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路名 更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黃秀政、吳政憲所指導 蔡明賢的 戰後臺灣的再中國化(1945-1991) (2016),提出台中 路名 更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志弘所指導 陳台菁的 住宅門口的領域化拼裝:台北臥龍街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門口空間、領域、拼裝都市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中 路名 更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 路名 更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後臺灣的再中國化(1945-1991)

為了解決台中 路名 更改的問題,作者蔡明賢 這樣論述:

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制定「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政策方針,包括改正街道名稱、地名與國籍,查禁日本圖書、電影,禁絕日文報紙,學校中禁用日語,學校教員須受大量的「中國化」教育。國語運動中創辦《國語日報》,鼓勵恢復方言,但社會上仍需使用日文而主張緩禁。二二八事件中展現「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下的文化衝突,事件出現「日本化」復辟現象,官方多主張加強「中國化」教育;在派系鬥爭中,批鬥蔣渭川和林獻堂為「御用紳士」,符合「去日本化」的政治正確原則;學校師生不少人參與事件,事件後「中國化」教育繼續加強,展現國家機器對教育的宰制。 從臺南延平郡王祠到神社的改建,到每年祭祀鄭氏的盛況,當局明顯利用鄭

氏意象教化人民;鄭氏登陸300周年祭典的「復臺」與「開臺」之名,涉及到「中國化」意識形態;臺北與臺南搶建鄭氏銅像,反映其民族大義精神作為世人榜樣;其意象也涉及「反共」與「反殖民」立場,當局不斷建構鄭氏精神與「反攻大陸」的連結,為達「中國化」政治目的而濫用鄭氏意象。神社背後代表「日本化」精神,戰後神社更改其地目、產權與用途,多數神社都改建成忠烈祠;1970年代外交困局,也藉由去除神社「日本意象」來宣揚民族精神,建構「太原五百完人」忠烈之形象,拉近臺灣與國共內戰的連結,「遙祭黃陵」儀式作為忠烈祠場域中的政治操控;1969年3月臺北市完工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可作為忠烈祠建物「中國化」之代表,臺人武裝抗

日之烈士如余清芳等都列進入祀名單。  國民黨與蔣中正都重視民族精神,1950年代繼續進行「去日本化」,包括學校、建物、街路名稱與文書票據等,公務機關禁用日語,此時屢頒民族精神教育原則,獨尊「中國文化」和「黨化教育」;各級學校的教科書無論是國語文、史地等都充斥「黨化教育」,教導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高中增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初中增設書法練習,以「中國文化」的素養,教導學子認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文化。中共文革後,臺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國化」達到頂峰,並結合國民生活凝聚意識;退出聯合國時發起「莊敬自強」運動,1970年代電視台方言節目屢遭捍衛國語者批判,制定節慶、國旗、國歌與國父蔣

公遺像的規定,明文規定看電影前必須先唱國歌;利用「孔子」意象營造中國儒家文化至上,制定孔子誕辰紀念辦法,1970年代重視儒家傳統,臺北、臺中與高雄孔廟都重建或興建,臺人姓氏祖籍溯源能反映「臺灣人為中國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重視傳統漢人的民俗技藝。 解嚴前黨外運動質疑「中國化」政策,批判孔子、教科書與國語運動,形成「中國化」與「去中國化」的辯證關係,1980年代的「臺灣結」與「中國結」議題,反映國人不滿獨尊「中國化」;1991年6月解除看電影前唱國歌的規定,民主化改革初步成功;1981年11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出現轉向,將傳統的民俗技藝轉化成「復興中華文化」或「文

化中國化」的精神,「本土化」開始與「中國化」合流,另外1991年3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改組成「文化總會」,同年底國民大會全面改選,都象徵「中國化」政策的結束。過去「日本化」與「本土化」立場都曾與「中國化」衝突,多元化的臺灣社會能使三者並行不悖,「中國化」與「本土化」不必然代表統獨立場。

住宅門口的領域化拼裝:台北臥龍街研究

為了解決台中 路名 更改的問題,作者陳台菁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主題為公共與私密領域劃分中介的住宅門口空間,並以位於台北市城郊,自清朝開始發展的茶路臥龍街為研究田野,藉此探討:一、門口空間的社會生產面向。本文從建築技術法規沿革中找出與公私領域邊界變化的無形關係。在住宅高層化後,住家的領域邊界有了明顯轉變,在住宅類型變遷下,衍生出與住宅容積、量體、技術物相關的法規,種種因素皆控制著目前可見的領域邊界。另一方面,以門口空間之拼裝實體物件發展過程中的門扇、門牌為例,探討材質選擇的變化所反映的空間觀。二、門口空間的領域深度分析。以N. J. Habraken的領域深度理論畫記方式為分析工具,將不同住宅類型的門口空間,置於同一分析基礎上,探討臥龍街上各住宅

類型之領域空間劃分及組合方式。探討重點包含:領域分層上的強與弱界定差別、領域邊界的變動可能性,以及,居住人數與領域層級的相關性,這些都通過空間營造方式而產生。同時,居住者的生活節奏也會對領域造成影響。三、臥龍街上領域並存的拼裝分析。納入街道環境與人,以拼裝都市論為視角,探討並列於臥龍街上的領域關係。從既有環境條件改變與更改路名政策下,視臥龍街上的門禁社區為構成新拼裝體的關鍵元素之一,藉以看出領域並置下發生的不連續、異質組合、汰換、調整等事件,以由小見大的方式,展示都市生活如何與各種不同元素交織而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