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包膜光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匠包膜光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眾寫的 白銀鏨刻的世紀:歐洲銀器的三百年輝煌之路 和郭麗娟的 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積木文化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蕭旭智所指導 伍玉恬的 馬來西亞檳城廣東六邑籍之打金匠研究 (2018),提出匠包膜光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檳城、打金行、打金匠、師徒制。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陳明莉所指導 余威璇的 林絲緞的平面媒體再現與解構(1961-1975) (2014),提出因為有 林絲緞、媒體再現、解構、批判論述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匠包膜光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匠包膜光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白銀鏨刻的世紀:歐洲銀器的三百年輝煌之路

為了解決匠包膜光華的問題,作者高眾 這樣論述:

超過130件經典銀器,來自歐洲各大國,跨越三、四百年時光,重現耀眼奪目的藝術年代。 走進歐洲大都會的古董行,一件古老銀器吸引了你的目光,雖經歲月滄桑,但你感覺到她正呼喚你的到來⋯⋯ 銀,人類最早使用的古老金屬之一,柔軟、易加工,能最大限度地反射光線,曾經比黃金更貴重。古老的銀器,歲月磨練,有自己的生命魅力,可以與人無聲交流。   歐洲銀器經歷了帝國年代的百年強盛、啟蒙主義,富於激情和冒險精神,是自我至上的個人主義者。其深奧和燦爛多彩,猶如汪洋大海的浩瀚無垠,迷人至極。從中古世紀嚴峻的哥德式銀器開始,到義大利城邦的文藝復興喚起人的覺醒和生活藝術,到路易十四太陽王的巴洛克奢華唯美,法國的胡

戈諾新教銀匠流亡在倫敦大都會,歐陸各地的洛可可凱旋……直到二十世紀新藝術與裝飾藝術覺醒。 歐洲銀器,演繹各個年代藝術,風格演變有序,斷代明確──收藏銀器,有如收藏了燦爛的三百年文明。收藏家穿梭在拍賣會場,深入老舊雜亂的古董小鋪翻尋,甚至走訪歐陸鄉間深居簡出的銀器行家私宅,在銀器中看見歐洲工藝美學、風華絕代,踏上充滿挑戰的探索與學習之旅。   本書帶領銀器迷與讀者步入西洋銀器的殿堂:學會從細節欣賞頂級藏家傑作,在書頁間展開一趟時而浪漫、時而血淚的工藝文化壯遊。你將深深的感動這──白銀鏨刻的世紀。

馬來西亞檳城廣東六邑籍之打金匠研究

為了解決匠包膜光華的問題,作者伍玉恬 這樣論述:

自 18 世紀起,廣東六邑人(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赤溪)透由同鄉之介紹下,南渡至馬來西亞檳城學習打金技能。當時師徒制度嚴謹,又因語言風習不同,只選同鄉作徒弟。打金工匠多以直、旁系親屬、同居寄留或僱傭關係來學得技藝。檳城打金行在同鄉群聚發展下,漸漸成為了具有廣東六邑人的族群特色的經濟模式。如今,檳城的金飾製造商佔了馬來西亞的 70 至 80%,金飾品甚至出口至 20多個國家。檳城打金行之所以能夠壯大成為一個更完善的商業規模,多虧早期先賢的努力。因此筆者希冀透過本研究探討個人化的手工金飾品走向機械複製及生產分工與標準化的影響。

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

為了解決匠包膜光華的問題,作者郭麗娟 這樣論述:

  第一本完整記錄高雄古蹟廟宇的工藝之美。  無論是吊筒、畫樑、石雕、龍柱之雕琢、  主祀神佛像、神龕皆不遺漏,  更手繪古蹟廟宇周遭的特色景點導覽地圖,  帶領讀者看懂高雄古蹟廟宇之工藝之美,  更賞玩最獨家的特色景點。   如果每座古蹟和歷史建築都能讓大眾「看得懂」,就能蛻變成社區的藝術殿堂,不僅能活化文化資產,又能彰顯傳統工藝,創造雙贏。近年來高雄市積極發展文創「輕經濟」,象徵都市發展軌跡與城市古味的文化資產也不缺席,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讓欣賞寺廟建築工藝之美成為全民通識教育,同時成為大眾深入認識港都文化資產的新熱點。想看古蹟,就從高雄開始吧!   ◎從【歷史沿革】從史籍文獻著手,看

懂古蹟廟宇的建廟歷史以及重大事蹟記錄。   ◎【工藝之美】以近千張廟宇工藝之特寫照片,引領讀者由外而內,完整耙梳古蹟廟宇之建築格局與裝飾工藝,剖析不同時代的匠師所呈現的藝術風情。   ◎【信仰傳說】除介紹寺廟主祀神外,更根據田野調查與訪談,收錄不為人知的鄉野故事與傳說。   ◎【聚落人文】藉由古老行業(楠梓製作「媽祖鞋」的阿嬤)等,呈顯各地聚落人文特質。   ◎【特色景點導覽】將古蹟與歷史建築所在行政區內,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歷史建築及具地方特色的景點併入介紹,並提供旅行地圖。   ◎【藝師臉譜】為禮讚藝師們,除藝師生平故事外,亦收錄藝師們精雕細琢的工藝精品。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最完整記錄

高雄古蹟廟宇工藝之美的圖解書。 作者簡介 郭麗娟   出生於高雄市苓雅區。曾任報社、雜誌社編輯10年,撰寫多部紀錄片劇本,為臺灣歷史留下影像紀錄,長期投注臺語創作歌曲文史研究與臺灣文化、工藝、生態等專書撰寫。高雄文學館入館作家。曾任衛星電視台「寶島歌聲」節目主持人。2002年起擔任新聞局《台灣光華雜誌》特約撰述至今。   紀錄片劇本有:《把傳統留下來--李天祿掌中戲》、《蕉葉微風--台灣第一代音樂家陳泗治》(2000)、《台灣女婿--馬偕博士》(2001)、《飛馳達陣的身影--台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2003)、《淡水埔頂228》(2008)。   出版著作有:《台灣歌謠臉譜》(2002玉山社

)、《初相見--佛意.佛藝》(2002慈濟文化)、《高度3858》(2004玉山社)、《寶島歌聲之壹》(2005玉山社)、《寶島歌聲之貳》(2005玉山社)、《身懷絕技的高手》(2006慈濟文化,獲選第50梯次好書大家讀)、《台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2009春暉)、《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2011晨星,獲選第60梯次好書大家讀)。 攝影者簡介 鄭恆隆   出生於台東,在鄉間田野的環境中成長,是位感性又酷愛大自然的藝術工作者,曾以傳授古典、佛朗明哥吉他技能及演奏琴藝為專職,遊歷世界多國。1980年代返國後,開始收集幾近散佚的臺灣本土歌謠史料與尋訪詞曲創作者,出版《台灣民間歌謠》

、與郭麗娟合著《台灣歌謠臉譜》。   1985年進入傳播界擔任節目製作人,曾製作公共電視《蓬萊鄉土情》、和成文教基金會《吾鄉吾土--台灣民謠交響詩》音樂會,1991年首度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臺語創作歌曲與臺灣民謠,多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策劃慈善音樂會。   拍製紀錄片:《彰化縣政府--古蹟巡禮》、《台灣女婿--馬偕博士》、《蕉葉微風--台灣音樂家陳泗治》、《飛馳達陣的身影--臺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行政院新聞局「華夏之音」、「消失中的軸線--國立臺灣博物館的百年滄桑與風華」、《淡水埔頂228》等。2006年北美洲臺灣婦女會將其攝影作品選為月曆。

林絲緞的平面媒體再現與解構(1961-1975)

為了解決匠包膜光華的問題,作者余威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平面媒體報導作為分析的媒介,聚焦在民國50年至民國64年林絲緞「人體模特兒」與「舞者」不同身份,以建構-解構的取向,先以後現代史學方法觀點,爬梳林絲緞的歷史資料,重構林絲緞未曾被正視的主體宣稱,再運用Fairclough互文性的批判論述分析,找出文本與文本間的扣連,解析「人體模特兒」標籤背後所暗藏的內涵和意識;揭露平面媒體報導如何在符號語言的禁錮與操作策略下,將林絲緞形塑為永遠的人體模特兒;除解答為什麼我們至今對「人體模特兒」「林絲緞」有著不可抗拒的連結外,同時撕掉緊貼在林絲緞身上的模特兒標籤,停止持續朝神格化的「台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林絲緞」膜拜,並看見林絲緞在舞蹈上的專業成就與不曾

停止過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