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志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植物園志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信厚寫的 台灣經濟作物圖鑑 和陳俊雄、高瑞卿的 台灣行道樹圖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植物園腊葉館 - 維基百科也說明:台北植物園 腊葉館於1924年興建,原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 ... 臘葉標本之儲藏轉移至新大樓,臺北植物園腊葉館之功能遂改為園區技工與志工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蔡仁惠所指導 吳宗憲的 住宅建築物外殼與外環境節能檢核表之研究 (2009),提出台北植物園志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築物節能、住宅建築物、建築物外殼、建築物外環境、節能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蔡慧敏、邱文良所指導 江凱寧的 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 (2005),提出因為有 台北植物園、植物園、環境教育、植物園教育、都會植物園、環境學習中心、環境解說、環境傳播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植物園志工的解答。

最後網站優力訪台北植物園協助移除外來種水芙蓉則補充:35位優力企業志工於工作前合影。照片來源:曾子郡台北植物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目前由林業試驗所經營管理,為國家級植物保種園區,是台北重要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植物園志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經濟作物圖鑑

為了解決台北植物園志工的問題,作者郭信厚 這樣論述:

一本完整保留台灣經濟作物知識的專書,作物知識的種子銀行   面對現在及未來的農業危機,你該好好地、重新認識這些曾經,或直到現在仍扛起台灣經濟重任的經濟作物!   你知道哪些經濟作物曾為台灣這片土地,打下經濟奇蹟的雄厚基礎嗎?  你曉得現今最夯的生物燃料與綠肥作物,其實都是身邊常見的植物嗎?   台灣早年因礦產資源不多,農業遂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曾為台灣經濟打下雄厚基礎的經濟作物有上百種,有些是迄今仍為大眾所熟知的作物,好比:樟樹(樟腦)、甘蔗(蔗糖)、菸草等;有些則是曾叱吒風雲但現已被人遺忘,或是轉為其他用途的作物,例如:百多年前為台灣第三大出口產業:藍染的原料作物──「馬蘭」,昔日恆春三

寶之一的「瓊麻」,以及現在多以食用為主,但早年卻是以纖維出口聞名的「鳳梨」等;此外還有一些你曾聽過或吃過,但可能不認識本尊的作物,像是又名「魯冰花」的羽扇豆,被命名為「noni諾麗果」保健食品的檄樹等,都是為台灣農業經濟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臣。   本書收錄了這些重要的經濟作物,包括現今最夯的生物燃料作物與綠肥植物,還收錄一些在現今在台灣較少聽聞、使用,但極富經濟價值或特殊用途的作物。亟盼透過本書的介紹,能幫助國人更加認識這些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作物,並幫助台灣農業走出一條全新的、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本書特色   一、收錄台灣重要、常用及具有特殊功能的經濟作物140種,教你如何辨識,更告訴你

價值何在。   本書收錄了台灣最重要、常用及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作物,除了詳盡介紹其辨識特徵外,更附有經濟產物照片,透過專文與實物,詳細分析、介紹其經濟價值何在。   二、四百多幅清晰去背照片,完整呈現識別特徵,叫你一眼就可辨識全書有四百多幅去背照片,完整呈現花、葉、莖、根、果等特徵,並以拉線圖說標出辨識重點,一目了然。   三、專文剖析台灣經濟作物發展史,帶你認識台灣農業強盛的一面專文剖析台灣從原住民時期、荷據、明鄭、清朝、日據乃至今日,台灣經濟作物發展的歷史,帶你認識台灣農業強盛的一面。   四、三種檢索方式,可依需求選用,查閱方便   本書依科別進行分類,但你仍可以透過快速檢索表中的葉形特

徵,快速查找到該植物的頁碼;若你已知該植物的科別,則可以從目錄中查到該科的首頁頁碼,進而縮小範圍,逐頁查詢。如已知植物的中文名或學名,則可以在書末的索引查到該植物所在的頁面,進入條目,查詢特徵、用途等資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博物館主任 彭鏡毅 推薦 作者簡介 郭信厚   喜好自然與生態、花草與樹木、旅行與攝影,因出身於農家,是故對農作物有著特殊情感,喜歡四處觀察和拍攝各式作物以及動、植物。農藝特考、園藝技師、園藝高普、考及格,曾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林業試驗所、台北縣政府景觀處、嘉義大學園藝系、蘆洲市公所、台北市政府公園處等單位,並擔任台北植物園志工。   於林

業試驗所服務期間曾負責台北植物園「民生植物區」管理工作,並努力從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世界蔬菜中心、糖業研究所、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國外植物園等單位收集到許多的經濟作物,並累積經濟作物的栽培情報。   著有《台灣蔬果園》、《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民生植物篇》等書,並參與《台灣行道樹圖鑑》、《排灣族民族植物》等書攝影工作,作品亦見於《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四、五卷等書。

住宅建築物外殼與外環境節能檢核表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植物園志工的問題,作者吳宗憲 這樣論述:

依經濟部能源局2008年統計,我國住宅部門電力消費約佔全國之19.98%,雖然1999年推動綠建築標章,但大部分的住宅仍非以節能為主要設計考量,如能針對住宅建築物之耗能原因予以改善,對於「節能減排」必有相當大助益。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研究方法參考德國、日本、新加坡及文獻探討,以建築物外殼及外環境為研究對象,彙整出既有住宅的耗能因素,歸結出住宅節能檢核表,並以臺北市住宅建築物作為驗證對象,提出建議改善策略,做為台北市推動住宅節能之參考。本研究經由77個重點提取歸結出22項評估項目,共分建築外環境設計、建築構法、自然採光與通風、壁體與遮陽、屋頂隔熱、節能創新等六個評估方向。

台灣行道樹圖鑑

為了解決台北植物園志工的問題,作者陳俊雄、高瑞卿 這樣論述:

貓頭鷹出版社經典圖鑑換穿防水書套,美觀耐用不怕髒!   .  收錄100種台灣最常見的行道樹。  .  近600幅清晰照片,完整呈現花、葉、果實、樹皮或根部等特徵。  .  依樹形及葉形設計檢索表,查找容易,新手也能輕易上手。  .  推薦觀賞路段,無論身在台灣何處,都能就近欣賞行道樹倩影。   鳳凰花開、木棉綻放、阿勃勒的黃色花陣……行道樹的風景大概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的了。如果你無暇遠行,那麼形形色色的路樹其實是你認識自然的最佳媒介。本書不只教你如何辨認行道樹種,還要告訴你行道樹的各項功能,包括藥用、野菜、漿果、充當棉花等實用功能,也要帶你看看行道樹所形成的生態走廊裡有什麼昆蟲或鳥類,更有推

薦觀賞路段,讓你無論身處台灣何處,都能就近觀賞到既美麗又具特色的行道樹倩影。本書特色包括: 一、100種行道樹,近600幅彩色照片   本書囊括了最常見的100種行道樹,其中包括針葉、?葉樹及棕櫚樹種,也包括外來種和原生樹種,資料齊全而豐富。蒐羅精美的彩色照片近600幅,除了辨識特徵清楚的去背圖片,更有季節分明的行道樹倩影、開花與結果時的不同面貌以及與動物或鳥類互動的生態圖片,張張珍貴,值得珍藏。 二、全國第一本DK等級的行道樹圖鑑,新手也能輕易上手   運用特徵清楚的去背照片,以及言簡意賅的圖說,一一指明每棵行道樹的重要辨識特徵,例如花、果實、葉、樹皮、根部等特徵。再加上依樹形及葉形設計的快

速檢索表,每頁以花朵顏色做邊欄查詢及清楚的人與樹形比例圖,讓新手更容易使用上手。 三、推薦觀賞路段,生態及實用功能完全收錄   行道樹有美化市容的功能,所以本書特別製作推薦觀賞路段,讓你能就近,甚至路過時不用下車,就能欣賞有特色的行道樹路段。本書完整收錄行道樹的實用功能和生態功能,讓你知道行道樹可不只是具有欣賞價值,也能用來榨油、藥用、食用,更是生態保育的大功臣哦。   除了鑑別功用,本書更包括了百科全書性質的總論,闡述行道樹的定義、在台灣的栽植歷史、行道樹的功能等,更討論了如何觀賞記錄、如何選擇適合的樹種以及保育維護等議題,讓本書成為內容最全面、涵蓋範圍最廣的行道樹圖鑑。   .  獲選20

04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  獲選第47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推薦好書   .  獲選第24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叢書.工具書類推薦書  .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蘇鴻傑、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陳俊雄   台大森林系資源保育碩士畢業,現為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昆蟲系博士研究生。現任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資訊室專員。自由時報休閒旅遊版自然生態專欄作者。專長為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國家公園概論、植群分析、生態攝影、植物分類、生態解說、休閒產業規畫與設計、生態農園營造、地景規畫、生態管理。 高瑞卿   台大森林系資源保育碩士畢業,

88年林業高考及格,現任職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生物組。專長為研究行道樹及綠化、水生植物。 攝影者簡介 郭信厚   喜好大自然和生態攝影,目前任職於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並擔任台北植物園志工。著有《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民生植物篇》、《台灣蔬果園》等書。

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北植物園志工的問題,作者江凱寧 這樣論述:

台北植物園為台灣北部唯一都會型植物園,也為發展環境教育、提供大眾欣賞自然與啟發保育覺知的重要場所,近十年來台北植物園在園內植物分區及步道規劃等硬體規劃進行改善,並提供學習單及解說志工導覽活動促進教育推廣,然而入園民眾對於行政單位所提供軟硬體服務與實際使用服務之滿意程度與需求程度之間是否能夠互相配合,值得進一步探索。本研究選定台北植物園,調查其提供環境教育服務項目,透過參考國外植物園環境教育推展方式,就植物園可提供的環境教育設施及活動等,歸納整理並設計問卷,以一般大眾為對象,實地問卷調查400位台北植物園使用者,以瞭解使用者對於植物園的認知,對於台北植物園提供的環境教育服務之使用狀況及需求。針

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調查使用者來園目的、次數、時段、各服務項目之知曉程度、使用程度、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提供環境教育之活動、設施、教材、解說戶外據點、步道、解說人員服務、解說牌、出版品、傳播媒體以及網站之需求加以調查;另訪談11位學者、專家、台北植物園管理單位行政人員及資深解說志工,對於台北植物園之角色定位及願景、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困難、可能之發展方向提出建議。在對現有環境教育服務使用狀況方面,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者來園主要目的為「休閒遊憩」、「接近自然」、「認識植物」,來園次數每年以3次以下為最多,四成以上會停留半日,非假日或假日皆以下午來園比例最高;在現有台北植物園環境教育服務項目中

,均以「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及「解說步道規劃」3項最為使用者知曉、使用度最高、使用者認為最有幫助以及最為滿意項目。對環境教育服務之需求方面,使用者最需要的服務為「植物主題分區」、「解說牌的設置」、「解說步道規劃」、「解說人員服務」及「大型教育活動」。與訪談結果對照分析發現,業務單位提供「每月主題服務」未能有效讓使用者知曉、硬體設施之分區規劃、解說牌及步道設置最為使用者需要,此結果與近年來台北植物園之規劃重點相符。未來提供環境教育服務方面,「活動」最需要分齡活動、當月植物生態學習主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活動、寒暑期營隊及特定季節性植物觀察活動;對於「設施」最需要「遊客服務中心」及各類植

物展覽分區;「教材」以「分區教材」、「親子教材」及「學生教材」最為需要;「戶外據點」最需要的為「體驗探索區」、「戶外研習教室」及「定時駐點解說導覽」;「步道規劃」最需要「體驗式步道」與「主題式步道」;在環境解說部分,「解說人員服務」最需要「生態系解說」、「園區導覽解說」及「植物相關諮詢」;在「解說牌」方面,以「植物分類解說牌」、「植物資訊解說牌」、「生態環境解說牌」最需要;在環境傳播部分,「解說出版品」以「植物園簡訊或季刊」、「生態保育海報資訊」最為需要;「傳播媒體」以「報紙、雜誌專欄報導」、「電視、教育廣播節目」、「視聽多媒體播放」最為需要;「網站」以「園區植物生態介紹」、「植物園歷史及簡介

」、「植物資料庫搜尋」最為需要。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台北植物園現今發展環境教育之限制與困難、使用者對各項服務使用狀況及需求部分,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