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捷運站月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山醫學大學 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白佳原所指導 黃尹希的 台灣公共運輸系統室內空氣品質研究與改善 (2017),提出北投捷運站月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運輸、室內空氣品質、室外空氣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景觀學研究所 連振佑所指導 陳柏翰的 文化資產地景再生的溝通決策過程研究──以新北投車站重組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新北投車站、文化資產、文化地景、地景再生、溝通、決策過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投捷運站月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投捷運站月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公共運輸系統室內空氣品質研究與改善

為了解決北投捷運站月台的問題,作者黃尹希 這樣論述:

因為各種空氣汙染物而產生的病態大樓症候群總是困擾著我們的健康,且公共運輸是民眾除了建築物室內空間以外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因此本研究針對台灣公共運輸,包括高鐵、台鐵、公車及捷運,進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懸浮微粒、甲醛、臭氧、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空氣檢測,並使用變異數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學生T檢定(Student''s t-test)及Pearson相關係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高鐵之偵測在月台、商務車廂之懸浮微粒較高,而高鐵在人較多的尖峰時段車廂亦會有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台鐵之偵測結果顯示,其在火車站車廂內之懸浮微粒濃度與二氧化碳濃

度皆為最高,其中又以自強號的空氣品質最差。捷運之偵測結果顯示,大廳之懸浮微粒濃度最高,且人潮眾多的路線會產生較差的空氣品質,例如:淡水信義線、文湖線等。公車之偵測結果顯示,公車亭之懸浮微粒濃度最高,在公車車廂內則是二氧化碳濃度較高,且不論在高鐵、台鐵、捷運、公車之車廂的懸浮微粒,均會受到車廂人數多寡影響。建議公共運輸設置空氣清淨系統,並設有控制面板以調整流動率,使空氣能夠得到有效過濾,可使用具備高效率濾網(HEPA filter),以達到過濾空氣中汙染物之效果。此外,因運輸工具之懸浮微粒濃度亦與車廂人數有緊密的關聯,建議可採用月台車廂人數監控系統,平均各車廂的人數,以免造成個別車廂空氣品質較差

的情況。本研究亦建議民眾可提升對公共運輸空氣品質之危害防制認知及行為,以公共運輸之空氣品質狀況以做好自我防護。

文化資產地景再生的溝通決策過程研究──以新北投車站重組為例

為了解決北投捷運站月台的問題,作者陳柏翰 這樣論述:

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中,隨著各種原因多半的文化資產(或有潛力成為文化資產者)無法原地保存,而面臨拆除或異地保存的命運。新北投車站的例子反而是成為少有「經過異地保存之後,能再次回到『家鄉』」的案例,在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中有寶貴的價值。然而對地景再生的認知差異,各利害關係人爭辯「回家」與「回原址」的重建位置,因此有需要開啟一連串的溝通。本研究透過參與式觀察法,進行新北投車站原址微調方案的相關行動研究,並整理出:會面、網路、活動、道具,等四類有效的溝通方式,且分別的做法各有其達到的溝通目的與成效:「會面」通常能使案件有效被討論,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成為會面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網路」在資訊

傳達上相當有效,同時透過留言的方式會留下討論過程,但是對於不認同的民眾,除了在下留言之外,通常會選擇尊重言論自由而不會進行回覆,因此有可能變成「曲高和寡、孤掌難鳴」的情況。「活動」做為溝通的方式時,活動的安排十分重要,如何讓溝通過程呈現理性是溝通成效的關鍵。「道具」能避免誤會,也能讓彼此對案件的理解拉近至對等的情況,在資訊對等下進行的討論會更加有效。並且透過深入訪談法與文本分析法輔佐研究之客觀,討論出本研究認為:「沒有良好的溝通對話,就不存在有效的參與」,而在新北投車站的案例當中,最終的決策並沒有盡到資訊對稱的開放、沒有發揮有效的溝通對話,便以「象徵性」參與的方式進行決策。本研究發現,地景再生

的認知不同,成為在不同階段的討論上沒有共識的地方,進而轉向於文化資產與交通衝擊上的爭辯,並且落於不同方案所可能形成之缺點的指責,逐漸忘卻車站返鄉重組的美意與理性討論的可能,反而型塑成「北投人」與「非北投人」的區分,影響最終方案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