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北投區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科爾森·懷特黑德寫的 地下鐵道 和唐.麥庫林的 不合理的行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市】北投區稻香合署大樓-稻香市場重建工程(2022)也說明:新建工程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建物設計方面同時也配合北投區在地人文環境,建造符合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綠建築,並以至少取得智慧建築銅級標章、綠建築銀級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健康科學系碩士班 曾國維所指導 張志賢的 社區老人走路速度與坐站速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長者為例 (2020),提出北投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能力、衰弱、步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蘇喜所指導 陳羿行的 北部某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計畫對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 (2012),提出因為有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老人、SF-36、社區、健康促進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投區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110年台北市北投區理事長盃 - 中華民國慢速壘球協會則補充:110年臺北市北投區理事長盃慢速壘球錦標賽. 『活動日期』, 110 年7 月3 日.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6月18 日(星期五)止. 『開幕日期』, 110年7月3日上午11:00(暫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投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下鐵道

為了解決北投區長的問題,作者(美)科爾森·懷特黑德 這樣論述:

少女科拉無家可歸,受到欺辱和強暴,過著沒有希望的生活。又一次殘忍的鞭打,讓她下定決心,逃出人間地獄,穿過沼澤的黑水和森林的幽暗,搭乘秘密的地下鐵道,一路向北,投奔自由。這是怎樣的旅程啊。她沿路看到社會的邪惡,法律的不公,暴力無處不在,善良的光卻是那麽脆弱。好心人一個個倒下,但那身高兩米、冷酷無情的獵奴者仍緊追不舍。也許你要有足夠的勇氣,才會決定看一本講述奴隸制的小說。但你一旦踏上科拉的逃亡之路,便不可以中途放棄。這是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啟迪的旅程,在無望的逆境中尋找生機,在黑暗的地下尋找光明。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Whitehead,1969— ),生於紐約,在上東區長大,童年

時期就立志成為作家。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過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海姆獎及懷丁作家獎。他寫過六部小說,兩部非虛構作品。1999年發表處女作《直覺主義者》(TheIntuitionist)即引起廣泛關注,進入筆會/海明威獎的決選名 單;第二部長篇小說《約翰•亨利日》(JohnHenry Days)進入普利策獎決選名單,約翰•厄普代克在《紐約客》上專文盛贊——「揮灑自如的天才作家」;2003年的散文集《紐約巨像》 (TheColossus of New York),被譽為「9•11」後最好的紐約故事。懷特黑德創作題材廣泛,風格各異,被《哈佛雜志》稱為「文學變色龍」。2016年8月,構思長達16年的長篇

小說《地下鐵道》出版,入選奧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書目,被奧巴馬列入夏季書單,11月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自此「地下鐵道旋風」席卷全美,作品進入年底全部選書榜單。懷特黑德被媒體譽為「美國在世作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 阿賈里佐治亞里奇韋南卡羅來納史蒂文斯北卡羅來納埃塞爾田納西西澤印第安納梅布爾北方致謝阿賈里佐治亞里奇韋南卡羅來納史蒂文斯北卡羅來納埃塞爾田納西西澤印第安納梅布爾北方致謝

北投區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社區老人走路速度與坐站速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長者為例

為了解決北投區長的問題,作者張志賢 這樣論述:

背景:走路速度測驗已被作為高齡者衰弱症篩檢的臨床指標之一,但4公尺常會受限於空間不足難以施測。近期研究發現坐站速度與下肢肌力呈正相關,然而坐站速度與步行速度之關係仍不清楚。目的:探討不同距離走路速度 (2、3、4公尺) 與單次坐站速度之相關性。方法:招募50位健康65歲以上之女性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每位長者分別進行2、3、4公尺走路以及使用線性加速器進行坐站速度測驗。結果:4公尺與2、3公尺走路速度具顯著正相關 (2公尺:.837、3公尺:.885, p < .01),此外,也發現單次坐站速度與2、3、4公尺走路速度同樣達顯著正相關 (.305、.310、.353, p < .05)。結論:2

、3公尺與4公尺走路速度有高度相關性情況下,未來若是受限於空間限制可以考慮使用較短之距離進行走路速度評估。坐站速度與走路速度之間具有正相關,是否代表有較好的平衡能力以及此模式是否適用於衰弱長者有待未來進一步的探討。

不合理的行為

為了解決北投區長的問題,作者唐.麥庫林 這樣論述:

  麥庫林,公認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戰地記者。他的影像備受討論,他的作品連英國政府也畏懼,他的經歷令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大為折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比大多數小說、電影都精彩,卻又很少有男主角能如他一般剖析自己的黑暗與卑懦。   戰火不曾擊倒他、軍方的格殺令阻止不了他,唯有良知令他退出了戰場。   我們全都受天真的信念之害,以為只需憑著正直,便能理直氣壯地站在任何地方。但倘若你是站在垂死者面前,你需要更多理由。假若你幫不上忙,你便不該在那裡。   試著『拍下』和平吧,這其實比拍攝苦難影像更難,卻是一個改變當今好戰世界的辦法。   他對生命的體認來自最直接的撞擊與目擊,沒有一絲作偽或誇大。他的人

道精神不是透過閱讀養成,而是出自一生經歷的創痛。   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位極為傑出的攝影師,如何堅持其原則而成為一種專業典範;如何成為英雄,又如何在這種英雄主義裡,誠實地發現了自己匱乏、荒蕪的生命風景。──郭力昕   他的影像有如黑暗報告,而他那深刻反省的文字,就彷彿是在行過黑暗時所發出的良知之光──阮義忠 作者簡介 唐.麥庫林(Don Mccullin)   公認為當今世上最傑出的戰地記者。他的傑出表現在他的犀利影像,他如驚悚小說般不凡的經歷,也表現在他的坦誠自剖、不斷自我質疑。   麥庫林曾自述:假如我不拍照,我只能成為迷失的靈魂。照片讓我認同自己是個人。作品備受當代藝評家如約翰.柏格、

蘇珊.宋妲等人關注。   麥庫林於一九三五年出生,以一張街頭幫派的照片一鳴驚人,首次採訪戰地即獲得當代攝影記者的高獎項。他的戰地生涯長達十八年,無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甚至曾被關入烏干達阿敏的死亡監獄,也曾被Nikon相機救了一命。   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還能從戰場全身而退,這件事本身已是一則傳奇。   他拍攝的照片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要戰役,其中有很多幅都已成為時代符號。晚年定居英國鄉間拍攝風景照,致力於呼籲和平。   麥庫林生長在倫敦治安最糟的地方,家庭貧困,摯愛的父親早逝;他生性不?,甚至患有閱讀障礙,拍照全憑本能。這一切都使他的作品具有宗教般的莊嚴感,最真誠的同理心。   他的照

片被世界各地主要的美術館列為館藏。他獲得許多殊榮與獎項,包括不列顛帝國勳章(CBE,首位獲頒此勳章的攝影師)。著有《毀滅的事業》、《歸鄉》、《巴勒斯坦人》(與丁伯白合著)、《黑暗之心》、《開闊的天空》、《與鬼魂共枕》、《印度》、《唐.麥庫林》、《唐.麥庫林在非洲》。 譯者簡介 李文吉   報導攝影與報導文學工作者,一九五七年生於台北三重,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主要報導作品發表於《人間雜誌》。一九九三年以「我們的淡水河」獲金鼎獎雜誌攝影獎。曾擔任《人間雜誌》、《大地地理雜誌》、《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等媒體攝影記者、圖片編輯、資深撰述等工作。九二一地震後在石岡鄉協助重建與採編社區報,並在幾所社

區大學教攝影。譯作有《紀實攝影》、《攝影與人體》、《攝影的哲學思考》、《紀實攝影》等。 前言 第一部:街頭浪子1 戰場2 戰爭之子3 幫客街的棄兒4 驚人的解脫5 獵狗6 坦克戰爭7 謀殺案8 加緊腳步9 首次試煉10 素行不良 第二部:進入戰場11 與傭兵同行12 搜索摧毀13 獅子與禿鷹14 耶路撒冷15 另一種沙漠戰爭16 順化戰役17 戰爭的教訓18 比夫拉的兒童19 吃人的人20 任務中受傷21 受圍困22 雨林裡的滅族23 躲在照相機後頭 第三部:生死命題24 伊迪.阿敏的囚犯25 十三號公路之前的握手26 戈蘭高地之死27 殺死基督的部族28 等待波帕29 基督教的屠殺30 與

阿拉法特野餐31 懷疑的陰影32 伊朗大地震33 與聖戰士同行34 對改變的不安35 國王飯店的白毛巾 第四部:任務終曲36 特遣部隊溜走了37 臨界點38 地球上最險惡的地方39 黑暗之心40 愛與死 推薦序一 黑暗報告,良知之光  文:阮義忠 在《不理性的行為》——唐.麥庫林自傳出版前,我已讀過他一篇長長的回憶文字。那是發表在一九九二年八月號我所創辦的《攝影家》雜誌第三期上的「黑暗的報告」。隨著這篇紙本文稿而來的,是一落憾動人心的黑白照片。那時的出版氛圍真叫人懷念!我所收到的作品大都是一幅幅攝影家親自放大的原作,而不是必須在電腦上觀看的電子檔案。收到快遞寄來的包裹時,從打開來的那一刻,就

讓我覺得和唐.麥庫林好接近啊!有志一同的攝影文化工作者,即使身處地球的兩端,也能有如兄弟般地心心相印。唐.麥庫林的文筆一點也不亞於他的影像創作。他走過的地方像是人間煉獄,所拍攝的照片就是人類黑暗面毫無遮掩的展現,而每幅影像都是他用生命換來的。我想,他之所以寫文章,為的就是治療自己飽受創傷的精神與肉體,而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我們,也同時發現了被貪婪愚蠢日漸腐蝕的自己。他的影像有如黑暗報告,而他那深刻反省的文字,就彷彿是在行過黑暗時所發出的良知之光。我很慶幸曾與唐.麥庫林有過短暫的會面,並將當時的情形為文收錄於《面對攝影大師:與二十二位攝影大師有約》中。那是在一九九二年七月的法國阿爾國際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  「有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我每天都可以看到英國籍的攝影大師——唐.麥庫林。我們住在同一家飯店——法國阿爾的阿拉坦旅館。每天早餐時分,在那個小小的餐廳裡,無論坐在那個角落,人人都會覺得彼此距離很近。儘管我們的雜誌才剛剛介紹過他的作品,應該是有好多話好聊的,但我還是儘可能地不去干擾他,因為大家都知道離群索居多年的他是非常害羞的……。在攝影節期間,阿拉坦旅館的天井和後院,是年輕攝影家拿作品向前輩請教,以及出版商、經紀人和美術館長來這裡發掘新人的場所。這時的阿拉坦旅館,每天就像市集一樣地好不熱鬧。麥庫林每天用過早餐後就會消失一整天,看來是想躲開一撥接一撥的人

潮。麥庫林是當代最有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三十年來先後拍過賽普路斯、越南、柬埔寨、剛果、比亞法拉、以色列、北愛爾蘭各地的戰事。在拍攝黎巴嫩薩巴和夏提拉兩處大屠殺後,決定不再拍攝戰爭,而改拍風景。這年的攝影節,麥庫林有一個大型回顧展,兩百多張照片佔滿了四個展覽廳。一進門就是叫人觸目驚心的影像:一個孟家拉男人和他的子女圍在死於瘧疾的妻子身旁絕望地哀號;抱著嬰兒的土耳其婦人為死於內戰的丈夫痛哭;非洲叢林裡四位戰士,由於沒有擔架,只能分別提著重傷的同袍的四肢趕去就醫;比法利亞野戰醫院的三位傷兵;兩位缺了腿、一位沒了雙眼;剛斷氣的越共士兵,身邊地上散落著一攤從皮夾裡掉出來的親人照片……。這些照片充滿著悲

慘和死亡,令人無法正視,只覺得胸口越來越沈重……。就在忍耐已達極限時,那些慘絕人寰的景象突然沒有了,換上的是麥庫林近年來拍的英國鄉村風景,以及他家裡擺設的花卉。展覽顯示他在關照世界各個角落的苦難後,回到自己的家園。他渴望和平、渴望寧靜,在自己內心的方寸之間找到一片淨土。對這種改變,他曾經坦言:『我為媒體工作,這就意味著我擺佈別人的感情,剝削別人對不幸、痛苦的反應,而同時我自己也被擺佈;所以我覺得從各方面來說,我都有罪。對宗教, 我有罪,對那些無助的人,我也深受良心譴責。當我行囊裡帶著拍好的底片,安全離去時,他們在飢餓和戰火邊緣等死。我沒辦法再承受這種罪惡感,我不願意再一直對自己說:『這個人不是

我殺的,不是我讓這個孩子餓死。』我要拍風景和花朵,我要活在和平裡。』那天,法國大富豪霍夫曼夫婦邀請一百多位攝影節的貴賓到他家牧場舉行盛大的露天午宴。除了有牧童現場表演捉牛、屠牛、烤牛之外,還有一個吉普賽的樂隊和舞女表演助興。女郎熱情地邀請來賓共舞時,不知怎地挑中了麥庫林。他手足無措,尷尬無比地站起來,在大家的起鬨下,把兩隻手臂擺動了幾下;與其說是跳舞,還不如說是求饒。那時我不禁想起麥庫林的另一句話:『和平的日子不容易。我以前習慣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一年經歷四、五個戰爭。對我來說,正常生活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看來,他的下半輩子還是會帶著他的原罪過下去。」事隔十五年的今天,當我看到《不理性的行為

》中文版付梓前的初樣時,所受到的震撼程度超過當時。因為這本書鉅細靡遺地顯露了他心靈底層的煎熬,文字的水平甚至超過許多當代頗負盛名的文學家,只因他的每一句話都是親身的體驗,毫無憑空撰想。攝影家的目擊經驗提供了鮮活的臨場感,以及作者掌握文字的準確度。他在說的時候讓我們觸到,在寫的時候讓我們看到,在反省的時候讓我們內疚。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我所讀過的最動人的懺悔錄之一。書名雖是《不理性的行為》,可是唐.麥庫林寫這本書的方式卻是非常理性的。他一點都不想煽情,只是讓讀者眼睜睜地看到這個時代的人類如何自我造孽、自我毀滅。他在貝魯特造訪一所精神病院時,整個醫院正在遭受猛烈的炮擊,鏡頭前的一位年紀大而莊重的

病人彷彿在質問著整個的人類文明:「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那些精神正常的人都失去良心啦?」拍過這位病人不久後,唐.麥庫林不再拍戰爭了。然而,他接著又置身於另一個煩惱與痛苦的深淵:「我做了一件我痛苦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現在覺得那也是我做過的最邪惡的一件事,它傷害我的程度不亞於看著我的父親過世。我離開我的家人,開始和拉蘭同居。在那種情況下,沒有誰是快樂的。我必須選擇放棄拉蘭或放棄我的家人。但是我覺得我別無選擇,即使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都在我們家的門口哭泣。我在黑暗中沿著M11公路開車到倫敦,忍住不回頭看。」見證過世上無數的苦難與不幸,親情與家庭卻帶給麥庫林更大的心靈負擔。可見地獄並不是外界環境,而是

在自己的心中。「在內心裡,我是個失去身分認同的人。我所有的訓練都是向外尋找,掃描地平線上的新故事做報導。忽然向內心世界探索,那裡頭潛伏著古老的黑暗,和我破裂的婚姻帶來的新愧疚感。」對我而言,唐.麥庫林是位真正而且完全的攝影家,因為他是走進暗房,自己放照片的人。他對暗房工作的描述深獲我心:「我在暗房時不喜歡走出來進到光線中,我喜歡黑暗的連貫性。那使我感覺安全。暗房是非常適合人待的地方。它是個子宮。我覺得在那裡面有我需要的一切。我的心靈,我的情緒,我的激情,我的藥水,我的相紙,我的底片,和我的方向。在暗房裡,我是個完整的我。」然而,在一九八七年七月的一個可愛的日子裡,從暗房出來的麥庫林走入光線,接

了一個電話。他的妻子因腦瘤而病倒,並在接受手術後很短的時間內不治身亡。愛人拉蘭也跟他分手了。兒子保羅跟兒媳新婚不久便彼此離得遠遠的。另一個兒子亞力山大有時會與他同住,但大多時候,他只有跟照片檔案中無數的鬼魂共處。本書的結尾是這樣的:「我的文件櫃裡的鬼魂有時候似乎會跑出來嚇我,那些死於所有的那些戰爭的鬼魂,特別是那個白化症男孩。如今,在最後一次與生命撞擊之後,那裡面也有我所愛的人的鬼魂。藉著這本書,或許他們可以獲得自由。」這是唐.麥庫林的祈禱,也是讀者的祈禱。但願這本書的出版,也能讓作者自己的心靈得到自由。 推薦序二 郭力昕政大廣電系 做為上個世紀後半期全世界最有名的戰地攝影師,Don McCu

llin的一生,大約都在以攝影見證「黑暗之心」(Hearts of Darkness)、並且「與鬼魅共枕」(Sleeping with Ghosts)。這也是他的兩本攝影集的書名。McCullin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全身而退,但是無法擺脫精神上的夢魘糾纏,無論來自戰地的亡魂、或者私人生活領域。讀McCullin的回憶錄,讓我再一次溫習了他在出版《與鬼魅共枕》時的一些陳述;但在這本回憶錄裡,他陳述得更詳盡、更坦白,令人無言。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戰地攝影家傳記,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位極為傑出的攝影師,如何堅持其原則而成為一種專業典範;如何成為英雄,又如何在這種英雄主義裡,誠實地發現了自己匱乏、荒蕪的

生命風景。 譯序         包括我在內,我想對於很多攝影工作者來說,唐.麥庫林的攝影作品極具啟發性,他的攝影生涯更是不可思議的傳奇故事。就像他謙虛地說道,很多比他偉大的攝影師好友,像羅伯.卡帕,愛迪.亞當思等等巨匠,都死在戰場上,他比他們厲害的大概只是活得比他們久。他覺得,或許是受到神的眷顧吧,他經歷了無數次生死關頭,每次都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死?為什麼是我身邊這些同事、好友、或士兵?他也常問自己,好運到頭了吧,就是這一次了吧?而1935年出生的他,如今已七十多歲了,還忙著出書、展覽、救助……        《不理性行為》在1992年初版,獲得極大好評,到了十年後還在再版,做為攝影記者的自

傳,這也是相當獨特的。與其說這是談論新聞攝影或是戰地攝影的專門書,還不如說這是見證近半個世紀世界各地戰禍與災難的記者的肺腑之言:他對於人類苦難的不平而鳴與自己生命歷程的真誠記錄與剖析,沒有受限於大英帝國主流媒體的強權觀點,也不逃避良心的折磨,這是這本自傳讓我不捨釋手的緣故。        「英雄不怕出身低」用在麥庫林身上再適當也不過了。他在倫敦北邊最糟糕的芬士貝里公園區長大,玩伴與同學多數是所謂的不良少年,家境貧寒的他幸好有慈愛溫柔的父親和強悍但講理的母親,才沒淪落到感化院或監獄裡,但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同情弱者與鄙視強權的人道精神,還有更重要的,在困境中甚至絕境中求生存的本事。他的成名作即

是拍攝幫派小角色、也是他的童年夥伴,有點意外地被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刊登出來(1959),才開始他的新聞攝影生涯-如果要他到報社低頭哈腰謀職,他可沒那個臉皮,世上也少了一位偉大的攝影家。        他第一件戰地攝影差事是到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採訪種族衝突,看到無辜百姓莫名地倒在血泊中,他從那個新婚妻子的淚水領悟戰爭的本質:政客野心殘害士兵與百姓。那套照片為他贏得1964年的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那筆獎金讓他為辛勞半輩子的母親和美麗的妻子搬離貧民區。        1968年他轉到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擔任海外特派員的攝影記者,到1984年與併購泰晤士報系的

媒體大亨梅鐸起衝突離職,他的戰地攝影採訪幾乎涵蓋了二戰後主要的軍事衝突,從六日戰爭、以巴衝突、比夫拉獨立戰爭、越戰、柬埔寨、薩爾瓦多、烏干達、北愛爾蘭衝突…,最著名的幾幅作品已經是世紀經典:被炮擊嚇傻了的美國大兵、骨瘦如柴的白化症非洲戰爭孤兒、向北愛爾蘭老百姓衝鋒的英國軍隊、在巴勒斯坦少女屍體前彈奏曼陀林的基督教民兵…戰火與受傷沒讓他流淚,目睹同事尼克.托馬林死在戈蘭高地、東巴基斯坦那個死在救護站的母親、乃至於妻子的病逝,都讓他悲痛飲泣。尤其是他描寫妻子因自己的外遇而飲憾去世的經過,讓人忍不住跟著他哽咽落淚。我訪談過多位台灣的著名攝影家,很少人能夠如此這麼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世界,即便大家都知道

那是創作的重要動力與要素。大概是布列松說的吧,愛上他們才能拍好他們。        當然這十多萬個中文字的精彩內容無法在短短的序文內做完整的介紹,對於麥庫林這樣沒顯赫家世、沒上過大學、沒有「專業訓練」的攝影家,大概可以印證《人間雜誌》創辦人陳映真先生二十幾年跟我們這些小夥子說的:「攝影我不懂,多到生活現場,多向人民學習吧。」(如今麥庫林早已克服喪妻傷慟,再娶後家庭生活美滿愉快。在此也祝福陳先生早日康復。)        對了,麥庫林最大的挫敗經驗是1982年的福克蘭戰役,英國政府知道他的照片有多犀利,無論他如何想方設法都不讓他跟去。當然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美國英國兩次入侵伊拉克是如何嚴格箝制新聞

自由了,或許從此再也沒有哪一張照片可以制止哪一場不正義的戰爭了。         翻譯此書最大的收穫,是重新檢討自己疏懶散漫的二十幾年攝影採訪經歷,也仔細想想麥庫林等大師的報導攝影傳統還能激勵自己為人民做些什麼,在還有力氣拍照、還不覺得報導攝影已死的今日。        翻譯過程中閱讀的樂趣常常讓我疏忽了中文語意與語法的恰當與順暢,感謝共和國出版公司責任編輯賴淑玲小姐的細緻提醒與辛勞。對於新聞攝影,尤其是戰地攝影領域,我沒有什麼實際採訪經驗,多有謬誤尚請不吝指正。                                                                  

2007.11.20 李文吉於北投家中 銘謝 在眾多幫我打開生命窄門、走向寬廣世界的友人當中,我該感謝《觀察家報》的圖片編輯布萊恩.康貝爾,是他最先派我到戰地;自由記者菲利普.瓊斯.葛里菲斯,他在我初出道時鼓勵我,並教我許多事情;幫我的作品在美國做宣傳的康尼爾.卡帕;馬克.霍華斯-布斯,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美術館為我策展;馬克.山德,我最喜歡的旅行夥伴與朋友,他在我結束戰地採訪後陪我一同度過多次危險。 多虧許多同事與朋友慷慨協助,提升這本書的深度與正確性,歷經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困難,協助挖掘記憶裡我們一同經歷的事件細節,或是提供他們的看法,使我免除一己偏見。我向被我不小心遺漏的任何人致歉,並對

以下諸位致上最衷心的謝意:大衛.布倫笛、東尼.克里夫頓、彼得.克魯克斯頓、杭特.戴維斯、約納森.丁伯白、彼得.當恩、哈利.伊文思、詹姆斯.福克斯、法蘭克.赫曼、麥可.赫爾、伊安.傑克、菲利普.傑考生、大衛.金恩、菲利普.奈特列、約翰.勒卡雷、大衛.雷奇、諾曼.路易斯、馬格納斯.林克雷特、卡爾.麥克里斯托、馬丁.梅瑞迪斯、亞力克斯.米契爾、布萊恩.莫納漢、艾瑞克.紐比、麥可.尼可生、艾德娜.歐布萊恩、彼得.普林格、麥可.藍德、墨瑞.塞爾、威廉.莎克羅斯、柯林.辛普森、高福瑞.史密斯、莎莉.索米絲、安東尼.泰瑞、布萊恩.華頓與法蘭西斯.溫德漢。 尼克.威勒、可里夫.林普金和羅傑.庫伯很慷慨地讓我使

用他們的照片。除了我自己的照片,我也擅自使用一些朋友送我的照片,令我傷感的是,他們已經不在世上,無法徵得他們的同意。 我特別需要向幾個朋友至上莫大的感激:路易斯.契斯特耐心且用心地給我的生命帶來一些秩序與方向,林.歐文在我撰文過程提供不懈的協助。 我更要特別感謝東尼.柯威爾,我在開普出版公司的編輯,他讓這一切得以實現。   前言 《不合理的行為》出版至今已有好幾年,而坦白說,這本書引起的反響,真的令我非常驚訝。我原以為發表我個人生命裡的事件有助於驅散一些惡魔,然而,我留給自己的卻是背叛美麗的妻子與家人所引起的痛苦與愧疚。但如今,過了十二年後,我非常快樂。現在我有四個可愛的孫子和一位可愛的女士陪

伴。 我還是十足的攝影師,拍攝各式各樣的案子。我在法國辦過三次大型展覽,謝天謝地,攝影在法國還很被人看重。去年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我策劃了一場大型展覽,以非洲南部的愛滋病危機為主題。我最近出版三本新書,還正在進行有關衣索匹亞南部部落的新計畫,那很令人振奮。 所以我好像終於能夠重拾生命意趣。至於未來,我想繼續工作, 特別是設法對這個變動不經的世界多保留點彈性。 唐.麥庫林山默塞二○○二年三月 下文摘錄自第9章〈首次試煉〉。作者出第一次戰地任務。當時塞浦勒斯已獨立,境內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的關係破裂。作者初試啼聲所拍的照片,為他贏得當時攝影記者的最高榮譽「世界新聞攝影獎」。戰場一轉移,我就跟

著往這兒跑,往那兒跑,到處跑。我繃緊了神經,感覺到自己完全被猛烈的戰況給圍住,肩上扛著沉重的責任感──作為現場唯一的記者,我一定要把眼前的事記錄下來,傳到全世界。我從這條街跑到那條街,設法不漏掉每幅重要畫面,並想辦法盡量靠近。結果是,我捲入了記者(尤其是拿相機的記者)絕對不願意面對的處境中。我有幾張照片是在狙擊手的射程內拍到的。那實在很瘋狂。戰鬥持續一整天,我覺得好像過了一輩子那麼久。在某條街上,我看到收容無辜居民的電影院遭到猛烈射擊。我看到有人誤入戰場(這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跑進街角的商店。有些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有個老婦人困在交戰雙方的火網中,旋即倒地,一個老人出來救她,我想是她先生

,那看起來有如她只是帶著菜籃子跌了一跤。她躺在血泊中,而他也被同一個狙擊手射中,倒在她身邊。我看到婦人頂著床墊擋子彈跑來跑去,就像她們戴著頭巾躲雨。我心驚膽戰地看到一棟建築物抵擋不住戰火,裡頭防守的土耳其兵與居民如洪水湧出。婦女和兒童也開始跑了出來。我記得自己放下相機,衝過火線,把一個三歲小孩抱到安全的地方,他母親在他身旁尖叫。幾年後,我發展出一套守則,好在戰場上把自己拉回去拍照。但當天工作時,我沒有理論可循,一切全憑直覺。我了解塞浦勒斯衝突的部分起因,也想藉由那張槍手照片表現出來。那只是東地中海地區大鬍子式、半黑道的種族仇殺暗流,或人們所說的男子氣概。在這裡,情況非黑即白,只有情緒上的事實,

沒有值得懷疑的灰色地帶,或需要考量、同情的問題。這種易受挑動、以侵略與復仇自豪的男性驕傲與尊嚴,原本就已一觸即發,如今全都在豔陽的熾熱中付諸行動。然而,跟那場槍戰比起來,更令我永誌難忘的是我與戰爭大屠殺的首次平靜相遇。事情發生在一座土耳其小村落,名為阿伊歐斯-索左梅諾斯,離尼科西亞約十五哩,裡頭都是石屋與泥屋。我在村落外下車時,看到牧民正把牲畜趕出村子放牧,四周非常安靜。我拍到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大約十八歲,戴著頭巾,手上拿著雙管散彈槍。她莊嚴地走開,頭抬得高高的。我聽到遠處的哭聲,也聞到燒焦味。我察覺出附近有人死了。我聽到人聲,便爬上小丘找人。幾個英國士兵站在一輛裝甲車旁,我走上前去說「嗨,嗨

」,彷彿我是在山默塞鄉間散步後遇到他們。其中一個士兵說:「早,想看看死人嗎,兄弟?那邊有一個。被散彈槍打中臉,不是很好看。」我心想,天啊,我有膽子面對這個狀況嗎?我走到那人腳前。他雙腳張開,而我的眼睛順著他的身體看到他的臉,殘存的臉。我看到深棕色的眼睛直瞪著,有如看著天空。我回想起父親過世時。我心想,死亡就是這樣。我心想,這很糟,但還不算太糟,我還可以忍受。

北部某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計畫對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

為了解決北投區長的問題,作者陳羿行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為針對北投區長者安排12周的健康促進活動,評估其健康生活品質的變化,了解短期的健康促進活動對於年長者的健康生活品質有何影響,進而探討這些健康促進活動的價值與可行性。方法:工作人員協助參與活動的居民,以自填問卷量表的方式,評估參與者參與前後的健康生活品質差異性,屬於橫斷式,非隨機的取樣方式,無對照組設計。蒐集所有參與者的基本資料與SF-36健康生活品質量表分數,再以SPSS統計工具,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結果: 取得99位參與者的問卷前後測資料,從問卷中得到個人基本資料、個人健康狀態及健康生活品質分數。分析後基本特質中的年齡、婚姻狀態、教育程度會對健康生活品質造成有意義的差異。有無慢性

身體疾病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的健康生活品質也是有顯著差異。本研究進行的健康樂活課程也促使生活品質的多個面向呈現有意義的提升。結論:經過12周的健康樂活課程,可使社區居民特別是年長者的健康生活品質達到有意義的改善,值得在社區中持續推展,也可再評估更長期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