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 SP 9 235 50 18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許正一、陳庭堅所指導 謝奕彬的 嘉南平原含水層中砷與腐植質之鍵結 (2013),提出南港 SP 9 235 50 18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嘉南平原、腐植物質、物種砷、地下水、分配係數、螢光光譜。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生化工程研究所 范致豪所指導 張皇煜的 礫間接觸氧化法應用於生活污水處理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礫間接觸氧化、生化需氧量、氨氮、掃瞄式電子顯微鏡、親緣演化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港 SP 9 235 50 18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港 SP 9 235 50 18,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嘉南平原含水層中砷與腐植質之鍵結

為了解決南港 SP 9 235 50 18的問題,作者謝奕彬 這樣論述:

臺灣嘉南平原曾經在1960年代發生嚴重的烏腳病疫情,其病因為當地居民長期飲用含砷地下水所導致,雖然目前嘉南平原地區之含砷地下水並不再被飲用,但仍做為灌溉用途,最後會經由食物鏈對人體造成潛在性危害。本論文探討含砷地下水中各物種砷之含量,以瞭解地下水層中砷之氧化還原物種型態。利用物理分離地下水不同分子量範圍之溶解性有機質(DOM)及瞭解其所結合的砷濃度以及利用樹脂分離土壤樣品不同親疏水性有機質及瞭解其所結合的砷濃度。同時以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度與螢光光譜激發/放射光譜指標來探討有機質特性,並由螢光衰減法探討腐植質與砷之吸附能力(KDOM)。研究結果顯示,2013年9月、11月及2014年3月、5

月共四季中,地下水砷濃度皆超出飲用水管制標準,並以五價砷為主。而且總砷濃度隨著溶解性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增加顯著(p < 0.05)(R2=0.6843)。模擬由地下水灌溉所產生之土壤水中發現,砷濃度約5-10 μg/L,比原地下水之濃度低,原因是受土壤中鐵氧化物或腐植質吸附所影響。另外,由地下水所分離之大(0.45μm-10 kDa)、中(10-1 kDa)及小分子量(< 1 kDa)有機質發現砷主要分佈在小分子及中分子量有機質中。由土壤萃取之親水性有機質砷濃度較高,原因為腐植質中的-COOH及-OH基,易與砷形成複合物之故。由KDOM得知

,地下水DOM對三價及五價砷之吸附能力以小分子量及中分子量者較佳。由螢光圖譜可發現本論文地下水中的腐植質以黃酸為主,而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分析得知地下水中DOM確實與砷產生鍵結作用。

礫間接觸氧化法應用於生活污水處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港 SP 9 235 50 18的問題,作者張皇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為使用一長216 cm、寬14 cm、高21.5 cm壓克力材質製之水槽,置入有等面積的高爾夫球做為接觸材,藉由人工馴養方式,使生物膜生成於高爾夫球表面,做為探討礫間接觸氧化系統,對模擬實際生活污水比例所配製成的合成污水之淨化成效,以討論各污染基值去除效率與水流速度、水中溶氧、停留時間等因子彼此間之關係。依水質數據與二因子變異數(two-way ANOVA)分析結果顯示,不論系統進流污水濃度多寡,生化需氧量(BOD)、總有機碳(TOC)與正磷酸鹽(PO4-)之去除率,皆在水力停留時間2hr時,就能達到相當良好之去除成效,平均去除率分別為BOD 95.71%、TOC 96.2%、PO

4¯ 100%,若再將水力停留時間延長至3hr,其去除率並未有顯著增加的情形產生;化學需氧量(COD)則是因含有非生物所能分解之成分,需藉由物理作用等所去除,故本研究中COD去除率會因水力停留時間越長其去除效率越佳,平均去除率為55.59至96.71%;氨氮(NH3-N)方面,不論進流污水濃度多寡皆在水力停留時間1hr時,就能有平均去除率98.93%以上,若再延長至2hr去除率更能達到100%,但亞硝酸鹽(NO2¯-N)產量不明顯,硝酸鹽(NO3¯-N)也無生成跡象,此情形表示NH3-N可能因微生物同化作用所去除,而硝化作用不明顯之因素為系統處在低於pH5的環境中,且受高碳氮比之影響,而使得硝

化作用受到抑制。藉由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EM) 觀察系統內之生物膜,結果發現渠道前、中段均以桿菌為主,其次為絲狀菌,而後段則有些許球菌出現。而菌種鑑定結果,研究中所篩選出的六株菌株,分別為Enterobacter sp. FC1、Enterobacter sp. FC2、Enterobacter sp. FC3、Enterobacter sp. FC4、Enterobacter sp. FC5與Enterobacter sp. FC6,皆屬於腸桿菌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