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配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配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野寫的 不管輸贏都愛你:小野與四個孫子的生活陪伴日記 和林達陽的 誤點的紙飛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逗點文創結社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配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管輸贏都愛你:小野與四個孫子的生活陪伴日記

為了解決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配樂的問題,作者小野 這樣論述:

我的阿公六、七歲? 開明、逗趣的阿公;會認真跟孫子吵架的阿公; 會陪孫子讀繪本、每天準時接孫子下課、引導孫子發揮想像力的阿公…… 四十年創作不輟,暢銷親子散文作家 調皮阿公小野,唯一一本與孫子的陪伴日記 記錄最真摯動人的帶孫心情 / 除了溫柔的陪伴,我無法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麼。 所有的點點滴滴回憶都是如此的美好。 於是,我此刻能夠給孫子孫女的, 就是他們未來很老很老之後,還能夠告訴別人的美好記憶。 ——小野   「秋天來了。」我對著正在學講話、口齒不清的阿妹説,她立刻問我說:「秋天在哪裡?」 「在窗戶外面。」我指了指窗外説:「你看,秋天來了。有涼風了。」「春天到巴黎,還要

去哪裡?」阿妹忽然唱起這首只有我們祖孫才會唱的歌。於是我接下去唱:「夏天到米蘭,米米米米蘭。」阿妹開心的往下唱:「秋天到紐約,不要忘我們的約。」之後我們祖孫便大合唱:「冬天回台北,記得要刣鷄。」(刣鷄用台語說,近似國語台北。)「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估……」祖孫開始大跳自己發明的鷄舞。這首歌是大約三年前我唱給還不滿一歳靠扶著櫃子勉強可以站立的孫子聽的,沒有想到孫子竟然扶著櫃子扭起屁股來,逗得家人大笑。後來輪到阿妺可以扶櫃子站立的年紀時,我又唱起這首歌,阿妹不但扭起屁股,還舉起一隻手揮舞著,簡直青出於藍。   人類最奇特的能力之一就是幼兒語言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從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中找

到連結,有的孩子快,有的孩子慢,但是不管是快是慢總是在某個瞬間開了竅,忽然全部都會了。我從一開始和孫子們說話就把他們當成大人,有時候故意說很多,甚至比手劃腳,我知道他們正在學習語言。一般幼兒通常對「你」和「我」要花比較長時間才能搞懂,但是阿妺完全不曾為此困擾,直接跳過困擾期。她和哥哥玩在一起時像是學舌鸚鵡,哥哥說什麼她就說什麼,可是自從哥哥去上幼稚園後,才短短幾天她迅速發展出自己重新組合的句子。颱風天我故意抱著她去檢查每一扇戶,她說:「下雨天都沒有人陪我玩,一個人好寂寞。」她看著風雨中的巷子,忽然冒出一句:「人行道哭了。」然後把桌子上的抬燈按開,加上一句:「我開燈她就不哭了。」我愣了一下,在心

中數了一下阿妹的年紀,正好滿2年3個月。毫無疑問的,她已經完成了她的人生中第一首詩。      ——〈人行道哭了,我開燈她就不哭了〉  阿妹的第一首詩,2歲3個月   三個孫子一個孫女,五年的陪伴,小野整理了他與孫子們相處的點滴心情,道出了一位感性、熱情又疼愛孫子的阿公,希望給孫子們滿滿的愛與自然成長環境的熱切心情。 每天耐心的生活陪伴,希望孫子們都是在長輩們欣賞和崇拜的心情下很有信心的長大;不干涉孫子們的爭吵,讓他們自己解決;給孫子們自由發表想法的空間;陪孫子們從遊戲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體諒與幫助;讓孫子們從角色扮演來激發想像力;透過動手做玩具、畫畫引導他們創作;從閱讀引發創意;帶

孫子們到大自然裡體驗,讓他們找到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透過幼兒的屁股接觸馬桶的質感和對廁所空間的想像,引導他們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 秉持著不干涉、只陪伴的原則,小野強調,所有的學習愈自然愈好,大人唯一和幼兒溝通的便是感知能力。當孩子有了這樣的能力,你就替他們啓動了其他所有的能力。 只要陪伴孫子們接近大自然、撒野鬼吼、跳舞、唱歌、演戲、遊戲、奔跑、講故事、畫圖就好;讓孫子們自然而然的從自己周遭環境的觀察和領悟中學習。 這是一本小野陪伴四個孫子的自然教養之書:讓孫子們在自己的探索、家人充滿愛的互動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這是一本生動有趣又不失感性的阿公日記:看著孫子們稚嫩又不失哲理的童言童語,撫

慰偶爾低潮的心情,是生活中最佳的療癒靈方。 這也是一本小野的寂寞日記:在陪伴孫子孫女的同時,回憶自己的成長點滴,雖然偶爾也會有所感傷,但更多的是因此燃起的對生命的熱情與愛。 小野說:「勇敢的向前走吧,因為你們是屬於未來的。而我不再能夠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除了溫柔的陪伴。就算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請相信我曾經給予你們真誠的愛,一定可以增強你們向前的勇氣。」  

誤點的紙飛機

為了解決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配樂的問題,作者林達陽 這樣論述: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短短三個字不能再說,卻幾乎就是我成人以後全部的隱喻。」   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得主,寫給每一位迷惘旅人的道歉信。   詩人席慕蓉:「達陽,對我來說,閱讀這首〈穿過霧一樣的黃昏〉,是一種生命裡的撞擊。……你怎麼會如此貼近如此熟悉我的悵惘、我的不安,還有那滿懷的歉疚呢?」   詩人鯨向海:「對自己內心孤獨的敏感,對時空的覺察困惑,林達陽以一種,不妨姑且命名為『忽然融入,無言淡出』的美感手法,去貼近那種哀愁,或去抵抗那種哀愁。」   我已經來到這裡 / 靜坐 /   無法完成的歷險記 / 在遠方等我   沿著無形的

摺痕切齊、對折、翻轉,一張白紙才能摺成一架紙飛機,一個少年才能踏上一段自我追尋的旅程。在《誤點的紙飛機》裡,我們讀見青年詩人在無盡回望以及遠眺之間,以「我已經來到這裡」、「靜坐」、「無法完成的歷險記」、「在遠方等我」等四個輯子,展開一段經歷外界風景,同時整理自己內裡的追尋之旅。   每一次迷路都是隱喻,也是前往遠方的試探。然而詩人的憂慮何嘗不是我們的?擔憂一旦降落就再也無法前進,於是接受了「在路上」(on the road)的狀態,又不時迫降在原地,孤獨地等待再次起飛的時機。沿途不得不拒絕他人的善意邀請,但多半的時間,我們錯過了自己。   「一次次迷失自己,卻在詩裡面,一次次把自己找回來。」 

  更遠的他方總藏匿在風景之外,歉疚、釋懷了才能前往。讓這封寫給每一位迷惘旅人的道歉信,啟動另一段追尋自我之旅,讓溫暖的詩意推動你我的腳步,穿過霧一樣的黃昏,繼續朝著遠方前行。 本書特色   廣受文壇注目的詩人,集結各大文學獎得獎作品的詩集。   本書裝幀由設計師黃思維負責。(設計過方大同專輯《15》、楊丞琳專輯《仰望》、公視劇集DVD《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楊照《迷路的詩》、林達陽《慢情書》、林書宇電影《星空》等。) 作者簡介 林達陽   1982年生。高雄中學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士,國立東華大學藝術碩士。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台北文學

獎、台大、政大、東華、輔大等校文學獎項。大英盃排球賽亞軍。出版詩集《虛構的海》、《誤點的紙飛機》,散文集《慢情書》。 推薦文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鯨向海   秋天了,場域滑行,疆界浮動,林達陽的詩呼之欲出。   他的詩乍看之下,直接讓人聯想到山水詩或田園詩之類以描寫自然景色為主的流派。但這些景物底下卻並非空洞的純粹優美而已,他以高海拔的詩藝,召來奇幻大雨,將寫實與象徵一併沖刷於內心的湖海之中,保育著特殊的魚龍藻荇,隱藏了情緒的湍流。此種風格似乎在以往的前輩中比較容易見到,與他同輩的世代很少人可以寫這樣的詩。   艾略特曾說:「濟慈的頌詩裡含有一些和夜鶯無關的感覺,但是由於夜鶯的動人的名稱,也由於

它的美名,夜鶯卻把那些感覺集合在一起了。」這也是林達陽的詩風,一種合縱連橫的技法,把所有抽象的思維與敏銳的知覺重組成一種諧和靈動的氛圍,你並不確切知道那是夜鶯,但你已經感受到夜鶯般的愉悅。   詩之美很難不想起楊牧,如同有趣的風格總令人想起夏宇。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說,如果詩風格也有一條光譜的話,楊牧是「美傾向」那頭的代表(之一),夏宇是「有趣傾向」這頭的代表(之一)。所以林達陽顯然比較接近楊牧那邊(雖然他也偏愛羅智成)。   我沒有跟林達陽確認過這些想法。他一向是不聲張的那種詩人,總是衣襬低晃,「觸著門框,卻沒有發出聲響」,很謙虛地表示寫作沒甚麼大志向,如果哪天有比寫作更快樂的事情,或許他就不

寫了(有時我覺得他也太謙虛了,反而顯得莫測,令人無以碰觸他「草本植物一般的秘密」)。然而屢獲大獎的經歷,卻難掩他寫詩的神技。   他沒那麼喜歡使用口語,他的基底仍是精準的意象,並極為講究用節奏來安神。喜歡美好聲響的詩人會覺得親近他的詩,而形式鬆散的詩人,則會佩服他善於以句子和句子勾連出的綿密氣氛來掌控布局的企圖,一種純粹的口語張力比較難以達至的美感。他很少把詩寫到身首異處,他對音樂的細緻敏感,使得那些詩意都有枝可棲;「一個善良的吹笛者,那就是我想成為的人。」難怪他自己這樣表示,他應也贊同愛倫坡說:「詩是美的韻律的創造。」至於「善良」云云,或許他只想使人們感動卻不想使人們被他魅惑。   似乎又不

僅止於此。   林達陽的詩學無疑是神祕崇美的,他本人則是高大英俊卻靦腆有禮的,據說他在排球場上訓練學弟妹是頗為認真嚴謹的,但他在網路上的形象卻十分慧黠逗趣:   「你們高雄什麼地方最好玩啊?」   「很多啊!西子灣,旗津,光榮碼頭真愛碼頭,駁二藝術特區,瑞豐夜市,高美館科工館,百貨公司的話我喜歡夢時代啦,還有機場咖啡……」   「我說『最』好玩嘛,你覺得哪裡最好玩?」   「呃,應該是高雄女中吧……」   這樣隨意在臉書上展示,使得大家忍不住紛紛起鬨按讚的幽默日常對話俯拾皆是,就算在他的小品書信集《慢情書》裡,也是被唯美防護得很好,無法窺見的;然而不管寫情書還是寫笑話,兩者卻一致地展現了對於女

生的深情,以及南方男兒的本色。我曾想模仿林達陽在臉書或網路留言版搞笑藝人般的口氣寫序,不過就像他告訴我的,他的詩似乎跟這種氣息不能融洽。(這讓我想起楊佳嫻,在私底下同樣詼諧,文學作品卻總忍不住端莊。)不過搞不好有日林達陽可以在美的基底之上發展出有趣的詩學,或者替那些網路上的KUSO,找出一套可以自圓其說的美學,那麼想必他的風格又將有所變化。   或許低調但還是希望被辨識出來,林達陽也遐想:「如果大雨沖刷讓我顯露出一種 / 終被分辨出來的口音……」。面對現實,他未嘗不是忿忿不平地傾力衝撞,乃至前額凹陷,有所失落的。用詩的形式所「虛構的海」,「將憤怒的籽裹入虛構的果實」,也可以引起網路上那種隨興一

則留言就斬獲的嘉年華般之點閱共鳴嗎?   林達陽的詩隱隱和現實呈現一種哲思辯證的關係,那與「幼時陰影」以及「馴化成人」之間的衝突不知是否有關?雪萊說:「詩人是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而林達陽剛好是學法律出身的,亦有喜歡在詩前援引經典的傾向,也許就是一種沒有被承認的什麼,使詩人焦慮起來?你有時不免感到他在抱怨:「惡夢之所以令人精神耗弱,在於情節雖然是假的,但令人害怕的部分,卻都是真的。」(譬如〈失去〉或〈花季〉等詩)又覺得他是訴苦:「時間是最混的老師,多年以來他只反覆教我同一件事:那就是『事情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例如〈靠近〉,〈聽說〉,〈赴宴〉等詩)又及:「人生在世,難免有身不由己的時候。」

(例如〈靜坐〉)雖然其態度優雅,頗有點詩中貴族的矜持,他在臉書上也坦承:「生活中最難的功課,莫過於認賠殺出。」(譬如〈底牌〉)。   回顧第一本詩集《虛構的海》:「愛之疫病像一只生鏽的針終於高速地 / 穿刺過雕花琉璃」(病者)。「清明有雨,大眠之地生出鮮豔菌霉 / 等待著電雷刺穿雲的肌理」(清明)。「瞬間彷彿整片大闊葉林都凝神 / 在此,穿刺出洞悉的松針」(山寺)。「草芽寂寞地從林樹的庇蔭下抽出 / 必須刺穿疼痛的落櫻花瓣,才得以 / 呼應新葉的氣息」(山櫻)……詩集裡面充滿了「刺穿」與「穿刺」,但其實他使用「穿越」這個動詞的頻率似乎還更高……我們便知道林達陽詩中屢屢有一種突破的意念。這或者也

是羅智成為他所寫的序中說的:「那通常表現在我們對完美溝通的期待,並帶著某種『總結出一個有意義的意義』的迫切感」;或者另一種更簡單明瞭的說法:「達陽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欣賞。」這第二本詩集裡,獲得大獎首獎的作品,詩題依然是要〈穿過霧一樣的黃昏〉,他也繼續在(赴宴)等詩的開頭「穿越群聚的居宅和人群,穿越言語 / 穿越配樂與目光,穿越想像……」   「最好的樂器也曾穿過風雨的洗劫」,音樂是他的信仰,他的詩就是最好的樂器,諸多「雨」「水」的相關意象,彷彿是他以所有的疑雲慢慢凝結而成的他想像的神之形貌,既鬆動人間寺宇的磚瓦,同時哀傷敲打千萬個木魚,也以神秘的漩渦鑽探夢的橋墩,或發出聲音切開甜美果實、鬆

開緊繃的拳頭……。他寫著「你仍在落地窗旁坐著等待滴落的 / 雨水點選,點選你和你的 / 位置如一種寂寞的應許,的遊戲 / 成為神的器皿……」他馴服他的詩為神降落時發出樂音之器皿。   對自己內心孤獨的敏感,對時空的覺察困惑,應該是現代主義以來的文學特色,林達陽在這方面有淋漓盡致的發揮(最後那篇〈寄往遠方的道歉信〉可以為證)。他的詩或內省或攘外,個人情緒在自然景物間的掙扎是明顯的,但他以一種,不妨姑且命名為「忽然融入,無言淡出」的美感手法,去貼近那種哀愁:「天空始終在那 / 湖盆深陷其下 / 不為什麼,捧住悲傷」;或去抵抗那種哀愁:「此刻 / 我願意承受那些無比堅決的 / 恨意與快意,像隻健康的

麋鹿那樣靜靜地 / 立於海潮上快速融化的浮冰……」   蘇珊.桑塔格曾在一篇論美學的文章裡提到現在的人都不談美了(「美做為一種判斷顯得不夠酷了」?),大家比較愛談有趣。然後諷刺地說,以後大家看到落日,將不懂得(或不敢)說「美」,只能敷衍地說那個落日「很有趣」。林達陽並不計較那落日是不是本土的落日,是不是肩負社會責任的落日,他僅是誠懇而寂寞地分辨出高級趣味與低級惡搞—「笑聲最大的那人往往最悲傷。」雖然深陷悲傷,依然在詩中無比堅決地捧住美的紀律。   秋天了,不是浪子也不是罪犯,林達陽是一個已經來到這裡的夢遊者,是「秋天的兵」,他還在逡巡著什麼、靜坐守衛著什麼?他的信息完成歷險之後,將抵達誰的遠

方?寫詩是連續性的事件,是詩集使它們斷章取義。這本詩集應當不是一個結束。場域或許滑行,疆界可能浮動,期盼林達陽高懸的詩意大雨終於降落,那些不斷虛構的什麼皆能被他的紙飛機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