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煒舜寫的 被誤認的老照片 和JohnL.Stephens的 馬雅祕境: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上、下冊不分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翰林書城-學校版本查詢也說明:鄉鎮市區:. 學校:. 無資料. 翰林出版 · 翰林雲端學院. 經銷商據點. 聯絡我們. 服務時間:, 週一到週五早上9:00-12:00,下午1:00-6:00. 客服專線:, 06-2637923.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丁尹茱的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南光中學翰林雲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節俗故事、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胡天玫所指導 郭孟嘉的 不願承認「存在」的存在: 一位前足球選手創傷經驗之自我與現象學敘說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霸凌、運動傷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解答。

最後網站翰林雲端學院ptt則補充:Search: 翰林雲端學院ptt - tm.christmaslightsguildford.co.uk. ... 臺南市私立南光高級中學| TEAMS 恆毅中學翰林雲端學院– Natashaho.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光中學翰林雲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被誤認的老照片

為了解決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問題,作者陳煒舜 這樣論述:

歷史的有趣,就藏在這裡。   紛擾的晚清,多變的民國,天下大亂又處處傳奇。皇帝、貴族、革命黨、軍閥、巨商、名士、才子、佳人,給今天留下虛虛實實的故事和霧裡看花的老照片。   時間相隔久遠,那些人物的舊影乃至故事被今人張冠李戴。錯配的本身,也是對歷史的誤會和想像。這本「找茬」的書,搜查網上網下那些曾被誤認的歷史老照片,講述舊影像中的歷史佚聞、人物故事。筆觸詼諧,功力扎實,配合近三百張人物照片,是系統了解近代中國複雜人際關係脈絡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陳煒舜(Nicholas L. CHAN)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意文、德文雙副修)、研究院中文學部碩士、博士。先後執教於臺灣佛

光大學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及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神話學等。著有《林雲銘及其文學》(2000)、《明代楚辭學研究》(2003)、《楚辭練要》(2006)、《屈騷纂緒》(2009)、《明代前期楚辭學史論》(2011)、《從荷馬到但丁》(2013)、《神話傳說筆記》(2016)等,並於海內外期刊、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多篇。餘暇從事散文、新舊體詩歌之創作,及外文詩歌與歌詞之翻譯,結集出版者有新詩集《話梅》(1999)與音樂隨筆《尋找繆思的歌聲》(2006)。 序一‧真「相」的真相/趙孝萱 序二‧大歷史與小故事/李家翹 本書人物譜系簡表 清代人物編 少女慈禧與珍

妃自拍 「珍妃遺像」八十載謎雲一朝散 「淫蕩」、「混帳」的溥二奶奶? 芳華虛度的完顏格格 青春振翅、耄耋折足:中國首位專業舞蹈家裕容齡 紫禁城中的寡婦圈 皇宮內外的「活人妻」 宰相合肥與慶王萬萬不可 左宗棠雞與李鴻章雜碎 香濤欲引,臭溝奈何? 身居清流、不避貓穢的張香帥 自奉甚儉、擇善固執的李鴻藻 恭親王功高震主,醇親王針頭帶綿 如父如子:兩代慶王軼事錄 蒙古王府的薄命紅顏 雍容豁達的皇后之母 摩登女郎、愛心教師:十七格格的悲歡離合 金碧輝煌、燈火闌珊:川島芳子的美麗哀愁 肅親王復辟,洵貝勒隱居 撲朔迷離的光緒舊照 皇父攝政王與皇叔地攤主 金寄水︰德才雙全的多爾袞嫡孫 溥傑︰外柔內剛的末代皇弟

國舅郎中、駙馬譯員:溥儀的妹婿潤麒 當皇妹與歌后擦肩而過:韞穎與李香蘭 「出賣親妹」、「沉痛懺悔」的大國舅潤良? 一顰一笑,皆成丹青:格格韞娛與韞歡 禍福無常,唯人自求:福貴人李玉琴與溥儀 侗五爺︰末路王孫收拾起大地山河 丹青高士,敷粉天潢︰不以畫師自居的溥心畬 民國人物編 苦海情僧:李叔同與蘇曼殊 袁世凱的辮子與龍袍 名士袁克文:無邊風月、如此江山 三水翰林、五路財神:四落四起的梁士詒 北洋總理靳雲鵬:「眼斜心不正」、「悠然見南山」? 亂世閣揆、京城美男:第一外交官顧維鈞 「國賊」曹汝霖:靦然面目、厥心孔污? 「翰林總統」徐世昌的仕學與韜養 馮總統賣魚,黎菩薩過江 「六不總理」段祺瑞的晚

景與初戀 「臭棋簍子」段祺瑞、「昭和棋聖」吳清源 袁迪新與段昌義:有情人難成眷屬 段三小姐畢生任性,李家公子權繼香燈 笑虎孫聯帥,狗肉張三多 國學怪俠辜鴻銘:辮尖上的文化鄉愁 辜瘋子.章瘋子.吳瘋子 國府主席林森的「三好」與「三不」 哈哈孔的中庸之道 「國父哲嗣」孫科:三氣齊發、和鬥無常 行政院長譚延闓的「水晶球」人生 副總統陳誠伯的「白血球」生涯 蔣家天下陳家黨 蔣孝章溫柔乖巧,邱如雪明豔照人 當真胡蘭成,可惜錢鍾書 徜徉在幽蘭與薔薇之間:戴望舒的情感雨巷 四大不空︰合肥張氏姐妹 八駿齊發:湘潭黎氏兄弟 上官雲珠的美麗與不幸 颯爽英雌與妖冶女諜 周璇與王丹鳳的「釵黛合一」 後記:蒼茫百載下,

誰辨跖和堯 序一 真「相」的真相   晚清民國的名人雖有名,但因家家戶戶還沒電視,人多只聞其名,不識其貌。攝影術1839年才發明,那時照片是極少極珍貴的奢侈品。即使有幾張,也難以廣泛流傳。一旦有人張冠李戴誤認,從此以訛傳訛,越傳越錯。時間流轉飛逝,越往後,人們就越不識其廬山真面目。傳說中閉月羞花的美女不美,風神颯爽的才子不俊。   如今,有個「好事者」煒舜君,一個學貫中西的學者才子,開始為這些近代名人的肖像權爭取糾錯。努力回歸事實,絕對是樁創舉。   他以無比嚴肅的史學考證功夫,萬分嚴謹的考據實證態度,一一查證名人們的八卦是否屬實,尊容哪些誤植。同時增補修訂許多從師友聽來的嘉言韻事

與狂熱爭執。   他以做學問的謹嚴,文言的典雅,偵查報導上世紀名人的娛樂新聞︰例如考證出某文人與名伶緋聞傳言不實,或誰才是誰的后妃小妾等等。這種態度嚴肅但內容八卦的謬差,讓人讀時常不覺捧腹莞爾。時代與歷史是曾經存在的人書寫的。考證這些瑣碎日常的名人軼事,有助於拼湊出大時代更完整的歷史面貌,為近代史補了漏。   這是一個從真「相」,尋找真相的過程。   昔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帝王后妃,政客學者,才子名伶,曾經叱吒風雲,曾經不可一世,曾經顛狂落魄。照片中,音容笑貌,彷彿猶在。但得先正確,他們才在。 趙孝萱 於深圳元培學堂 2017年4月25日 序二 大歷史與小故事   《被誤認的老

照片》是陳煒舜教授新作,他為六十位晚清和民國人物被誤認的照片勘誤,也講人物的故事。中國由傳統至現代的轉折期是全書的歷史場景。六十篇華章,考證有據,文氣縱橫;洋洋灑灑凡八萬字,讀來輕鬆,卻處處流露出作者的學養根底。六十個故事,道盡官場傾軋、深宮哀怨、文人歎息、名士風流、兒女私情,晚清民國的一段大歷史,說到底就是不同人活出的小故事。這些人或引領過風騷、或與時代的跌宕起伏擦身而過,但他們的故事不因他們身後而湮滅。照片,是他們留在人間的一些足跡。勘正他們的照片,有助還原他們在歷史中的人格。近來捧讀煒舜兄給我的書稿,是我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外最大的精神寄託。   相識近二十載,我一直覺得,煒舜兄是一位活在

當世的古代士人。他自能體會到自身與身處時代的張力。他在書中娓娓道出中國傳統士人在時代變局中的掙扎、無奈。他寫的是歷史,也在回應當今。   境遇。士人中的一些,在新時代裡依舊如魚得水,是因為他們能摒棄過去所學所知所信者,蛻變為「新」人;但更多的,放不下過去,而成為「遺民」,與時代格格不入。我們所在的社會,目前也歷經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來經常聽到這種論調:要識時務,放下過去,面向將來,不然會在歷史的大洪流中迷失自我,失去大時代的機遇。說易行難,人的過去,能輕易放下嗎?對士人階層而言,這尤其不容易。相信我們當中,不少人對此深有同感。   學與術。晚清民國是中國的大變局時期。從傳統步入現代,為官之

道的學與術之爭也演得更為熾熱。書中講到,以辦實事者自居的袁世凱對儒者張之洞頗不以為然,他曾說:「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袁某人可不講學問,我是辦實事的。」張之洞的幕僚辜鴻銘知道後還以顏色,說:「不過也要看看,辦的是甚麼事情。比如說老媽子倒馬桶,固然用不著學問;除了倒馬桶以外,我不知道天下還有甚麼事情,是沒有學問的人能夠辦得好的。」在士子眼中,學問是出將入相的必備條件。晚清時列強環峙,中國危在旦夕,舊學問被否定,學與術之爭,術已頗有凌駕學之勢,以讀書人身分任官,文官如張之洞、徐世昌,武將如段祺瑞、陳誠,當為理想,但漸已不合時代風氣。傳統士人對此痛如切膚。今日我城當官的都以「好打得」為尚。這無疑是術,

是政令的操作、推進。政令的方針,其基礎在於學。然而,在當政者心中,學還剩下多少?   藉煒舜兄的著作,草草數筆,藉此空間發泄一下心中的鬱悶。作序萬萬不敢當。 李家翹 香港元朗 2017年3月10日 後記 蒼茫百載下,誰辨跖和堯   童年時,家母喜歡帶我一起翻閱老相冊。因此,我不僅對外祖父母年輕歲月的儀容、往事印象深刻,甚至也開始熟悉曾祖父母 ── 儘管現實生活中,我和他們的相處非常短暫。久而久之,對老照片的觀覽逐漸從家人擴展到歷史人物。   2014年3月,我在完成《神話傳說筆記》後,開始構思本書,並先在臉書發表文字片段。同年12月,應中學同學歐陽英傑醫生之請,撰寫〈少女慈禧與珍妃

自拍〉一文,刊載於「謎米網」,至翌年五月,共十四篇。而2015年起4月14日起,又得《大公報》傅紅芬女士頷首,連載於「星光心影」專欄,至2015年12月10日完畢。前後總計六十篇,包括〈清代人物編〉與〈民國人物編〉,各三十篇。其中比較得意者,如〈「珍妃遺像」八十載謎雲一朝散〉,以「行有恆堂主人」提供的舊照為佐,證明民國十九年(1930)五月《故宮週刊》所發表「珍妃遺像」之誤。當然,更多老照片被誤認的原因並非如此曲折,而僅是出於編輯有意無意的一時之「快」,故相關內文自不可能以考據為主 ── 不過這樣也好,我恰可用自己的方式與觀點,將所知關於相中人的掌故娓娓道來。所以有些篇章中,辨誤之語只是一筆帶

過,但全篇基本上仍與本書的主題是貫串、呼應的。至於掌故的出處,或出自正史稗官,或來自師長口述,但基於本書的休閒性質,為免冗贅,就不一一標明了(正如後來有網文引用「珍妃遺像」一文的「研究成果」而不標出處,我也唯付一哂而已)。無論如何,在紛繁的教研工作之餘,能夠把所知的掌故藉照片勘誤的機會獺祭一番,總是令人愉悅的事。   文稿完成於2015年底,至今已一載有餘。拙著完稿後,邀得老友趙孝萱、李家翹二位博士作序。孝萱姐曾任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系出宋太宗皇帝一脈,其尊翁趙善燦先生為臺灣著名將軍書畫家,誠可謂家學淵源。家翹兄供職於香港中文大學,祖上為旗籍,乾隆間屯兵廣府而居,閒暇於

花鳥玉石之學極具心得。二位老友皆喜好清末民初舊掌故,平日過從時每有談及。兹皆俯允序拙著之端,幸何如也!付梓時,編輯張俊峰師弟建議添入譜系表。遂欣然從之,製成十五幅,將書中所涉及之人物關係畫為圖表。非謂求全,謹方便讀者查閱檢核而已。諸篇連載之際,或意致忽生,作詩以盡其興,雖不無打油之嫌,仍謹擇錄十首,以殿全文之後,並博看官一粲︰   旗裝脫卻換銀紗。鳳翅梳頭無大拉。   宜笑嫣然隨顧盼,凝眸深處起煙霞。   天孫早罷雲中杼,公子偏憐盧小嘉。   汲取香江一掬水,波光青碧認年華。(唐怡瑩)   眼底嘗輕萬戶侯。劇憐風雨滿瓊樓。   東藩曉日誰為主,北極王庭幾易秋。   畢竟中流思砥柱,從來晚節

賴綢繆。   生前白髮身餘事,偏動滔滔今古愁。(袁世凱)   二十諸天謫帝鄉。羅衫猶帶玉清霜。   東阿身世三更夢。大地山河一擔裝。   宛轉堪嗟任煙榻,飄零最惜是書香。   等閒散卻黃金盡,贏得春風弔柳郎。(袁克文)   至今英俊想風儀。舌戰凡宮動泰西。   玉仗為持方飾羽,金甌已缺每吹齏。   相賓郁穆敞四面,時敘絲綸釐百揆。   一去海涯歸路晚,故園晴翠自萋迷。(顧維鈞)   東聖早霑西聖光。多財善賈本尋常。   中庸道賴高明叩,裙帶情因兒女長。   戎祭立朝皆一體,帛金革命未相妨。   損民益己今如許,攪擾何須譏孔方。(孔祥熙)   勸君莫笑水晶球。鑾閣前清亦首籌。   誰念三

湘公子死,漫言六代殿娥愁。   墨翰當日驚翔鳳,詩賦於今同耍猴。   剩得左家雞柳在,酸甜椒蒜點麻油。(譚延闓)   惆悵賢愚夢未央。佳人難得故行妨。   衝冠一怒成薪火,屈指三生是酒囊。   窈窕誰觀身不淨,悲歡乃證法無常。   深閨邃遠愁何限,徒為鬚眉作道場。(蔣孝章)   損殘雙掌倚徬徨。彩筆從非關稻粱。   軫念新詩成甲冑,閒愁曲巷結丁香。   有情諸法唯心造,無那單思更簸揚。   雲樹天涯總自若,五湖荇藻又微涼。(戴望舒)   日行三萬騁多才。爭奈穆王方巧梅。   刻絡剔燒編廄棧,驟馳飢渴付鎔裁。   鄉關世變無何有,瀚海桴乘幾度回。   雅頌莫分知假義,晶棺猶自載寒灰。(黎氏

兄弟)   情多轉薄賦無題。院隔清泉江隔泥。   水月鏡花空縹帳,喟輕笑淺寄彤荑。   藍橋一諾丹難就,白燕重歸霧易迷。   烽火昔年隨翠輦,相思老盡石城西。(張充和) 陳煒舜 丁酉清明之日 「珍妃遺像」八十載謎雲一朝散 前述民國十九年(1930)五月的《故宮週刊》曾發表一張「珍妃遺像」,像中女子杏眼而顴骨略高,立於小几之側。照片上端註有「劉宮女言,照於南海」字樣。1960年,《故宮博物院院刊》刊出另一張「貞貴妃肖像」,經當時兩位擔任故宮顧問的前清太監指出,「貞貴妃肖像」中的女子才是珍妃,而三十年前發表的那張「珍妃遺像」只是某府格格的留影。自此,珍妃遺照成為雙胞懸案。 1982年,馮荒於

《紫禁城》雜誌發表短文〈關於貞貴妃肖像〉,傾向於兩位老太監的看法,但仍認為「貞貴妃肖像」中的人物須進一步考證。1986年,王國華於《滿族研究》刊載〈珍妃像辨〉一文,仍相信民國十九年發表的「珍妃遺像」方為其人。王氏提出,劉宮女當年不僅辨認了照片,還聲稱「照於南海」,足證「珍妃遺像」的可靠性。又指出,當時清代遺老遺少尚大有人在,但對像中人身分並無質疑。而《故宮週刊》編輯態度慎重,不應弄錯。 筆者在民初八旗名媛立童記(1913-2003)之外甥、完顏碧琳之子「行有恆堂主人」(也就是照料立童記晚年者)的博客中檢索到一條新資料,對解開雙胞案之謎或有小助。立童記與溥儀皇后婉容(1904-1946)為表姊妹

,婉容是達斡爾族,姓郭布羅氏。據說在遼代,將軍薩吉爾迪漢帶兵到精奇里江流域修築邊堡,定居於此,成為達斡爾人的祖先。換言之,他們是現在為數不多遼代貴族之後。郭布羅家是達斡爾顯族,世居黑龍江訥河縣龍河鄉滿乃屯。努爾哈赤稱汗,郭布羅家的阿拉吉善歸附,因戰功卓著而編入滿洲正白旗。 阿拉吉善的後裔長順,號鶴汀,文武兼備,咸豐時為六品藍翎侍衛。先後奉旨協助征討塞外馬賊及捻軍、寧夏回亂、新疆阿古柏暴亂等,功績纍纍。長順之子錫林布,個性平和雍雅,酷愛詩書;雖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卻終生遠離官場。錫林布是郭布羅家族首位與皇室聯姻的成員,其子榮源(1884-1951)更兩度成為「駙馬」:先娶鎮國將軍毓長(乾隆五世孫)

次女,生潤良(1904-1960?)、婉容;恆馥早逝後又娶其堂妹、貝勒毓朗之女恆香,生潤麒(1912-2007)。民國後,除婉容成為皇后外,潤良、潤麒也先後娶溥儀的大妹、三妹為妻,可謂顯赫。至於立童記和完顏碧琳之母,則為恆香的大姊恆慧。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問題,作者丁尹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故事聽讀、民俗體驗活動和其他課程產出,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識臺南在地特色節俗的成效。本研究以每個月共十二個節俗故事為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以臺南市關廟區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共 25名為研究對象,結合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核心素養,實施為期五個月、每週二至三節課,共約三十節課的生活領域外加課程。  教學前、中、後,藉由自編問卷和學習單、課堂錄影和訪談錄音、學生的主題課程作品、教師教學省思和學生故事聽讀、親子參訪回饋… …等,分成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面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認知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臺南歲時節俗故事課程問卷」共24題,進行前(中)後測,施測結果實驗組

中有17人達到滿級分的6級分(答對21-24題),其中進步最多的同學有4個級分(16題)之多。情意方面則包括:班級氣氛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自我調整… …等。技能方面的進步則是畫圖、寫字、勞作… …等,成熟度高且創意十足。  研究結果顯示:一、主題故事聽讀結合在地特色節俗,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節俗的認知。二、民俗體驗、手做活動和主題學習單,可以增進學生寫、畫、做的技能與藝術涵養。三、故事聽讀討論與回饋、作品分享和親子參訪,增進學童學、思、達能力外,也可促進班級氣氛和親師生間的融洽。四、本研究確實有助於教學者的課程編排專業成長及教學省思能力。臺南節俗故事課程結合在地節俗、教學

課程、社區情感和親情人際,期盼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之外,也能成為可供其他教育現場複製的模板。

馬雅祕境: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上、下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問題,作者JohnL.Stephens 這樣論述:

在史蒂芬斯之前,馬雅沒沒無聞 《馬雅祕境》問世後,西方人卻對馬雅瘋狂的著迷 美國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歷時八個月 深入探訪烏克斯瑪爾等44座馬雅城市遺址 優美的敘事輔以畫家手繪127張珍貴版畫 述說馬雅文明往日的榮光與今日的寂寥   一八四一年十月,史蒂芬斯與畫家卡塞伍德、醫生卡伯特等人搭乘「田納西」號,在相隔一年後再度重返中美洲猶加坦半島。在史蒂芬斯等人重返猶加坦半島之前,此處的城市遺址大部分仍不為外人所知,就算是當地的印第安人也對這些建築是何人建造、何時建造不甚了了,只能任由遺址日漸傾頹。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史蒂芬斯等人一共探訪了四十四座馬雅城市遺址,留下多達四十萬字的

文字紀錄,以及上百張珍貴精美的手繪版畫,鉅細靡遺地記述這段探險旅程。   《馬雅祕境》首次出版於一八四三年,在當時的歐美曾掀起一股馬雅熱潮,知名作家愛倫坡更曾評論道:「這是我所看過最有意思的旅行紀實。」對讀者而言,史蒂芬斯的文字與卡塞伍德的版畫,將帶領我們走進無數個已然被世界遺忘的廢墟,在廢墟一片孤獨與寂寥中,滿足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求。   在學術價值上,本書詳盡描述馬雅人具象的建築、雕刻、繪畫、服飾,以及抽象的習俗、禮儀與娛樂活動,雖出版至今已超過一百七十年,但仍為研究馬雅文明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所必備的經典之作。此外,史蒂芬斯字裡行間所傳達出人道關懷,

在當代「白人至上」的氛圍下更顯特出且難能可貴。 各方深度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何國世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 ◆知名作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 ◆淡江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自由時報「魔幻拉美」專欄作家陳小雀 ◆知名文化人謝哲青 ◆PTT馬雅人

不願承認「存在」的存在: 一位前足球選手創傷經驗之自我與現象學敘說探究

為了解決南光中學翰林雲端的問題,作者郭孟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敘說研究者經歷長期的運動場上霸凌經驗,以及在高中時,同時經歷的運動傷害事件,且均受到來自家庭與同儕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致心理的創傷不斷積累。經由長期內在自我的壓抑、無助與恐懼,而形成複雜性的心理創傷(C-PTSD),使研究者的自我發展停滯不前,以致面臨自我否定與身分認同的負面處境。本研究目的以瞭解各階段自我成形與創傷經驗的交互關係之脈絡,並以現象學方法還原研究者所經歷到的創傷經驗本質,重新定位足球運動對於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研究方法則以自我敘說的方式,描述研究者的創傷歷程,對於自我成形與身分認同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也運用現象學還原的方法進行經驗本質的還原,將自身的主觀感受置入括弧、存而不

論,以現象學態度與角度,探索自我與回憶中的「創傷經驗本質」,並如實的描述。研究結論發現,在研究者的成長歷程中,自我成形、轉變與所經歷的創傷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自我的成形隨著創傷經驗而有所改變,與各階段的形成有直接關係,隨著時間推移,生活中負面遭遇的多端變化,使創傷衍生的類型與反應程度愈加複雜,致使研究者的內心衝突不斷的加劇,逐漸產生混淆,迷失自我。而創傷經驗的本質則從各創傷事件中發現,運動場上的霸凌經驗:運動選手生態中求勝的執著,形成強弱之分,使兩者間的生存氛圍產生衝突,以及霸凌的產生;運動傷害經驗:除了身體的經驗之外,忽視內在真實的感受,久治未癒的傷勢,衍生現實層面刺激所構成的影響,

使受傷部位成為了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家庭環境的創傷經驗: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期望,使被否定的自我意識發展產生混淆,以致迷失未來的走向,因無法理解與接受的外在刺激,而將外界訊息轉化為負面的性質,因此缺乏安全的連結與正面的情感發展經驗,內在的惡性批判與地位的不平等,使情感經驗的發展受到限制,從而形成壓抑的自我;同儕環境的創傷經驗:同儕間逐漸在意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與看法,為獲取認同,比較的出現同時也形成地位的區分,故自我防衛的本能促使自我迎合環境而改變,捨棄、抹滅內在的真實想法,將周遭的一切視為可能的威脅,也使自我意識的發展受到了限制。最後,研究者將足球運動存在於生命中的意義與價值,視為過去存在的證明,

因為有這些經歷,才得以構成現在的自己,使研究者找到了未來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