮,成立醫務所對於荒島上的3,000名受難者,獄吏及居民是必須的措施,但也因為如此,讓他苦悶絕望的心情可以轉移寄託在醫治看診的活動上。十年的光陰就這樣過去,那應該是一個人最精華的時光。這只是個時代的悲劇與苦難嗎?這樣子的苦難有沒有意義?從某方面來說,白色恐怖受難者替我們承擔了人類邪惡所導致的苦難。如果這樣的苦難有意義,那麼我們後代的人就必須去思考這不義的原因何在,要如何讓這些作惡者的逼迫從此不再

發生。   「苦難不會衍生苦難,但是邪惡卻會滋生邪惡。」(C.S.Lewis)願父親及其他難友們的苦難就此止息,後代子孫不要再生活在極權恐怖統治的陰影下。但是人們必須正視這種邪惡,防止並抑制它們的再度發生。黑格爾說:「人類唯一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雖然是悲觀的論調,但也指出了問題的所在:人類太容易遺忘,在驕傲自私中犯罪卻自以為義。轉型正義的目的,不僅是要釐清不義的原因和源頭,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訓中杜絕邪惡的發生。於今的解決之道,唯有讓後代徹底認識並了解這些惡事的原因,找出不義的起源和加害者,給予適當的制裁,並且深切反省,透過教育讓後代能明辨是非善惡,從公民的覺醒和

制衡的政治體制中,來杜絕邪惡種子的再度萌芽。父親曾說:「主的祈禱文教導我們,在禱告中要祈求赦免阮的辜負,親像阮也有赦免辜負阮的人。」但是到底誰是我應該赦免的對象呢?」當作惡者不承認自己有罪、有過錯,赦免還有意義嗎?20世紀最偉大的護教家C .S.Lewis曾經分辨了寬免及赦免的含義:「寬免惡行, 便是視惡行恍若無物,視惡行恍若善舉。然而,赦免必須同時具有施與也有接受,才算完整。所以,只要不認罪,就無法接受赦免。」(《痛苦的奧祕》,宋偉航譯)。因此事件的加害者、首謀者是誰?誰應該負起最後的責任?主要的執行者及協助執行者是誰?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釐清的話,轉型正義永遠無法完成。因為後代根本無從認識、辨

明不義與邪惡的根源在哪裡,人類在人性上的脆弱,如果沒有時時刻刻給予提醒及反省的話,很容易又朝著「平庸的邪惡」前進,黑格爾的魔咒不斷地在人類歷史上重演,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要感謝昭勲兄發揮考古學家般的精神,四處探訪蒐集資料,詳細考證各個時期的典章制度,找出許多都連至親都未曾聽聞的軼事,鉅細靡遺地詳述了父親的一生。昭勲兄一向關心轉型正義,對於白色恐怖史料的蒐集不遺餘力,希望本書的出版及更多白色恐怖時期真相的發掘,可以讓轉型正義以及世代間的正義得以實現!也希望我們能學習猶太人面對悲慘歷史的智慧:「不可忘記邪惡的人對你所做的事,我們希望不再有這種事情重複發生。」猶太人不教導小孩復讎與憎恨;「只

要他們真心悔改我們願意寬恕他,因為歷史是往好的方向前進的,記住只有上帝才可以伸冤復讎。」(羅12:19) 第0章孤獨的背影 2014年3月18日下午,台灣發生了一件震撼整個社會,甚至引起國際注目的大事件──太陽花學運。第一次,中華民國的國會殿堂,立法院的大議事場被一群年輕學子佔據。年輕人抗議前一天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中,執政黨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以30秒時間宣布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大家不滿這個草率的黑箱審查程序。整個抗議行動引起台灣社會的共鳴,除了立法院的大議事場被佔據之外,立法院周邊地區的道路、巷弄裡裡外外都被從台灣各地趕來支援的學生塞滿,他們席地而坐,三三兩兩熱

烈地討論抗議目的,野台棚架也搭了起來,有歌唱、戲劇表演、演講等各式各樣的活動,熱鬧地吸引大家的注目;四周堆放著社會各界送來的支援物資,一天二十四小時,抗議活動持續二十幾天,一直到4月10日才宣告結束。期間,在3月30日那一天達到活動的最高潮,當日來自台灣各地約五十萬的民眾,穿著黑衣湧入凱達格蘭大道,遊行靜坐。  3月29日,星期六上午,十五個平均年齡超過年輕學子60歲的小團體,進入立法院的大議事場。他們來立法院的目的是要聲援、鼓勵年輕學子,其中有一個高齡90、身材矮小的老先生,在國會殿堂上台致詞,他明亮中氣十足的聲音,高舉緊握的拳頭激動著說道:「我們是上個世紀,20世紀中葉,1950年代白色恐

怖的犧牲者。可以參加這個反服貿黑箱的活動,覺得很感動……」  結束探視鼓勵活動之後,這個身著外套頭戴黑帽的老年人,從他孤寂的背影,可以清楚地感覺到非常有精神,他沒有任何的猶豫,踏著輕快自信的腳步踏在台北市的街道,走向未來。  他,就是蘇友鵬醫師,一個耳鼻喉科的專家,一生醫人無數,也是這本書的主人翁。1926年1月12日至2017年9月16日,享年92歲。蘇友鵬經歷了日本大正、昭和以及中華民國三個紀元,在戰後歡迎「祖國」來光復台灣,當他成為社會人正要起步,充滿熱誠準備翱翔人生的時候,在一場莫名其妙的逮捕行動中,他被國民黨剝奪了人生寶貴的十年光陰,成為綠島政治犯集中營──新生訓導處第一期的「新生」

。蘇友鵬是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眾多叛亂犯當中的一個。他從大家口中的「神童」,到國民政府所謂的「叛亂犯」,人生從光明瞬間到墜入黑暗的深淵,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

《大象溜滑梯》之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的問題,作者劉翊宏 這樣論述:

「大象溜滑梯」是筆者孩童時期,阿嬤常陪伴自己到公園玩耍的遊樂設施,那是一段最愜意的歡樂時光。盡管成長中,歷經無數的挫折與悲痛,但這份愜意的回憶,是筆者生命低潮時的助力。《大象溜滑梯》是一部以同志出櫃為概念的獨立個人電影創作,內容呈現筆者向家人坦承出櫃的過程,同時追求真實自我與解放受傳統的束縛的重要歷程。透過自身的生命故事反映在異性戀主義社會下的同性戀者們,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校園霸凌、情感挫折且必須和家人保持疏離關係等狀態。影片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透過第一人稱的角度敘述,結合數位錄像、16 mm和V8 轉數位以及翻拍相片等混雜多元的影像媒材進行創作。筆者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跳脫專業與傳統的疆界

,獨立拍攝與後製完成本作品。在不受外在因素影響下,讓作品保有個人的觀點,回歸真實自我的創作旅程。同時也兼具影像書信的形式,表達筆者對已故阿嬤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