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廖日昇寫的 外星科技大解密:時間旅行與秘密太空計劃 和琳達‧柯利的 她的世界史: 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南美洲约有多少个独立的国家 - 三人行教育网也說明:南美洲独立 _南美洲约有多少个独立的国家. 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喜文化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歷史研究所 王芝芝所指導 張怡菁的 福克蘭問題研究 (2000),提出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不均衡戰爭、五○二號決議案、主權、去殖民化、去殖民運動、生命線、自決、坎寧頓。

最後網站北美洲獨立國家,大家都在找解答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則補充:北美洲约有多少个独立国家诛仙手游文曲初试答案| 北美洲獨立國家. 2016年8月26日— 这篇诛仙手游文曲初试北美洲约有多少个独立国家,希望可以帮大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外星科技大解密:時間旅行與秘密太空計劃

為了解決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的問題,作者廖日昇 這樣論述:

  美國政府早期在獲取外星技術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他與外星勢力建立了一段時期的合作關係,其明顯目的是獲得重力推進、光束武器和精神控制方面的技術,而美方則允許外星人在地球上獲取生物材料。也因此,美國創設了許多秘密外星計畫,以實現不同的地外任務與星際傳奇。     其中「太陽能守望者」則是《星際聯盟》(宇宙中先進智能文明的外星組織)和聯合國簽署的秘密外星條約協議的一部份,美國由於其先進的技術,被《星際聯盟》指定為:為地球提供太空安全方面居領導地位。據說,「太陽能守望者」是由美國航空航天「黑計劃」的承包商組成,但加拿大、英國、意大利、奧地利、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國也提供了一些零件系統。

    該計劃是在猶他州西部沙漠、五十一區和其他地點的秘密軍事基地進行測試和運行的。此項計劃的太空安全任務有二:其一是防止流氓國家或恐怖組織利用近太空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或從太空攻擊地球。另一是防止流氓性全球精英控制的陰謀集團(Cabal)利用其軌道武器系統(包括核導彈和定向能電磁武器)恐嚇或攻擊地球上的任何人或任何組織。總之,太陽能守望者的任務就是維持太陽系的和平。由於太空艦隊的職責是在我們的太陽系內擔任太空警察,因此該計劃被命名為「太陽能守望者」。     美國尚有另一個更神秘及更強大的計劃,那就是星際企業集團(ICC)。ICC在火星上擁有完整的工業基礎設施,包括基地、車

站、哨所、採礦作業和設施,及有各種衛星散佈於火星與木星間的主要小行星帶。他們擁有獲取原材料並將其轉變為可用材料的設施,其目的是生產我們的材料科學尚未想到的複雜金屬和複合材料。     ICC在我們太陽系的月球、主要小行星帶、火星及其他行星的數個月球和天體上建立了一百多個殖民地、基地和工業設施/工廠,它與近九百個文明有貿易協議。ICC也是洗腦技術專家,正在針對非自願的人類(即被綁架的人)嘗試基於神經學人工智能系統,並利用人體零件與結合最新的先進神經鏈接技術來創造半機械人(cyborgs)和機器人(androids)。     這些錯綜複雜的秘密太空計劃,其科技水平都遠非任何地球台

面上如美國宇航局(NASA)裡的太空計劃可比,尤其是星際企業集團的航天科技更是先進。其中對地球人好好壞壞的影響,總掀起地球人對星際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並挖掘更多不為人知的新鮮與驚奇,更多的傳奇,且待聰明的讀者於書中自我領略了!   本書特色     星際時空門的科技奧秘   在人類登月之後就開始與外星人合作   引領著地球人進入宇宙深空探險   而這些透過雲霧繚繞的瞬間時間位移   或是使用飛行器以及其他裝置穿越時空的把戲   竟然動搖著世界各個角落的聲息   醞釀出更多悄然無聲卻秘密進行的太空計畫   這些暗潮洶湧卻驚為天人的內幕   令身陷其中的

每一個要角一刻都不得安寧   究竟這其中有多少撲朔迷離不為人知的情節   進入本書即可一窺究竟

福克蘭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的問題,作者張怡菁 這樣論述:

福克蘭問題研究 中文摘要 大英帝國在二次大戰後,面臨漸漸崩解的命運。而帝國內的殖民地紛紛尋求政治獨立,與母國脫離關係,發生在殖民地的歷史性轉變被稱為「去殖民運動」(Decolonization movement)。而大英帝國因為殖民地脫離母國自行獨立,帝國被視為進入「後帝國時代」(Post-Imperial age)。本論文所研究的主軸即是在於後帝國時代,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福克蘭群島,對於自身殖民地主權轉移的分析,研究福克蘭群島的島民在歷經長期的殖民地主權紛爭後,對福克群島主權的看法以及對福克蘭群島殖民地主權的處置。帝國主義者自新航路大發現後,挾帶著

帝國的優勢,在世界各地從事經濟侵略或者是經濟殖民的工作。然而在廿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出現了新秩序,帶動了大英帝國內部的結構調整。雖然帝國主義在去殖民的風潮下,被葬送在歷史的洪流裡,但是帝國的所遺留下的殖民地問題,在後帝國時代也難以獲得解決。從帝國主義的發展理論中不難發現,一個帝國要擁有強大的勢力,帝國與附庸(或者是殖民地)的關係便是密不可分的複雜關係。在廿世紀末,帝國主義的發展模式已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從第三世界的觀點而論,後帝國時代是一個新殖民主義的開端,也是依賴理盛行的年代。 英國是以發展海權為主的國家,將海權的勢力擴張視為國家安全工作的課題。著名的海軍史專

家──馬漢提出海權發展的重要性,一旦擁有重要戰略位置或重要島嶼時,對戰爭會產生重要的致勝關鍵,福克蘭群島對英國的重要性便於此。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在大多數的殖民地喪失控制力,只保留少數殖民據點。這些堅守不肯放棄的殖民地,多屬於馬漢所指稱的重要戰略位置與重要島嶼,這些著名軍事戰略性質的殖民地區,包括有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Gibraltar)、馬爾他(Malta)、塞普路斯(Cyprus)、葉門的亞丁港(Aden)、新加坡、及香港等等。除了大英帝國自身的考量外,福克蘭群島的地理位置在冷戰中期正符合國際戰略考量的需要,因為福克蘭群島鄰近南極大陸,而世界各國都想進入未定界的南極大陸開發。福

克蘭群島正是位在南極大陸之前的重要島嶼群,可作為進入南極大陸的中繼站。另一個重要性是美國與西歐國家想藉由福克蘭群島來圍堵蘇聯共產勢力在南美洲的擴張。因此,英國並沒有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旋即放棄對福克蘭的主權,福克蘭群島的戰略地位突顯了島嶼主權的重要性。 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界大戰結束時,並沒有積極向英國政府與聯合國爭取福克蘭群島的主權。直到一九六○年代,進入冷戰中期時,第三世界的勢力竄起,與美蘇兩強形成對抗,阿根廷在加入第三世界的陣營後,才轉而對英國發動爭取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英國與第三世界的淵源頗深厚,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時,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被第三世界視為帝國主義

的經濟剝削﹞,讓第三世界國家難以忘懷,尤其是殖民式的經濟剝削。對於英國政府與國協的經濟合作,造成阿根廷農產品進出口損失嚴重。阿根廷政府藉由第三世界勢力崛起,加重對英國政府傳達不滿的民族情緒,而且伺機製造事端,讓英國政府難以處理。福克蘭危機便是在充斥著詭譎多端的國際情勢下爆發,阿根廷藉著突顯英阿百年爭端─福克蘭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不斷地在聯合國大會上,斥責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仍然存在,而且西方世界也未完成去殖民的工作。阿根廷向英國及西方世界施加壓力的結果,反而引燃福克蘭戰爭的爆發。福克蘭群島的主權爭端是阿根廷藉機挑釁的藉口,阿根廷軍政府發動殖民地主權爭奪戰的目的是值得深思。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日,阿根廷伺機向英國政府發動挑釁,一舉攻下福克蘭群島。英國政府當下的反應,讓阿根廷軍政府出乎意料之外,英國一反戰後不積極涉入殖民地政治的做法,立即出兵福克蘭群島,與阿根廷爆發福克蘭戰爭(Falkland Islands War)。這和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處理殖民地問題或國際爭端問題的大政策方向有所出入。然而,在國家利益至上的考量下,英國與阿根廷雖然因為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發動戰爭,在戰後卻又一同計畫開發使用福克蘭群島的資源,而且兩國在廿世紀末還一同舉行空前盛大的福克蘭群島軍事演習。但是,涉及福克蘭主權轉移的問題,兩國三地的政府與人民卻尚未能建立共識。後

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之一的亨利‧馬戈夫(Henry Magdoff),在觀察福克蘭群島問題時,認為這是一個「反對」去殖民的地區。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約莫廿年期間,殖民帝國的形式迅速的式微,其實帝國主義並沒有瓦解,帝國主義者直接將領土掌控轉化為政治、經濟的直接、間接控制。然而福克蘭群島卻不像英國的其他殖民地一樣,要求爭取獨立,反而向英國國會爭取留在聯合王國裡,形成新殖民主義中的「反對去殖民主義」的特例之一。 關於福克蘭群島的重要性是直到冷戰中期後,才逐漸受世人注目。福克蘭群島位在遙遠的南大西洋,英國在福克蘭危機爆發後,發動長征的行動,足證福克蘭群島柴

契爾政府施政中的舉足輕重地位。促使柴契爾夫人下達對阿根廷的反擊因素固然很多,其中福克蘭群島的戰略位置卻是最重要的一環。就經濟效益的重要性而論,福克蘭的豐富漁場是非常吸引人,魷釣盛行,使得福克蘭島水域的漁業國際糾紛頻傳,福克蘭的漁業資源產生的利益不啻是吸引阿根廷想擁有控制該水域的理由。尤其是一九五七年南極條約簽署後,福克蘭群島中的南喬治亞島變成英國在南極探測站的重要後勤補給基地。從阿根廷的角度來觀察福克蘭群島的戰略價值時,福克蘭群島除了是阿根廷進入南極大陸的門戶外,還是阿根廷協助蘇聯控制南大西洋進入非洲的門戶。福克蘭群島對阿根廷還有一項特殊的重要性,即是阿根廷民族主義的象徵。阿根廷在十九世紀脫離

西班牙獨立後,便將收復馬維納斯群島視為民族主義的課題,自一八三三年後,就不間斷的以福克蘭主權問題向英國政府挑釁,要求英國歸還馬維納群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阿根廷威脅英國交還馬維納斯群島,否則阿根廷將對英國宣戰。 至於「是誰發現福克蘭島與其兩百多個附屬島?」這並不是容易說明清楚的。每一個地區在宣告擁有主權時,並不單純依賴歷史事實方面的解釋,更應該重視的是後來在該島與開發經營者是誰。英國自一八三三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對於阿根廷持續不斷聲明抗議英國對福克蘭群島主權,英國政府的反應始終讓阿根廷政府為之氣結。英國政府在一八三三年起便正式聲明福克蘭群島的主權是不可分割、讓渡

的(non-negotiable),在處理阿根廷的抗議時,常常出現不作強烈回應的態勢,只是會同步發表聲明自己才是擁有福克蘭群島主權的國家。官方的備忘錄記載,英國的回應採取 “ let sleeping dog lie” 或“let the matter drop的低調方式,使阿根廷無計可施,只好繼續不斷的發表書面抗議。英國軟性的回應,觸怒阿根廷。二次大戰後,英國與阿根廷幾乎每年在聯合國的會議上都有類式向互宣示主權的情形發生,而且對立的情勢因為意識型態的爭論、美蘇對峙的加劇,日益激烈和複雜。 聯合國對於處理福克蘭群島主權的爭議,早期是採取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三條,關於住民自決的法案解釋。但是英國與阿

根廷對於聯合國的解釋都不滿意,兩者的爭議欲來愈激烈並延伸至南極大陸主權爭奪戰,並自一九六一年南極條約生效後,英國與阿根廷仍為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爭論不已。一九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五一四號決議案(XV),促請殖民主義國家儘快結束殖民統治,強調所有人民都有全自行決定他們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此一決議案議附帶說明,但如果有威脅到國家分裂和完全統一以及國家領土之完整,則不適用聯合國憲章所規定之原則。根據此項決議案,阿根廷認為福克蘭群島是阿根廷領土的一部份,乃極力避免福克蘭群島從英國殖民地的角色轉為獨立的地位。根據一五一四號決議案,還一併通過「給予殖民地國家及人民獨立宣言」(Declarat

ion on the Granting of Independence to Colonial Countries and Peoples),設立「給予殖民地國家及人民獨立宣言施行情形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Situation with Regard to Implementation of Declaration on Granting Independence to Colonial Countries and Peoples),這個特別委員會中亦設有「第三小組委員會」,主要負責審理福克蘭群島爭端。 聯合國在福克蘭戰爭爆發前曾做出三次重要

決議及四次「協同意見」(Consensuses),其內容包括:一、「呼籲或敦請英、阿雙方加速談判,積極謀求肯定協議,以其剷除殖民情勢(elimination of colonial situation),藉符聯合國憲章及相關宣言之宗旨」;二、「請爭端雙方均避免採取新的片面措施」;三、「請將談判結果提報「給予殖民地國家及人民獨立宣言施行情形特別委員會」及聯合國大會。」在聯合國大會的密切關切下,英國與阿根廷從一九六五年起,每年在倫敦或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福克蘭群島主權談判,也每年向聯合國提出談判概況。英國在談判中仍然堅持福克蘭群島主權是不可分割性的原則,阿根廷也仍然重申自己繼承西班牙的權利,兩國在經

歷多次會商談判後,並沒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英、阿雙方在一九七○年代舉行一連串的所謂「特別磋商」,包括主權問題在內的政治關係,以及兩國在南大西洋地區的經濟合作。希望達成所謂促進福克蘭島與阿根廷之間人員、貨物自由交流,及所在文化、社會、經濟方面建立聯繫等等,在某些具有建設性的領域內擬定可行的措施。但是兩國卻以照會方式,表明在磋商結束時所發表的聯合聲名不得被解釋為「任一方政府放棄對福克蘭諸島的主權,或承認獲支持他方對該群島的領土主權立場」;「依此聯合聲名所做之行為或活動,不構成主張、支持、或否認任一政府對該等群島主權的基礎。」換言之,兩國對福克蘭的主權問題未曾達成任何協議或諒解。因此,阿根廷曾向聯合

國「特別委員會」抱怨:兩國除了討論一些次要問題外,在本質上已陷於「癱瘓」。 英國外相坎寧頓增提出解決福克蘭主權爭端之道,包括:「主權凍結」、「共治」、「回租」、「福克蘭堡壘化」、「戍守西南大西洋」。然而,阿根廷為早日取得福克蘭民眾的認同,曾經向當地居民勸誘,希望當地民眾支持阿根廷擁有福克蘭群島主權,並且聲明阿根廷會將福克蘭群島劃歸為特別自治區。島民依然不歡迎阿根廷政府,並且戲稱這是「撒旦誘惑耶穌」(Satan’s Temptation of Christ)。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日,福克蘭群島突然被阿根廷的軍隊強佔,島民以求福克蘭群島遭到火砲攻擊的殺傷力降到

最低。阿根廷卻視島民無力抵抗軍隊的攻擊,是島民願意接受阿根廷的政治統治表徵。聯合國安理會在處理阿根廷入侵福克蘭群島問題時,也迅速做出譴責的反應。福克蘭群島在阿根廷軍隊一意孤行下強佔,島民沒有防禦準備或採取任何的反擊。聯合國安理會在一九八二年四月三日通過五○二號決議案(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UNSCR 502),要求阿根廷從福克蘭群島撤軍,確認英國遭阿根廷侵略的事實;這項決議案使得英國在日後的軍事行動上,有了法源依據,英國還可以根據聯合國第五十一條之規定,不必畏懼國際間的指責,可派遣軍隊收復福克蘭群島。英國在戰爭初期的處理態度著重在外交形式上的斡旋工作,讓英國

軍隊師出有名之外,英國爭取美國、國協、歐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組織的支持。 福克蘭戰爭雖然在一九八二年六月結束,但是福克蘭群島的主權紛爭並沒有平息。在福克蘭戰爭爆發前後,國際間處理福克蘭群島主權爭議產生迥然不同的做法,英國與阿根廷各自所屬的盟邦也有不同的反應,但是,不論各國在處理福克蘭問題的出發點為何,其目的與考慮的因素大都在於「國家利益」與「現實環境」兩者綜合評估下所產生的抉擇。 聯合國在處理關於福克蘭的主權爭議議題上,主要的焦點在於反對阿根廷以「武力」擴張自己的領土,並不一定反對阿根廷擁有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聯合國針對福克蘭主權爭議的問題,一九六○年至

一九八○年間(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聯合國曾就福克蘭主權問題作出三次決議案(包括UNGA Resolution 1514(XV)、UNGA Resolution 2065(XX)、UNGA Resolution 3160(XXVIII)),且在決議案中有表決通過要求英國應歸還阿根廷馬維納斯群島。而在福克蘭戰爭後,聯合國介入福克蘭問題較成功的貢獻是在一九八二年,協助福克蘭自治政府制定漁業保護法,為南大西洋的海洋生態盡保護之力。另外,在一九八三年,聯合國接受阿根廷與英國政府申訴關於「自決」議題。英國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英國自一八○三年起即擁有福克蘭主權,英國子民在福克蘭生活已經超過七個世代,島民

認同英國政府的統治。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三條規定,福克蘭居民有權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阿根廷一再宣稱自己擁有福克蘭群島主權,但是卻入侵福克蘭,並對福克蘭群島發動戰爭這些都是歷史事實。聯合國應該尊重福克蘭群島的島民意願,尤其是關於福克蘭群島的未來發展,應該由交由島民自行決定,阿根廷不應該對福克蘭主權再懷有任何企圖或野心。阿根廷則申辯,福克蘭的問題自第一次在聯合國被提出討論,即是一個「殖民地」問題。聯合國自成立以來,便一再對抗「殖民主義」,但是馬維納斯群島卻始終沒能解決殖民地的地位。阿根廷政府認為阿根廷有權力讓馬維納斯群島達成「去殖民」的現狀。根據2065號決議案(XX)、3160號決議案(XXV

III)、31/49與37/9通過的決議,要讓馬維納斯群島完成去殖民的工作。在聯合國的大會紀錄上,馬維納斯群島的主權爭議並未判定,而且聯合國還要求英、阿兩國政府繼續透過外交協商來處理馬維納斯群島的主權問題,所以馬維納斯群島仍屬於被英國殖民的狀態。聯合國所提,讓馬維納斯島民採取自決議案,阿根廷政府認為這有侵害阿根廷的國家主權。因為馬維納斯群島的住民是英國人,這些住在馬維納斯群島的英國人,不會認為馬維納斯有去殖民的必要,因為英國人不認為自己是在馬維納斯群島上實行殖民主義。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如果讓馬維納斯群島的英國人落實島民自決方案,將是非法的行為。如果要落實「自決方案」的權力,應該交由阿根廷全

國人民來決定,除此而外其他的做法都是非法的和暴力的。而且,阿根廷對馬維納斯群島執行主權,是獲得聯合國和不結盟組織的支持。 英國國防部長皮姆,在一九八二至八三年的外交事務上宣稱:「雖然,保守黨與柴契爾政府對事務的注意與關心,一向被認為是受制於歷史包袱、缺乏遠見與封閉,我們對未來有開放的心胸,在福克蘭戰爭中就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對福克蘭島民來說,島民還是希望英國政府的政策,能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到福克蘭事務上。而且,島民認同英國政權的合法性,沒有多少島民能認同阿根廷政府來治理福克蘭群島(參見第二章,關於福克蘭島民的主權歸屬調查表)。可惜不幸地,聯合國與其他國家並不認同福克蘭島

民的想法,這些國家或組織傾向於停止討論福克蘭主權議題。英國外交部也明確的認為這個主權議題將需要花長期的時間來釐清。 關於阿根廷與英國之間所存在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福克蘭群島/馬維納斯群島的「主權」爭論。如何解決「主權」爭論的問題,也許應該從歷史、法律權利、地緣政治學、島民自決、反殖民主義等議題去著手。但是在討論「主權議題」時,則會牽涉到政治與法律規定重疊處,主權與國際法的規範的界線則很難做區別。而且歷史事實與國際法的規定該如何定奪?如何才能做到適度的島民自決?另外為兩國在討論「主權」的爭議前,也許應該更務實的先解決較小的問題,例如「漁權」的規範問題。

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將主權視為不可讓度或分割。但是後現代的國際關係分析上,則將主權劃歸為分割性(divisibility)與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兩個部分。傳統國際關係是主權為國家的象徵,國家主權的尊嚴是不容許侵犯或分割讓度。但是在後現代的國際法觀念中,則不將國家主權視為唯一神聖化。因為在後現代國際法的觀念中,國家主權應該可以劃歸成可分割的與不可分割兩個部分。國家主權的區別將會隨時間的不同而改變,並在歷史進程中產生不同的定義與歷史意義。「主權」的議題隨著時間的轉變,在國際間的認知上也有產生變化,這些都會對福克蘭的未來產生影響。福克蘭群島主權的轉移,兩國三地的人民意見卻始終有所

堅持難以打破成見。時至後冷戰時期,國家主權關理論發生重大改變。學者辛西亞‧韋柏提出,「獨立的國家主權觀點,歷來重未在國際間審慎定義其內容,而且所根據的法源及所主張的內容亦隨著時間、地點及歷史情況的不同而一再變更,從未有一致性的國際主張。因此,國家主權觀是多變的,常會因為國際情勢的需要而更改;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也會因自己的國家利益考量,來決定支持或反對某一類型的國家主權觀。」在未來,英國與阿根廷對於「國家主權」的概念又有了修正的想法,讓福克蘭群島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關於福克蘭群島的主權歸屬可能有四種處理方式:方式一是將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將由英國處置;方式二是將主權交給阿根廷處理;

方式三是將福克蘭主權的問題,交由國際組織團體進行仲裁。方式四是由福克蘭島民自行決定主權歸屬。在福克蘭戰爭爆發前,英國政府曾經研議以「國際訴訟」的形式來解決福克蘭爭端。但是,如同前外相皮姆所批評的:「英國永遠都不應該將福克蘭問題交由國際法庭裁決,因為國際訴訟的公平性永遠被世人所質疑。」英國外交部在一九八二年提出,福克蘭群島一直為英國所有,英國從不認為福克蘭主權問題是國際問題。除非英國的政策改變,英國才會修正對法克蘭群島的定位。第三世界國家對於英國不接受國際訴訟處理國際糾紛,紛紛提出批評,但是英國仍不為所動。阿根廷政府也在一九八四年提出,阿根廷政府對於福克蘭的主權爭議,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仲裁結果。

阿根廷認為國際法庭的裁決會因為裁決者受民族主義牽絆,對福克蘭主權爭端的判決,讓阿根廷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福克蘭戰爭以後,英國在福克蘭群島進行全面的軍事化與堡壘化的經營模式來治理福克蘭群島,以預防阿根廷軍隊的再入侵。英國對福克蘭群島投注前所未見的開發經費,英國政府因為擔心阿根廷軍政府將可能再對福克蘭群島發動軍事戰爭,英國政府在短期內對福克蘭群島投入大量開發經費,在島上從事機場整修、港口碼頭的建設、甚至修建地下防禦工事;對福克蘭群島提供大量的開發經費,英國政府認為戰後立即在福克蘭群島展開建設與復原是必須的。但是,柴契爾夫人的福克蘭群島開發計畫,在短期之後,頗受英國人民好評;長期

下來,英國政府對福克蘭群島的開發與投資卻被嚴厲批評遭致爭議,因為福克蘭群島難以提供英國政府相對的利益。 福克蘭島民對於英國政府在戰後對福克蘭群島所施行的軍事措施沒有提出太大的抗議。島民期待是英國政府在處理福克蘭群島的島民身份,能夠給予福克蘭島民更多的保障和福利。島民相當認同英國政權,也希望英國政府對福克蘭的經營能更加積極的投入。福克蘭島民選擇另類的做法,希望英國能繼續在福克蘭群島經營,英國政府最好能擴大對福克蘭群島的管轄權,島民希望英國加強對福克蘭群島的建設與投資,而且能在南大西洋海域多部署英國海軍的勢力,以保護福克蘭群島的島民人身安全。福克蘭島民不認同把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轉

移給阿根廷,或將由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仲裁,因為一旦福克蘭離開了英國的統治,則英國勢必撤出在福克蘭群島的經濟投資、國防保衛等等,而阿根廷的勢力將伺機延伸至福克蘭群島,使島民遭受像阿根廷民眾生活在政治紊亂、經濟環境差的生活條件。這也是福克蘭島民之所以堅持要英國政府統治福克蘭群島的理由,島民不希望失去生活的屏障,而對殖民地主權轉移選擇了另類出路,即是讓英國政府繼續統治福克蘭群島。從文化史觀點分析福克蘭島民的意識形態,可以清楚找出福克蘭人認同自己的文化型態是英國殖民地文化,島民認為自身的文化淵源是繼承英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福克蘭島民也認為自身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習慣,是和本土英國人的生活習慣相近的。也就是說

島民認為基於大多數的福克蘭島民都是英國白人的後裔,因此他們對於英國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相當熟悉而且認同;然而,在面對阿根廷的拉丁美洲文化時,福克蘭島民的行為模式或思維方法則顯得格格不入,島民視阿根廷人是敵人,是入侵者,對福克蘭群島不懷好意,島民自己認為自己是福克蘭人,不是阿根廷人,不希望和阿根廷的拉丁文化相連。島民會希望福克蘭群島繼續存在大英帝國的屬地之中,而且希望英國英國能繼續對福克蘭群島保持關注。福克蘭島民「住民自決」的訴求是福克蘭群島不要獨立、要英國政府提供對福克蘭島民經濟援助與各種津貼。福克蘭島民的「住民自決」訴求內容,不同於其他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的要求。福克蘭島民的決定與

大英帝國其他舊殖民地區爭取獨立的情況相比,福克蘭島民的決定是一種另類的選擇。 在二○○○年以後,英國卻不朝福克蘭島民的冀望前進,英國政府把福克蘭群島定位在「類自治領」的地位,希望福克蘭群島在經濟發展上漸漸達到自給自足,鼓勵福克蘭政府與阿根廷政府加強雙邊貿易關係。在政治方面,英國政府也希望福克蘭政府能達到獨立自主的地位。二○○○年七月十二日,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約翰‧巴托(John Battle)在皇家國協社(Royal Commonwealth Society)以「與福克群島的新關係」(‘ A Modern Partnership with The Falklands’)為題

,發表演講。他聲明英國與福克蘭群島的關係,在廿一世紀將以「現代伙伴關係」的模式處理。英國對於現代伙伴關係的定義是:一、「福克蘭居民享有完全的住民自決權利」;二、「英國會依照一九七六年的國際人權宣言處理福克蘭的人權問題」;三、「英國希望英國與福克蘭居民都應該對現代伙伴關係負責任」。英國在廿一世紀對福克蘭居民所要提供的協助包括在國防方面,繼續派遣皇家海軍、空軍,戍守南大西洋的安全;在外交方面,英國願意讓福克蘭政府參與英國的國際事務,例如,讓福克蘭政府派代表出席聯合國的會議,特別是透過外交談判形式來保護福克蘭群島的生態環境或航空權,甚至於是談判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英國進一步希望福克蘭可以更落實民主政治

,這意指在福克蘭當地可以因地制宜修訂自己的法律、選出三席的行政官等等,使福克蘭政府更能發揮效力。約翰‧巴托的演講詞透露出在廿一世紀,英國希望降低對海外殖民地的責任與義務,對海外殖民地的管理經營模式,也隨著英國國力的強勢與否,出現修正的態度。在後冷戰時期,當傳統國家主權的觀念被修訂時,英國對於仍保有的殖民地也產生另一種經營管理模式。英國對於國協和海外殖民地都以「伙伴」關係處理,迥然不同於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努力擴張版圖、甚至增加殖民地勢力範圍的態度;廿世紀末的大英帝國採取現實的評估,既望以實際的國家利益,來決定與海外殖民地的相處模式。 福克蘭島民對於將主權轉移或以其他方式解決主權

爭議都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聯合國在福克蘭群島落實去殖民。福克蘭島民思索在後冷戰時期,福克蘭群島的未來發展與國際定位時,福克蘭島民並不希望國際輿論間太強調福克蘭主權的歸屬,或者多方面探討福克蘭主權的劃分。福克蘭島民希望國際輿論能將福克蘭主權的爭議模糊化,讓福克蘭群島保持現狀,以爭取福克蘭群島最大的利益,這是是實踐廿世紀末新現實主義的實例。而且,進一步分析,福克蘭島民還希望能被英國政府管理的做法,是反「去殖民」的思潮的行動,歷史上罕見的個案,福克蘭島民們對殖民地未來做出了另類選擇,也希望能在福克蘭群島上可以安居樂業。

她的世界史: 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

為了解決南美洲約有多少個獨立國家的問題,作者琳達‧柯利 這樣論述:

★微觀全球史經典★ ★全球史大家  琳達.柯利 著作在台首發★   全球歷史劇變的暈眩中, 一位女性用個體生命經歷的世界史     十八世紀是啟蒙運動、七年戰爭、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時代。   也是大不列顛帝國擴張,洲際貿易、洲際移民、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   本書從一位女性小人物的視角看歷史,重新認識現代世界的形成。     從一位小人物的生平,看到整個世界:   ◆ 大英帝國最強海軍的幕後,文書、補給、眷屬生活是怎樣安排的?   ◆ 近代以前的洲際貿易網絡,如何漸漸被帝國官僚與戰爭機器取代?   ◆ 十八世紀,洲際之間的移民如何發生?又如何影響了家庭?   ◆ 女性走向邊疆社會的

經驗,怎樣改寫了她們的生命故事?   ◆ 帝國會給予,也會奪取!個體商人、奴隸、女性,又是如何在帝國的邊陲之地,經歷了世界的大歷史?    人們常說,歷史History就是His Story——男性的故事。但本書卻是從一位女性小人物的視角看見歷史。她的一生,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整個變動中的世界。     伊莉莎白‧馬許(1735-1785)生活在十八世紀,家族與大英帝國海軍有關,丈夫則與英國東印度公司有關。因此她的人生與受到軍事、商業這兩股形塑當時世界的力量影響,被驅策而行,跨越了汪洋,旅行了數個帝國,甚至也與台灣有個遙遠的相會!----她夫家的一位祖先曾造訪台灣,是第一個抵達台灣的英格蘭商人,見

到過鄭經,還獲鄭經贈送多樣禮物。     然而身為女性,伊莉莎白.馬許沒有私人財產權,且受到性別與階級束縛,使她既是活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卻又同時面對著跨不過去的隱形界線。我們卻能由她的經歷,看到了當時的世界:     ●她曾在二十歲時,被俘虜到摩洛哥,見到抱持伊斯蘭中心世界觀,欲強勢參與近代世界貿易的摩洛哥君主。   ●她曾在三十四歲時,出版了回憶錄,借用書寫的力量,度過婚姻和財務危機。   ●她曾在四十歲時,旅行印度次大陸,遊歷正被大英帝國納入統治的孟加拉,目睹當地人對外來者的反抗。   ●她既必須依賴娘家與夫家,在丈夫破產時,又必須窮盡智力手腕,為子女人生留下保障。     這位女性

的人生奇特而坎坷,既有全球連結、活動空間拓展所帶來的自由,也有社會法律習俗束縛下的高度不自由。她有機會旅行到遠方,接觸異文化。我們透過她的雙眼,看到當時的世界許許多多幽微的面向。     本書是「微觀全球史」的經典著作。作者琳達‧考利說:「我試圖在個人與世界的歷史之間縱帆操舵,『藉此讓兩者同時映入眼簾』。」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歷史上那些宏偉、巨大、發生在遙遠地方,看起來與我們無關的事件,卻可能形塑著我們的世界,甚至形塑著每一個人。   本書特色     伊莉莎白.馬許的人生,有時是游牧人生,往往也是跨越邊界的人生。她所面對的不僅是洲際空間上的邊界,帝國之間的邊界,也是身為女性可以如何活著的隱形界

線。而她留下的紀錄,讓我們看見當時的世界,也讓我們認識一位女性在各種自由與諸般限制當中,不屈不撓的意志。   導讀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汪采燁(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專業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榮退教授)   施靜菲(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各界書評     「個人的一生,也就是個人的歷史,必然在時代的架構下進行,當中有命運的安排,也有個人意志的伸張。伊莉莎白.馬許堅強的意志,為她自己寫下獨樹一格的篇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陳國棟     「一場令人目眩神迷的歷史學術展演……(柯利)在一本

書中帶給我們一整個世界。」----《紐約時報書評》     「栩栩如生…….馬許非凡的遊牧人生不僅展現出那個時代的全球劇變……也讓我們看到她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永無止境。」----《紐約客》     「柯利令讀者從一位模糊女性開拓性一生……一躍而進入一則有關物質條件的艱辛、令人驚異的道德選擇的宏偉盛大的故事。」----《經濟學人》     「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既因為書中內容,也因為這是一本全新品類的傳記……琳達.柯利寫了一本成熟的經濟冒險故事,涵蓋範圍極大……融合了她作為一位歷史學家、與女性故事研究者所有的技巧資源。這本書是一大成就,也是令人著迷的敘事。」----《衛報》     「這本著作串

起了歷史的精確縝密,與廣大想像力的延伸……柯利無可挑剔的清晰寫作風格,使得她寫起全球的複雜性顯得舉重若輕。她把史實揉合在一起的書寫是大師級的……她的書既動人,又深邃。」----《倫敦書評》     「柯利必須從各種史料來源拼湊資訊碎片;產生的成果乃是人物傳記重構的小奇蹟……牙買加的奴隸起意,摩洛哥的政治,設德蘭群島的鱈魚漁業,馬恩島的走私,海軍女眷的責任,孟加拉製鹽產業的組織:不只這些,還有更多,都被呈現在讀者眼前。」----《周日電訊報》     「這個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往往驚人的敘事,打開了革命時代的一個嶄新面向。這本書使得我對十八世紀世界的認識,發生了位移。」----琳達.可伯(Lind

a K. Kerber),《仕女沒有憲政權:女性與公民義務》(No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Be Ladies: Women and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hip)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