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藍博洲寫的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 和劉美蓮的 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1307072202臺北師範學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隨意窩也說明:台北師範 學院是日治時期臺北第一所師範教育機構。最早是明治二十八年(1895)所設立的芝山岩學堂,明治二十九年(1896)改設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稍後(1899-1902) 則改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印刻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司馬品岳所指導 李宜蓁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2021),提出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女性、家事、治理、規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周士煌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2021),提出因為有 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清代及日治時期的教育 - 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則補充:大正二(西元1913 )年四月一日,「內湖公學校」正式成立,此為本地國民教育之開端。本地師資,均來自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臺灣之義務教育,開始施行於昭和十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

為了解決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問題,作者藍博洲 這樣論述:

  文學終究是苦難的道路,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呂赫若     來自台中的呂赫若,師範學院畢業赴東京學習聲樂,成為一名出眾的男中音歌手。返台以後,更積極投入文藝創作,是台灣文化界極為活躍的風流人物,然而卻在台灣光復後杳然不知所終。     幾乎成為一個謎的呂赫若之死,以及多年後關於他遭蛇吻致命的傳聞,在作者心中留下一團迷霧,更在長年追尋白色恐怖受難者群像的過程中不時閃現。於是,透過作品的翻譯與透析,以及白色恐怖倖存者的口述調查,作者嘗試一點一滴地追索、還原,讓呂赫若的身影在公眾視野中再次復活。     全書從呂赫若家族出身、求學歷程出發,追索他在台灣、日本兩地的文藝與創

作活動,還有在戰後目睹了二二八慘劇後的失望與抵抗;乃至於其身死之後埋骨之處的考察,無不仔細用心地整理爬梳。透過呂赫若如流星般璀璨閃耀卻一瞬即逝的生命,為他以及同是跨越戰爭和失語的一代人,留下最真實的時代見證。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生平與創作生涯最完整調查紀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為了解決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問題,作者李宜蓁 這樣論述:

本文發現二戰時(1937-1945)臺灣的女性被鼓勵參與戰爭,成為可以保家衛國的存在。雖然當時的女性地位看似提升,卻仍無法脫離家庭的身份任務。本研究取徑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系譜學(genealogy)與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從大量檔案中建立國家訓練女性家事背後的權力關係,重新論述臺灣女性、家事與家三者在戰爭中的定位。本文發現「女性做家事」此現象,是國家治理國民生活刻意建構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亦為戰時國家動員女性協助經濟統制的機制。國家也透過此機制掌握非戰場的民生物資資源,同時藉由女性的家事能力確保國民健康。「家」成為國家的戰時後

援基地供給人力資源,為日治時期住宅史與軍事動員研究提供另一種討論面向。

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增訂版)

為了解決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問題,作者劉美蓮 這樣論述:

  本書收錄多幅珍貴照片與史料圖片,為作者歷經數十年蒐集整理的江文也完整專書。   增訂版新增多幅彩色照片,並全新收錄【Fans 的Cadenza】分享各界粉絲回饋,以及江文也影音資訊來源以饗讀者。   這位大才子,一生揹負著日本殖民台灣(童年),跨足廈門(少年),傀儡滿洲、佔領北京(青年),以及國共內戰(中年)的紛亂,仍能於東京脫穎而出,橫跨聲樂、作曲、詩人、研究、評論的藝術成就,並以1936 Berlin Olympics Music Awards,成為亞洲首獲國際榮譽的音樂家。   江文也在世73載,與三位才女牽引感情線,妻子是日本望族千金,愛人是北京大學生,還有一代妖姬白光說

出:「我17歲就愛慕的、這一輩子最心儀的男人、最有才華的人!」   台灣人第一面奧林匹克獎牌   台北出生 廈門成長 東京出名 北京憧憬   漢奸疑雲 反右被鬥 文革浩劫 曲繫蓬萊 名人推薦   王德威、向陽、李永得、周凡夫、汪其楣、林瑞明、黃 仁、黃英哲、陳中申、陳澄雄、陳耀昌、俞國基、謝里法、謝志偉、戴寶村、虞戡平、韓國鍠、趙士儀神父  共同推薦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中研院院士)稱:江文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原創力的台灣作曲家兼詩人   虞戡平導演說:「江氏一生是台灣、日本、中國的近代史縮影,絕非漢奸之浮面。」   影評人黃仁說:「才高命舛的江文也身陷台灣、日本、中國的『近代三國

演義』,是台灣大才子之中最具電影張力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為了解決台北師範學校日治時期的問題,作者周士煌 這樣論述: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

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