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2012 實構築ing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테이블의내용中山區國稅局也說明:附錄一臺北市稅捐稽徵處聯絡資訊一覽表-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於台北市財政部的財政部台北市 ... 2503-9221 10422, 中南分處,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號4 樓之1 幫喜歡的人取綽號.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黃智聰所指導 陳淑姿的 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對臺灣地方稅稽徵機關績效之影響 (2014),提出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資料包絡分析法、Tobit迴歸模型、地方稅、稽徵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褚志鵬所指導 張裕杰的 行政執行機關管考制度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行政執行、小額案件、徵起率、結案率、管考基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推薦與評價 - 最新趨勢觀測站則補充: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 在[問缺] 109高考財稅志願選填(雙北稅捐處排序) - publicservan 的評價; 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在台北市稅捐稽徵處:: 現在要去哪裡提錢的評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2 實構築ing

為了解決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對真實建築的深度認識──「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 「建築師+營造廠+業主」三方合作,從創意、技術到需求,達致對真實建築的深度認識  ◆ 超過三十件近兩年內完工建築作品的構築全貌完整披露   「實構築」的涵意,「實」即真實,「構」即建構、構造之意,「築」即建築之意;「實構築」即真實建構建築之意。   從建築師對建築空間設計創意的追求、營造廠工程師在建築營建技術及工程細部的人力及智慧付出、以及業主在整體建築需求及工程執行機制上的協助及對設計施工團隊的信任;透過這三方合作,《2012實構築ing》不僅希望達成三贏,而是更促進建築之於社會優質資產的四贏,廣泛形成社會大眾

對真實建築的深度認識。   法國哲學家德波(Guy Debord,1931-1994) 曾於1967年出版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奇觀社會,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他引用馬克思的理論,嚴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末期存在的視覺形式的不當,卻也形成了本文最後結語的反省。而西方尤其是德國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透過不斷的辯論及設計執行,逐步形成以人類生活文化為基調的構築論述;其所獲得的不只是在跨業專業工作上,建築師及工程師所結構形成之「合作」關係的呈現,而成為如柯比意所言之「構造者」之外,這種專業合作也將以「技術卓越」(Technical Excellence)為前題的

結構理性主義的建築設計,化約昇華為具文化性意義的空間核心形式的追求。   這些努力固然提昇了人類文明的品質,但另一方面,因為如前述建築的永恆意義追求己不復堅定如往常,建築己成為顯現奇觀社會存在之溫床所在,使得目前眼前所見之建築,成為如德波所預示批判之與資本密集最緊密結合且普受爭議的視覺形式,建築如果可以不以外在形式的表徵上呈現永恆,建築應可藉內在理性的方式,表達將建築做為德波文意中奇觀社會表象文化的批判與不滿,這是建築師、營造業者及業主三方關係可再思考的議題,也就是說,「合作」之於建築構築文化的理想性為何?這也是本次「實構築」展所欲提示的議題之一。   相對於逐漸奇觀化的社會發展狀態,以民間自

發力量為基礎舉辦至今已第三屆的「2012實構築ing」展,正是藉建築師、營建業者及業主的三方合作,藉近二年所完成的32件建築作品(包括2件數位設計製造及1件非物質性建築等3件較具實驗前瞻性的作品),所欲揭示當前台灣建築之建築構築文化及未來發展的包容力,正是這次展覽以及專書的策畫主題所在,也期望以此為開端,能持續累積台灣在地的建築經驗。

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對臺灣地方稅稽徵機關績效之影響

為了解決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問題,作者陳淑姿 這樣論述:

財政為庶政之母,沒有稅收就沒有建設,要能維持政府施政之推展,穩健的財政是重要關鍵,而稅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歲入來源,稅收充足與否,與國家的穩定發展息息相關。為支應地方政府各項支出,則各級地方政府需籌措相對應的財源,因此,地方稅稅收需具相當程度的穩定性及充足,才可供支應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所需的財源,所以,地方稅稽徵機關績效之良窳攸關地方政府庫收,更直接影響地方經濟成長。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在2010年12月25日正式實施五都十七縣行政區劃後,對臺灣20個各縣市地方稅稽徵機關之稽徵績效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為何。首先,本研究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以2007至2013年為研究期間,衡量評估各縣市地方

稅稽徵機關之整體技術效率值、純粹技術效率值和規模效率。接著,經由Tobit截斷迴歸實證模型對各縣市地方稅稽徵機關之整體技術效率值進行迴歸,探討對地方稅稽徵機關的技術效率之影響因素為何。經實證結果發現:就7年整體技術效率值評估結果發現,臺北市、高雄市整體的技術效率值有逐年提升之趨勢;而在Tobit迴歸模型實證,則發現員工素質及各縣市平均每人稅賦對地方稅稽徵機關的效率為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行政執行機關管考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稅捐稽徵處中山分處的問題,作者張裕杰 這樣論述:

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之執行自民國90年各行政執行處成立以來,受理案件數累計至民國101年底計5,934萬414件,12年來累計執行徵起金額達新台幣新台幣3,231億 8,732萬2,199元,有效增裕國庫歲收,而執行終結5,593萬7,509件執行案件,較諸以往法院執行成效更為顯著。重要的是,對於惡意狡詰者強力執行,伸張公權力,使得一般民眾不再存有僥倖茍且的心態,建立民眾守法觀念。行政執行機關為有效降低未結件量並兼顧行政執行的兩大效能指標「結案率」與「徵起率」,並訂定結案管考基準。小額案件為執行機關案件的主體,佔全部案件量94.79%,故分析小額案件執行成效,有助於瞭解管考基準所造成之影響。故

本文以強制執行手段分析小額案件,觀察其結案情形及執行成效,茲綜合結論如下:一、憑證金額過於龐大下,造成公法上金錢債權回收金額占整體金額的27%,顯示出雖然執行機關成效比過往執行法院為卓越,但仍有許多加強空間,而憑證金額不計入待執行金額中,而使得徵起率這項重要指標,有屢創新高的假象。二、在執行方面,盡量與移送機關建立資料交換平台,藉以快速掌握義務人財產,提供執行案件決策支援系統,俾利降低執行的搜尋及決策成本。三、在案件控管上,應減少結案的管考壓力,或是針對某些不同屬性或以義務人累計移送金額之案件來訂出案件之管考標準,同時提高徵起金額在績效評比項目及年終績效獎勵金計算上的比例。期待執行人員能夠朝向

精緻化辦案,並提高徵起金額,使執行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