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租機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 李玉芬所指導 陳國民的 戰後琉球嶼經濟的發展與變遷 (2005),提出南方澳租機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琉球嶼、珊瑚礁、延繩釣、黑鮪魚、觀光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方澳租機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後琉球嶼經濟的發展與變遷

為了解決南方澳租機車的問題,作者陳國民 這樣論述:

琉球嶼,俗稱小琉球,為台灣本島附近十四個屬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對外交通以海運為主,各項生活物資由台灣供給比率相當高,可以說是依賴性最強的台灣離島。戰後琉球嶼的人口密度始終居高不下,民國42年(1953)每平方公里有1254.19人,到民國90年(2001)每平方公里有1839.81人,在台灣前四大有固定居民的離島當中,琉球嶼離台灣本島最近,雖然面積最小,人口密度卻始終最高。戰後琉球嶼的居民一直維持著「以漁養農」的生活,歷年來居民皆以從事漁業活動之人口最多,由於琉球嶼自然環境條件不佳,如氣候不宜、雨量稀少、缺乏河流,導致產量不豐,尤其自民國70年(1981)起農民不再從事稻米耕種,民國80年(

1991)島上牛隻也消失絕種,都清楚的顯示出島上農業、畜牧業長期低迷的發展、漸趨沒落,甚至消失。琉球嶼的四周擁有豐富的的珊瑚礁生態,附近海域又有黑潮支流和南海海流流經,帶來大量浮游生物,形成良好之漁場,加上琉球嶼漁民先後利用高雄鼓山、前鎮及東港等鄰近漁港進行漁獲拍賣,漁民可以自行掌握整個產銷拍賣的過程,獲得較好的利潤。尤其民國61年(1972)東港成功地將鮪魚以生鮮冷藏方式外銷日本,進一步以「延繩鮪釣」作業帶動了整個地方產業經濟,走入漁業的黃金歲月,由於東港距離琉球嶼非常近,自然以東港作為對外出入與漁獲拍賣的主要港口,形成了兩個鄉鎮之間漁業活動密不可分且共榮的的發展關係。戰後琉球嶼的漁業活動,

主要以延繩釣法為主,從沿岸漁業開始,到民國50年(1961)起漁民自有漁船的數量及噸位大為增加,民國60年代(1971-)船上引進冷藏設備,延繩材質也改良為尼龍質料,導致琉球嶼近海延繩釣漁業的發展與興盛。民國70年代(1981‐)外銷漁獲價格上揚,加上玻璃纖維和無線電浮標相繼普及應用,琉球嶼遠洋鮪延繩釣漁業因而開始迅速發展。黑鮪魚是漁民在每年4至7月間,利用延繩釣漁法所捕獲最具經濟價值的漁獲,東港魚市場每年所拍賣的黑鮪魚超過一半以上是琉球嶼漁民所捕捉,而且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中,每年的「第一鮪」或是拍賣單價最高的都是琉球嶼漁民所捕獲。琉球嶼觀光業的發展奠基於各項基礎建設的完成,加上民國89年(

2000)納入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管理,投入大量經費,強化各項建設與景觀設施,導致近期觀光業的發展與興起,從民國83年(1994)至94年(2005)這12年當中,平均每個月有高達12‚220名遊客進入島上風景區觀光旅遊,顯示琉球嶼觀光活動之興盛與蓬勃發展。其次,觀光業相關行業也順勢興起,如旅館業、民宿、汽機車出租、遊艇觀光、浮潛業、餐飲與便利超商,可見其觀光發展盛況一般。本文透過了解影響戰後琉球嶼經濟的發展與變遷之外部因素與琉球嶼本身之區位條件與環境資源等內部因素,探討琉球嶼的經濟產業生活之發展與變遷之過程,呈現離島地區經濟發展與變遷的獨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