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科大 校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北 科大 校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麗玲寫的 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和李俊明,李翠卿,謝其濬,傅瑋瓊,沈勤譽,王胤筠的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20個與台灣共同成長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學校要聞 -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也說明:也將大明重禮讓、守秩序優良校風在澳洲發光發熱。 ... 校風、多元的課程與熱情的文化,留給他們深刻的記憶與回憶。 ... 一台灣師大、台藝大、台科大、北科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林宜玄所指導 廖千詠的 技術型高中家政群學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北 科大 校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技術型高中家政群學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生涯選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 梁福鎮所指導 陳翊萍的 梅貽琦校長學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梅貽琦、校長學、教育行政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 科大 校風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为群众办实事】农学院为学生打造暖心、多元 - 石河子大学則補充: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农学院领导深入学生宿舍走访调研。针对同学们反映的农科楼内自习室和休息角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阅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 科大 校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為了解決北 科大 校風的問題,作者鄭麗玲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隨著台灣社會走向現代化,女性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同的大門向她們打開,於是出現了第一位文學少女、第一位女記者,和第一位女司機。女性的身影出現在學校,她們學習、閱讀,在智識的領域發揮光彩;她們奔跑、游泳,登上台灣第一高峰。穿上方便活動的服裝,開始大步走路、露營,在體育活動中鍛鍊身體。   她們的職業選擇更加多元,對未來的想像也越發豐富,雖然人生旅程上仍有傳統跟現代價值的拉扯,但是在她們眼前的是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這是她們的青春,也是台灣女性的歷史。   集結訪談紀錄、報紙、雜誌、老照片等豐富資料,加上細緻的考據與梳理,鄭麗玲老師這次要帶領讀者,看見20世紀初台灣新女性的誕

生與養成。 本書特色   ◎    第一位文學少女、第一位女記者、台北帝大第一位女學生、第一位女司機、第一位護士,她們是台灣最早的摩登女性。   ◎    走進高等教育的課堂、放開對身體的束縛、進入前所未見的職場,台灣女性的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    有了更多選擇、更多自由,但生活並沒有變得容易,傳統和現代的糾纏仍然是她們要面對的難題,即使如此她們的身影依舊美麗。   ◎    從教育、服裝、讀物、體育、職業等不同領域看女性生活的改變,以及她們踏出自由的第一步。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圖檔授權,豐富的歷史圖像讓人

眼見為憑。 名人推薦   封面影像  李火增(日治時期名攝影師)   專文推薦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鄭麗玲   高雄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專攻台灣史,以日治時期社會、教育為研究主軸。近年來開始發展歷史文化的創意開發與應用,與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共同進行立基於土地,結合歷史與文化的創意發想,開發文創產品。著有《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縣文化中心,1995年8月);《國共戰爭下的悲劇—台灣軍人回憶錄》(台北縣文化中心,1996年8月)、《百年風華  北科校史》(共著 台北科技大學,2008年)、

《台北工業生的回憶》(1-3輯) (台北科技大學,2011年)、《百年風華  台北科大學校史》(共著 台北科技大學,2011年)、《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稻鄉,2012年3月)、《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蔚藍,2015年1月;日文版,創元社,2017年)。   推薦序 序 一、現代教育下的女性圖像 二、纏足與高女——女性社會階層的流動與轉變 ◇女性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 ◇全台最知名的女學生─文學少女黃鳳姿 ◇殘酷的限量版 ◇西川滿和他的限量手工書 ◇藏書票與同人誌 ◇師生伯樂到神仙伴侶  ◇第一位進入台北帝國大學的女性 三、家政女學校 四、洋

服世代 ◇學校制服 ◇少女服裝穿搭術 五、全島中等學生學力調查 ◇男子中等學校英文科 ◇男子中等學校代數科 ◇高等女學校國語科 ◇高等女學校歷史科 六、女學生的書單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楊千鶴的閱讀  ◇青少年的閱讀調查 ◇昭和少女的最愛—《少女の友》雜誌 七、住宿生——中等學校的次文化 八、女性與勞動 ◇女事務員 ◇打字員 ◇女店員 ◇女車掌 ◇列車女孩 ◇職業甘苦談 ◇電姬 ◇產婆 ◇護士 ◇美容師 ◇女給 ◇舞女 ◇女工 ◇編輯與記者 ◇同工不同酬到女性自覺 ◇工作的樂趣? 九、社會運動與女性 ◇土匪婆─葉陶 ◇高雄高女雙璧 ◇台灣共產黨主席─謝雪紅 十、女性與運動 ◇體育課與運動會 ◇游

泳 ◇越野與登山 ◇露營 十一、台灣唯一の婦人家庭雜誌 十二、家計簿、月薪調查 十三、愛情與自由 ◇自由戀愛毒 ◇禁忌之愛 十四、不良少年少女 ◇戰爭與女性形象的僵固 十五、餘音——廚房到書房   自序   這本書撰寫的起心動念,是在《躍動的青春》出版不久。我的學校信箱內躺著一封陌生來信,來信者說明才剛過去不久的農曆新年期間,他那高齡快九十歲的母親在誠品敦南店看到我的書,竟然就站在書店前看了很久,為人子女的當然趕緊買下書,看媽媽在書桌前展讀許久,讓他決定要和作者聯繫。來信的許文龍先生的母親王采月是1945年3月,台南第二高女的畢業生。收到這封信一方面很感動,一方面也很汗顏,書中提到的女

性生活實在太少了。《躍動的青春》完成後就已經在思考是否繼續完成一本以女學生為主題的書,此外,我在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任教,每年指導大學生製作畢業專題,常常和年輕活潑的學子們腦力激盪,我指導學生以王采月女士和她這班日本統治最後一年的台南第二高女同學為主題進行採訪與圖文書創作。因著這個機緣,終於開始這本書的撰寫,2016年初稿成之後,卻因為行政工作繁瑣無法順利修訂,以致延宕迄今。   本書的章節編排,一如之前《躍動的青春  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以主題式章節呈現,章節與章節之間並沒有有機的連結。這是想要跳脫學院式結構嚴整論文,同時日常生活確實也是經常片段呈現,希望以現有資料呈現局部的日治時

期台灣女學生、台灣女性的生活樣態。不過,有些編排還是用了點心思,例如最後一章〈餘音─廚房到書房〉。在過去,一個家的空間分配,廚房總「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是女性的空間,「書房」則是男主人獨享。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對於在父權社會下女性被家庭勞務剝削,沒有足夠物資基礎來進行創作,沒有自己的空間,甚至連一張自己的桌子都沒有的情況,身為女性,她一針見血的指出歷史上許多女性文字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困境:「假如你要寫小說或詩,你一定要有五百英鎊的進帳,同一間門可以上鎖的房間。」最後一章,試圖呈現現代生活空間的演變,書房的門逐漸為女性打開,而且不只是走進去打掃,擁有自己的書

桌也不再是奢望。雖然,在21世紀寸土寸金、房價高漲的台北,一間書房、一間屬於自己可以上鎖的房間,無論是對於男性或女性來說,都可能是非常奢侈的願望;此外,在一個家的空間裡,進廚房的人還是以女性居多。   以一位從20世紀後期活到21世紀的台灣女性的觀點,描繪20世紀前半台灣新時代的女性圖像與歷史。「阮ê青春夢」這個主題,像衝擊在岩石上的浪花打回到自己身上,上一世紀初糾纏著新女性的困惑、難題,有些是政治、社會變遷的共同問題,有些則是女性才會面對的局面。這些衝擊與疑惑,在我們這一代改變了多少,又有哪些新的局面與困頓產生出來?希望本書的描述,我們可以更具體的理解20世紀初,「新女性」出現時的生活樣態

。另一方面也認知到,我們自身的生命史也正在建立21世紀台灣生活史的一部分。   這本書彙集了在此之前許多在台灣女性史、女性文化、文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感謝這些研究者付出心力,讓女性的身影在歷史中越來越清晰。書中豐富的圖片感謝夏門攝影工作室提供授權,我任職的台北科技大學也一貫給予無私的支持。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圖書館,將館內珍藏的日治時期豐富藏書數位化並公開,提供研究者莫大的幫助,使用授權上也很親民便利,是近年台灣歷史圖像能越來越豐富,並普及推廣的一大推手。更要感謝的是2015年拜訪多位台南第二高女的學姊們,王采月女士、黃清岑女士、陳錦源女士、田淑珠女士、王翠月女士等,書中有不少照片是王翠月女士慨然

提供,沒有妳們的幫助,本書無法完成。   本書初稿在2016年就大概完成,8月底我帶著〈文化啟蒙、共學令交織的衝擊—1922年的學生抗爭事件〉這篇研究論文,前往日本關西大學發表。論文內容討論1920年代男子中等學校風起雲湧的學生抗爭運動。約莫兩萬字的內容主旨只是要說明:1920年代站出來反對台灣總督府種種不公平壓迫的蔣渭水,之所以能成就為我們所熟知的蔣渭水,是因為他身旁、背後站了很多和他一樣熱血正義的台灣人,包括論文中描繪的這群面貌模糊不清的中學生們。《阮ê青春夢》一書想描繪的也是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敘事脈絡中,面貌總是模糊不清的女性。「阮」是台語「我們」的意思。希望透過本書,讓過去許多人的努力

被看見—無論是歷史中的女性或女性史的研究者。我們以輕鬆的書寫方式,讓年輕讀者看見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樣貌—歷史是無數的男男女女創造的,無論菁英與平凡大眾,他們在台灣各角落努力生活,留下他們的足跡,我們踏襲著他們創建的基礎,繼續前行。   讓我深刻體會歷史應該是這樣,並有能力盡可能的實踐的人,是張炎憲老師。他一貫不多言、身體力行、奮鬥不懈,不為拚搏學術論文點數,或形式上的計畫案數量、金額,而是投身史料蒐整,進行許多人物訪問、史料及編輯整理,一直到他生命最後一刻,都在做這樣的工。我認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學者,希望日後自己能一直仰望這樣的身影,銘記歷史工作的使命。   謹以此書獻給在天上的炎憲師

。   鄭麗玲 寫於台北梘尾  2016年7月 第一章 現代教育下的女性圖像女性接受現代教育,和台灣現代化歷程息息相關。清領末期台灣開港後,傳教士在口岸興設學校,包括馬偕創立的淡水女學堂、南部新樓女學校,是台灣女性進入現代教育體制的開端。雖然,傳教士所設立的西式學校,主要目的仍在進行傳教,培養本地傳教人才與協助者。教會學校的課程迥異於傳統教育,有數學、理科、體育等科目,擴大了受教者的視野。這批接受西式教育的基督教家庭,是最早擁抱現代教育,有比較開放的思考與行動的族群。例如第一代接受基督教的高長牧師,子女都接受現代教育,其中有成為鋼琴家的女性,男性則從事傳教、教育與醫療事業。隨著日本在台灣推動

基礎教育,開啟台灣女性更大規模進入現代教育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的基礎教育雖然受到鼓勵,但並非義務教育,經費必須由殖民地人民自己負擔,台灣人接受現代教育的成本遠高於日本人。在資源有限的排擠下,男子的教育投資排在女性前面,女性教育機會通常會被犧牲,並成為家庭勞務的支撐者。男性、女性受教育的比例相差懸殊。在民族差異上,日本女性與台灣女性接受基礎教育的比率更加懸殊。日本女性即使移居台灣仍有基礎義務教育。雖然如此,台灣女性小學入學率還是呈現緩步上升。日治中期(1922年)日本人不分男女,小學入學率都高達95%。都會區如台南市日本男童小學入學率甚至達到100%。該年台灣男性全體的入學率43.62%,女性1

1.77%。台北州當中的台北市,台灣人男性入學率已經逼近6成,達59.33%,女性入學率也到28.25%。台中市男性入學率57.51%,女性22.64%。台南市的就學率更是全台各市街之冠,男性59.91%,女性28.04%。十年後的1932年整體台灣男/女入學比率52.55/20.61,整體趨勢男女大約平均以每10年10%成長。1932年都會區台北市台灣人男/女入學比率是73.03/44.76,新竹市68.77/32.89,台中市73.08/40.81,台南市63.68/42.59,高雄市57.24/28.84。大約在1920年代後期開始,現代教育帶來的轉變,逐漸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來。尤其在現

代化比較快的都會地區,女性進入小學開始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也遠比鄉村地區高。 

技術型高中家政群學生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 科大 校風的問題,作者廖千詠 這樣論述:

近年來服務產業人力需求大量增加,家政群學生除升學相關科系外,就業領域除傳統職業外,還擴增了個人工作室、設計、休閒娛樂等相關服務行業,畢業生的生涯選擇比以往更加多元。因此本研究選取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的生涯選擇模組,藉以驗證學生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學習興趣對生涯選擇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家政群學生的自我效能信念、結果預期程度、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相關性均佳。二、不同年級、證照取得、學校地點與學校屬性的家政群學生之學習興趣有顯著差異。三、不同年級、科別、證照取得、學校地點的家政群學生之自我效能信念、結果預期程度與生涯選擇有顯著差異。四、家政群學生的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學習興趣及

生涯選擇有顯著正向關係。五、家政群學生的結果預期與學習興趣、生涯選擇有顯著正向關係。六、家政群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生涯選擇有顯著正向關係。七、學習興趣為自我效能與生涯選擇的中介變項。 研究結果可提供家政群科課程規劃與教師教學參考,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並促進個人的生涯選擇。

跨世紀的產業推手:20個與台灣共同成長的故事

為了解決北 科大 校風的問題,作者李俊明,李翠卿,謝其濬,傅瑋瓊,沈勤譽,王胤筠 這樣論述:

機遇無法複製,態度可以學習   ★成就第一的關鍵態度   ★20個成功者的答案   沒有莫衷一是的說法   只有追求成功者最佳的解答   無論時代如何演進,改變的力量,一直都在你身上,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世界、你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未來,才是影響人生精采或黯淡的關鍵。不要讓環境決定你想做的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家,負責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   面對大環境不景氣,許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改變與夢想,選擇自行創業,希望藉此改變人生與未來,卻也同樣有一群人輕人,對成功沒有自信,對未來沒有信心。   為了幫助有志創新創業年輕人的年輕人能順利實現理想,《跨世紀的產業推手──20個與台灣共同成

長的故事》一書,收藏二十位成功人士的生命故事,舉凡立志創業、擔任公職、投入研究、獻身公益……,無論你在哪個領域,都能從中得到啟發,幫助絕大多數人找到成功的方法。   這二十位傑出人士,包括:   長春石化總裁林書鴻   光寶科技董事長宋恭源   SIGMU集團總裁林孝信   新普科技董事長宋福祥   陽光電子董事長林宏裕   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   力成科技董事長蔡篤恭   鐿鈦科技總裁林寶彰   研揚科技董事長莊永順   群光集團副董事長兼群光電能董事長林茂桂   義隆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葉儀晧   美超微電腦董事長梁見後   經濟部常務次長沈榮津   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   日

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科學研究所教授蔡安邦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   璞園團隊璞永建設董事長楊岳虎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   喬訊電子董事長張水美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   透過本書,他們分享自己全方位的實戰經驗。他們的成功,或許無法複製,但做事的態度與方法,卻值得世代相傳。 強力推薦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社會現象與責任,新一代年輕人必須在新世界裡找尋機會。 蕭萬長・前副總統   讀這本書,可以學習到二十位產業巨擘、學術賢達的思考方向。 鄭崇華・台達集團創辦人   當年宏碁集團的人才雖有許多來自國立大學,但台北工專的畢業生也是我們最喜歡晉用的人才。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要轉型,需要有扎實的技術力做為基礎,長期重視實作精神的臺北科大,將會是未來轉型再成長最實在的力量。 翁淑貞・臺北科技大學校友會全國總會總會長

梅貽琦校長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 科大 校風的問題,作者陳翊萍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以「教育傳記學」和「教育詮釋學」方法,進行梅貽琦校長學的探討。本研究有下列四個研究目的:一、探討梅貽琦校長學之思想淵源;二、詮釋梅貽琦校長學之主要內涵;三、評價梅貽琦校長學之優劣得失;四、闡述梅貽琦校長學之重要啟示。 梅貽琦的思想淵源來自中國先秦儒家思想、美國高等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梅貽琦校長學的主要內涵包括領導、溝通、決定、人格修養、前瞻遠見等理念。梅貽琦執掌時期對清華大學的校風、學風和大學精神的影響,以及踐行大師論和通才教育,為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躍升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基礎。梅貽琦校長學的優點包含:一、民主自由的領導風格,建立清大自由的學風;二、積極同理的溝通方

式,化解教師學生的紛爭;三、參與模式的行政決定,幫助學校事務的推展;四、謙遜廉明的人格修養,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五、重視師資的培育延聘,奠定清大紮實的基礎。然而梅貽琦的校長學理論雖有其卓越特色,卻仍有不盡完美之處:一、參與模式的決定的問題—無法充分保障學生權益;二、任期較短的校長採用道德領導,可能難收立竿見影的成效。梅貽琦校長學的啓示包含領導方面、溝通方面、決定方面、人格修養、前瞻遠見的啓示。最後,綜合研究結果,藉以提供各級學校校長作為辦學治校、教育主管當局之校長儲訓課程規劃和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