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氣候分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南美洲氣候分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愛爾蘭)雷·阿爾科姆寫的 海洋波浪與潮流能電氣系統設計 和(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的 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南美洲气候特征:以安第斯山脉为界分东西两部分 - 知乎专栏也說明:南美洲 地形图由于安第斯山脉本身的位置位于南美洲的西侧,所以位于安第斯山脉以西的部分面积十分狭窄,呈南北条带状分布,主要的气候类型有三种,其分布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 和中信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班 宮國威所指導 許哲芯的 鋰產業在南美洲的發展與挑戰 (2020),提出南美洲氣候分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鋰資源、鋰產業、鋰三角、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潔淨能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李忠潘、吳朝榮所指導 許友貞的 赤道太平洋及西南大西洋海面水溫之相關性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經驗正交函數、南極繞極流、聖嬰/反聖嬰、交互相關性分析、海表面溫度、小波分析、總體經驗模態分解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美洲氣候分佈的解答。

最後網站颱風屢屢迴避東台灣的特殊現象 - 更生日報則補充:塔拉斯及諾盧兩個秋颱路徑,分別向北及向南移動,似乎刻意閃避台灣, ... 再者,極端氣候下的颱風型態,若不來則已,一旦來襲威力勢必更加驚人,我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美洲氣候分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洋波浪與潮流能電氣系統設計

為了解決南美洲氣候分佈的問題,作者(愛爾蘭)雷·阿爾科姆 這樣論述:

海洋可再生能源完全綠色、 無溫室氣體排放,儲量豐富,分佈廣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均指出,海洋能將成為未來可再生能源供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傳統化石能源衰竭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海洋能屬於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預計在未來10~20年中,歐洲、美國、亞洲與南美洲都將出現吉瓦級的商業化項目。 《海洋波浪與潮流能電氣系統設計》從電氣工程師的角度出發,主要針對離岸波浪能與潮流能發電場並網與輸配電問題展開內容,涉及發電機的選擇與功率定級、電力存儲、臍帶纜與陣列佈置、數值建模與模擬技術、控制理論與實現策略、電力系統及海洋能電氣系統的經濟問題等。

Ray Alcorn博士,時任愛爾蘭科克大學水利與海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該中心的研究覆蓋波浪、潮流與海上風能的各個應用領域。Alcorn博士從15年前電氣工程本科階段學習開始接觸海洋能,在研究生階段加入了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海洋能團隊。他後來進入工業界,主要從事全尺度波浪能電站的設計、投放與運行維護。Alcorn博士加入愛爾蘭海洋能產業協會後,一直擔任秘書長至今。目前,他還作為國際能源署海洋能系統(IEA-OES)的專家負責執行相關協議,以及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IEC)專家團成員編制海洋能領域標準。 Dara O'Sullivan,作為愛爾蘭科克大學水利與海洋研究中心高級博士後研究人員,主

要負責海洋能開發、功率變換與控制、電動機控制與並網電力電子技術中的電力學部分。他作為電力系統與並網方面的專家,參與了國際能源署海洋能系統協定執行與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的海洋能標準編制。他在開發世界上個波浪能與潮流能電力系統的動態並網模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譯者序 原書前言 致謝 貢獻者名單 第1章 引言1 第2章海洋能裝置中的發電機3 2.1引言3 2.2發電機傳動系選擇綜述4 2.2.1定速方案4 2.2.2變速方案5 2.3 海洋能裝置發電機功能綜述6 2.3.1能量轉換7 2.3.2原動機效率優化7 2.3.3功率平滑7 2.3.4裝置阻尼控制7 2.4波浪能系統中

的發電機8 2.4.1電刷運行8 2.4.2運行與維護8 2.4.3腐蝕環境10 2.4.4機械問題10 2.4.5波浪能裝置需求分類10 2.5潮流能系統中的發電機12 2.5.1潮流與潮流能轉換裝置特徵13 2.5.2發電機系統規格16 2.6海洋能裝置發電機控制的電力電子學19 2.6.1全橋變速配置中背靠背變流器的控制19 2.6.2發電機側變流器控制20 2.6.3電網側變流器控制24 2.6.4變速驅動的容錯運行28 2.7結論30 2.8參考文獻30 第3章 臍帶纜與陣列佈置35 3.1並網佈置界定35 3.1.1引言35 3.1.2一般要求與制約因素36 3.1.3陣列佈置界

定38 3.1.4輸電方案42 3.1.5輸電模型44 3.1.6輸電效率46 3.1.7輸電電纜設計49 3.2並網基礎設施工程50 3.2.1連接點界定51 3.2.2並網基礎設施組成52 3.2.3連接單元的概念性替代方案53 3.3動態電纜與連接器設計60 3.3.1參考標準與指南60 3.3.2典型海底電纜的組成61 3.3.3臍帶纜組件的初步界定與設計65 3.3.4臍帶纜的力學模型與驗證75 3.3.5海洋能裝置的連接器78 3.3.6輔助組件79 3.3.7臍帶纜連接的動力學分析82 3.3.8建議與結論85 3.4參考文獻85 第4章並網(第一部分):電力系統與波浪能裝置的

相互作用90 4.1引言90 4.2波浪能發電與電網之間的相互作用90 4.2.1發電功率特性91 4.2.2離岸與近岸的高壓交流輸電92 4.2.3功率平滑93 4.2.4儲能設備影響95 4.2.5功率振盪對保護設備的影響95 4.2.6功率振盪對電壓的影響97 4.2.7無功功率控制98 4.2.8功率振盪對頻率的影響98 4.2.9調速器控制102 4.3海洋能系統離網運行104 4.3.1偏遠地區電氣化系統方案104 4.3.2原型裝置的離網測試系統105 4.4結論105 4.5參考文獻106 第5章並網(第二部分):電能品質108 5.1波形的電能品質108 5.1.1引言10

8 5.1.2電壓108 5.1.3頻率116 5.1.4長時間中斷117 5.2供電電能品質118 5.2.1接地/中性點處理118 5.2.2電壓控制與支撐118 5.2.3功率輸出可控性118 5.2.4頻率備用回應120 5.2.5低電壓故障穿越121 5.2.6黑啟動能力123 5.2.7抄表/遙測與遙控123 5.2.8電網運營商的斷網權123 5.3指南與標準124 5.3.1引言124 5.3.2國際標準125 5.3.3英國標準127 5.4結論127 5.5參考文獻128 第6章並網(第三部分):案例研究130 6.1引言130 6.2案例研究:潮流能SeaGen裝置13

0 6.2.1引言130 6.2.2測試方法132 6.2.3SeaGen裝置與類似風機的電能品質性能對比138 6.2.4結論141 6.3案例研究:波浪能141 6.3.1引言141 6.3.2點吸收式波浪能陣列場對BIMEP與AMETS局地電網的影響142 6.3.3將閃變等級視為測試場短路特徵函數的分析150 6.4波浪能容量161 6.4.1容量因數與容量值: 發電系統測量的充分性161 6.4.2容量值計算163 6.4.3實例研究:愛爾蘭164 6.5參考文獻170 第7章電能存儲系統175 7.1引言175 7.2儲能動機175 7.2.1功率平滑175 7.2.2低電壓穿越

(LVRT)177 7.2.3輔助服務177 7.3儲能系統的應用方式177 7.3.1波浪能陣列場應用儲能系統的方法178 7.3.2儲能系統在單台波浪能發電裝置中的應用178 7.3.3離岸WEC電功率攝取系統中的儲能策略182 7.4電能存儲——技術描述183 7.4.1超導磁儲能 (SMES)183 7.4.2電池184 7.4.3超級電容184 7.4.4電容184 7.4.5技術比較185 7.5儲能系統(ESS)實例研究186 7.6電儲能相關問題193 7.6.1迴圈法194 7.6.2老化模型202 7.7根據性能準則確定電容規模203 7.7.1平滑品質準則203 7.8

參考文獻209 第8章 控制系統——設計與實現214 8.1控制方案概述214 8.1.1引言214 8.1.2什麼是控制215 8.1.3海洋能中的控制系統220 8.1.4結論222 8.2控制策略對潮流能裝置中電氣系統設計的影響222 8.2.1潮流能攝取的通用控制策略223 8.2.2定速變槳潮流能發電機224 8.2.3變速定槳水輪機224 8.2.4潮流能水輪機控制226 8.3控制策略對波浪能裝置中電氣系統的影響230 8.3.1引言230 8.3.2控制方案與WEC電氣系統的關係230 8.3.3效率對功率攝取的影響235 8.3.4討論237 8.4參考文獻237 第9章

建模與模擬技術244 9.1潮流能發電裝置的全過程建模244 9.1.1建模需求245 9.1.2資源建模246 9.1.3水準軸水輪機水動力學模型247 9.1.4傳動系模型248 9.1.5發電機模型250 9.1.6系統全域模型251 9.2波浪能發電裝置的全過程建模252 9.2.1性能分析252 9.2.2並網分析254 9.3電力系統動態模型255 9.3.1電力系統的動態模型255 9.3.2模型開發與分析256 9.3.3風電產業經驗258 9.3.4海洋能產業需求260 9.4參考文獻261 第10章 海洋能電氣系統經濟學264 10.1海洋能電氣系統的經濟學挑戰與優化2

64 10.1.1海洋能電氣系統簡介與組成264 10.1.2電氣系統元件的預期成本265 10.1.3海洋能電氣系統的經濟挑戰266 10.1.4海洋能電氣系統的技術經濟優化269

南美洲氣候分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的賣場:
http://shopee.tw/dandanchen

#鸚鵡用品相關雜貨舖 #我愛寶貝蛋

橙翅亞馬遜是體型較小的亞馬遜鸚鵡,也是較普遍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位也不像許多亞馬遜鸚鵡一般地高,在蘇利南當地是數量最最多的鸚鵡,體型雖不大但卻是可愛的寵物,公鳥在成熟時可能會對人有攻擊與侵略性,共有兩種亞種,台灣國內的橙翅亞馬遜大多是野生鳥。

32-34cm(12.5-13.5吋)


廣佈於南美洲北部,大多棲息在安地斯山脈以東的地區,包括巴西、圭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等國。


橙翅亞馬遜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但數量卻有逐漸下降的情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當地常被獵捕作為食物,這個情形在法屬圭亞那尤其嚴重;喜愛穿梭生活在各種近水源區的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沼澤區、農地等地區,必較不常發現於乾燥的林地中,群集性強,常被發現成對、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起活動,尤其是在晨昏時,但繁殖期時聚集數量會減少,,飛行時十分吵雜,但覓食時則較安靜,牠大多在樹上覓食,食物包括水果、堅果、棕櫚果實、漿果等,食物不足時會到芒果園與橘子園內覓食;築巢於中空樹洞內,一次產2-5顆蛋;橙翅亞馬遜有時會吵雜 。


野生鳥和人工繁殖鳥反差相當大,人工繁殖鳥的尺寸明顯比野生鳥大一號,且比較不怕人,野生鳥多經折磨與運送羽毛狀況差,相當怕人,體型瘦小,剛飼養時會較害羞,但很快即能適應環境, 且會變的十分健壯;橙翅亞馬遜對亞馬遜鸚鵡喜好的初入門者,無論是寵物幼鳥或想繁殖的成對成鳥都是很好的選擇,售價不高,有著可愛的個性與討喜的行為,喜愛啃咬物品,可提供玩具或樹枝供其咬嚼,公母並無明顯的外在特徵,但一般來說,公鳥頭部的藍色部份會較母鳥明顯,母鳥面部的黃羽分佈會較公鳥廣。


雖然橙翅亞馬遜普遍度高,但並不是常見的成功繁殖種類,有些繁殖者認為其繁殖難度高,改變環境就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繁殖,野生鳥多於繁殖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有繁殖者認為不困難,可能因地、氣候、飲食、環境與飼養習慣等等有關係;繁殖期時可能有攻擊性,不宜過度打擾,一窩約產2-5顆蛋,平均約為3顆,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幼鳥羽毛長成。

鋰產業在南美洲的發展與挑戰

為了解決南美洲氣候分佈的問題,作者許哲芯 這樣論述: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電動車在世界各地日益盛行,其關鍵材料鋰電池的原料鋰也備受矚目,當今全球有超過半數的鋰資源都聚集在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但是三國的鋰產業發展卻相差甚遠,因此本研究先梳理全球鋰資源的概況,再進一步聚焦三國各自的鋰產業發展,以法規和政策檢視彼此在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優點與缺點。 另一方面,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在開採鋰資源時還面臨諸多挑戰,就國內而言,鹽沼的過度開發不僅衍生出水資源問題,也影響了周圍原住民族的相關權利。從國外來看,近年來各國均大力推行潔淨能源,其中,中國更是制訂多項能源戰略與產業計畫,以獲得其在國際上話語權,因此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勢必將面臨更多國際間的政

治角力。故本文以國際法、社區案例、國際情勢等多方面向審思開採鋰資源對鋰三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

為了解決南美洲氣候分佈的問題,作者(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 這樣論述:

我們可以把美洲的歷史簡要理解為這四個時代:本土文明時代、歐洲殖民時代、獨立時代和“美國世紀”。500年前,歐洲航海者“發現”的美洲並非一片蠻荒之地。以墨西哥和秘魯為中心的美洲本土文明已經繁榮了數百年,建立了宏偉的城市。歷史悠久的美洲農業培育出土豆、玉米、辣椒、花生、番茄、煙草等作物,它們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口味。 16世紀,西班牙人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並且繼承了它們的權力和財富。此後,歐洲上到王公貴族、商人、冒險家、傳教士,下到失業者和流放犯,紛紛來到新大陸,尋找財富、土地或者自由。大量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這片土地,以彌補殖民地農業的勞力短缺。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開發與鬥爭,美洲大部分成

了英國和西班牙兩個王國的領地。 在作者看來,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美洲獨立浪潮,帶來了美洲原初的“分裂”。美國的獨立革命獲得成功,很快建立了統一、民主的國家制度,並且開始向自身的西部內陸擴張。然而,很多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卻陷入了獨裁、分裂、內戰或經濟停滯的困境。 美國在19世紀逐漸崛起之時,就開始謀求美洲的霸主地位,然後更是在20世紀成了世界的領導力量。遺憾的是,“一戰”以來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義舉,卻很少能讓拉丁美洲享受到。我們熟知的切•格瓦拉和卡斯楚的革命事業、哥倫比亞的毒品戰,其背後的大背景,就是美國之霸權和拉丁美洲之掙扎齊頭並進的20世紀美洲。 菲力浦•費爾

南多-阿梅斯托 知名歷史學者,同時也是家喻戶曉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他的專業範圍跨越環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 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個領域,曾任教於大西洋兩岸的多所高等學府,包括牛津大學、塔夫茨大學、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等,目前是聖母大學歷史學教授。阿梅斯托 共有十多本著作,包括《改變世界的觀念》《文明的力量》《大探險家》等。 阿梅斯托的著作為他贏得不少榮譽,2017年他獲得西班牙給人文學者的至高榮譽——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勳章。各書評媒體對他讚譽不斷,《紐約時報》將他比擬孟德斯鳩、吉本、湯因比、布羅代爾等歷史思想大師。 第一章 大美洲?美利堅? / 001

003 / 獨一的美洲 009 / 大美洲的分化 015 / 例外主義的誘惑 第二章 首次殖民後:美洲最初的“常態” / 021 034 / 文明的中心 046 / 文明的傳播 052 / 環境溫床:沙漠和熱帶 058 / 文明的分佈 第三章 殖民地美洲:分化及其限度 / 059 059 / 傳統優勢的延續 071 / 殖民地宗教 085 / 新世界與舊世界:世界歷史中的殖民地美洲 093 / 舊世界與新世界:殖民經歷如何團結起整個美洲 111 / 殖民地的穩態 第四章 獨立時代 / 113 113 / 轉向內陸 122 / 美洲藝術概覽 127 / 走向獨立 141 / 形勢裂變 第五章 獨

立:新的依賴 / 149 162 / 美洲1 9 世紀的並行歷史 167 / 邊疆 173 / 邊界以外的族群 178 / 黑人的歷史 第六章 美國世紀 / 185 187 / 帝國式共和國 195 / 從後帝國主義到反殖民化 200 / 從帝國主義到影響力 209 / 美洲的陪跑失敗者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 219 221 / 法利賽人的收穫 233 / 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 239 到底有多少個美洲?曾幾何時,只有一個,至少在西半球以外的旁觀者眼裡是如此。過去,在大美洲還沒分疆定界之前,這片土地很早就擁有某種統一性和完整性。“美洲”這個詞最早在歐洲語言中誕生時是以單

數形式出現的。根據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Vespucci,或者,至少是一位如此署名的作家)的報告,在今天委內瑞拉、圭亞那和巴西一線沿岸發現了新的土地,這些土地成為首批被稱為“亞美利加”的地方。1507年,宇宙學家(cosmographer)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Waldseemüller)在他製作的一版地圖和隨後發表的論文裡,為紀念亞美利哥而創造出了這個命名,但他很快就後悔了;他意識到,那些被他歸功於亞美利哥的大發現,其實真正應歸功於哥倫布。他在接下來的一張地圖上,停用了這一名稱,但為時已晚。在當時的人看來,在整體都界定模糊的西半球內,“亞美利加”展開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部分

,隨著後續遠征隊一連串更深入的探險活動,這片土地仿佛在不斷擴展。對最早偵察到“新世界”的那批探險家和最早繪製這片疆土的歐洲製圖師來說,它的統一性顯而易見。其中有些人最開始用一道非常狹窄的海峽把它劃分成兩半;而其他人描繪的“新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南美洲,他們把北美洲僅僅繪成亞洲的一個海角。無論如何,將整個西半球呈現為單一大型陸地的慣例在16世紀20年代得以固定下來。 歐洲人的思想首度接觸到美洲這一概念的頭幾年,好像乾脆要把整個西半球否認掉,把承認它存在的主張當作欺騙或錯覺,不予理會;或者將其歸為亞洲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做更簡單。西半球的存在從而顯得更為非同尋常,而且更加新奇。在古代和中世紀,

歐洲地理學家曾猜測,在西面海洋的荒僻深處存在著一片未知的大陸。可這只是少數人的執念,遭到懷疑者的嘲笑。有觀點認為,有個無比廣闊而獨立的地方,猶如一個“新世界”,一直都沒被人看到過,等待著被發現,但這樣的想法對舊世界的人來說似乎難以置信。在海上英雄傳奇故事充當科幻作品的中世紀,連這些故事的作家普遍都更偏愛給大西洋點綴上星星點點的島嶼,將其作為英雄們冒險之旅的背景。當時,推測性海圖的繪製者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15世紀流傳下來的一些地圖中,也描繪出了一片西方大陸,並以黃昏之神赫斯珀洛斯女兒們的名字命名,這靈感來自大力神的傳說,傳說中大力神為搶奪金蘋果襲擊了她們的花園。) 15世紀,宇宙學家在審查跨

洋航海專案的時候,大多對通過探險活動發現新大陸的可能視而不見。他們認為,自己熟知這個世界的全部。即使是發現美洲的哥倫布,也不願意相信有這樣的地方存在。雖然他的地理觀念總反復無常,還傾向于根據讀者的幻想和偏見來變換主意,但總體上他堅持認為,這個世界太小,再無法容納下一個未知的半球;那個他宣稱發現的“新世界”,在他自己的估算中,其實只不過是這個舊世界裡一個新的組成部分——歐亞大陸東端的盡頭,古人曾苦苦搜尋的“印度群島”。 然而,大約在哥倫布航行之前的一個世紀,有觀點認為像美洲這樣的陸地可能確實存在,這一觀點贏得了一定的市場。這要部分歸因於廣義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即在西歐範圍內對古代經典文本富有進步

意義的重新發現。在古代,主流的地理傳統就已經認識到世界大概有多大了。西元前3世紀,希臘有位圖書館長叫厄拉多塞(Eratosthenes),他曾測量過地球,而且相當準確。他測出的赤道長度值,相當於現代度量體系中的40000千米(赤道長度現代的測量值是40075.02千米。——譯者注),其中,綜合運用了三角法(這絕對可靠)以及實地測量(這部分還有待商榷)。總之,很明顯還有空間可以容納下“另一個世界”,即“對蹠地”(theAntipodes),這是對此抱有信仰的地理學家們對它的稱呼。 在15世紀,“人文主義者”都推崇古典學所提倡的一套以人為本的課程,他們中有一些人提請人們關注古代有關對蹠地的推測。

1423年,古代地理文本中最富啟發性的一部來到“拉丁基督教世界”:斯特拉波(Strabo)的辯護書,這部著作於西元前1世紀在希臘寫成,維護了自荷馬時代以來的傳統世界圖景。根據斯特拉波的猜想,這塊未知大陸的位置,大致是在哥倫布和其他大西洋航海家可能期待找到它的地方。“也許,”他寫道,“同在這個溫帶,有人居住的世界實際上有兩個,甚至更多,尤其在大西洋上接近雅典所處緯度的區域。”以斯特拉波的整體思想為背景,這一言論似乎只是出於諷刺;但是,要從一個來自陌生年代和文化的文本中發現諷刺本身就非常困難,而哥倫布同時代的一些人就把這段話當真了。當哥倫布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歸來時,人文主義地理學家便開始猜測,他已經

到過對蹠地。聽聞這一消息的人越多,這種確信就越堅定。美洲大陸及其島嶼的各個組成部分——不管到底有多廣袤,到底擁有多麼豐富的多樣性——至此都融為了一體。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美洲視為一體就是個錯誤的認識。哥倫布抵達之前,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對這片土地太過熟悉了。統一的西半球是被強加的概念,在其背後推波助瀾的,是那些對其廣袤程度幾乎毫不懷疑的想像,或是那些急於把它縮小至可控版圖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讓追尋東方香料的商人毫不費力地湧向這裡。舊世界人們的頭腦中似乎在排斥美洲疆域大小和複雜程度的真相。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關美洲的真相真正沉澱下來並被完全理解。16世紀20

年代中期,維拉紮諾(Verrazano)以為他可以從大西洋這邊的卡羅來納海岸直接看到太平洋。16世紀的大多數地圖都把北美擠壓成狹長的部分。17世紀初,在佛吉尼亞殖民地的英國殖民者想當然地以為能夠通過越野行軍抵達“南海”(SouthSea)。早期在密西西比河中巡航的航海家們還指望這條大河匯入一片沖刷著中國海岸的大海。 大家對美洲的疆域大小和多樣性的認識日漸增長,並開始蓋過現實,可人們頭腦中的想法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仍沒有放棄“統一說”的觀念;美洲依舊被認為是一整塊廣闊的土地。在西班牙王室控制的美洲地區,熱愛自己的土地的克裡奧爾人(Creole)都自稱“美洲人”,而此後很久這一稱謂才成為現今美

國領土內的通用詞彙。17—18世紀,在對這片大洲的象徵性描寫中,始終只有一個美洲。18世紀出現了一場“新世界之爭”,即知識份子之間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辯論,討論如何對美洲及其產物進行分類,即使是這場辯論,也主要是基於對整個西半球的一般化概括。歐洲評論家們都將美洲當作一個整體來評價;喬治•路易•布豐(Georges-LouisBuffon,1707—1788)和科尼利厄斯•德•波夫(CorneliusDePauw,1734—1799)都嘲笑美洲是一片有退化作用的土地,認為這裡只孕育出了發育不良的物種、劣等的人種(軟弱的男人,不敏感的女人)和倒退的文明,與此同時,他們把這些令人不安的特點賦予整個

西半球。科尼利厄斯在他的《美洲民族的哲學研究》(RecherchesphilosophiquessurlesAméricains)一書中指出,巴塔哥尼亞巨人和聰明的休倫族印第安人、達連灣的白化病人、亞馬遜河沿岸的亞馬孫人一樣都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人代表的只是一類幻像罷了,他們讓西半球看起來非常美妙,但他聲稱,那裡實際上卻糟糕透頂。他如此概括當地的氣候:那裡寒冷潮濕,潮氣和腐爛無處不在。而作為美洲的辯護者,安東莞—約瑟夫•貝內蒂(Antoine-JosephPernéty,1716—1801)則提倡對其做出平等而對立的概括,堅持認為那裡的氣候到處都很宜人。這種說法和科尼利厄斯的說法都不太有助於人們

了解美洲的真實情況。 總之,不論喜歡還是討厭,人們仍然將西半球視為一個整體。根據美國開國者們的想像,他們希望創立一個最終有可能包含了整個新世界的政治聯合體,用傑弗遜的話來說,就是讓他們自己的共和國成為“全美洲從南到北”的“搖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繼任者們保留了這一傳統;門羅主義也將美洲視為一個單一的特權競技場,認為這裡只歡迎美國的干預和霸權。如今,也存在這一信條的弱化版,將美國以外的美洲都描繪成“山姆大叔”的“後院”。)某些原住民部落甚至也逐漸接受了外人眼中的一元化視野,並慢慢生出一種團結感,使他們到現在能夠欣然接納異族人,而對他們的祖先來說,這些人都是敵人或者陌生人。馬普切人(Ma

puche)和密克馬克人(Micmac),尤皮克人(Yupik)和雅馬納人(Yamaná)如今都屬於“美洲原住民”。其中有些原住民甚至還認為分享“龜島”(TurtleIsland,是印第安土著居民對北美大陸的稱呼——譯者注)值得稱道。

赤道太平洋及西南大西洋海面水溫之相關性研究

為了解決南美洲氣候分佈的問題,作者許友貞 這樣論述:

南大洋海溫的變化,相較於北半球的研究少被探討;然而,位於南半球副極地區的南極繞極流(ACC)除了是秘魯海流的主要來源,近期更被指為影響氣候變遷因子之一。其對南大洋海溫的影響,可能會改變熱帶和副熱帶太平洋海水的物理特性。為了探討研究區域範圍(38.5°S-64.5°S,84.5°W-20.5°W)海表面溫度長期變化及是否隱含有低頻頻率(年際變化或年代際變化),本研究使用來自英國哈德里氣象中心147年 (1870-2016)的南美洲中高緯度區域海表面溫度資料(HadISST1),透過低通濾波將非研究目標的年循環、季節性訊號移除;後續將移除年、季變化的時間序列資料,透過不同的分析方式包含快速傅立葉

轉換(FFT)、小波分析(Wavelet)、EOF分析、EEMD、調合分析與Niño3.4、MEI.ext及太平洋震盪指數(PDO)等氣候指數進行交互相關性分析、延遲相關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域有明顯的年際及年代際變化,該區海表面溫度異常(SSTA)年際變化與ENSO事件相關。當ENSO暖(冷)事件發生時,德雷克海峽、西南大西洋南極繞極流流經之處有顯著的異常冷(暖)水;東南太平洋、BMC區有顯著暖(冷)水異常。當研究區域SSTA領先Niño3.4指數4到6個月,發現兩者的交互相關係數最大值(R=0.56)位於東南太平洋,最小值(R=-0.67)於西南大西洋。這些發現意味著ENSO強度的變

化或氣候變化下的環流也可能改變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同時,研究區域也存在年代際海溫變化其頻率與PDO的相位轉換(regime shift)有所關聯。當 PDO 處於負(正)相位時,德雷克海峽及西南大西洋南極繞極流經之處有顯著的暖化(冷卻)現象,伴隨東南太平洋及BMC 區有顯著冷卻(暖化)現象。當PDO 指數處於極端時期時,結果顯示南美洲南端海溫的年代際變化第一模態與PDO冷暖週期有很強的負相關性(R=-0.56) ;每 3-4 年 PDO 相位與 ENSO 事件同相位時,對巴西流及福克蘭流交會流域(BMC區域)的氣候之影響會有加乘效果。近一步透過交互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BMC鄰近區域與PDO指數

的相位轉換有密切關連(xcorr coef=0.75)。BMC Box區域未來可用於觀察PDO-ENSO間的複合關係及進一步探討PDO相位轉換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