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森海馬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動森海馬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原島廣至寫的 圖解 大腦單字大全 和丹尼爾.列維廷的 迷戀音樂的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書坊 和大家所出版 。

樹德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林秉毅所指導 李明倫的 休閒水肺潛水員休閒契合度之研究 (2014),提出動森海馬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休閒潛水、休閒契合度、休閒滿意、心流體驗幸福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尤若弘、李孟璁所指導 賴慈婷的 潛水者對生態保育願付價格之研究-以墾丁地區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環境行為、潛水行為、環境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動森海馬價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動森海馬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 大腦單字大全

為了解決動森海馬價格的問題,作者原島廣至 這樣論述:

~依詞源記誦解剖學名詞~ ★日本醫學排行NO.1 ★連年高居亞馬遜暢銷排行榜! ★醫學、護理、研究人員、專科生必不可少! ★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長庚科技大學副教授 鄧志娟審定     ◆◆依詞源記誦解剖學單字◆◆   【解剖學單字大全】為楓書坊最新出版的醫學名詞專書,   以圖解指出專有名詞代表部位,並標示「中、英、日」三國語言以利對照。   當今的國際解剖學術語為拉丁語,英文中使用的解剖學術語,也幾乎源自希臘語和拉丁語,內文詳述名詞的拉丁、希臘等詞源,讀者可據此推測專有名詞的定名原由、詞語與詞語間的聯繫,減輕入門時需立刻記憶大量解剖學名詞的苦惱。     ◆◆1000個左

右醫學中腦神經學相關辭彙!◆◆   《大腦單字大全》網羅了主要的腦神經學專有名詞,   清晰、新穎的圖解讓人能快速理解。   書中分為【中樞神經】、【腦部周邊構造】、【末梢神經】等3大部分。   清楚標示各個腦區的功能,並搭配模式圖說明,   收錄神經傳遞物質相關資訊,以及有關腦、神經的疾病與症狀。   文內也盡可能對歷來文獻標示略有不同的部分加以解說,   使讀者便於歸納、比較、總結。     ◆◆醫療、體育、藝術專業讀者工具書◆◆   本系列可當作醫療教學教材,也推薦專科學生自習,   是人體科普、臨床醫療、教育等工作者的絕佳參考書,   研究者或護理人員等皆可透過本書,提升自己的知識與技

術。   本書特色     ◎3種記憶解剖學名詞的方式:【看圖記憶➜中文名詞】、【英文、日文記憶➜中文名詞】、【語源記憶➜中文名詞】。   ◎中、英、日文相互對照:3種語言,連結【大腦圖解】、【拉丁、希臘語源解說】,相互應證、對照,利於快速理解、記憶。   ◎穿插有趣小故事專欄:詞源故事+1000個左右醫學中腦神經學相關辭彙!有利理論實踐、臨床結合,拓展知識領域。

動森海馬價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終於把韓國行的Vlog剪出來了 影片很長
大家準備好飲料零食跟筆記本喔~

住宿:
釜山:Central Park Busan 推薦指數:*****
因為我們這次要搭KTX的關係 所以是住在南浦洞的Central Park
飯店很乾淨 設備也都很齊全 房間也很舒服
不過下次去釜山的話會考慮住在西面
因為西面地下街好好逛啊~
這次時間太短沒逛到全部好可惜 下次去要逛好逛滿!

首爾:弘大Park Avenue 推薦指數:**
弘大的住宿是Airbnb 但這間不是很推薦
第一 它離弘大商圈非常遠
當時訂住宿的時候沒仔細看距離
大肆採購完還要走一段距離 真的會很想生氣XD
第二 它的設備非常簡陋 盥洗用具都要自己準備喔
但是因為價格很便宜 所以也就不太強求了
優點是 民宿因為不在弘大主商圈 所以很安靜
附近是很愜意的住宅區 民宿的一樓是咖啡廳很美
其中一個房東是美女而且人很親切
——————————————————————————————————————
*小提醒:
我本身對食物的接受度很高 是很不挑嘴的人(看身材就知道)
所以我對好吃的標準不是非常高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行程+食物:
Day 1 台北-釜山-南浦洞光復路
*남포동 팔색 삼겹살 八色烤肉(南浦洞) 推薦指數:***
我去了韓國四次 竟然第一次吃八色烤肉 它有很多分店
大家可以搜尋一下 雖然標榜八種口味
但我大概只吃得出兩種差別XD 算是一間中規中矩的烤肉店

*남포동 광복호 光復路商圈:
街道上都還有很多聖誕的燈飾所以很美
整個商圈很大 很多大的運動品牌在這裡都可以找到
美妝服飾也都一應俱全 小攤販也都滿好逛的

Day 2 海雲台Sealife水族館-Moelleux咖啡廳-密陽豬肉湯飯

*오복 미역 五福海帶湯 推薦指數:*****
我點的是전복 조개 미역국 鮑魚貝類海帶湯(名字是我亂翻的)
鮑魚有一點腥味 我個人可以接受
但是很怕海鮮腥味的人就不建議點
可以單純點海帶湯或著牛肉的海帶湯 海帶的份量非常足夠
湯頭很濃厚而也有麻油的香氣 吃得超飽!
我個人很喜歡喝湯類 所以我很推薦這個海帶湯!

*부산 아쿠아리움 釜山Sealife水族館:推薦指數:****
一開始會擔心 水族館對大人來說應該沒什麼好玩的
沒想到我們在裡面待超級久 跟小孩子一樣玩得很開心
裡面有很多種海底動物(廢話)
經典的鯊魚餵食秀一定要看 開演前主持人會炒熱氣氛很High
雖然餵食秀只有10分鐘 但很有趣
聽不懂韓文也是可以看懂餵食秀
當然聽得懂會更有參與感 出現突發狀況的時候
就會比較了解現在發生什麼事
例如鯊魚一直不肯吃魚的時候XD
每種動物的標示旁邊都會有一個小任務
任務都很有趣 不過都是寫韓文就是了
我們有做鯊魚船 我覺得不值得
因為它就是一艘底部透明的船 然後鯊魚在底下游來游去
沒什麼特別的 不需要特別花錢做這個
直接在海底隧道看 或著是看鯊魚餵食秀就好了
唯一一件要注意的事情是 門票漲價了唷~
我出發前查的價格是兩萬五
當天在現場的牌子是寫兩萬九喔~

*모엘르Moelleux 推薦指數:***
這間店我們是從水族館坐計程車去的 車資大概4000多韓幣
店面不大 內部都以大理石裝潢為主調
喜歡大理石的人會很喜歡 窗外可以直接看見廣安大橋
我們點了一個草莓千層跟一個檸檬蛋糕還有草莓牛奶
千層蛋糕蛋糕體很濕潤 吃起來不會很甜
如果是甜食螞蟻的話可能就不喜歡
檸檬蛋糕滿普通的 蛋糕的整體表現普通
好吃但不到驚豔 草莓牛奶非常推 香氣很足夠
草莓也很甜 玻璃瓶也超美 吃完之後我們還外帶一瓶回飯店

*밀양순대 돼지국밥 密陽豬肉湯飯 推薦指數:****
(對不起 我影片少打순대 我去面壁)
我對湯類無從抵抗 所以我覺得豬肉湯飯很好吃
我點的是豬肉跟內臟混合的 如果不喜歡吃內臟的話
也可以點純豬肉的 小菜盤中間的豆瓣醬應該是要加進去湯裡的
我一開始以為是拿來沾豬肉的 想說這湯也太沒味道了吧
吃了一半才發現 後來把豆瓣醬加進去之後 味道差超多啊!
如果一開始很燙的時候就加一定更好吃
這間店的小菜都很好吃!
不過我是第一次吃豬肉湯飯 也無從比較就是了

Day 3 松島天空步道-門峴洞壁畫村-賽馬公園

*松島海上纜車 推薦指數:*****
這個海上纜車真的一定要搭 風景太美了!
車廂有分成一般及透明 可以選擇單程或往回
我覺得車廂選擇一般的就可以了
釜山的海真的很美!!!!

*기장 칼국수 機張刀切麵 推薦指數:****
這間店比較少觀光客 我們去的時候店裡幾乎都是韓國人
店裡賣的只有刀切麵跟飯卷 麵條是比較寬比較有嚼勁的
我們各點了一個湯麵跟拌麵 兩個都很好吃
拌面的醬是比較偏甜的口味
但我個人比較喜歡湯麵 價格也很便宜

*문현동 벽화마을 門峴洞壁畫村
它的壁畫不是色彩非常飽和鮮豔的那種
是比較純樸的感覺 我們去的時候快接近傍晚了
其實沒什麼人 有一點點荒涼的感覺XD

*렛츠런 파크 일루미아 賽馬公園
這裡的燈飾超!級!美! 可以在裡面拍很久
雖然很冷但是非常值得 唯一的缺點是交通真的比較不方便
我們是搭地鐵再轉乘公車的 詳細的交通資訊網路上都有
如果怕麻煩 也可以直接買旅遊網站的行程

*홍콩밥점401Plus 香港飯店 推薦指數:**
我覺得吃起來普普 不到好吃但也不到難吃就是了


*용두산공원 龍頭山公園
我們在這裡參加跨年活動的 活動時間是11點到12點
我們從賽馬公園回來吃完晚餐到這裡已經接近11點
現場人超級多 非常擠 我們根本是被夾在人群中
因為被夾在人群中 所以我什麼也看不到
而且還被包夾在情侶中(單身人士表示很無奈)
韓國跨年的活動就是敲鐘迎接新年
跟台灣不一樣的是 煙火不是在倒數完就放
而是敲完中 灑完紙花之後才放
我們在紙花灑完就準備要"擠"出人群
卻發現有很多人一直往裡面的方向擠進來
然後才聽到煙火聲 由於煙火來得太突然
整個措手不及 只能拿出相機拍了 還拿錯邊

Day 4 釜山-首爾-弘大商圈

我們是搭KTX去首爾的 火車票是在KKday買的唷
https://www.kkday.com/zh-tw/product/2930

這天的行程就是逛街購物 弘大有一間Artbox我覺得很好逛
裡面都是一些實用 有趣 療癒的小物 文具類也有
喜歡這種小物的人千萬不要錯過!

*심슨탕辛普森湯 推薦指數:***
一次可以吃到烤起司 年糕 可樂餅跟部隊鍋
算是多種料理一次滿足 我是起司控 這間的起司很好吃
但一定要趁熱吃 冷掉之後 口感就會偏硬 也會變得比較膩
可樂餅超級鬆軟 部隊鍋跟年糕的部分我覺得還好
這道算是很重口味的餐點 本身吃得比較清淡的話
就不建議吃這個了

*Chop Hair 피올라점 推薦指數:****
這次剪頭髮的店是在網路上搜尋的 我是使用Naver事先預約
到現場直接出示預約的畫面給他看就可以囉
弘大有兩間Chop Hair 我去的這間是피올라店喔
在弘大的海賊王咖啡廳旁邊
設計師是송아 人非常好 我是直接用韓文跟設計師溝通的
如果說不會講韓文的話 可以直接拿照片給設計師看
她會講簡單的英文
店員說這裡有很多台灣香港客人來
所以很好奇我們怎麼知道這裡XD
我這次只有剪髮 洗+剪是韓幣18000
折台幣大概600左右 價格非常合理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 我本身對於剪頭髮這件事情沒有太多要求
基本上只要幫我剪一個大概的型 平常我都會自己使用電棒或離子夾
如果你本身是對頭髮非常要求細節的人 那我就會建議
韓文一定要能夠溝通的程度再來用頭髮 比較不會產生問題

*백년토종삼계탕 百年土種蔘雞湯 推薦指數:****
這間是臨時在Google上找的 店內幾乎都是觀光客
我點的是들깨삼계탕 菜單上寫紫蘇蔘雞湯
不過들깨有另一個意思是野芝麻
紫蘇蔘雞湯不是清湯 湯頭很濃厚 有淡淡的芝麻的香氣
肉非常軟 用筷子一撥就散了 裡面有塞糯米 一樣吃得很飽
前面講了 我對湯類毫無抵抗力 所以我喜歡這個雞湯!

Day 5 星空圖書館-高速巴士地下街-明洞商圈

*별마당도서관星空圖書館:
這裡真的很美~~~ 地點在三成洞的Coex裡面
這附近有SM TOWN的專門店
沒去過的孩子們可以排在一起去朝聖一下

*正直的金先生 推薦指數:****
飯捲跟湯餃都很好吃!湯類一樣過關!

*고속버스터미널 高速巴士地下街:
這裡真的滿好逛的 不過價格跟品質就需要比較一下
有的店價格很便宜 但是衣服的質料就還好
我覺得這裡的衣服的價位在一萬五到兩萬韓幣左右的品質都還不錯
飾品的價格也很便宜 除了服飾配件之外 也有一些居家小物
大家可以慢慢逛 慢慢選~

*明洞商圈
這裡就是台北的西門町啦 一樣是逛街的天堂
這裡有傳說中八層的大創可以逛
不過我們那天沒有太多的時間
我只進去幫朋友買了東西就出來了
下次一定再去逛!

*놀부부대찌개 挪夫部隊鍋(明洞店) 推薦指數:**
食物本身吃起來我覺得還好 不過我覺得要小心店員
點餐的時候店員會一直問說 要不要加點這個或是那個
餐點上了之後 店員突然問說要不要加起司
我們也沒多想 就說好 起司都放下去之後
店員才講說一片一千塊韓幣 都放了也不能怎樣
雖然是我們沒問啦 但就感覺不太好
後來上網查 這間店好像有一部分的負評
大家可以上網搜尋看看再斟酌要不要去囉~

Day 6 Running Man體驗館-廣藏市場-回台灣

*런닝맨 체험관 Running Man體驗館
RM迷必朝聖!! 推薦指數:*****
Running Man體驗館 RM迷必朝聖!!
一小時內要完成12種任務 每個任務都會有積分
印象中是88分的樣子 我只拿了55分
達到一定的分數就可以認證照
可惜我們都失敗 每個關卡都滿有趣的 會玩到滿身大汗
體驗一下當Running Man一點都不容易

*광장시장 廣藏市場:
這是我第二次到廣藏市場 主要是為了綠豆煎餅而來的
當然除了食物之外 這裡也可以體驗到韓國傳統市場的風情
아줌마都超級熱情!

*순회네 빈대떡 順熙家綠豆煎餅 推薦指數:*****
終於出現推薦五顆星的美食了! 這家的綠豆煎餅很有名
我們是第二次來吃了 兩年前吃完之後整個回味無窮啊
我們點的是混合的煎餅(綠豆+豬肉)
我個人覺得綠豆煎餅比豬肉煎餅好吃
附的泡菜非常重要 超級解膩 因為煎餅其實滿油的
但我們還是吃光光! 這個真的超級推!
——————————————————————————————————————
韓文單字:

Day 1
* 타오위안공항 桃園機場
*飛機用語
1.앉아 계신때 안전벨트를 매십시오 坐著時請繫好安全帶
2.구명복 좌석 밑에 있습니다 救生衣在座位底下
3.이착륙과 활주시에는 컵받침을 접어 놓으시십오
起降及滑行時 請將杯架折疊並收好

*부산역 釜山站
*남포동 광복로 南浦洞光復路

Day 2
*전복 鮑魚 조개 貝類 미역국 海帶湯

*해운대 海雲台
*해운대 해수욕장 海雲台海水浴場
*부산 아쿠아리움 釜山水族館
돼지거북 豬鼻龜 자카스펭귄 黑腳企鵝 거북이 烏龜
해파리 水母 대문어 巨型章魚 제브라 상어 Zebra Shark
해마 海馬 상어 鯊魚 바다거북 海龜

*광안대교廣安大橋

Day 3
*송도 해수욕장 松島海水浴場
*송도 스카이워크 松島天空步道
*갈매기海鷗
*송도 해상케이블카 松島海上纜車

Day 5
*인천공항 仁川機場
——————————————————————————————————————
More About Me: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AnnyeongLJ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annyeonglj
——————————————————————————————————————
*影片中使用的音樂:資訊待補

休閒水肺潛水員休閒契合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動森海馬價格的問題,作者李明倫 這樣論述:

臺灣地理環境處於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經過地屬海島型國家,海洋資源豐富其優越條件適合發展水域遊憩活動,但經歷了全國戒嚴使海岸線封閉,阻礙水域遊憩活動發展。本研究詳細整理出臺灣休閒水肺潛水發展歷史、休閒潛水系統規模、近五年水肺潛水研究議題等呈現臺灣休閒潛水完整脈絡。並將休閒水肺潛水與休閒契合度 (leisure fit) 之概念相互結合,探討休閒契合度模型對休閒潛水適合程度。本研究使用休閒契合度問卷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抽樣對象為具有休閒水肺潛水初階證照以上潛水員,回收278有效樣本後使用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與差異性分析,另使用AOMS線性結構方程式檢驗休閒契合度模型,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背景

下水肺潛水參與者對休閒契合度、休閒滿意、心流體驗、幸福感部份有所差異。2.供給-需求契合度模型對休閒滿意、心流體驗、幸福感有正向影響。3.能力-要求契合度對休閒滿意、心流體驗、幸福感無正向影響。研究結果可提供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迷戀音樂的腦

為了解決動森海馬價格的問題,作者丹尼爾.列維廷 這樣論述:

有時一段旋律就能喚起許多回憶有時一首歌就能為我們阻擋世界   為何音樂在我們心中占有如此獨特的地位?   我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類型,但你真的知道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種,而不是那種音樂?   資深音樂人〔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製作人〕暨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述說音樂如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衝動。   ☆  哈佛大學「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  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等校課堂教材   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也是我們唯一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作品。   我們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

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些音樂,而非其他作品。彷彿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祕。   作曲家荀白克曾說:「總有一天,心理學家將能解譯音樂語言。」如今預言的時代已然來臨。心理學家運用磁振造影與記憶理論,探究人類心智與大腦如何傾聽、感受音樂,以完形理論分析音樂家如何顛覆聽眾心理,創作令人驚豔的樂曲。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當我們理解人類對音樂的迷戀的本質,也更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列維廷 Daniel J. Levitin   專業音樂人,成長於1970年代搖滾狂飆的加州。出身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所彈奏

的蕭邦與舒曼是他對音樂最初的記憶,然而丹尼爾卻在大學時代為組搖滾樂團而輟學。在音樂界浮沉數年後,丹尼爾闖出一番成績,擔任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藍牡蠣樂團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更與史汀、大衛.拜恩同台共演。   三十歲後帶著對音樂的熱情重返學界,現為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主持音樂感知與知覺研究實驗室,致力探究音樂如何引發情感,以及人類如何記憶、再現音樂,他的實驗室也是妃絲特、巴比.麥菲林等音樂人的朝聖地。丹尼爾堅持以真實音樂取代傳統實驗所用的機械人工聲響,以取得貼近現實的數據。著有《迷戀音樂的腦》、《傳唱世界的六首歌》、《認知心理學基礎》,其中《迷戀音樂的腦》為麻省理工學院、UCLA的

課堂教材,及哈佛大學的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譯者簡介 王心瑩   夜行性鴟鴞科動物,出沒於黑暗的電影院與山林田野間。日間棲息於出版社,偏食富含科學知識與文化厚度的書本。譯作有《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女孩的In發明》、《小狗巴克萊的金融危機》等,合譯有《你保重,我愛你》、《上場!林書豪的躍起》,並曾參與「魔法校車」、「波西傑克森」等系列書籍及《科學人》雜誌翻譯。 序言 我愛音樂,也愛科學──但為何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第一章 什麼是音樂? 從音高到音色第二章  跟著音樂打拍子 認識節奏、音量與和聲第三章  簾幕之後 音樂與心智機器第四章  預期 我們對李

斯特和路達克里斯有何預期?第五章  我們如何分類音樂 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第六章  音樂、情感及爬蟲類腦 偶然得見克里克第七章  音樂家的條件 何謂音樂細胞第八章  我們為何愛上某些音樂? My Favorite Things第九章  音樂本能 演化排行榜第一名附錄 前言 我愛音樂,也愛科學──但為何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我愛科學,而想到有這麼多人害怕科學,或認為選擇科學就代表不能保有同情心、感受藝術或敬畏大自然,便讓我覺得痛苦。科學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   ──摘自《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薩波

斯基著   一九六九年夏天,當時我十一歲,在住家附近的音響店買了一套音響設備,總價約一百美元。那是我在春天以時薪七十五美分的代價幫鄰居割草賺來的。自此之後,每天下午我都在房間內待上長長的時間,聆聽一張又一張唱片:奶油樂團(Cream)、滾石樂團、芝加哥樂團、賽門與葛芬柯(Simon and Garfunkel)、法國作曲家比才、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爵士鋼琴家喬治.雪林(George Shearing),以及薩克斯風樂手布茲.藍道夫(Boots Randolph)。我沒有將音樂放得特別大聲(至少不像大學時代那樣,將音量開得太大,竟讓喇叭起火燃燒),但當時的音量顯然已吵到我父母。我母親是小說家,

每天窩在走廊盡處的小房間奮力寫作,晚餐前則會彈上一小時鋼琴;我父親則是生意人,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其中四十小時是晚上和週末在家中的辦公室完成。父親以生意人的口吻向我提出協議:他願意買副耳機給我,只要我答應當他在家中時,聽音樂都得戴上耳機。從此以後,耳機改變了我聽音樂的方式。   當時我正在聆聽一些新崛起的音樂人,他們都開始初步嘗試立體聲混音效果。我花一百元買來的套裝式音響,性能不甚良好,直到戴上耳機之前,我都不曾聽出音樂裡的聲音層次,也就是空間內從左到右、自前至後的樂器配置(即回響)。對我而言,唱片不再只是一首首歌曲,更包含了各種聲音。耳機開啟了一個充滿聲音色彩的世界,彷彿布滿微妙聲音細節的調色

盤,超越了和弦、旋律、歌詞或某位歌手的歌聲。無論是清水合唱團(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以美國南方軟膩唱腔吟出的〈綠河〉(Green River)、披頭四樂團充滿田園牧歌空靈美感的〈慈母之子〉(Mother Nature's Son),或是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由卡拉揚指揮)的雙簧管樂音在木石教堂的廣大空間內低吟迴盪,種種聲音將我團團包圍。戴上耳機時,音樂彷彿突然從我腦中冒出,而非來自外界,像是我個人所獨有。就是這種個人的連結感,最終使我成為錄音師與製作人。   多年後,歌手保羅.賽門(Paul Simon)告訴我,聲音是他永恆追尋的目標。「我聽自己的唱片,都是為

了聆聽聲音。不是為了和弦,也不是為了歌詞。我得到的第一印象,必然是整體的聲音。」   大學宿舍內的喇叭起火事件後,我決定休學,加入搖滾樂團。我們唱得還不錯,有幸到加州某間擁有二十四軌錄音設備的錄音室錄音,錄音師是才華洋溢的馬克.尼德罕(Mark Needham),他後來參與了一些暢銷專輯的錄音,包括藍調歌手克里斯.艾塞克(Chris Isaak)、蛋糕樂團(Cake)和佛利伍麥克樂團(Fleetwood Mac)。   馬克很喜歡我,可能因為只有我有興趣進控制室聆聽錄音結果,而其他人只想在兩次錄音之間保持亢奮。馬克視我為樂團的製作人,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製作人要做什麼。他問我,我們希望樂團呈現什

麼樣的風格。他讓我了解麥克風能讓聲音產生多大的區別,放在不同位置又會有何等影響。剛開始,我其實無法完全聽出他所說的差異,但他告訴我該聽些什麼。「注意聽,當我讓這支麥克風靠近吉他的音箱,聲音聽起來會比較飽滿、圓潤、平均。若兩者距離較遠,麥克風會收到房間裡的一些聲音,變得比較有空間感,不過這樣會喪失一些中頻。」   我們樂團在舊金山漸漸打開知名度,當地搖滾電台也播放我們的音樂。樂團解散後(因為吉他手不時鬧自殺,主唱則有吸笑氣和用剃刀自殘的惡習),我開始擔任其他樂團的製作人。我學習聆聽一些過去從未注意的部分,像是不同麥克風甚至不同品牌錄音帶所造成的差異,例如Ampex 456盤帶在低頻範圍有種特別的

「碰碰」聲,Scotch 250的高頻特別輕脆,而Agfa 467的中頻部分很亮。知道該聽些什麼後,我能輕易分辨用Ampex、Scotch或Agfa盤帶錄製的音樂,就像分辨蘋果、梨子和橘子一樣簡單。我也進一步和其他優秀錄音師一起工作,例如蕾絲莉.安.瓊斯( Leslie Ann Jones,曾與法蘭克辛納屈和巴比.麥克菲林合作)、弗瑞德.卡特羅(Fred Catero,曾與芝加哥合唱團以及珍妮絲.賈普林合作),還有傑佛瑞.諾曼(Jeffrey Norman,曾與約翰.佛格堤以及死之華樂團合作)。雖然我是製作人(也就是負責錄音大小事的人),卻依然為這些人的風采所折服。有些錄音師會讓我進錄音間和大

牌音樂人坐在一起,像是紅心樂團(Heart)、旅行者樂團(Journey)、山塔那(Santana)、惠妮休斯頓和艾瑞莎.弗蘭克林。看著那些錄音師和音樂人互動、談論某段吉他演奏所表現的細微差異、某段唱腔表達得如何等等,我終生受用無窮。他們會討論一句歌詞的某些音節,然後從十段不同的錄音中選出一種,展現出驚人的聽力。他們究竟是如何訓練自己的耳朵,才能聽出一般人無法分辨的差異?   當時我也和一些沒沒無聞的小型樂團合作,認識了不少錄音室經理和錄音師,他們帶領我逐步精進工作技巧。有一天,一位錄音師沒來,我就幫山塔納剪輯錄音磁帶;另一次,在藍牡蠣樂團(Blue Oyster Cult)的製作期間,傑出製

作人皮爾曼(Sandy Pearlman)外出吃午餐,留我一人處理完合聲部分。就這樣,案子接踵而至,結果我在加州製作了十年的唱片,也有幸和許多知名音樂家共事。我也曾和不少籍籍無名的音樂人一起工作,他們才華洋溢,只是終究未能成名。這讓我感到很好奇,為何有些音樂人變得家喻戶曉,其他人卻埋沒終生?我也想知道,為何音樂對某些人來說輕而易舉,對其他人則否?創造力從何而來?為何有些歌曲令人感動,有些卻難以親近?此外,傑出音樂人和錄音師擁有神奇的能力,可以聽出音色的細微差異,而大多數人卻沒有,人的感知能力在聽覺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這些問題促使我回到學校尋找答案。當我仍在擔任唱片製作人時,每週會和皮爾曼

開車到史丹佛大學二次,聆聽心理學教授卡爾.皮布姆(Karl Pribram)的神經心理學講座,我發現心理學恰能解答我心中不少疑問,這些問題包括記憶、知覺、創造力,以及造就這一切能力的共同來源:大腦。然而問題還沒找到解答,卻衍生了更多問題,這是研究科學常有的情形。每個新問題都開啟了內心的一扇窗,讓我更能欣賞音樂與整個世界,乃至人類經驗的複雜性。正如哲學家保羅.丘奇蘭(Paul Churchland)所言,人類努力透過歷史紀錄來了解這世界。過去短短兩百年間,我們的好奇心揭露了大自然隱藏的諸多祕密,像是時空的脈絡、物質的組成、能量的多種形式、宇宙的起源、DNA隱含的生命本質,甚至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圖譜

。然而有個謎團尚未解開,即人類大腦的奧祕,以及大腦如何產生思想、感覺、希望、欲望、愛和美的感受,甚至舞蹈、視覺藝術、文學和音樂。   音樂是什麼?從何而來?為何某些連串的聲響令人深深感動,而其他聲響(例如狗吠或汽車噪音)卻令人感到不快?對某些研究者而言,這類問題占據了研究生涯的極大部分;其他人則認為,以這種方式來解析音樂,豈不像是解析哥雅畫作的化學成分,而不去欣賞其努力創造的藝術?牛津大學歷史學家馬丁.坎普(Martin Kemp)指出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相似性:多數藝術家描述自己的作品時,聽起來就像在描述科學實驗──他們透過一系列嘗試,探討大眾關切的某項議題,或建立某種觀點。我的好友兼同行威廉.

湯普森(William Forde Thompson)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音樂認知科學家兼作曲家,他也指出,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工作有相似的進展:先是創造與探索的「腦力激盪」階段,接著是測試和逐步推敲,通常這時會應用固定的工作程序,但有時也會發現更富創造力的方法而能解決問題。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科學家的實驗室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一口氣進行許多計畫,且計畫都處於不同階段。兩者都需要專業器材,並把成果開放給各方去詮釋,而不像建築吊橋那樣會有個最終定案,或者銀行帳戶必須於營業日結束時結算金額。藝術家和科學家還具備一種共同的能力:能夠接受隨時有人對自己的作品提出詮釋及再詮釋。藝術家和科學家皆全心追求真理,但

兩者都知道真理的核心本質是變動的,是有情境的,是取決於觀點的,因此今日的真理到了明日也可能會被證實為假說,或變成為人所忘的藝術品。只要看看幾位著名心理學家,如皮亞傑、佛洛伊德和史金納就知道,曾經席捲世界的理論,到頭來也會遭到推翻(或至少是嚴厲的重新評估)。音樂界有好幾個樂團太快受到肯定,例如廉價把戲樂團(Cheap Trick)曾被捧成新一代的披頭四,滾石雜誌出版的《搖滾百科全書》(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給亞當和螞蟻樂團(Adam & The Ants)的篇幅就跟U2一樣多。有段時間人們也無法想像,有一天這世界將會遺忘保羅.

史圖基 、克里斯多夫.克羅斯 和瑪麗.福特 。對藝術家來說,繪畫與作曲的目的並非表現狹義的真實,而是傳達普世的真理,因此只要作品成功,即使時代背景、社會與文化有所改變,依然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對科學家來說,建構理論的目標是傳遞「當下的真理」,以取代舊時的真理,而今日的真理有朝一日也將受「新的真理」所取代,因為科學就是以此方式向前推進。   音樂既無所不在,又非常古老,因此在人類活動中顯得異常突出。在任何有史可考的過去或現存的人類文化中,音樂都不曾缺席。我們在人類或原始人的考古遺址發現的器具中,有些最古老的製品便是樂器,例如骨笛,或以獸皮覆於樹樁上繃成皮鼓。只要有人類聚集的地方就有音樂,像是婚禮

、葬禮、大學畢業典禮、行軍、體育盛事、城鎮夜間集會、祈禱、浪漫晚餐、母親輕搖嬰兒入睡、大學生一同念書時播放的音樂等。而比起現代西方社會,非工業化國家的文化更是充斥著音樂,無論過去或現在,音樂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遲至大約五百年前,人類社會才出現「音樂演奏者」和「音樂聆聽者」的分類。放眼全世界與人類歷史,「生產音樂」本來就像呼吸、走路一樣自然,所有人都能參與,至於專供音樂表演的音樂廳,事實上直到近幾個世紀才出現。   我和人類學教授吉姆.佛格森(Jim Ferguson)從高中時代就相識,他聰明又幽默,卻非常害羞,真不知道他要如何授課。他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前往賴索托進行田野調查

,那是一個非洲小國,被南非共和國四面包圍。佛格森在那裡做研究、與村民互動,也耐心贏得大家的信任,直到有一天他獲邀加入村民的吟唱。當索托族的村民邀請他一同歌唱時,他以一貫的溫和語氣說:「我不會唱歌。」這倒是真的,我們高中時代曾一起參加樂團,他很擅長吹雙簧管,卻是個走音大王。他的拒絕讓村民大惑不解,對他們來說,唱歌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活動,索托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會唱歌,這從來不是限定少數人參加的活動。   我們的文化及語言將專業表演者(像是鋼琴家魯賓斯坦、爵士女伶艾拉.費茲傑羅、歌手保羅.麥卡尼)歸為截然不同的另一類人。一般人付費聆聽專家表演,藉此得到娛樂。佛格森知道自己不擅長唱歌跳舞,對他來說,若在

公眾面前唱歌跳舞,就表示他自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村民們盯著他看,說道:「你說不會唱歌是什麼意思?你會說話啊!」後來佛格森對我說:「對他們來說,那是很奇怪的,就好像我說我不會走路或跳舞,可是我明明就有兩條腿啊。」在索托人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過的活動,渾然天成,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索托語指稱「唱歌」的動詞是「ho bina」,這個詞也表示跳舞,兩者之間沒有分別,而世界上有許多語言也都是如此,因為唱歌原本就包含肢體律動。   在好幾代以前,還沒有電視的時候,許多家庭經常圍坐一圈,彈奏音樂自娛。今日的人則十分強調技術與技巧,也在意某位音樂家是否「夠格」演奏給其他人聽。曾幾何時,在我們的文化中,音

樂生產已成為專業活動,其他人只要負責聆賞就好。如今音樂工業已是美國最大型的產業之一,相關從業人員高達數十萬人,每年光是專輯銷售便帶來三百億美元,而這還不包括演唱會門票收入、每週五晚間數千個樂團在北美各地酒館、餐廳的演出,或者透過點對點傳輸免費下載的三百億首歌曲(以二○○五年為例)。美國人花在音樂上的錢多過性愛或處方藥,既然有這麼大量的消費,我敢說,大多數美國人已經夠格當專業的音樂欣賞者。多數人都能夠聽出走音、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記得數百首歌曲,也能跟隨音樂用腳打出正確的拍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能夠判斷節拍,過程非常複雜,連大多數電腦都做不到。那麼,我們為何聽音樂,又為何願意花這麼多錢聆聽音樂

?兩張演唱會門票的價格往往相當於一個四口之家一星期的伙食費,一張CD的價錢也相當於一件T恤、八條土司或一個月的電話費。若能了解人們為何喜歡聽音樂,什麼原因使我們受到音樂吸引,就等於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更加了解人類的天性。   對人類共同的基本能力提出疑問,就等於是間接對演化提出問題。為了適應所處的環境,動物會演化出某些構造形態,其中對求偶有利的特質會透過基因傳給下一代。   達爾文的演化理論有個很微妙的論點,即生物會與自然世界共同演化。換句話說,生物會因應這個世界而變,這世界也會因生物而發生改變。舉例來說,當某物種發展出某種機制來躲避特定的捕食者,捕食者便面臨了演化壓力,解決之道是發展出破解該

種防禦機制的方法,或者另覓別種食物來源。自然界的天擇可說是一場軍備競賽,誰都想在身體形態的變化上趕上對方。   有個頗新的科學領域稱為「演化心理學」,將演化的想法從實體延伸至心理領域。我在史丹佛大學唸書時,曾受教於心理學家羅傑.薛帕(Roger Shepard),他便指出,我們的身體甚至心智,都是數百萬年演化的產物,舉凡思考模式、以特定方法解決問題的傾向,甚至感覺系統,例如看見顏色(及辨別特定顏色)的能力,全都透過演化而得來。薛帕德進一步延伸這個觀點:我們的心智會與自然界共同演化,會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改變。薛帕德有三名學生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即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莉妲.科斯米蒂絲(Led

a Cosmides)和約翰.托比(John Tooby),以及新墨西哥大學的傑佛瑞.米勒(Geoffrey Miller)。研究人員相信,研究心智演化的方式,有助於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模式。而音樂在人類演化與發展中,發揮了什麼樣的功能呢?可以肯定的是,五萬年、十萬年前的音樂,絕對與貝多芬、范海倫合唱團(Van Halen)或阿姆(Eminem)的音樂大不相同。大腦不斷演化,我們喜歡的音樂、想要聽到的音樂也隨之而變。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否有特定的區域或路徑,專門用來生產與聆聽音樂?   過去認為藝術和音樂都是由右腦來處理,語言和數學則由左腦負責,但這種簡化的想法已然過時,近來我的實驗室和其他同行的

研究結果顯示,處理音樂的部位遍布整個大腦。我們透過腦部傷患的研究案例,發現有些病人失去閱讀報紙的能力,卻仍能聽懂音樂,或者有些人可以彈鋼琴,但缺乏扣鈕扣的動作協調能力。聆聽、演奏音樂和作曲則會使用到近乎我們所知的大腦全部區域,也幾乎與所有神經子系統有關。基於這項事實,我們是否可以說,聽音樂能夠鍛鍊心智的其他面向?每天花二十分鐘聽莫札特的音樂會不會使我們變聰明?   音樂能夠觸動我們的情緒,這份力量早已被廣告製作人、電影工作者、軍隊指揮官和母親運用得爐火純青。廣告商利用音樂,讓某個牌子的飲料、啤酒、慢跑鞋或汽車看起來比競爭對手更棒。導演用音樂告訴我們在某場可能會很曖昧的戲中該有什麼情緒,或加強我

們對特定情節的感受。不妨想想某部動作片的經典追逐橋段,或者女演員在漆黑的老房子裡孤身攀爬樓梯的配樂──音樂被用來操控我們的情緒,而我們往往也接受這股力量,願意透過音樂去體會各種感受,即使不全然樂在其中。無論在多麼久遠的時代,世界各地的母親都能用輕柔的歌聲哄孩子入睡,或令孩子忘卻那些使他們哭泣的事物。   許多人愛好音樂,卻坦承自己對音樂一竅不通。我也發現,許多同事雖然研究的是神經化學或精神藥理學這類艱深複雜的主題,面對「音樂的神經科學」卻不知該如何著手,但沒人能怪他們,因為音樂理論家制訂了一堆神祕難解、難以捉摸的術語和規則,幾乎和數學中最艱深的領域同樣晦澀。在一般人眼裡,音樂記譜法上的一堆豆芽

菜,看來就和數學集合理論的記號沒兩樣,談到音調、節拍、轉調和移調,更是令人頭痛不已。   我的同事雖被這些「行話」搞得暈頭轉向,仍能說出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我的朋友諾曼.懷特(Norman White)是鼠類腦部海馬迴的世界權威,研究鼠類如何記住自己去過的地方。他也是重度的爵士音樂迷,講起喜愛的爵士樂手總是滔滔不絕。他能憑樂聲立即分辨出艾靈頓公爵和貝西伯爵,甚至分得出路易斯.阿姆斯壯早期與晚期的音樂。懷特對音樂技術一無所知,他能告訴我他喜歡哪首歌,但說不出歌曲所用的和弦名稱,不過他十分清楚自己喜歡什麼。當然,這並不罕見,對於自己喜好的事物,不少人都能掌握一些實用知識,且無需專業的技術知識,也能

毫無阻礙地交流彼此的喜好。例如我常去一家餐廳,我知道自己很喜歡吃那裡的巧克力蛋糕,喜歡的程度遠超過住家附近咖啡店的同款蛋糕,然而只有廚師才會去分析蛋糕,詳細描述麵粉、起酥油以及巧克力的差異,將味道拆解成各種成分許多人都被音樂家、音樂理論家和認知科學家的行話搞得暈頭轉向,實在有點可惜。任何領域都有專業術語,你不妨試著請醫師向你解釋血液分析報告的全部內容。而就音樂這方面,其實音樂專家和科學家大可多用點心,讓他們做的事情更容易被理解,這正是我寫作此書的目的。事實上,不但「演奏音樂的人」和「聆聽音樂的人」之間出現了不自然的隔閡,就連「純粹愛好音樂的人」(以及喜歡談論音樂的人)和「研究音樂如何發揮作用的

人」之間也有類似的鴻溝。   這些年來,我的學生經常向我吐露,他們熱愛生活與生命中的神祕事物,卻擔心學得太多會剝奪生活中的簡單樂趣。神經科學家薩波斯基的學生大概也曾向他表達相同的感受,其實我自己在一九七九年移居波士頓就讀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時也有同樣的焦慮:如果我以學術角度來研究、分析音樂,解開了箇中奧妙,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一旦擁有廣博的音樂知識,我會不會再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結果我依然能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就與當年那個用著廉價高傳真音響和耳機的我沒有兩樣。我對音樂與科學鑽研得愈多,這兩者就變得愈加迷人,我甚至更有能力欣賞音樂和科學界的真

正傑出人士。經過這些年,我敢肯定地說,音樂和科學研究一樣,都是精采的大探險,為每天的生活帶來不同的驚奇。科學及音樂都持續給我驚喜和滿足,原來把兩者結合起來,結果也還不差嘛!   這本書談的是音樂的科學,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切入(認知神經科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神經學)。我會談到我與其他研究者的一些最新研究,牽涉的領域包括音樂、音樂的意義及音樂所帶來的樂趣。這些研究為一些深刻的問題闢出了嶄新的視野。舉例來說,假使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同,為何某些音樂就是能打動多數人的心,如韓德爾的彌賽亞,或者唐.麥克林(Don Mclean)的〈梵谷之歌〉(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另

一方面,如果我們都以相同方式聆聽音樂,為何人的愛好如此天差地別?為何某人偏愛莫札特,另一人卻獨鍾瑪丹娜?   近年來,由於神經科學出現突破性進展,心理學也發展出全新研究方法,包括新的腦部顯影技術、以藥物操控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加上從過去延續至今的科學研究,我們的心智已向我們透露許多奧祕。另有一些優異的進展較不為人所知,即我們已建立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型。電腦科技持續變革,使我們逐漸了解腦部的運算系統,這是過去難以企及的成果。如今看來,語言似乎會在腦中形成確切的實體線路,就連意識也是從實體的系統中突現,不再籠罩於令人望而興嘆的迷霧中。然而,至今還沒有人能統合這些新研究,以闡述所有令人類

著迷的事物中我所認為最美麗的一種:音樂。了解大腦如何理解音樂,能夠為我們解答人類本質中最難解的謎團,這也是我撰寫此書的目的。本書的目標讀者並非我的專家同事,而是一般大眾,所以我盡可能簡化各個主題,卻不至於過度簡化。本書提及的所有研究都經過同行審查,也曾刊登在學界認可的期刊上,詳細資料請見書末的注解。   透過理解音樂的本質與由來,我們得以更加認識自己的動機、恐懼、欲望、記憶,甚至了解「溝通」最廣義的形式。聆聽音樂是否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求,就像人為了解飢而進食?或者比較類似觀看美麗的夕陽與接受背部按摩,能夠觸動腦中產生愉悅感受的系統?為何人們隨著年紀增長,似乎便愈發執著於固有的音樂品味,不再嘗試

新的音樂類型?本書旨在探討大腦與音樂如何共同演化,讓音樂帶領我們認識大腦、讓大腦教導我們認識音樂,並結合兩者,使我們更加認識自己。 第三章 簾幕之後 音樂與心智機器人類的大腦分為四葉,分別是額葉、顳葉、頂葉和枕葉,外加小腦。我們可對這些部位的功能做粗略的歸納,但事實上,人的行為是很複雜的,無法輕易化約成簡單的分布圖。額葉與規畫能力及自制有關,也具有從感覺系統接收的龐雜訊號中抽繹意義的能力,這正是完形心理學家所說的知覺組織(perceptual organization)。顳葉與聽覺和記憶有關,額葉後區與運動能力有關,枕葉則與視覺有關。小腦與情緒和整體動作協調有關,許多動物(例如爬行類)缺

少功能較高級的大腦皮質,但都有小腦。切下額葉內的前額葉皮質,使之與視丘分離的手術稱作前額葉切割術。雷蒙斯樂團(Ramones)有首歌叫〈青少年前額葉切割術〉(Teenage Lobotomy),歌詞內容如下「如今我得告訴他們/我沒有小腦」由解剖學看來並不正確,但考慮到藝術表現的自由,以及他們創作出了搖滾樂史上偉大的歌詞韻腳份上,讓人很難不給他們掌聲。音樂活動牽涉目前已知的近乎全部腦區,也涵蓋將近所有周圍神經系統。音樂的各種要素分別由不同神經處理,亦即大腦會以各個不同功能的分區來處理音樂,並運用偵測系統分析音樂訊號的音高、速度、音色等各種要素。處理音樂訊息的部分過程與分析其他聲音的方式具有共通性

,例如接收他人的話語時,需把聲音切分成字詞、句子和片語,我們才能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如諷刺意味(這點就不那麼有趣了)等,而樂音也可分作數個層面來分析,通常牽涉數種「類獨立神經過程」(quasi-independent neural processes),分析結果也需要經過整合,才能使樂音形成完整的心智表徵。腦部對音樂的反應由皮質下結構(包括耳蝸神經核、腦幹和小腦)開始,然後移至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聆聽熟知的樂曲或音樂類型,例如巴洛克音樂或藍調音樂,則會動用大腦中更多區域,包括記憶中樞的海馬迴及部分額葉(特別是下額葉皮質,這個部位在額葉的最下方)。隨著音樂打拍子時,無論是否結合肢體動作,都會牽涉

小腦的計時迴路。演奏音樂(無論演奏何種樂器,或是哼唱、指揮音樂)則會再度動用額葉,以規畫肢體行為,同時結合位於額葉後方、靠近頭頂的運動皮質,當你按下琴鍵,或依心中所想地揮動指揮棒時,感覺皮質便會提供觸覺回饋。閱讀樂譜則會使用頭部後方、位於枕葉的視覺皮質。聆聽或回想歌詞則需運用語言中樞,包括布羅卡區(額下迴)和維尼克區,以及位於顳葉和額葉的其他語言中樞。接著我們來看大腦更深層的運作,音樂所引發的情緒來自杏仁核,以及深藏在原始爬蟲類腦內的小腦蚓部(verebellar vermis)。前者是大腦皮質的情緒中樞。整體來看,大腦各區域的功能專一性十分明顯,但各功能分區間的互補原則也能發揮效用。大腦是高

度平行運作的裝置,各種運作過程牽涉腦中諸多區域。大腦沒有單一的語言中樞,也沒有單一的音樂中樞,而是由許多區域分別處理,另有一些區域負責協調訊息的統整程序。直到最近,我們終於發現大腦具有遠超乎想像的重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項能力意味著大腦中部分區域的功能專一性是暫時的,當個體遭受創傷或腦部受創,處理重要心智功能的中樞便會轉移至大腦其他區域。由於描述腦部運作所需的數字實在太過龐大,完全超出日常經驗(除非你是宇宙學家)的水準,因此一般人難以體會大腦的複雜程度。大腦平均由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若將神經元比作一元硬幣,而你站在街角,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硬幣遞給路過的人

。假設你每秒遞出一元,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地遞出硬幣,那麼從耶穌出生起算至今,你也才遞出全部的三分之二。就算一秒可以遞出一百個硬幣,也要花費三十二年才能全部送出。神經元的數目確實十分龐大,不過大腦與思想真正的能力與複雜度,乃是來自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神經元之間會互相連結,一個神經元所能連結的數量從一千個到一萬個不等。區區四個神經元就有六十三種連結方式,總共產生六十四種連結。一旦神經元數目增加,連結數更會呈指數成長:n 個神經元會產生2(n*(n-1)/2) 種連結兩個神經元會產生兩種連結三個神經元會產生八種連結四個神經元會產生六十四種連結五個神經元會產生一、○二四種連結六個神經元會產生三二、

七六八種連結由於數字實在太龐大,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大腦內所有神經元共有多少種連結方式,也無從得知這些連結所代表的意義。連結的數量代表可能產生的思想數量,或者大腦狀態,而這數目遠遠超過宇宙中的已知粒子數。

潛水者對生態保育願付價格之研究-以墾丁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動森海馬價格的問題,作者賴慈婷 這樣論述:

墾丁擁有獨特的天然資源,吸引許多觀光客的到訪造成珊瑚礁的破壞。然而,大量的潛水活動參與者使得珊瑚礁遭受破壞。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潛水活動參與者為了生態保育願意價格。本研究共339份有效問卷,發放地點為墾丁地區後壁湖及核三廠出海口右側,其調查潛水活動參與者的潛水特性、環境態度、潛水行為、環境行為及生態保育願付價格。研究結果發現:擁有潛水裝備、潛水經驗、潛水證照等級及性別對環境態度、潛水行為及環境行為有顯著差異。環境態度與潛水行為顯著正向影響環境行為,尤其是環境態度;超過80%的潛水活動參與者願意支付生態保育費用。建議,潛水收取之費用可建立導潛制度以加強潛水活動參與者之環境態度;透過環境教育使得潛

水活動參與者的環境行為友善,進而保護珊瑚礁和海洋環境。關鍵字:環境行為、潛水行為、環境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