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私人招待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私人招待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弘美寫的 名媛養成班(暢銷增修版) 和張思之孫國棟的 行者思之:張思之回憶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私人招待所費用,私人招待所玩法?招待所小姐!也說明:由於這幾年台北酒店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慢慢中央疫情政策有讓台北酒店一線生機, ... 目前,一般的私人招待所,民眾若需租賃使用,價格約在2萬元左右,若再加上餐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遠流所出版 。

環球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管理碩士班 丁信仁所指導 廖本寒的 餐飲業經營策略分析-以卓也小屋為例 (2021),提出台北私人招待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創意產業、參與式觀察、SWOT分析、BCG波士頓矩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林淑芬所指導 郭彥伯的 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 (2019),提出因為有 冷戰、美軍渡假計畫、女性勞動、性產業、觀光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私人招待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竹科私人招待所則補充:台北 酒店公關保障日薪、兼差日領、提供住宿、打工兼職優先選擇、台南高雄經紀人幫您圓夢!台北酒店經紀這裡沒有浮誇不實的廣告,台北經紀公司這裡只有腳踏實地的專業。台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私人招待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名媛養成班(暢銷增修版)

為了解決台北私人招待所的問題,作者陳弘美 這樣論述:

  現代名媛不跑趴、不用名牌,而是要大方得體,勤於行動又善於動腦;不必有錢有權,也不一定要當個拘謹的乖乖女。只要掌握20個提升談吐、氣質與品味的法則,便能成為在國際舞台上也毫不遜色的真名媛!   人的氣質與品味其實表現在細節裡,而這些細節要靠平日的培養。本書不是教你硬梆梆的禮儀知識,而是以平易的實例與重點提示,道出國際禮儀專家的深刻體會與可行方案。   掌握成為真名媛的20個法則,讓你從裡到外,美麗滿分——   1.決定第一印象的十個要點   2.三分鐘內留下印象的社交達人   3.測量自己的知性、感性全方位的舞台——社交   4.真淑女的涵養VS.假淑女的舉止   5

.珠寶是僕,不是主   6.「為誰使用香水?」才是重點   7.皮包要用對場合   8.鞋子是你的「第二張臉」   9.世界上最好的招待所——家   10去私宅作客時,小心地雷!   11.名媛必具的生活教養——了解食器文化   12.體內不留毒。排出比進補美食更重要   13.尋求自己的精神不便祕、也不留毒的方法   14.慢活,作自己時間的設計師   15.單獨行動是成熟女性的護照   16.成為西式飯店、日式旅館的一流女客   17.作個高級的觀光客   18.優雅地享受異國的文化殿堂   19.有「錨」!   20.面由心生:「臉」是你人生的成續單

台北私人招待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五倍券 #淡蘭古道 #疫苗接種

📣本週旅人快報來了
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好康~
1. 五倍券推出 旅遊住宿享優惠
2. 打疫苗 享折扣
3. 本週最新打卡景點
4. 超熱門露營場地


影片章節👇
00:00 本週旅遊最優惠
00:20 本週前三大旅遊好康
00:31 五倍券推出 旅遊住宿享優惠
01:42 五星飯店優惠 五千元換一萬
02:04 施打疫苗 享折扣
04:07 本週最新打卡景點
04:42 超火紅淡蘭古道、雙溪中坑古道
05:16 最佳賞花景點
05:40 全台超熱門露營場地


Yuri 😘
臉書:https://pse.is/3kexp3
IG:https://pse.is/3l96vk


採訪、合作來信:[email protected]

餐飲業經營策略分析-以卓也小屋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私人招待所的問題,作者廖本寒 這樣論述:

餐飲業一詞包羅萬象,從手搖飲、路邊小吃攤、簡餐店、外燴辦桌,到後來衍生出的吃到飽餐廳、宴會廳,甚至是公司、機關所提供員工消費的餐廳,及近幾年才崛起的私人廚房、米其林餐廳、私人招待所都隸屬餐飲業的一環,每種經營方式與顧客層級皆不盡相同,卻各取所需。2019年新冠肺炎(COVID-19)出現影響全台,而首當其衝面臨最大的挑戰,正是旅宿業及餐飲業,希望從個案探討成功的經營策略及如何化解現況與未來規劃。 本研究首先採用以文獻探討的方式進行,以卓也小屋為例,進行餐飲業經營策略分析及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以探討卓也小屋餐飲部門在餐飲業的經營策略為何、探討卓也小屋餐飲部門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策略分析之重

要因素。再者以質性半結構式訪談為導向,採深入訪談的方式,輔以周邊資料的收集並且參與式觀察後,並運用SWOT分析、BCG波士頓矩陣分析個案,以便為個案的成長制定適當的規劃,研究者重新梳理個案整個舉措的施行歷程,建立實務價值,做為業界參考。本個案透過討論整理歸納分析後,提出以下三點:1.企業結合多元通路及據點:發展小規模文創餐旅,來達到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差異化及增加營收。2.人力缺口、人力流失:可透過產、官、學合作,讓人力有所改善。3.改變產品銷售方式:後疫情時代,民眾消費模式大改變,電商平台已成大眾購買產品時的考慮選項之一,加強與實體平台、電商平台異業合作, 來因應大眾需求。

行者思之:張思之回憶錄

為了解決台北私人招待所的問題,作者張思之孫國棟 這樣論述:

  這是中國大陸律師張思之的「八十回憶」,從他幼年在河南的童年,經歷抗戰,在戰火中流亡、念書,繼而參加「遠征軍」,遠赴印緬。抗戰結束,入朝陽大學就讀,同時,如同當時許多年輕學生一樣,投入左派。一九四九年,參與接收北平法院,成為新政權第一批法官。但是五八年反右運動起,被劃為右派,歷經了長達十五年的勞改。   這本回憶錄的價值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廢除二十年的律師制度,而張思之恰好碰上這個機遇,出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辯護小組負責人。但是,張思之卻選擇了一條艱難而崎嶇的路,他為包括王軍濤、鮑彤、高瑜、魏京生在內多位政治刑事案件被告擔任辯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張思之以「一朵含露的白玫瑰

」期許自己在泥濘的路上,始終「帶著晶瑩露珠」,「露出直挺尖刺」。張思之回憶參與這些案件的經過,道出在中國當律師的榮辱。他的回憶錄,幾乎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半部法治史。 作者簡介 口述/張思之       生於民國十六年。十歲,家鄉河南鄭州遭日機轟炸,被迫逃至四川綿陽,成了「流亡學生」,先後讀過國立六中、國立十八中。十六歲投筆從戎,參加「學生志願遠征軍」,開赴印度蘭姆伽基地受訓。   民國三十六年考入朝陽大學法律系,此間加入中共地下黨,秘密潛往解放區。一九四九年年隨軍進城,參與接收北平法院,成為新政權第一批法官。一九五六年,受命組建北京市第三法律顧問處。一年後被劃為右派,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勞

改。一九七二年結束勞改,入北京市垂楊柳二中教書。   一九七九年七月,張思之重任律師,隨即出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辯護小組負責人。此後,張思之為多起政治刑事案件被告擔任辯護,包括王軍濤顛覆、煽動案(一九九一年)、鮑彤洩漏國家機密、反革命宣傳案(一九九二年)、高瑜洩漏國家機密案(一九九四年)、魏京生陰謀顛覆政府案(一九九五年)。   張思之自稱「所接觸的政治性比較強的案子,我是沒有贏過」,按章詒和先生的說法是「官司打得漂亮,儘管老輸,屢戰屢敗」,更有人將他譽為「中國律師界的良心」。二○○八年,張思之獲得德國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ll Foundation)的「佩特拉,凱利獎」,

以表彰他「為在中國保障人權和建設法制國家及律師制度做出的傑出貢獻」。著有《中國律師制度與律師實務》、《律師實務》、《律師制度研譯》、《我的辯詞與夢想》。   法文版傳記Les confessions de Maitre Zhang於二○一三年由Fran?ois Bourin Editeur出版,中文版回憶錄《行者思之》於二○一四年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好書」,經增訂之後,再由台北遠流公司於二○一五年出版。 整理/孫國棟   《律師文摘》編輯。 序:成也不須矜 敗也不須爭  章詒和 上篇 坎坷人生路 家世.童年 中學時代 學生志願遠征軍 重返學子生

涯 大學未識讀書味 一生愧對兩紅顏 怪誕莫名法官路  京城律師界頭號右派 「勞動改造」十五春  模範中學教師 一個事務主義者的律協八年 出任林彪江青「兩案」辯護小組組長 身處「風」外,心在「波」中:我在「六.四」前後 「中國總得有人站出來講話」 我是地球人 情深臺灣島 忽已八十:重啟征帆 下篇 艱難辯護史 王軍濤案:我大哭一場 鮑彤案:「幸無虧所守」 魏京生案:「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高瑜案:我送鮮花兩束 鄭恩寵案:警車一路陪伴 李顯斌案:叛逃充「義士」,回歸為「楚囚」 李清章案:排斥律師,草菅人命 曹海鑫案:密殺被告,群起辯冤 郭凱案:槍桿子裏面出法律 阿安扎西活佛爆炸案:臨陣換將,半途

而廢 李奎生案:收拾律師,無所不用其極 張啟生案:權力「至上」,法律淪喪 李莊案與《告全國律師書》之議 大興安嶺案:「人民律師萬歲!」 人生是一部大書(代後記)    孫國棟 後 記    張思之 序 成也不須矜,敗也不須爭   大律師張思之是個漂亮的人。官司打得漂亮,儘管老輸,屢戰屢敗;人的樣子漂亮,儘管八十有七,夏天小尖領緊身T恤衫,冬季白色羽絨短夾克;文章寫得漂亮,單看他寫的辯詞,你就知道了: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為之辯護,作偽者為之揭露。一位臺灣知名律師形容其風範是「一朵含露的白玫瑰」。如此修辭,酷似形容美女,疑有不妥。其實,這話是本人說的,意思是自己要在泥濘的路上,始終「

帶著晶瑩露珠」,「露出直挺尖刺」。   五年前,受臺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朋友的推薦,我買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帶回北京。從第一部《昨天的雲》開始,拿起就放不下,越看越興奮。第三部《關山奪路》是我最喜歡的,流的眼淚也最多,傳主寫的是於國共內戰期間,奔馳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一條小河,關山奪路,曲曲折折走出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王鼎鈞後記裏說的這段話,不由得讓我聯想起張思之,他不是也有著「曲曲折折走出來」的精彩人生嗎?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他也該有像王鼎鈞那樣的私人回憶錄。何況我們這裏一些不怎麼精彩的人,都在一本接一本地寫自己的光榮經歷,他幹嘛不寫?   我認真地對他說了。

  他認真地對我說:「會寫的。」   於是,我託人從臺灣帶了一套,鄭重其事送給他。我熱心建議:「你不要具體談案子了,也別太專業化,就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你也不要只寫自己,我希望能從你的筆下看到社會變遷,看到一代眾生,看中國人的集體經驗和因果糾結。」   我一個勁兒說。   他一個勁兒地點頭。   之後,就是長達四年的催逼!每次見面,寒暄幾句,便是一連串地問:「寫了嗎?」「寫到哪兒啦?」「什麼時候寫完呀?」   每次他都是微微一笑,幽幽一句:「寫呢。」   到了年關,我就是穆仁智,他就是楊白勞,上演二人轉。最後總會收到他的一封親筆信,以道歉收場。   我的脾氣來了!索性直言:「

你以後別再插手什麼案子了。對你來說,多一個案子,不為多;少一個案子,不為少;你不幹,其他律師也能幹。可是,你的回憶錄只有靠自己。」   他還是幽幽一句,微微一笑:「寫呢。」   老說寫,老沒見他寫。我向邵燕祥先生抱怨:「宋士傑是油條,他(指張思之)也是油條,都八十了,還不抓緊寫!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多可惜呀。」   不想,邵先生回敬道:「張思之家族有長壽基因,指不定誰走在誰前頭呢。」我聽了,半晌回不過神。   二○一一年底,我照例收到他寫的道歉信。信中最後一段,說:自己因為視力不濟,讀書寫作受到很大影響。我長歎一口氣,把信收好,從此不再催逼,而他從提筆寫作也變為口述實錄,記錄者為《律師文

摘》主編孫國棟先生,二人合作融洽。   表面說不「催逼」,其實心裏是惦記的。二○一二年,我忍不住對他說:「能把你口述文稿裏的幾個章節拿出來讓我過過眼嗎?」   張思之一口答應,隨即請孫國棟把「家世」、「王軍濤案」、「鮑彤案」等章節的初稿拿了過來。我是從「鮑彤案:幸無虧所守」一文開始看的。先是躺著看,很快就躺不住了,坐起,心跳,出汗,太刺激!好比嚼了一口大麻葉,持續興奮。可真是乾貨加好貨啊!   一九八九年五月的一天,京城有兩個人被關押:一個關在家裏,他叫趙紫陽;一個關進秦城,他叫鮑彤。「幸無虧所守」一文,就是從五月二十八日鮑彤失去人身自由的那個夜晚敷衍開來。一樁政治要案,政治大人物的瓜葛

糾結,複雜又微妙,往往只能點到,而無法說透。張思之以曲筆寫出,用故事性細節道出原委,品出神韻。如某夫人脖子上的那條項鍊,任你是誰,看罷是再也不會忘記的。張思之的特點是老辣,官司老辣,下筆也老辣。筆輕而色重,淡然一抹,抹出個「常委」,輕鬆一勾,勾出個「總理」,但凡涉及案子的核心內容,則毫不放鬆,亦毫無遮掩。法庭辯論後,張思之這樣歸納鮑彤,他說:「法庭辯論並不如想像中的激烈。我對鮑彤的表現非常滿意,此公頭腦清楚極了,講得有條有理,有重點又全面,具體地說明了觀點,還頗有點慷慨陳詞的味道。一句廢話也沒有。有朝一日如真能與李鵬對庭,李哪裏會是對手?我針對公訴人的演說,圍繞證據問題講了四條意見,屬即席發言

,從中略能看出我對鮑案的法律見解。核心內容是,從法理上闡明反對政府首腦並不等於反對政府;反對政府,也並不等於推翻政權,並且舉出當年以批『兩個凡是』為名反對華國鋒這位『政府首腦』無人認為是反革命的例子做了實證。」當然,有理也是輸。這不要緊!「成也不須矜,敗也不須爭,蒼天有眼睛。」   文字體現著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相應的表達能力。這兩個能力,張思之都具備,也都出色。「鮑案」結尾處,說的是鮑彤「刑滿回家」。一個簡單的「回家」竟被政治「特例」拖累了八年。張思之受託的「依法回家」的法律事務,也足足搞了八年。自一九九六年始,為踏上回家的路,鮑彤寫信向他求救,說:「我深望通過您對有關法律事務的處理,使我得

以擁有憲法賦予我的人身自由。我相信法律。我向法律求援。」面對這樣一件古今僅見的「法律事務」,張思之說自己是「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該於何處、找何人著手工作?」百思難解,情出無奈,他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懇請最高權力機關指點。得到的答覆倒也明確:「已轉報委員長」,據說喬石看了,但再無下文。   鮑彤終於回家了,仍被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監視。未獲真正自由,可以說是中國最安全的人。   「此身何所有,好是香依舊」(鮑彤詩句)。張思之成為鮑彤的朋友,不管身邊有多少人監視,他們每年都見面。   二十五年前的春夏,北京的大學生以天安門為觸發地,以弔念胡耀邦為事發點的廣場行為,最終演化為波及全國的一個「風波」,

一場「民運」。學生,幹部,市民,知識分子,大眾傳媒一齊向天安門靠攏匯聚。人靠攏,心匯聚,一致要求政治改革,要求反貪污、反官倒,要求報紙電視說真話,他們還要求結束老人政治。結果,老人用槍聲結束了「他們」。付出了生命,而所有的要求一條都沒實現。民運頭頭兒,走的走,逃的逃,此後大家努力向錢看,至於政治改革嘛,沒幾個敢玩這個「西方玩意兒」。剩下的,還有書生的紙上談兵。   「六四」成為一樁心事,成為一個話題,心事不了,話題不衰。在這個話題裏,迴避不了的一個人,就是張思之。對「六四」案件的辯護,北京市組織了一個班子,實行集中辦案,採用的大體上是當年辦理林(彪)、江(青)「兩案」的辦法。張思之接手的是王

軍濤案。   翻開厚厚的卷宗,張思之特別留意幾個主要的學生領袖。他一定要知道他們都說了些什麼,當時是怎麼講的,給控方提供了什麼東西?其中一份證詞讓他大為震驚,這,出自一個極為知名的學運領袖。他在證詞裏說道:「我在天安門廣場的一切行為,我在指揮部的一切作為都受王軍濤指揮。」繼而,又給出一個定性結論,說:「王軍濤是我的教唆犯。」事關重大!震驚的張思之不理解他,也不能諒解他--自己「坦白」可以,不能拉別人「墊背」!走到哪兒,也是這個理兒。   那場風波,也是我和張思之常常議論的話題。談及民運人物,學生領袖,我曾說:「不少人、也包括我在內,都認為八九學生領袖是中國歷屆學運裏素質最差的。」張思之點點

頭,沒有反駁。他告訴我:「在這些人裏,王軍濤是不錯的。他對公安人員講:『有關別人的問題,你們已經問了我幾十次了。我明確告訴你們,今天談這個問題,這是最後一次,今後不再談了。我可以說的是:凡是涉及別人的問題,統統以對方講的為準,我承擔責任,不必再問我。』」   對王軍濤這番話,我這個法盲還有些搞不大懂。張思之做了解釋,又說:「他能這樣講難能可貴,算得光明磊落。在被關押的學運領袖裏,有和盤托出的,有出賣他人的,有落井下石的,像他這樣的證詞少之又少。」   判了,判處王軍濤有期徒刑十三年。張思之按捺不住憤怒:律師提出的所有證據,統統置之不理;辯護理由也沒有一個字反映在判決書裏,一律隻字不提。

  閉庭!張思之回到租住的那個小旅館,把門一關,放聲大哭,為自己,為律師職業,為偉大祖國!   宣判後的除夕之夜,張思之收到王軍濤的一封信,信裏有這樣一段:「我不希望中國背八九年這個包袱,我對曉天(即夫人侯曉天)講過,不要只看到人的恩怨,這個國家,稍有波動,在社會的底層,上流社會看不到的地方,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傾家蕩產,餓死病死。我腳下這片土地,早就超負荷了。當我們追求自己的正義時,一定要考慮老百姓。雖然我只三十二歲,但早已超脫個人之外看待事物了,判決結果,對我來說,是一種良心的解脫和安慰,我又一次問心無愧。當然,想到死者,我還是慚愧的。」為王軍濤的「顛覆罪」辯護,張思之總覺得自己的辯詞儘管長

達七千字,卻無精彩之處。讀了這封信,他備感自己辯詞的微弱和貧乏。   大陸朋友以及新聞媒體都極為看重張思之被官方指定為林彪、江青兩大要案辯護律師組組長的頭銜。那是一種顯赫的身分,更是一件顯赫的「官司」。之後的張思之多以無用的熱情和無效的勞動,為王軍濤、鮑彤、高瑜、魏京生等眾多敏感分子作無罪辯護。這些案子,非「大」即「要」,無論輸贏,都能成就一個律師的大名。張思之在很大程度上因此而紅,其他律師只有羡慕和嫉妒的「分兒」了,當然,也有律師從專業角度表示對政治性案件的不屑。沒法子,就像梅蘭芳唱戲趕上了京劇發軔期,張思之趕上了在毛澤東取消律師職業後的二十年重新啟動律師辯護制度的恢復期。一個好時機!好時

機是給好律師準備的,張思之不紅,誰紅?   才子型律師斯偉江先生為張思之八十壽誕寫過一篇文章,叫〈我們需要仰望張思之嗎?〉,這篇文章在眾多讚語壽詞裏,因低調而扎眼。細細讀來,其中的一些看法我認同。比如,他認為張思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工作,與其智慧和保守直接相關,「熟知世事人情,看慣秋月春風。」律師本就是個實踐性行業,需要專業知識;但單憑知識不行,需要深入調查案情;單憑調查也不行,它還要一種東西,這就是由專業素養,社會經驗與個人才智融合而成的真知灼見,恰恰張思之就是一個極富真知灼見的人!和張思之閒聊,尤喜聽他對案子,對時政,對某個具體的人所做的分析評判,往往不是一語中的,就是一語道破。對年輕律師

的指導和批評就很能說明問題。山東的一個案子鬧得大,對它的性質認定,張思之主張限定在「暴力計生」而不是「計生」,故對插手其間的律師頻頻招呼:對外媒需謹慎,此案若戴上一頂政治帽子,反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結果不幸而言中。案子轟動海內外,當事人備受折磨。氣得張思之,大罵「混賬」。都說張思之充滿激情,我認為比激情重要的是他的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又能做什麼;懂得選擇時機,言其所應言,辯其所當辯;止其不得不止或不能不止。他,既是知者,又是行者,做到了「知行合一」。當下,這樣的人,實在是不多了。   進入老齡,張思之越來越像個教父,愛批評人,特別是批評知名律師,態度往往還很嚴厲。這一點,讓一些人心裏彆

扭。典型的例子就是對李莊案中李莊的批評。他以〈玩弄證據,背離正義〉為題寫了一篇〈讀李莊案一審判詞有感〉。公開對李莊在二審法庭的異常表演,表示「不能接受,且極度反感」。他說:「我覺得作為一個律師,不能夠用奸邪的手段對付流氓,不可以!暫時可能正不壓邪,也不能以邪對邪。」李莊釋放後,擺慶功宴,搞討論會,他都沒有出席。嚴格與苛求,是與自己恪守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張思之認為:「律師應當通過實務體現律師對社會有所擔當,對歷史有所交代。」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作為一個律師敢於遇事有所擔待,而李莊就是在「遇事」時出問題。在法庭上做那樣醜陋的表演,張思之不諒解。在我看來,也無需諒解。   張思之喜歡喝好酒,喜歡

穿漂亮合體的衣服,還喜歡和女士開兩句玩笑,不時獻點小殷勤。總之,很「範兒」。日常生活如此,工作中也如此,張思之提出法庭禮儀,並且把它上升到素質的高度予以考量。為此,他檢查自己,說:「我在法庭上有時候做的也不好,表現為常常得理不讓人,有時甚至是得理不饒人,過於小家子氣,沒有一個律師大家應有的風度。不過我也注意事後挽回,閉庭之後,立即奔赴公訴人席,鞠躬致意,熱烈握手,還注意向書記員致意。我認為應該這樣。」   有人評價張思之,說他的個人經歷就是中國律師的榮辱史,也是中國法治的興衰史。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精確,但我知道,張思之的律師生涯和個人生活,始終伴隨著中國變化莫測的時代風雲,伴隨著劇烈搖擺

的政治路線,伴隨著長期惡劣的社會環境。他也像王鼎鈞--在國共兩座山峰形成的峽谷裏穿行,前有十六歲棄學從戎,進入印緬,參加遠征軍;後有二十二年右派生涯。很多人看重並讚賞他接手的一連串大案,而我更欣賞他為社會底層民眾的奔走呼號。在權力面前,他有傲骨;在弱者面前,他有熱淚。一場一場的官司在他的生命旅途中發生,又消失。這是他的樂,也是他的苦。任你殫精竭慮,中國的法治卻始終遙遠而朦朧。想來心驚!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陸流行一種「不喜歡河南人」的說法。不幸,張思之乃河南鄭州人氏。但,這個河南人有很多人喜歡,其中包括同行,包括傳媒,包括官員,也包括圈外人,如我。我和張思之是好友,這與法律無關,也和

工作無關。   張思之愛說笑,眼睛裏常有一脈淒涼,我欣賞他。 章詒和 二○一四年春寫於北京守愚齋 *會見江青,無果而終(節自「十二  出任林彪、江青「兩案」 辯護小組組長」)十一月十三日早上八時,王汝琪司長親乘一輛蘇式高級轎車,來到國務院第一招待所,接我們到秦城監獄去會見被告人,可謂十分鄭重。一路除華榮說幾句笑話調劑一下氣氛外,大家說話不多,都在考慮各自即將面臨的這次重要會見。車行兩個多小時到達秦城監獄。寒冬,那裏一片荒涼,田野上孤零零地矗立著幾座封閉的建築物,背靠荒山,肅穆森嚴。傳達室用電話聯繫後,監獄的政委出來相迎,說早已得到通知,也沒看介紹信就直接引我們進入休息室。王司長將律

師的情況做了介紹,政委說:「兩位律師的身分和專長已經寫給江青了。她早就希望見律師了,問過好幾次了。」跟著就簡略地介紹了江青的生活和表現,提出讓我們多休息一會,因為江青早餐後有小睡一下的習慣,現在正在休息,等她醒後再去會見比較好。我們表示同意。政委利用這個時間帶我們參觀江青的羈押地,只見一棟很高的大樓空蕩蕩的,說是只關押著江青一人,有間廚房,配有炊事員料理江青伙食,每月伙食費為三十六元,這標準在當時不算低。江青提出每天要喝牛奶,因當地沒有牛奶供應,改為每天供應兩顆雞蛋,營養也夠。每天定時放風,到室外活動,可以自願地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江青每天還像演員一樣練功,鍛鍊身體,監獄的醫生經常給她體檢

,健康情況很好。走到江青囚室,透過門上觀測孔見室內一床一桌一椅,桌子上散放著幾本書,另有一只小箱子,別無雜物。牆角有個抽水馬桶。布置簡潔,大約有二十平方米。江青正斜坐床沿,平整著一件黑色棉背心,整平疊好,審視了一下,放到床頭,似有備用之意。不一會兒,站了起來,依稀可辨地做了個深呼吸,然後轉身,歪倚在疊得方方正正的被子上。政委說,二十四小時都有警衛觀察她的情況,所見都有紀錄。會見室安排在離江青羈押室不到百米的一個房間裏。在對著房門兩米多處,放了一張長方形桌子,桌後並排放著兩把靠椅,顯然是律師用的;在桌子前面不到一米處放了一把椅子,準備給江青的。側面另置小桌,擺著茶具。整個布置簡明得體,恰如其分。

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

為了解決台北私人招待所的問題,作者郭彥伯 這樣論述: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開始出現美軍的身影,並隨著韓戰和越戰進一步擴大其活動範圍和人數。戰後美國在全球的軍事行動以及與各地人民的互動和衝突,在國際學界或本地大眾輿論、藝文作品中都頻繁出現,相形之下,深入台灣歷史的研究仍不多見。在少數觸及相關議題的研究,以及絕大多數的輿論和創作中,往往聚焦於越戰期間的美軍渡假計畫,並將此一計畫描述為中華民國黨國體制和冷戰下美國霸權的合謀。渡假美軍在各地的觀光活動,特別是與性/別議題攸關的性交易、混血兒問題,被視為在性產業被高度壓縮的歷史情勢中,聯手的兩造當權者共同劃設出性交易管制的例外或特區。這篇論文從對「吧女」的關切出發,利用大量不同來源的檔案資料,嘗試尋找描述

這段歷史最適切的方式。在這梳理過程中,發現過去常見的通俗討論方式,在現象的指認和推論時,往往溢出所掌握的證據。不論是美軍來台確切的開端、觀光和特種營業的政策制定,乃至酒吧業從業人員的生活處境,應被視為更多層次且複雜的歷史過程來考察,難以歸結於單一群體的決斷。本研究最終並未提供更正確和完整的敘事,而是以「吧女」作為索引,在探尋過程中凸顯這段歷史的層層疊影,以及各種史料和敘述自身的觀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