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新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半島新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奎煥,南霄兒寫的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和黃相旻的 當好總統變成壞總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以巴衝突持續半島電視台記者遭槍殺疑以色列軍方下手 - HiNet ...也說明:(台灣英文新聞/ 國際組綜合報導)以巴新衝突持續不斷,以報導當地戰事著名的半島電視台記者阿克勒11日頭部遭中槍身亡,巴勒斯坦當局指稱是以色列軍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游擊文化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邱延正所指導 劉俊雄的 中共發展海權之戰略意涵-以建立海外基地為例 (2021),提出半島新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權、能源、海洋戰略、海外基地、海上交通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蘇敏逸所指導 黃阡嬿的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2021),提出因為有 劉以鬯、香港小說、1950、1960、1970的重點而找出了 半島新聞的解答。

最後網站半島電視台記者葬禮爆以巴警民衝突國際譁然 - 更生日報則補充:中央社耶路撒冷13日綜合外電報導)半島電視台記者阿克萊遭擊斃引發譁然,今天葬禮爆發警民衝突,以色列警察衝向巴勒斯坦出殯隊伍,現場一片混亂,之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半島新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為了解決半島新聞的問題,作者郭奎煥,南霄兒 這樣論述:

韓國作者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故事 捨棄觀光的視角,卸下首爾的妝容,探索城市的真實紋理 依循拾荒者的足跡,拾起首爾地景中的叛民碎片,踏上一場議題漫遊之旅     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第一部〈他者∕我們–1〉著眼於首爾與外部、韓國與世界的關係。自19世紀以來,朝鮮半島與外部勢力發生了各種衝突與交流,作為首

都的首爾親身經歷了這波浪潮。從漢城到京城,從京城到首爾,改名換姓的歷史總會在關鍵之處瞥見「外國」的身影。在第一部中,我們藉由韓國華僑的故事(明洞)、與日本的歷史鬥爭(宮殿∕景福宮)、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龍山美軍基地),揭開首爾的多元面貌。     第二部〈江南,慾望之境〉描寫了在首爾堆疊的韓國慾望。1963年以前,江南仍是個滿布稻田、牛車穿行的農村地區,如今此地卻已成為韓國的慾望象徵,第二部描寫了這些慾望。江南的開發與仕紳化(新沙洞林蔭大道);外貌至上主義與整形熱潮中的性別議題(江南站10號出口);文化工作者的貧富差距與極端競爭(淸潭洞K-Star Road);對一流大學的偏執與教育資源

的落差(大峙洞補習街)。     第三部〈首爾的日常與片斷〉著眼於慾望所造就的陰影。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慾望打造了今日的江南,然而這些慾望的黑影卻也壟罩著首爾。在第三部中,我們遊走於夜幕低垂的首爾地景。不受慾望資本所青睞的地方(水色);套房公寓屋主為了自身利益,阻撓大學校方興建宿舍的奇聞(新村合宿街);在窄小房間中努力撐出日常餘裕的考試村(鷺梁津考試村);與大型超市抗衡以求得立錐之地的傳統市場(南大門市場);備受抨擊、疏遠與排除,老人與男同志的據點(塔谷公園與鍾路三街);自殺的意義與現場(麻浦大橋)。     第四部〈保存與剝製,開發與再生〉描繪了慾望的風暴過後,頓失依循的首爾。當

經濟起飛的榮景不再,都市的戰略便從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轉向土地的高階開發。過程中,各方立場南轅北轍,在保存與剝製之間游移,而首爾正處於這場爭奪的核心。我們將在第四部一一探究這些地方。傳統商業化與常民生活的衝突(北村韓屋村);在主事者強烈的意志與推進之下,大肆進行的都市整頓(清溪川);工人的街角與故事(昌信洞縫紉村與全泰壹)。     第五部〈他者 / 我們–2〉進一步描繪內部的他者與我們。政治權力與資本力量縝密交織,人們在此過程中區隔出「他者與我們」。有別於地理上的區分,這種區隔劃出了一條嶄新的界線,將勾結與疏遠、加害與被害、執行與驅逐一分為二。因政商勾結而不斷擴大的資本堡壘(蠶室的樂天

,樂天的蠶室);國家安全企劃部橫行國家暴力的痕跡(南營洞與南山);都市與權力的冷酷,將拆遷戶連根拔除(龍山慘案現場)。我們將藉由這些場景走入邊界。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主編   阿潑│文字工作者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   楊智強│記者   鄭凱文│日日春放送局(韓國獨立音樂評介粉絲專頁)   好評推薦     「《翻轉首爾》首先以中國、日本與美國在城市中的歷史性現身,來架設國族尺度的他者∕我們的理解框架,立即令人揣想臺灣的類似處境及

其相應的空間區位。接著,首爾的江南新市區對照著臺北東區,以及林蔭道商圈、仕紳化、整形美容聖地、補習街、廉租房間、老人、性工作者與同志、大學周邊景觀、都市更新與拆遷抗爭、時尚專區與成衣產業、橋梁自殺勝地、河川景觀化,以迄財閥權勢、國家暴力與民眾生存的另一層他者∕我們框架,無一不有臺北和臺灣的版本。於是,讀者在跟隨書中敘述而進入首爾時空逡巡之際,臺北也會不斷以疊影姿態浮現。換言之,《翻轉首爾》不僅以19個場景帶領我們穿梭首爾,考掘觀光符號之外的歷史地理和人性試煉,也誘使我們反身思索,甚至重新體驗臺北的人文風景。」——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原帶著探討議題的預期心態

閱讀,以為只會看到『叛民』的批判性,不料,卻收穫了一本對歷史與社會議題帶著深切情意的『都市物語』。作者善於爬梳都市的皺摺紋理,並在此中拉出當代議題,例如勞動、商業、性別,甚至是自殺,皆清晰有據,讓歷史與當代於這方空間中對話,並展現不同層次的深意。我尤其讚嘆作者筆觸的文學性,以及章節文末留下的哲思,讓人低迴不已。」——阿潑(文字工作者)     「包括臺灣人在內的觀光客,喜歡來首爾旅遊,但其目的不外乎是購物和品嚐美食、追星和體驗韓流魅力,卻多半不知曉雙腳所踏上的各個景點,成形為現在這副模樣的各種因素。《翻轉首爾》這本書,一一探尋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首爾各處,是如何在時代與世代交織下生成

,這背後有各種政治、經濟與社會因素,引發諸多人情冷暖與悲歡離合,逐漸積累成首爾的樣貌。《翻轉首爾》記錄了許多連住在這裡9年跑新聞的我,還不見得曉得或可清楚解說的都市發展現象,這本書是能夠幫助您深度了解南韓的一面鏡子。」——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明洞、江南、還有清溪川等,19個大家熟悉的景點,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故事。作者帶著讀者一路走過李氏朝鮮的興盛衰落、日殖時期的愛恨情仇、軍事威權的傷痛記憶,最後結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差距。作者不時拿這些地點與議題跟臺灣做比較,讓讀者在看似遙遠的距離中,找到最貼切易懂的解釋。這本書能讓曾造訪首爾的旅客,浮現想要再回去一探究竟的動力;也能協助

從未到訪首爾的讀者做足功課,來趟絕非走馬看花的深度之旅。推薦本書給喜愛韓國,或是還不認識韓國的你。」——楊智強(記者)     「這是一本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進階文化導覽。隨著訪韓次數增加,臺灣遊客會明白在明洞、景福宮、東大門之外,這座城市還有更多有意思的街區及故事。作者不只介紹 19 個街區的前世今生,更帶出臺灣青年同樣會遇到的議題──諸如新村與居住正義、江南與女性主義。此外,本書作者與臺灣淵源頗深,從明洞華僑的故事,再到中華民國與臺灣之間的微妙關係,交代得十分細膩,這在大部分介紹韓國的作品中較難見到。」——鄭凱文/日日春放送局(韓國獨立音樂評介粉絲專頁)

半島新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即刻入手【神獸柚子2021年桌曆】來年「柴」會順!
https://www.cccreative.tv/products/神獸柚子2021年桌曆

• 赤匪於國慶晚會攻擊我國駐斐濟外交官
• 綠大老邱義仁浪子回頭 稱:瘋了才搞台獨
• 不分藍綠聲援韓天 百萬韓粉成為後盾
• 台中議會靈性質詢 問靈魂往生後多久會離身
• 泰國學運爭民主 警方水炮車鎮壓竟射向自己

【眼球員工社群帳號攏底加】
https://eyectv.soci.vip

【納貢擁有眼球商品,一同壯大官媒】
https://www.cccreative.tv

【立即訂閱官媒YouTube頻道,並加入會員】
https://eyectv.pse.is/JAN9M

#斐濟 #中天新聞 #國慶 #外交部 #柯文哲 #邱義仁#台獨 #趙天麟 #韓國瑜 #罷韓 #後悔罷韓 #韓粉 #陳水扁 #馬英九 #彭文正 #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新聞台換照 #電視台換照 #台中市議會 #冉齡軒 #吳世瑋#高雄市議會 #邱于軒
#奶茶聯盟 #泰國 #曼谷 #學運 #抗議 #王室 #皇室 #水砲 #拉瑪十世

10/19來源:

台視新聞
https://youtu.be/aU2_yyX1GC0
https://youtu.be/SA2gw8WsKhk

Global Georgetown
https://youtu.be/WV5BoZMOmnA

三立新聞
https://youtu.be/9xhxY6arX6I

中天新聞
https://youtu.be/qnNgL6D250I
https://youtu.be/RUd0KdS1FPk
https://youtu.be/qnNgL6D250I

韓國瑜之友會(韓友會)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9325955889/videos/2751417208512451

臺中市議會
https://youtu.be/fbrOwRkI0b0

立法院演哪齣? Political Sag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ByiXTd3PM

半島新聞台
https://youtu.be/0PaLZv7do10

陳玉珍珍愛金門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7SZlyga2I

中共發展海權之戰略意涵-以建立海外基地為例

為了解決半島新聞的問題,作者劉俊雄 這樣論述:

馬漢在《海權論》(Sea Power Theory)的論述中,發展海權必須以強大的海軍來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權。21世紀全球化經濟快速繁榮,而奠定全球化的基礎亦是航運的蓬勃發展。航運是現今海權的一個環節,全世界的貿易流通,大多是依靠航運來運作,海權儼然已成為全球化的心臟。因全球可開發的資源減少,導致先進國家進而轉向海權擴張掌握能源。 中共海權發展隨著航空母艦遼寧號及山東號的正式編隊服役,逐步邁向遠洋海軍的目標,並朝向海外延伸發展而變成全球的焦點矚目。這也衍生中共的海洋戰略制定與海軍現代化建設之下,建立海外基地為中共現今發展海權之重點。 2017年非洲吉布地海外基地的啟用,是中

共首座在海外具有經濟與軍事功能的基地,對中共發展海權開啟新的里程碑。本研究是以馬漢和其他學者的海權概念論述,分析中共海權發展的戰略意涵模式,以海外基地建立來探討中共在「政治」層面上國內政策轉變、「軍事」層面軍事兵力變革及「經濟」層面能源貿易戰略等面向,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與保障海上交通線安全,進而向外發展海權,並結合經濟發展、貿易交流、軍事擴張及能源掌握,達到「海洋強國」與「世界大國」戰略構想。

當好總統變成壞總統

為了解決半島新聞的問題,作者黃相旻 這樣論述:

到底需要以什麼為標準才能選出好的領導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被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背叛? 關於民主與選舉,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韓國知名心理學家揭露選舉過程的互動真相,並給予最實際建言——   政治即為欲望的鬥爭,   我們以為的選賢與能,其實不過是選民將自身的欲望投射在候選人形象上,   而政治理想的實現,有賴於我們正視自身「欲望」與候選人「形象」兩相交織的關係   「這本書不會講述『怎樣的候選人才算優秀』、『唯有選擇這樣的人才不會後悔!』   比起這些問題,『昨日的優秀總統,也會成為今日的無能總統』才是本書要面對的事實。」   ——本書作者 黃相旻   二○一七年,韓國憲政史上首

位女總統朴槿惠被彈劾下台;在朴槿惠之前的總統李明博,曾成功締造韓國第二次的政黨輪替,當初受到高度期待而上台,卸任時的民調卻有接近六成的民眾對他不滿,甚至在其後還因收賄濫權而被捕。為什麼人們總是滿懷希望地選出心目中的好總統,卻又經常眼睜睜地看著好總統變壞?   有「韓國心理學界福爾摩斯」之稱的心理學家黃相旻,關注著韓國人民對總統的印象,並持續以心理學的角度對政治展開研究,尤其著力於對總統候選人的形象分析。二○一五年,他因發表「朴槿惠是昏君、傀儡」等分析結果,而遭受報復性解職;然而,不過一年,朴槿惠醜聞爆發,人民觀感瞬間一百八十度翻轉,他的分析也因而再度受到重視。   《當好總統變成壞總統》這

本小書出版於二○一七年三月,正逢朴槿惠遭到彈劾、韓國總統準備補選之際,當中分析了那個時候最具聲望的幾位總統候選人。然而,黃相旻的目的並不在於指出誰才是最佳的人選,反倒是透過人民對候選人形象的種種認知,分析選民內心真正的「欲望」。   我們總預設民主選舉的理性,卻忽略人類內心種種刻板印象、欲望、感性等機制的運作,且更常因為這些非理性因素而蒙蔽雙眼,看不見真實。究竟是權力使人腐敗、好總統終究難以避免變成壞總統?還是「好總統」從一開始就是集體欲望投射的假象?透過韓國當代政治的觀察,佐以歷史文化的分析眼光,黃相旻不援引博大艱深的理論,反倒以銳利卻又淺顯易懂的文字指出:作為選民,我們不應該以「下次該選

誰,國家才會變好?」為前提,而應該正視集體欲望,以「我想要通過那個候選人實現什麼?」為考量,才不會一再被欺騙。 本書特色   * 臺灣少見的政治心理學書籍,從心理學、欲望的角度觀察民主制度下的種種行為,並給出最實際的建言,具有普世的效益,其分析足以給予我們一些反思。   * 臺灣少見的現當代韓國政治書籍,透過作者談論的種種案例,搭配獨立記者楊虔豪的詳盡導讀,可以一窺韓國民主制度與政治的發展,以及韓國近現代歷史,能增廣見聞,瞭解鄰近國家。 名人推薦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推薦序   楊虔豪(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駐韓獨立記者)▎導讀韓國當代政治情況   作者黃相旻▎臺灣

版專屬序文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為了解決半島新聞的問題,作者黃阡嬿 這樣論述:

1948年,為遠離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戰火,劉以鬯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但他僅在香港短居了三、四年。1952年,劉以鬯轉往新馬擔任編輯工作。直到1957年,他才再度返回香港。劉以鬯特殊的生命經驗,使得上海、香港、新馬三地成為他小說創作中的書寫題材。其中劉以鬯在香港居住的時間最長,因此對於香港小說的創作也最為豐富。本文以劉以鬯香港小說為討論對象,將其創作高峰1950-1970年代的香港小說作為研究範圍,依創作時間分為1950、1960、1970年代,分別討論劉以鬯三個時期對於香港不同的書寫與關懷。以《天堂與地獄》、《香港居》、《酒徒》、《吧女》、《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等七本小說

作為本文討論的對象。1950年代,探討香港受到二戰戰爭波,以及戰後國際情勢牽動下的香港社會狀況。以《天堂與地獄》短篇小說集為討論對象,針對香港貧困問題、市儈與賭博風氣等面向探究戰後香港的社會情形;1960年代,以《香港居》、《酒徒》、《吧女》三本小說討論香港戰後移民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分別探討香港住房不夠的居住問題、作家們面對香港重商文化的寫作困境,以及女性經濟無法自足而成為吧女的社會處境等;1970年代,討論香港市民的生活樣貌,以《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探究1970年代香港嚴重敗壞的治安問題、人與人疏遠的社會情形,和香港市民與社會間密切而相互牽動的複雜關係。本文藉由劉以鬯

小說的進程,探查其與香港社會間的關係變化,如何從50、60年代外來者不熟悉的窺視與無法適應香港的苦悶,轉為70年代融入其中、與之共存的香港市民。討論劉以鬯與其香港小說,以及其筆下香港城市與小說人物的對話和呼應,探究劉以鬯香港小說中城與人的關係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