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和米果的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 - Traiteur - pch也說明:台南 日租套房推薦-台南租屋-便宜租屋-台南住宿網- 5658 ... 台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巷優質電梯套房,生活機能好租期:可短租三個月,每月租金為/每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啟動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李智明所指導 陳涵霖的 影響投資者購買出租型房產的關鍵因素研究- 使用AHP方法 (2020),提出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出租型房產、AHP層級分析法、關鍵因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瀞之所指導 黄子蓉的 從共享經濟觀點探討住宅共享合法化之可行性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層級分析法、共享經濟、監督管理、政策法令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租屋❤️長短月租沒煩惱❤️ | Facebook則補充:格局:3/2/2 車位:可租平面 押金:兩個 養寵物:🉑️喵❇最短租期:一年 備註: 聯絡電話:0983-026-058 服務費:租金半個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為了解決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我們的居住條件有更好了嗎?   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聚集在忠孝東路上過夜,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隨著時間的過去,房價仍持續升高,「廣建國宅」與「擴大購屋貸款」政策成效不彰。在居住議題上,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人們該怎麼辦?「共同形構都會空間」的概念由此而生。「合作住宅」模式帶領大家尋求另一種住宅的可能。不僅住宅的位置(WHERE)重要,住宅怎麼形成的(HOW)也很重要。人們如何過活,還有他們怎麼住在公寓或樓房裡,表現了他們的習慣、價值觀和願景。住宅形式反映了

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成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鍵表徵。   從居住議題更加擴大,合作住宅甚至關注到長者獨居議題、社會福利,更甚至是醫療、教育等課題。這本書是合作住宅運作的指南,提供概念及歐洲各國典範,收錄九個以創新住宅文化聞名的歐洲城市於其中,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米蘭、斯德哥爾摩、圖賓根和維也納。每個城市與「永續住宅和社區發展」相關的條件都被詳加分析,描述著重在居民組織的方式和他們的經歷,因著這群人和他們投入的精力、資源和能力,每個計劃都長出自己的面貌和性格。   在id22的城市實驗中,他們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住宅合作社的概念是自發

性的,以社區為導向,並且永續發展。居民共同合作去規劃住宅的樣貌,並且共同經營管理,經常舉辦活動,也成為彼此生活上的支援。   我們想透過這本書,提出居住問題可能的解方,為住宅模式提出新方案,也讓你可以想像到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 名人推薦   李修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2014-2018)   林盛豐(監察委員、實踐大學學建築設計學系客座教授)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黃益中(公民教師、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真誠推

薦 編者簡介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nd)   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 執行長     id22以柏林為基地,推動各種創新的地方、社區倡議計畫,至今已執行數百個方案。每個方案就像是小小的實驗室,研究各種創新的都市另類行動,因此也稱為「城市實驗室」(eXperimentcity) 的計畫。城市實驗室重視自發性的空地與建物再利用,例如生態建築、另類文化中心或社區農耕計畫,使閒置空間透過市民社會的巧思,創造出各種都市空間營造的新方法。     id22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合作住宅通常是自發的、社區導向且永續的住宅,通常與社區產生密切的結合;且常常成為有

理念的建築師的實驗場域。合作住宅的居民渴望社區導向的居住型態,透過合作式的規劃、管理及日常生活的彼此支援,合作住宅的空間通常設計成能夠進行社區活動,鼓勵成員間、或與其他社區的溝通及互動。     此外,合作住宅的產權結構也不同於市場上的自有住宅,因此能夠對抗投機炒作,確保較低的購買價格或是長期維持較低的租金。這些特性讓合作住宅及居民有能力面對當代城市的一些問題,如:社會疏離、氣候變遷,發展出因應的社區策略。 推動出版者簡介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台灣第一個以空間政策倡議、實質環境改造為主軸的非營利組織,長期關注土地、住宅、都市開發、歷史保存等議題。自2011年起,積極投入住宅政

策改革推動,特別是在社會住宅的推動落實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後續,規劃以合作住宅作為下階段工作重點,期透過系列性的理念推廣、社會串聯、政策與立法遊說等方式,與志同道合者齊力打造合作共居之願景! 譯者簡介 賴彥如   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目前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手作步道推廣工作,和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她包容小眾的能力。自由譯者,作品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合譯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等。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理念 Idea 自發組織、社區導向、永續 歐洲社區導向及自組住宅的政治與文化——類型、定位、緣起   實踐 Practice 柏林——荒廢學校改建:「舊校卡爾斯霍斯特」計畫 這是經由非營利基金會的資助,買下戰後荒廢許久的學校改建為住宅的計畫。由住宅合作社組織找來建築師設計公寓,並管理住宅和公共空間。原本的舊學校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多代共居的社區住宅。   巴塞爾——老房子新生命:合作住宅街區 1970年代,拯救老房子運動從熊菲斯街興起。當地居民、建築師和保存運動者買下老房子或籌組社群,活化老房子、改善居住條件。街上的老房子陸續都發展出共棲居住的模式,熊菲斯特街進而

成為合作住宅的街區。   斯德哥爾摩——中高齡集合住宅:「須盡歡」老年公寓 「須盡歡」是瑞典第一個以「中高齡」為主軸的集合住宅,希望建立一個能讓長者互相支持的住居空間。「一起做些什麼」是住在這裡的日常,社區共餐、舉辦休閒娛樂活動,打造晚年的快樂生活。   布魯塞爾——在城市裡爭取居住權 :希望之家生態建築 因為高漲的房價,反促成希望之家的誕生。兩個協會、一個社會建築公司、十四個居住條件惡劣的家庭和一位建築師結合在一起,尋找自行購屋的替代選項,運用政府資源,並成立住宅基金,在比利時最貧窮的地區上蓋了十四間公寓,打造了名為「希望之家」的社區。   圖賓根——將定價交給成本:市民自組「營建社區」 磨

坊區合作住宅案例與圖賓根的都市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將市民變成城市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由民間住宅投資者組成的合法組織,稱作「營建社區」。營建住宅的重要性在於定價並非交給市場,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讓人負擔得起自有住宅。   米蘭——障礙者共融住宅典範:歐林達青年旅館(Olinda Hostel) 歐林達青年旅館是一個給一般人和精神障礙者共居的合作住宅,它原本是精神治療中心的宿舍,當時的經理人認為可以將其轉變為青年旅舍,開放短期訪客入住。這樣的運作不僅讓居民有收入來源,甚至讓精神障礙者因為與客人交流,回歸社會而得到康復。   維也納——女子共居住宅:[ro*sa]22   住宅組織 建築師莎賓‧波

拉克積極參與住宅和女性議題,她在數個女性社團提出相關想法,和獨居女性們共同討論出對家的想像,並成立了[ro*sa]22女子住宅組織。透過政府的協助下,找到了兩塊基地,開啟了計畫,運作八年後,[ro*sa]22拿到新家鑰匙,開始共居生活。   哥本哈根——居民自主典範:「楚德之林」社區 楚德之林社區規劃於1970年代,創辦人買下了車站附近舒適而昂貴的基地,經過民主、開放的討論共同規劃社區空間。後來「開放討論」的形式保留下來,居民「自我管理」成為其重點及特色,它啟發了國際上眾多合作住宅計畫。   阿姆斯特丹——多功能住居/工作園區:自由城堡 這個住宅是透過「集體私人委託」的過程實踐而成,未來住民成

立基金會,基金會的成員就是計畫的實際參與者,以客戶的身份和建築師、顧問及包商互動,並掌管財務。是全荷蘭最大、最完整的集合式自力營建住宅。   結論:他山之石 Lessons Learned 從彼此的住宅學習:差異帶來啟發 共居宣言   參考資料: 資源和聯繫方式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作為翻譯出版的推動者,很高興跟大家推薦合作《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這本書。行文初始,有必要先說一下起心動念的緣由。   自2010年起,我跟許多伙伴便投入台灣住宅政策倡議工作,特別是針對高房價問題以及居住權保障相關工作,諸如大家熟知的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制

、社會住宅興建等。近兩來,在略有成果後,我們開始思考,除了訴求政府法令機制改革及投入社宅興建外,能否發展民間自我賦權的方式回應居住問題。意即,在市場(購/租屋)與國家(社宅、租金補貼)之外,有無第三模式的可能?因此,我們開始關注歐陸、特別是德國的合作住宅經驗。   去年,透過德國友好團體「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的安排,組織了NPO及政府部門的朋友們去了趟柏林,參訪多個具代表性的合作住宅案例,深受啟發,遂萌生出版合作住宅專書以利理念推廣之構想。   很幸運地,id22正是一致力於推動合作住宅理念與實

踐的組織,特別是他們自2003年起持續性的組織柏林及歐洲其他城市中各類型自發的、社區導向的合作住宅計畫的交流,並於近年先後出版了《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2012)與《包容性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 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2017)兩本專書。基於理念之推展,id22撰寫的這兩本書,有別於一般專業書籍,以活潑圖文編排方式闡述合作住宅共同核心理念,並著重藉由多個真實的案例,描繪出合作住宅多元面向與動人的空間品質。同理,我們認為自然也合適做為在台灣推介合作住宅的入門讀本,經

向id22提出此構想,順利獲得其同意支持,此即本書翻譯出版之緣起。   又考量推展之循序漸進,翻譯出版的規劃同樣比照id22撰寫脈絡,以《合作住宅指南》這本書先行,該書重點是對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社區自主、由下而上、合作共享—做提綱挈領揭示,並據此說明歐洲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的合作住宅概況,以及多種不同類型取向合作住宅可能,如跨世代、共老、身障者等。   至於《包容性合作住宅》此書,我們規劃作為讀者在《合作住宅指南》基礎上的進階讀本,預計明年出版。該書的重點是強調「包容性」對合作住宅運動推展的重要性,即對歐陸過去若干合作住宅過於中產階級取向做出反省,主張合作住宅除了是合宜且

可負擔的居住空間,更可以是具社會、文化與環境「包容性」的實踐場域,例如跨階級混居、多元族群共融、生態永續等,當然,此書同樣也分享了多個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讀來同樣生動。   雖說這兩本書的撰寫取向與風格易於閱讀理解,然個人作為長期住宅議題倡議者,有必要就兩個可預期的提問做背景的補充,以利台灣讀者更能進行在地思考對話。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第二個問題更直接,台灣推動合作住宅可能嗎?   合作住宅約在上世紀70年代始於歐陸,此風潮緣起於特定脈絡,即對既有住宅供給方式與居住型態的反思,強調並追求「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為基礎的居住模式與鄰里關係

。以本書作者id22所處的德國為例,既使有相對合理房價、龐大健全的租屋體系、尚稱完善住宅福利補貼,自90年代起,越來越多合作住宅取向的居住方案不斷出現,他們是自我組織、非投機性的創新住宅,他們可以是不同的合作機制,如合作社、社會企業、社群協會、乃至跨團體的組合,他們更多強調住宅空間的社會性、包容性意涵。初步估計,整個德國已有超過3千個此種取向的住宅計畫,且持續增加中。   德國的經驗說明了,合作住宅要求的不僅是合理可負擔的居住,這是最基本的,而是面向社會與經濟變動下的新形勢,諸如族群多元、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環境生態、地產投機..等課題,越來越多的人,傾向邀集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藉由互助合作與

自我管理模式,尋求一種具認同感且無法由市場提供的居住方案。例如。代際住宅、老人住宅、女性住宅、性別友善住宅、障礙者住宅…等等。   就此,回答第一個問題,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   合作住宅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模式,放在當下台灣有其現實感與前瞻性的意義。首先,合作住宅強調的是合作、共享及民主管理精神,藉由成員共同出資、參與興建、並營運管理,生產出符合成員需求的住宅與社區生活。放到台灣的現實脈絡,其最重要也深刻的意義是,省思「所有權」與「地租增值」的房產主流價值,並詰問,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為何沒有其它住宅消費選擇?   以及,台灣刻正面臨高齡少子、高房價、青年低薪資的社經情勢,而另一方面,

非著重血緣關係之多元居住型態也不斷湧現,如:非血緣關係之混齡混住、一人家庭、青年共住、社區居住、銀髮共老等。合作住宅,可做為回應這些課題的民間自我賦權之空間實踐場域。   至於第二個問題,推動的可能性何在呢?   坦白講,作為社會議題倡議推動者,樂觀是必要的。然而,面對台灣的真實房產市場結構、住宅政策條件、以及社會主流價值,於合作住宅的倡議推展,應架構在歷史給定的社會條件基礎上,亦是樂觀以外當有的清醒。個人認為,應可緊扣以下原則基調:   一、就社會溝通面,訴求合作住宅作為一種住宅消費者運動,即爭取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的其它住宅消費選擇?進而思考有無可能跳脫單純消費者角色,參與住宅的規劃

、興辦、營運管理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發展經驗不就正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其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對照的想像。   二、對體制溝通面,強調合作住宅於住宅政策架構下的自我賦權與社會創新定位,即如同前述,不僅只是居住空間,而是突出其因應如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等社會問題的自我修復潛力與價值,絕非政府財政補貼與行政管理的新增負擔,以利在僵化社會體制重圍中獲得較多的善意與彈性。   三、就推動執行面,採用一種相對較寬鬆的合作住宅認定,重點是「合作」過程與運作,如參與、共享、互助,就產權形式與運營主體上,或先不用過度拘泥是個別產權或集體共有,是自住或是出租,是合作社亦或是其他的組織型態,以利在這片為住宅商

品化宰制的土地上,連結更多的可能伙伴與資源。   住宅,不應僅是單純的消費或是投資財貨,它也可以是實現社會合作、共享生活價值的空間。我深信,合作住宅推展,能為台灣開啟居住文化革命與社會創新活水!我期盼,《合作住宅指南》一書,能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彭揚凱 OURs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基於以下原因,讓我們重新回顧了二O一二年催生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合作住宅指南》一書的三個初衷。因為這本書的出版,我們得以:   一、討論百家爭鳴的「合作住宅」理論和實踐方法;   二、省思自組住宅(self-organized ho

using)如何作為一種文化過程,將各地的傳統住宅形態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住宅革新做一整合,以因應當前浮現的諸多挑戰;   三、檢視社區主導的住宅,如何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作為基層的民主單元,人們又是如何藉其展現認同,追求「家」(at home)的歸屬感。   1.   關於合作住宅,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學術定義。我認為合作住宅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我組織、社區主導和永續精神。比方說,合作住宅在一九九O年代於美國之普及,僅是狹義地指涉某種舒適、低密度,且由私人持有的中產階級住宅模型。相較之下,我想談的是國際間越來越蓬勃多樣的住居方法,它們都強調集體共有、社會融合和可及性。   與過

往相比,當今的都會人口異質性更大,住宅(包括合作住宅)不就是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性嗎?   合作住宅一直積極發展人們渴求的新住宅範型,這些需求來自家庭、工作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而合作住宅之所以有機會展露頭角,正是因為投機的房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都無法推動這些人們渴望的革新。   2.   我同時要強調的是將住宅視為永續發展基礎的地區與文化視角。這代表一個迷人且成功的合作住宅,其必須奠基於當地的住宅傳統。   關於社區住宅和公共空間有哪些在地特殊的實踐方式?不過,即使在乎傳統格局,也得大膽地另闢蹊徑,以新型態的住宅來回應時局的變化。我們周遭的社會和生態情況越來越嚴峻,改變已箭在弦上。就

假設我們不只要維持現狀,還要進一步深化民主文化吧!這表示人們必須更加投入關鍵的決策:   我們究竟希望怎樣居住與生活?諸如車子、洗衣機、廚房、工具、花園,我們願意分享到什麼程度,而非自己擁有一切?我們可以怎麼合作,來打造更包容、更具社會關懷且平價的住宅?要怎麼發展住宅和鄰里街區,讓身邊的環境變得更好?   由公民社會主導的住宅展現了動員人群和資源的潛力,鼓勵、容許社區去探索及表達他們所需的革新。跟永續都市發展這個更大的課題一樣,住宅也應該被優先理解成一種文化層面的挑戰。我們必須從一個特定地方的人群開始,幫助他們認知己身的利益可以如何具有建設性,還有他們該如何善用空間來打造一個家。相較之下,

當代主流的住宅和都市發展策略多始於利益競逐,竭盡所能地網羅各種科技與物質,最後人們便只是庸碌於消費買賣。   3.   都市民主運動長年訴求公眾應有「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和「住宅權」(right to housing),在某些城市,社區組織行動進一步促成了民主化。從這個角度看來,合作住宅可被視為「民主學院」(schools of democracy),提供人們各種機會,發展溝通和集體決策的技能。其中,人們學到如何組織會議、如何透過團體工作的過程順水推舟達成協議。   為讓論點更臻完善,我加上文化的「表達權」(right to expression),這意味著所有

人都該能夠透過他們的居住環境來表達自己是誰,而不獨厚手握資源的中上階級。合作住宅對應的正是普世人類的渴望,來形塑、管理我們的家園與地方環境,並與之產生連結。   出版這本書很費工夫,但所有人都從中受益良多。我們始終感激德國柏林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和Jovis出版團隊;所有貢獻其中的專家、行動者和社區。此刻,我們也要誠摯感謝我們充滿雄心壯志的台灣夥伴,尤其是位在台北的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願意承擔起挑戰,將本書翻譯成中文並推廣給大眾。我們很榮幸能夠協助跟本書的出版相關的行動:幫助人們自行尋找他們住得起且帶來滿足、由社區主導並永續長遠的住宅。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

nd) 巴塞爾的熊菲斯街(Bärenfelserstrasse)是個利用妥善的公共空間,四十年來都備受讚譽。這裡的街區發展之所以成功,一部分要歸因於一九八四年一位叫作蕾吉娜‧博塞特(Regine Bossert)的女士,她買下了熊菲斯街三十四號(Bärenfelserstrasse 34),想要以活化這棟一九六〇年代的老房子的方式,作為一種文化資產的投資。蕾吉娜不畏挑戰,將建築從典型的「生財工具」轉化得更有意義。這棟建物設計於繁榮的一九六九年,有六層樓、十五間單人房、兩間雙人房、九間三人房。完工前曾作為辦公室使用,到了一九七四年才終於恢復住宅功能。租金持續飛漲,居民換過一輪又一輪,最

後房間就空了下來。一九八四年大樓易主,加上原物業管理單位的試用期滿,租戶們一致決定要自主管理,也獲得了屋主的同意。起初,決策以共識決的方式產生,但這種方式造成了很多爭端。經過一番調整,最後在一九九四年改成委員會的形式,由屋主、屋主的顧問,以及兩位長期租戶組成四人委員會。二〇一二年屋主過世,便由剩下三位委員會成員來決定新的住客。 從一開始,蕾吉娜就花了許多心力在改善有感的居住條件,所以將一間單人房改造成公共空間,並且「凍結」租金。外觀上也可以看出差別,建物外牆長滿了美麗的植物,住戶們也將公共區域和花園整理得疏落有致。同時也慢慢合併了幾間公寓,讓家庭型住戶也能有足夠的居住空間。之前,這棟建物主要的

住戶都是沒有小孩的單身族,現在則已經有多代共住在一個屋簷下。此外,這裡的房間都不會空太久,也很少會有租戶異動。 二〇一〇年,建物產權被移轉給艾迪瑪麗昂基金會(Edith Maryon Foundation),以利於此住宅的長期存續。最後一波的租金調整是在一九九〇年,之後就「凍結」。由於貸款的利息降低,能夠彌補因通膨增加的支出。過去十一年,原本百分之四點六的抵押淨值回升,除此之外,日常維護、增值投資和修繕都有足夠的資金,不需要再額外借貸。 三十四號只是兩百五十公尺長的熊菲斯街住宅群裡的其中一戶。跟周遭的街道相比,這裡非常不同:孩子們在街上玩、時不時有慶典、長者和年輕人能在舒服的長椅上相會;這份鄰

里感既非義務,也不是規定。

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80304民視 租屋市場火熱 租金指數連37個月上漲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Gt8DmrWgXPM

房市買賣交易的房價是直直落,但租金漲勢卻難以趨緩!根據內政部統計,租金指數,已經連續37個月上漲,再看到六都住宅租金,近年來可是全面上揚。房仲分析,因為近年來,以租代買盛行,加上房東稅負成本增加的轉嫁效應,使得租屋族負擔越來越重。

民視新聞/李雯珂、賴冠諭 台北報導......↓

房仲帶看,一開口不避諱,直接把租金價格說個明白,不怕把租客嚇跑,因為租屋市場火熱,行情直線上升。位在台北市大直,一房一廳一衛的大套房,光是12坪空間,租金短短兩年間,就從2萬8千元,來到3萬2千元。租金漲勢,不只發生在大台北地區,放眼望去,全台整體租金可是全面上漲。

記者李雯珂:「租屋族的負擔越來越大,內政部資料顯示租金指數三年來漲了2.8%這已經是連續37個月上漲。」

租屋族負擔越來越大,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租金指數三年漲了2.8%,這已經是連續37個月上漲。

租屋族大喊吃不消,再看到實價登錄的六都住宅租金單價,去年(2017年)台北市平均租金,每坪突破1400元,新北市每坪719元,雙北年漲幅分別來到1.3%、2.3%。台南市每坪546元,雖然是六都中住宅租金最低的,但去年就漲了3%,漲幅居冠,六都住宅租金已經連續五年上揚。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房價下跌的甜蜜點還不夠,有些人覺得說那他暫時先以租代買,租金一定要報稅的話,房東自然會把這個租金的持有稅的成本轉嫁到房租身上。」

房仲指出,租金一路狂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民眾買房的觀望氣氛濃厚,不少人暫時「以租代買」,使得租屋需求大增,也因為房東購屋成本高,加上稅負增加轉嫁效應,租金自然水漲船高,未來租屋市場要趨於正常化,恐怕還得經過一段陣痛期,短期內無殼族負擔,勢必將有增無減。

新聞網址→https://news.ftv.com.tw/news/detail/2018304F01M1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tw/2018/03/180304-37.html

影響投資者購買出租型房產的關鍵因素研究- 使用AHP方法

為了解決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問題,作者陳涵霖 這樣論述:

近年來居住問題成為台灣民生與社會的重要議題,也是政府一直致力想要解決的施政問題。而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年輕人難以負擔房價,加上台灣人口結構轉變為小家庭為主,比起背負沉重的房貸,租房對於注重生活品質的年輕人是更好的選擇,所以租屋市場存在著龐大的商機。而台灣自2009年金融風暴後,銀行利率一直維持在低水準,導致投資市場資金太多且投資人無法再靠定存獲利及保值,加上政府為抑制房價,自2011年開始實施奢侈稅及房地合一稅等各項措施,讓一些喜歡購買房地產投資及保值的國人,很難利用房地產買賣來短期獲利。所以,台灣近幾年的不動產市場越來多人投資出租型房產,以因應租屋需求市場,賺取穩定租金收入,並

期望未來出售房產賺取差價,降低賦稅成本。 本文先藉由文獻探討,找出影響投資者購買出租型房產決策之關鍵因素,共得出五個構面及24個關鍵因素。接著使用AHP的研究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投資者最重視的前四項因素分別為自備(有)資金、出租難易度、房屋成本、租金報酬率。本研究進一步將投資者做分群研究,發現有經驗者較重視出租難易度,無購買經驗者較重視轉手的獲利率。而在投資購屋的自備款上,年齡較高的族群所擁有的自備款高於年齡較輕的族群;月收入較高的族群也比月收入低的族群自備款較高。而在投資出租型房產的投資報酬率預期上,女性所預期的合理報酬率高於男性,職業為非服務業的族群所預期的報酬率則高於服務

業的職業族群。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

為了解決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問題,作者米果 這樣論述:

台南可以吃可以玩,可以發懶可以散步,台南可以是一種鄉愁──   不管是在台南住了三代以上的家族,或是在台南出生成長而後移居他鄉,還是嫁到台南,在台南工作,在台南當兵,在台南讀書,或短暫住過幾年,或男朋友女朋友恰好是台南人,或某一年之後就在台南租屋買屋入籍,對這些廣義的台南人或台南周邊人口來說,一年之內起碼要被諮詢好幾次:台南哪裡好玩?哪裡好吃?   其實隨便搪塞一本旅遊導覽或雜誌資訊誌也行,  可是這樣輕率簡直對不起台南各寺各廟的眾神明,  三言兩語或兩天一夜就要把台南以All You Can Eat的模式推銷出去,隱約還是感覺不夠誠意……   每次到台南都是幸福的,就像本書作者米果一樣:  

我們窩在高中常去的「迦南」吃冰吃鍋燒麵,或去「莉莉」吃水果盤,去「沙卡里巴」吃鱔魚麵,去中正路喝「雙全」紅茶,去以前常常買參考書的博愛路南一書局跟信用文具店,有時候也去書店文具店對面喝老牌楊桃湯。   每次要離開台南、回台北前的心情都是鬱悶的:  想起自己又要重新回到那個曬內衣內褲一整個禮拜也還留著濕氣淚漬的城市,剎那間,好想蹲下來大哭一場。   除了吃喝遊逛台南之外,在本書中,米果細細溫暖地寫下了她對台南的鄉愁,陪讀者一起看見──  老台南城好美:蕃仔火會社的城外舊時光、東門地下道與軍訓裙不相干的青春逆襲……  老台南人好酷:旗袍姨嬤月牙白、老台南人的生意脾氣、那些高中老師教我的事……  台

南食物真有味:屬於炒米粉的魔幻時刻、夠義氣的虱目魚、夠誠意的太陽城紅豆牛奶霜……   文學耆老葉石濤曾說: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如果你也喜歡台南,那麼,就像米果說的: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作者簡介 米果   台南出身。曾經是產物保險核保人,財經雜誌編輯,短暫的網路媒體從業員。   曾榮獲府城文學獎小說類首獎、書寫府城散文類二獎、皇冠百萬小說獎決選入圍、時報文學獎小說類評審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類二獎。   已出版《慾望街右轉》《極地天堂》《只想一個人,不行嗎?》《朝顏時光》等十餘本書   個人部落格:【私.生活意見】 blog.roodo.com/

chensumi  Facebook:【米果大會堂】www.facebook.com/mimikoteam 00【自序: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第一部【記憶倒轉……南都夜曲】1-1【台南女兒的歲月鄉愁】 第二部【台南.城內城外.我的家】2-1【眷村出生的非眷村小孩】2-2【青年路紡織廠童年】2-3【東門城內的長巷歲月】2-4【蕃仔火會社的城外舊時光】2-5【東門城外之三王爺與蔣總統】2-6【東門地下道與軍訓裙不相干的青春逆襲】2-7【我是這樣的台南小孩】 第三部【台南.人】3-1【逆光發酵的府城熱情】3-2【阿公】3-3【惜物惜情的念舊基因】3-4【行李箱的人生滋味】3-5【四姑】3

-6【旗袍姨嬤月牙白】3-7【美麗啟蒙的裁縫試衣間】 3-8【老台南人的生意脾氣】3-9【台南的老房子人情味】3-10【那些高中老師教我的事】3-11【歸鄉的年味】  3-12【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 第四部【台南.味道】4-1【懷念的手作年菜滋味】4-2【母親的潤餅菜】4-3【非鹹蛋黃不可的阿好肉粽】4-4【屬於炒米粉的魔幻時刻】4-5【新建國戲院與紅豆牛奶霜,想像還有侯孝賢】4-6【嗜魚的台南人以及夠義氣的虱目魚】4-7【消失的記憶美味】   4-8【譬如這種時候台南人好尷尬】4-9【與台南相熟的N+1種方法】 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只要是台南人,不管是那種在台南住了三代以

上的家族,或是在台南出生成長而後移居他鄉,還是嫁到台南,在台南工作,在台南當兵,在台南讀書,或短暫住過幾年,或男友女友恰好是台南人,或某一年之後就在台南租屋買屋入籍,對這些廣義的台南人或台南周邊人口來說,一年之內起碼要被諮詢好幾次,台南哪裡好玩,哪裡好吃。   身為這些想要短期衝刺就把台南好吃好玩好悠閒的滋味一次嚐盡的後援部隊,有時候也要煩惱錯誤的指引,會不會導致朋友們從此討厭台南。畢竟是自己喜愛的地方,有深情有牽掛,免不了內心湧現難以言喻的壓力。其實隨便搪塞一本旅遊導覽或雜誌資訊誌也行,可是這樣輕率簡直對不起台南各寺各廟的眾神明,三言兩語或兩天一夜就要把台南採取All You Can Eat

的模式推銷出去,隱約還是感覺不夠誠意。   我自己反覆煩惱了很長一段時間,某次在準備一場網路聚會(Punch Party)的三十分鐘演說時,索性就一次將自己內心想要介紹給外地朋友的台南交往密笈整理出來,也就在那圖文整理成投影片的過程中,那個三分靦腆三分守舊外加四分低調卻還是抖不掉某種自豪成分的台南人性格,安安靜靜,就上身了。若說那是台南人的老靈魂也不為過,某種被附身的高濃度使命感,就那樣坐在體內的中心點,最靠近心臟的位子,不斷耳提面命,剎那間,總算懂了。要跟這個城市產生感情的方式,根本不是倉促短暫的一夜情,而是以「結婚為前提」的長久交往才是啊!   那時,心內立即浮現出生在府城台南的文壇耆老葉

石濤的身影,有幾年讀著葉老的書,城內那些巷弄的時空磁場隨即倒轉,葉老說,「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每次自己發出小小聲音,反覆讀頌這段話,心胸就緩緩敞開來,猶如台南夏天盛開的鳳凰花那樣,再也沒有比這段話更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優雅面容了。   應該是一種私心吧,對於那些短暫衝刺的美食教戰密笈,總覺得對這個靜好的城市不成敬意,起碼應該醞釀那種深邃長久的交情,而不是走馬看花吃吃喝喝的一夜情,畢竟,台南有整個台灣歷史的縮影,你應該知道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的歷史地位,而不是匆促地去吃一碗蚵仔煎或棺材板;妳可以走出車站月台就開始調整語言頻道,聽聽韻尾優美的府城腔調,即使去銀行

辦事情也能夠台語一路暢通;你應該去民權路走一走,那裡從明鄭時期就已經是台灣最早有商業行為的大街,有最早的律師事務所,最早的氣象觀測站,所謂戒嚴時期的黨外第一街,據說鄭和下西洋時,曾經繞道此地大井頭取水,而今那大井頭就躺在柏油路面,成為歷史的印記……   譬如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台南即使被稱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城市」,卻有在地職棒球團名為「統一」;九點過後,看棒球轉播的收視人口多過談話性節目;很多店家老闆喜歡一邊做生意一邊唱卡拉OK;即使穿短褲穿拖鞋也可以去逛百貨公司,或上身穿得很潮,腳上一雙夾腳拖鞋也OK;那些穿著有破洞的無袖汗衫坐在亭仔腳吃麵的阿伯,有可能是很有錢的阿舍……   再偏僻的小巷內

,也會出現幾百年的廟宇,而那些坐在廟口下棋聊天的阿公,只要開口幾乎都是歷史的活字典;且廟會祭典頻率之高,多數台南人早就習慣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站著七爺八爺媽祖關聖帝君或三太子……   除非是颱風天,否則這個城市不太需要大傘,連午後雷陣雨都乾脆,嘩啦啦一陣爽快,隨即撤退。記得抵達台南,踏上月台,不要被所有人整齊的脫外套舉動嚇一跳,因為這個城市熱情乾爽,而且很堅強,不愛哭。   台南也有不可思議的反骨與念舊,號稱國際連鎖事業最難攻打的一級戰區,譬如星巴克與三皇三家打得難分難解;早期的麥當勞曾經敗給89漢堡;美而美比不上勝利早餐店;養老乃瀧拚不過沙卡里巴「赤崁」老店;五星級名廚打不贏阿霞飯店;十年老店

只是「細漢仔」,百年老店才是「老大」……   台南還有超強的棒球基因,早年的郭泰源、莊勝雄、謝長亨;闖蕩美國職棒的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林哲瑄;挑戰日本職棒的林恩宇和鄭凱文;還有年年出英雄的熱血高校野球傳統強隊南英小將……   跟台南交往之前,先讀些書,譬如葉石濤的《紅鞋子》《賺食世家》、譬如蕭麗紅的《桂花巷》、譬如蔡素芬的《鹽田兒女》、或者蘇偉貞的《租書店的女兒》……小說或敘事散文能給的,是一種深植內心的情緒,比那些地圖導覽還要來得深邃與飽滿。   走吧,出發了。去那個適合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先把那些馱在肩上的身段與節奏,一腳踢開;找一個非假日,穿一雙好走的鞋,

找一間老街的小旅館住幾晚;或找一位台南人當嚮導,如果可以的話,乾脆住在他們家裡;如果可以,請借一部腳踏車,騎起來會嘎嘎叫的最好,要不然就閒暇的散步也很棒;如果是開車前來,請關掉車上的衛星導航系統,因為台南的路是「長在嘴上」……   跟著台南人的作息步調:早睡、早起,一定要睡午覺,一定要吃早餐……   切記切記,每個台南人的心中,都有一張不容挑戰的美食地圖;旅遊指南與觀光團常去的店家,不一定是最棒的;不用瓷碗的店家就失格;到了台南還只是想著台北永康街昂貴的芒果冰就遜掉了;夏天吃挫冰,冬天吃桂圓米糕糜;沒吃到薑糖醬油大蕃茄,等於沒來過台南;而在台南吃米糕與肉粽,千萬不能要求店家給妳紅吱吱的甜辣醬,

那不是台南人吃米糕與肉粽的規矩……   找一家老餅舖吃傳統台式糕餅;一定要吃台南滷麵;一定要嚐嚐北部很少見的水煮珍珠玉米;一定要去菜市場,譬如大菜市、水仙宮市場、鴨母寮菜市、東菜市和崇誨空軍市場;一定要去逛夜市,大東、武聖、花園,去撈金魚、打彈珠、吃雞蛋冰,找玻璃牛奶瓶……   夏天記得來看鳳凰花,如蕭麗紅在《千江有水千江月》描述的:「從窗戶望出去,都是火紅紅、燒開來的鳳凰花……」   一定要去全美戲院朝聖,那是李安導演的青春和所有台南學子的新天堂樂園;一定要去台南舊都廳改建的台灣文學館;不要錯過小巷弄的老房子和大馬路旁邊的古樓,因為台南是一個對老房子有感情的地方;一定要去昔日「末廣町」,今天

的中正路瞧一瞧「林百貨」和對面的「勸業銀行台南支店」也就是今天的土地銀行……   我常常覺得,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記憶,那就是死了,而一個城市要有記憶,老房子的身世就絕對不能草率被怪手剷平。應該是媽祖保佑,台南有一批年輕世代號召成立了老房子事務所,讓新行業進入老房子的靈魂,因而有了重生的機會。譬如南門路的「草祭水又書店 」和「窄門咖啡」與「奉茶」;大菜市的「謝宅一號店」與保安路的「謝宅三號店」;衛民街的「鹿早茶屋」;民生路的「破屋」與青年路鐵支路旁邊的「Kinks」;長榮路的「A Room」咖啡;台南人做16歲的七娘媽亭也有「甘單咖啡」;甚至躲在東寧路小巷內的「咖啡是實」……   我很貪心,像個嘮

叨的帶路人,唯恐閃失,漏掉什麼,倘若這樣,就愧對這個城市曾經如此耐心餵養我的諸多美好。   然後你也許就清楚了,這個「一言難盡」的城市,這個每走幾步路就想要坐下來吃點東西,許多店家即使與你不熟識,還是跟你招呼「來坐」。倘若你有機會走進一條小巷弄,一個村落,看見那些阿叔阿嬸阿公阿嬤,他們不只招呼你「來坐」,還問你「呷飽未」,你說不定在內心想著,到底是怎樣的歷史基因,讓這個城市那般從容不迫。   我其實不愛那些行銷字眼,說這裡有「王城氣度」,說這裡是「沒落的貴族」,但明明台南人的氣度或即使有某種隱性的驕傲,向來都掩藏得好好的。有時候不熟的人來了,就只是微笑,倘若對方有脾氣,那也只是微笑,內心決定不

得罪,但也決定不深交就是了,沒必要爭辯。可是捍衛的城池那樣明確,不管是實體的或是內心的,一旦被激怒了,台南人又是那般反骨,不妥協。你說這樣子也未免太抽象了,但我身為台南的女兒,約莫能解釋的就是如此了。那些無法言喻的情感,如非在這裡住上三代,好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嘴裡說得那樣華麗多彩,還不如內心彼此理解就好。   反正,我喜歡這樣的,安安靜靜,恬恬淡淡,有脾氣,卻不尖銳的台南。   來吧,歡迎來到這個適合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請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確定離家北上讀書的那個夏天,放榜之後就以那種翅膀長硬了的囂張氣勢撐過整個八月,等到九月開學前

夕,當時台南仍是豔陽高照,僅僅收拾簡單衣物,姊姊幫忙扛了一床棉被,我們就站在台南火車站第一月台,往後站方向望去,看著成大那棟黃色外牆的學生宿舍,當時並不知道,自此之後竟然成為遊子。那時從第一月台望向後站的剎那間,彷彿也揮別南部乾爽的氣候,被迫忍受北部一旦因雨鬧起脾氣,洗滌過後的衣物起碼要那樣濕濕冷冷留在陽台衣架上,短則三天,長則一個禮拜,連帶著衣物的主人也成為黴菌,過著潮濕的培養皿生活。那些原本飽滿南台灣暖陽的衣服纖維,或是衣物主人與生俱來倚賴陽光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從此被迫歷練成孤單應戰潮濕的一身硬骨頭。每每收衣摺衣時,發現那些衣物摸起來總有雨水濕氣的淚漬,然後不爭氣地思念起台南豔陽,衣服有陽

光香氣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唉,倘若那不是鄉愁,還是什麼呢?往後就過著離鄉返鄉的移動生活了,自強號、國光號、統聯、和欣……之中有幾年甚至有三家國內航空業者彼此低價廝殺的選擇,爾後就有高鐵將南北距離與時間感一併徹底短縮的速度革命,顛覆了返鄉路遙的藉口。哪個遊子不是這樣子成長過來的……變老、世故、膽怯、做不了捨棄台北生活的決定。那南下台鐵列車一旦過了台南二中與小東路隧道口(可我們一直說那裡叫做蹦康),看見成大宿舍建築在瞳孔中心點逐漸放大,或國光號下了永康交流道,開始往市區一帶走走停停,整個人就越往椅背深處陷進去,關於這個生養自己的城市所滋潤的養分迅速從頭頂灌進來。靈魂像甦醒的露水,這南北奔波並沒

有時差,但確定要褪去一層皮,走路的速度自然變慢,語言自動調整,台南腔就盡量放送。午睡是一定要的,早餐盡量澎湃才行,夜市當然不要錯過。一旦想起家裡的餐桌必然有虱目魚或土魠魚,整個人彷彿電腦系統升級那樣,精神起來。原本在島嶼北端穿的厚衣,沾著雨水的大傘,這時候都顯得多餘了。早先幾年,搭火車客運飛機,或近幾年搭高鐵,一旦走出車門或機艙,雙腳一踩到月台或停機坪,就迫不及待褪去厚重外衣。爾後即使北部下著大雨,也盡量帶著那種可以收起來的小折傘,免得到了台南,那無法藏在手提行李的自動大傘顯得突兀,渾身彆扭。走進家門,那些在北部城市晚睡晚起的習性都自動修整為早睡早起模式,必然是大清早就騎著腳踏車穿過十數年來都

沒有重新鋪整柏油路面的東門地下道,那些固定會讓車輪彈跳起來的小坑洞仍舊固執地留在原地,但是圓環頂的月桃葉花生素粽當然是要吃的,花生粉必然要兩包,醬料加量,芫荽也要蓋得滿滿的。老闆娘問說,要不要豆醬湯?自己猛然想起,豆醬湯的說法,其實也是鄉愁。偶爾跟班去菜市場,母親跟那些賣菜賣魚賣肉賣衣服賣水果的老闆老闆娘說,這女兒在台北工作,那些賣菜賣魚賣肉賣衣服賣水果的老闆老闆娘就會答腔說,台北的魚不好吃喔,台北的青菜比較貴喔,台北的衣服很漂亮吧,台北可能沒有珍珠玉米喔……但是自己心裡其實很想對他們說,就連虱目魚到了台北都有鄉愁呢!或者就穿著短褲拖鞋騎腳踏車去跟同學敘舊,他們或許留在台南,或許跟自己一樣去了

他鄉,然後我們窩在高中常去的「迦南」吃冰吃鍋燒麵,或去「莉莉」吃水果盤,去「沙卡里巴」吃鱔魚麵,去中正路喝「雙全」紅茶,去以前常常買參考書的博愛路南一書局跟信用文具店,有時候也去書店文具店對面喝老牌楊桃湯。對於異鄉的吃食多所抱怨,對於博愛路在某一年變成北門路也頗不滿。我們突然就回到那個穿著白衣黑裙的年紀,喜歡搶話,互相揶揄也不覺得失禮。講起高中某某老師某某教官某某同學,突然覺得那樣的青春好動人。匆促過了週休或年節假期,開始整理行李準備北上的那時,喉頭滿滿的,低頭不太說話。母親就開始打包一整尾煎過的虱目魚,好幾條珍珠玉米,或那些提起來簡直要壓垮肩膀的水果。我說,這些東西台北買得到啦,母親說,亂講

,哪有台南的好吃。最後又重複返鄉當時的路線,只是頭尾倒序,火車駛離第一月台,成大宿舍拋在車窗後;或國光號行經中山公園,在台南二中校門前方轉彎;或者近幾年,看著高鐵月台那個拉著行李箱的統一肉燥麵廣告,看著台南豔陽,想起自己又要重新回到那個曬內衣內褲一整個禮拜也還留著濕氣淚漬的城市,剎那間,好想蹲下來大哭一場。

從共享經濟觀點探討住宅共享合法化之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短期租屋三個月的問題,作者黄子蓉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的便利性大幅降低邊際成本,並促使電子商務平台蓬勃發展。而閒置資源透過電子平台的媒合,被賦予新的價值與意義,閒置空間也因此成為多元化的消費選擇之一。然而市場迅速發展下,營運模式的規範及更新讓政府不及因應,從而衍生出許多問題。目前各國針對住房共享管制,大致可區分為禁止、自由放任及有條件的允許三種模式。臺灣宥於現行法制框架而採取禁止作為,實難兼顧新興產業、大眾消費權益以及與原產業間競爭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因應時代興起的共享經濟,加諸空間共享隨之而來的約束規範問題而產生研究動機。首先蒐集文獻資料,了解各國政府對共享住宿房源合法化的因素及相關應對措施,再觀察臺灣共享住房現況,利用「魚骨圖」(F

ishbone Diagram)為思考模型,臚列出12個潛力影響因子並加以歸納成「區域條件」、「監督管理」、「社會性控制」、「義務與責任」及「產業平衡」五大構面並做成層級分析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專家問卷。問卷蒐集自110年1月起至同年3月止,邀請本研究領域相關的產、官、學專家及社區代表共15位專家受訪,使用Expert Choice 11(教育版)作為研究計算軟體,訪問後立即檢查問卷填答之一致性。綜合計算結果在構面權重部分:監督管理35.9%﹐社會性控制23.7%﹐責任義務16.1%﹐產業平衡13.1%﹐區域條件11.2%。所有整層級排序前5

名為:房東管理16.8%﹐公共安全16.3%﹐平台業者監管9.9%﹐經營規模9.3%﹐責任及保險9.0%。從研究結果對照現今臺灣管制措施,得知共享經濟的住房共享,其型態縱使非以出租房間或房屋為業,仍是違反「發展觀光條例」的規定。因此,監督管理的第一步需要法令鬆綁,將住房共享納入管制範圍,合法擁抱創新。最後再就各構面分別提出建議以供政府、業者及其他相關機關參考。關鍵字:層級分析法、共享經濟、監督管理、政策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