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人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北韓人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LauraSecor寫的 伊朗的靈魂:革命、反美、神權政府,1979年後伊朗知識分子的掙扎與奮鬥 和KateBrown的 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國境警察學系碩士班 高佩珊所指導 陳韋儒的 美國對北韓政策之研究 (2009-2020年) (2020),提出北韓人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正恩、歐巴馬、川普、美國-北韓關係、北韓核危機。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韓國語文學系 扈貞煥所指導 林靜苡的 脫北者相關政策與衍生問題研究-以中國、韓國為中心- (2020),提出因為有 北韓、脫北者、脫北者政策、脫北者問題、社會適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韓人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韓人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伊朗的靈魂:革命、反美、神權政府,1979年後伊朗知識分子的掙扎與奮鬥

為了解決北韓人民的問題,作者LauraSecor 這樣論述:

伊朗,曾經的波斯霸主、伊斯蘭世界中心, 近年卻被指控為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   1979年革命後,從世俗政府走向神權統治,從親美走向反美, 近年更因核協議與勢力擴張受國際關注, 究竟伊朗人民在想什麼,又真的想往哪裡去?     1979年伊朗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一夕之間從親美的世俗國家變身成西方國家眼中保守封閉、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有人說,這是美國刻意操弄的刻板印象,但為何伊朗國內卻有許多不滿的聲音?本書作者親訪伊朗的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重述伊朗革命後四十年的歷史。帶領讀者一起探索,這些宗教思想家、政治人物、文人、記者、社會運動份子和一般民眾,用盡全力思索,不顧一切奮力與自

身政府對抗,究竟是為了換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伊朗專家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崔進揆(中興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專文介紹伊朗政治制度與美伊關係二十年 ◎《我們最幸福》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紐約時報》傳奇書評人角谷美智子盛讚   ◇伊朗如何從親美到反美? 伊朗曾是中東最西化、親美的國家,但在開放自由的表象背後,卻是英美的政治干預與經濟剝削,當伊朗人過著貧苦的生活。為了趕走外來勢力、改變國家,1979年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勒維王朝,極度反美的領導人何梅尼上台。不久,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使美國與伊朗正式決裂,伊朗就此走向國際孤立,經濟封鎖之路。   ◇神的統治之下為何

不是樂土? 1979年伊朗革命後,建立起現代世界罕見的神權國家。以伊斯蘭教士為主的「法基赫」成為世俗政府背後的決策力量。在他們的主導下,一度男性必須蓄鬍來證明自己的信仰,女性則都得戴上頭巾,革命前的比基尼海灘已成遙遠的過去。社會杜絕來自西方娛樂,年輕男女並肩而行就可能遭遇盤問。此外,1980年代起伊朗更多次投入戰局,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讓伊朗青年在伊拉克前線流乾了鮮血,經濟也走向混亂局面。   ◇天堂在哪裡? 面對國際的孤立、經濟的困境,有人認為伊朗若要晉身為已開發國家必須採納西方價值,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與伊斯蘭傳統要求信眾的克制,似乎又背道而馳。對政府的不滿、該選擇哪條路線前進,都是伊朗知

識分子不斷苦思的問題。雖然,他們自認「沒有任何人試圖推翻伊斯蘭共和國」,但伊朗政府卻以反美為武器對這些「異議分子」監視、盤查、拷問,或以通敵罪名入獄。而這些異議分子確實也受到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支持,外界以聲援他們來打擊伊朗政府。可以說,不論革命前或革命後,伊朗仍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   本書將以這些「異議分子」為主角,重看伊朗近40年的歷史,深入了解伊朗人所追求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這不只是他們的個人故事,更是一個國家及其人民努力尋求改變的過程。今日的伊朗也許不是個快樂的天堂,但那些為了國家努力的個人,卻值得我們致以敬意。   ◎專業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說說伊朗創辦人 莊德仁     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台師大歷史所博士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各方讚譽 凡是把伊朗想成鐵板一塊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到令人恐懼的諷刺漫畫背後的世界。這是部審慎報導的思想史,但不只如此。席科爾無懼於描述革命共和國的殘暴,而最重要的是,整本書透顯出知識分子的熱情與承諾所散發的光芒。──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   席科爾描述的伊朗故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但

對我們來說,這當中也蘊含著警告:不要踐踏這片土地,等待來春降臨之時,你將無力阻擋新生的力量。──《新共和》   席科爾窺視這個維持了數十年的複雜神權政治體制「黑箱」,她的作品必將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紐約文化網站「風味線」   一部介紹伊朗文化與伊朗知識分子的作品,伊朗知識分子敢於對伊斯蘭共和國統治者做出意識形態挑戰,整個過程令人毛骨悚然。──上架提示出版社書評   揭露事實,而這些事實往往令人感到震驚……作者記錄了當局血腥鎮壓與民眾奮勇抵抗的真相,發人深省。──《科克斯書評》   這部令人身歷其境的思想史……提供了理解過去四十年伊朗政治思想的堅實基礎,正是這些政治思想在伊朗這個複雜而迷人的

國度激起了各式各樣的政治行動。    ──《出版者週刊》   這是首度有作品將焦點放在統治者以外的個人身上,這些焦慮而充滿決心的知識分子試圖推動政治變革,甚至連他們自己也被改變,他們最渴望的是恢復與保存伊朗的尊嚴,還有他們自己的。──阿扎爾‧納菲西,《在德黑蘭讀羅莉塔》與《想像的共和國》作者。

北韓人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9日是北韓「人民政權創建日」,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國慶日。北韓照例舉行閱兵,不過這次選在夜間,受校部隊主力來自工農赤衛軍,因此沒有大型的彈道飛彈等武器亮相。行列中也出現身穿化學防護衣的隊伍,北韓官媒表示,要凸顯全民動員加強防疫。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422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美國對北韓政策之研究 (2009-2020年)

為了解決北韓人民的問題,作者陳韋儒 這樣論述:

目錄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6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0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名詞解釋 12第五節 研究章節架構與研究步驟 24第二章 北韓核計畫發展 27第一節 北韓核計畫發展背景 27第二節 金正日時期 (1994-2011年) 45第三節 金正恩時期 (2011年至今) 73第四節 小結 102第三章 美國對北韓政策分析 104第一節 美國對北韓政策回顧 106第二節 歐巴馬政府對北韓政策 121第三節 川普政府對北韓政策 141第四節 小結 177第四章 美國處理北韓核危機之思維與政策 179第一節 美國與北韓安全議題博弈 179第

二節 「川金會」後情勢發展 223第三節 未來發展情勢預判 246第四節 小結 253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55第一節 結論 255第二節 研究建議 265參考文獻 267貳、中文部分 267貳、中文部分 290附錄─北韓研發核武與彈道導彈大事記 308

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

為了解決北韓人民的問題,作者KateBrown 這樣論述:

來自反烏托邦的報導,充滿哀愁又引人入勝 獲獎無數的歷史學家寫下未忘之地的歷史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2016年最佳圖書     「衛兵打開行李箱,往裡頭瞧了瞧,關上行李箱,檢查我們的傳真許可文件,然後揮揮手,讓我們進入車諾比隔離區。我關心車諾比隔離區近十年,卻到了這個時候才得以進入一窺究竟。我想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79年的電影《潛行者》(Stalker)禁區(the Zone)裡的荒涼景象。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及我的想像裡,禁區四處可見生鏽的工廠廠房、倒塌的電話線與被陰暗森林占據的建築物。除了人煙稀少、設下重重障礙與衛兵把守,禁區

還散發著一股神祕而致命的力量,威脅要殺害暴露者的子孫,或讓他們出現突變。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裡,潛行者為了賺取一小筆錢,祕密帶領冒險者進入禁區,想揭露其中的謎團。他們在夜色與濃霧的掩護下潛入,在傾頹的工業廢墟間躲避子彈。」     凱特.布朗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歷史學家,也是作家與旅行家。她認為,「歷史學家能親自走一趟自己研究的地方,真正體會自己論文的主題,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歷史作品。」在《惡托邦記》裡,她進行一場令人驚訝且不尋常的田野之旅,前往遭忽視或抹滅的邊緣地帶,探究這些地方的歷史。      她漫遊車諾比隔離區,先是在網路上,之後親自前往。她想知道現實與虛擬何者才是真正的偽造。她來到西雅圖一

家飯店的地下室,檢視1942年日裔美國人被送往監禁營途中存放在地下室的個人物品。在烏克蘭的烏曼,她躲在樹上,觀看只有哈西迪猶太男性才能參加的猶太新年慶典。在俄羅斯烏拉山脈南部,她與克什特姆小鎮居民談話,當地不可見的輻射汙染物正神秘地讓生活陷入困境。最後,她回到出生地,中西部工業鐵鏽帶的伊利諾州埃爾金,考察懷「鏽」情緒的興起與自身的成長經驗,如何開啟她對現代主義荒原的探索。      布朗在本書開頭寫道:「在前往故事發生地旅行的二十年間,我遊遍部分東歐、中亞與美國西部。不知不覺地,我竟成為一名專業的災難觀光客。在撰寫歷史的過程中,我歷經一連串現代主義的荒原,一個比一個惡名遠播,一個比一個孤寂淒涼

。」多年來她造訪的地方都不是旅遊勝地,而是所謂的「惡托邦」(dystopia),即被遺忘了的,甚至刻意被遺忘的厭惡之地。     《惡托邦記》帶領讀者來到這些非典型的現場,有力而動人地描述被消音、破壞或汙染的地方歷史。在講述這些過去無人知曉的故事時,布朗也檢視地方的形成與消亡,以及那些仍繼續住在乏人問津、脆弱地貌上人們的生活。   好評推薦     「充滿哀愁卻又引人入勝,布朗前往世界上最偏遠與最脆弱的目的地的旅程,讓我們得以探索地方與記憶的意義,從而微妙地再次發展出探索的技巧。《惡托邦記》是一部打動人心的重要作品。」──阿拉斯泰爾.邦奈特(Alastair Bonnett),《難以駕馭之地》

(Unruly Places: Lost Spaces, Secret Cities, and Other Inscrutable Geographies)作者     「布朗是極富想像力的歷史學家:她是一名學者、作家與旅行家,她迫使我們把極糟糕的狀況視為機會,把空蕩蕩看成是另一種繁榮。對於地方的現代性命運有興趣的人──特別是在一些現代性原本扮演著核心角色的地方──都應該閱讀《惡托邦記》。這本書也是探討意義構成的藝術與科學的一系列論文集:何時該去檔案館與何時該忽略它們,如何凝聽與嗅聞一個地方,為什麼我們在撰寫關於別人過去的故事時,最後卻像是在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查爾斯.金(Charles

King),《敖得薩:夢想城市的天才與死亡》(Odessa: Genius and Death in a City of Dreams)作者     「流暢、一針見血、深具說服力且絕無冷場。」──《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布朗的作品駕輕就熟地跨越個人旅行見聞與學院研究之間的界線。她的論文從被戰爭撕裂的中亞地區一躍來到西雅圖被人遺忘的飯店地下室。布朗認為,歷史學家能親自走一趟自己研究的地方,真正體會自己論文的主題,一定能寫出更好的歷史作品。」──《書架新訊》(Shelf Awareness)     「布朗是歷史學家,也是旅行者。……對布朗來說,光是研究一個地方

、重製已經發表的照片還不夠。身體力行與寫作者親自體會才是貫串全書的主軸。布朗認為歷史不應該局限在印刷紀綠、檔案與官方記載上,她主張歷史學家必須探求那些無法被謄抄校對的歷史。而為了探求這種歷史,歷史學家就必須親臨現場。布朗寫道:『本書的基本前提是,旅行可以是一種協商形式,是對確然無疑之事與信念的闡明,是對過去的重新蒐集。』」──《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歷史學家花很多時間待在檔案館與圖書館裡。但文獻通常無法呈現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或故事遭到刻意掩蓋的人。為了挖掘這些人的故事,身為歷史學家與災難觀光客的布朗,冒險進入各式各樣的荒原。《惡托邦

記》令人信服地記錄那些從過去到現在生活在邊緣的人們。」──《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惡托邦記》是一本傑出的作品,這本書不僅介紹了幾個吸引人的地方,也結合了最好的歷史分析與旅行文學。儘管書中帶著一股淡淡的哀愁,但在憂鬱中仍讓人存有願景,這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歷史學家凱特.布朗《惡托邦記》深刻呈現『廢墟攝影』的美感,記錄這些在文化或經濟急遽變化下遭到遺棄或衰敗的地方。布朗並未埋首圖書館裡仔細研讀第一手的史料文獻,而是親身前往烏克蘭的烏曼、蒙大拿州的比靈斯這些地方探查,反烏托邦的故事

就迴盪在那片土地以及居住在上面的人身上……布朗每一篇論文都深具吸引力,彙整起來構成了龐大的故事內容,顯示地方訴說著過去一直未被講述的故事。」──《流行事》(PopMatters)

脫北者相關政策與衍生問題研究-以中國、韓國為中心-

為了解決北韓人民的問題,作者林靜苡 這樣論述:

北韓,是當今少數封閉又集權的獨裁國家。1990年代,北韓經濟瀕臨崩盤,中央配給制失衡,許多北韓人為了維持生計出走北韓,成為了「脫北者」。而首當其衝的即為中國,因為語言及與北韓相鄰的地理因素,而成為脫北者的首選,致使中國被迫面對大量脫北者。滯留在中國的脫北者面臨被強制遣返的危機,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治安問題。選擇經由中國前往第三國尋求其他途徑進入韓國的脫北者亦不在少數,在脫北的過程中,脫北者衍生的種種問題影響其出入之相關國家,而相關國家的種種應對措施受到國際間各組織關注,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南韓政府為脫北者制定相關法律,提供多項福利政策,2005年政策方向從「保護」轉向「自力更生」。雖然脫北者有政

府給予的援助,但南韓與北韓制度、文化、社會的極端差異使脫北者不被認同,南韓社會的忽略和歧視更是令脫北者難以融入其中。現行脫北者相關政策的盲點,使得脫北者無法及時獲得合宜的協助與支持,衍伸成社會悲歌。因此,南韓政府也重新審視當前的脫北者相關政策、社福措施,並對於相關問題一同進行商討與應對。脫北者就像飛蛾撲火,撲著象徵自由的燈火,代價是數不盡的犧牲和夢想的破滅,脫北者的悲慘遭遇使得這個獨特的群體受到國際的矚目。不管是在中國、蒙古、東南亞國家,還是在南韓,「活下去」一直是脫北者的心中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