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辦公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里長簡介-中華里- 台北也說明:中華里 · 里辦公處地址: 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45巷23弄1號 · 里辦公處電話:27195969 · 里辦公處傳真:27193139 · 里辦公處網址: [本里連結網址].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傅凱若所指導 林姿妤的 公部門專案管理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參與式預算與智慧城市為例 (2020),提出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辦公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參與式預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專案管理、組織性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蔡淑瑩所指導 鄞子芸的 以都市民眾認知與態度探討可食綠牆 -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生態社區、認知與態度、可食綠牆、都市農場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辦公室的解答。

最後網站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投開票所設置地點則補充:臺北市松山區中華里敦化北路155巷76號1樓. 44783344, 臺北市松山區第0570投 ... 健安新城G區管委會辦公室, 臺北市松山區自強里三民路80巷1號. 44783372, 臺北市松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辦公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部門專案管理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參與式預算與智慧城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辦公室的問題,作者林姿妤 這樣論述:

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公民參與和開放政府作為核心價值,極力推動參與式預算和智慧城市兩項政策。前者使民眾有權力決定一部分公共預算之運用,促進公民對公共議題的重視;後者為在資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下,智慧城市儼然成為全球治理新趨勢,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在2016年委外成立臺北市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讓臺北市成為新興資通訊科技的Living lab。參與式預算與智慧城市皆運用私部門專案管理,將案件構想鏈結實際實行步驟,提升執行效率並確切實踐。然而,參與式預算的專案管理採用臺北市政府內的行政機關為主責機關進行協調管理,而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乃是委外單位,故本研究將以此作為探討專案管理在臺北市政府體制內、外運用情形,深

究此管理模式在政策執行時應用之現況。本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檢視參與式預算與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在專案管理十大知識領域以及五大過程組之對應表49項子流程運用情形是否有所差異,與造成差異之因素為何。析探兩者運用專案管理之現況,希冀以公部門之視角,將組織性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式(OPM3)概念轉譯,革故鼎新,發展蘊含公部門特質之專案管理衡量框架。本文立基於過往文獻基礎上,原認為由機關內部執行的參與式預算,運用專案管理程度應偏低,然以宏觀角度檢視實證資料後,發現參與式預算與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應用專案管理各面向大致雷同。若更深一層以微觀研析,兩者細部子流程運用情形存有差異,亦即縱使運用相同面向,但背後成因卻有所

區別,為組織型態產生之差異。另也發現兩者在公部門脈絡底下於利害關係人管理及溝通管理皆呈現重要性。本研究綜整梳理兩者實務模式,作為回應組織性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式(OPM3)之基礎。最後建議能調整量表尺度與測量模式,將用語抽換成公部門詞語,適時更新衡量題項,符合實務趨勢因應變化莫測的社會,以達成良善治理之願景。

以都市民眾認知與態度探討可食綠牆 -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松山區中華里辦公室的問題,作者鄞子芸 這樣論述:

根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總數將在2050年達到90億人,其中將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裡(Al-Chalabi, 2015),如果以目前的農作方式,必須再增加8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才有辦法養活未來的人口(李啟風等人,2013)。近年來台灣都市化快速發展導致城市人口密度過高、生活空間狹小、綠地與耕地面積快速縮減及土地資源日益呈現不足之情形,依據農糧署在2015年底統計臺灣蔬菜類的產量為220,824公噸,臺灣每天所需的蔬菜量約為9百萬公斤,以本國每年所產的蔬菜量還相差了15倍有餘,依照這樣的產量遠不及提供臺灣居民所需的蔬菜量。本研究希望以社區中公共空間或設施之牆面,經由改造成可食綠牆,藉由社區居

民自己種植之方式,提高蔬菜生產量以及取得健康安心的食物,並達到一個社區人口數所需要之蔬菜量,亦可結合社區營造作為發展來活絡社群,達到蔬菜自給自足社區的理念。本研究以臺北市為研究範圍,透過實地勘查其27處台北市都市農場、深入訪談民生社區居民並施以問卷法調查分析269位都市民眾對於可食綠牆效益認知與態度,並以臺北市松山區民生社區作為設置可食綠牆之模擬區域,其分析結果可作為設計可食綠牆之依據,最終實作出「可食綠牆模組設施」,研究結論如下:一、 都市民眾高達74.0%同意在社區推廣可食綠牆,另外有64.3%同意在住家推動可食綠牆,並由可食綠牆效益認知與態度矩陣中,具有81%的民眾屬於農場行動型,對於

可食綠牆效益認同感及願意付出之行動力皆高,並得知民眾喜歡社區之綠化程度為36%。二、 民眾最重視的可食綠牆效益之層面為「環境層面3.82分」、「社會層面3.80分」、「心理層面3.78分」、「健康福祉層面3.61分」與「經濟層面3.31分」。三、 本研究之可食綠牆設計,以增加種植面積、達到每人蔬菜量自給自足、促進民眾互動及使生活品質之提昇為設計要素,設計出適合設置於社區之「可食綠牆」設施。四、 本研究將有設置都市農場、屋頂農場、市民農園及可食綠牆等之區域規劃為「都市蔬農區」,此區域種植蔬果之耕地面積,需能滿足當地人口之蔬果量。建議未來將可食綠牆設施推廣至各個社區,結合生態、生活、生產及生

命,建構自給自足蔬果生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