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駐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南駐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龔卓軍寫的 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 和詹傑的 白色說書人與微塵望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蕭銘芚所指導 王月瑩的 循・尋―王月瑩竹雕塑創作論述 (2021),提出台南駐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循·尋、竹雕塑、抽象雕塑、普世價值、潛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陳貺怡、賴瑛瑛所指導 陳曉春的 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 (2021),提出因為有 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基督新教藝術、符號學、論述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駐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駐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

為了解決台南駐村的問題,作者龔卓軍 這樣論述:

  ● 龔卓軍「近未來的交陪:台南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相關論述首次有系統集結成書。   ● 臺灣獨特之「交陪美學論」第一本專書   ● 評論爬梳國內外相關重要文獻、學術研究、及當代重要展覽、影像、表演、藝術季等作品   ● 全書裝幀設計由入圍多屆金曲獎及金蝶獎知名設計師羅文岑操刀   「交陪 Kau-Puê」——含有交易、買取之意。(廈門話)   交際應酬、互盡友誼、彼此密切往來。(臺詞辭典)   街境守望、社區聯防、友境出陣、誼廟互挺。(《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五百年前,西方社會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對神或魔性力量的信仰,至今這種信仰只是眾多選項之一。五百年後,經過

西方和日本的殖民、政權交替,臺灣民間信仰與廟宇文化中的交陪組織,至今仍維持活力不墜,影響著庶民社會的文化藝術表現語彙。   本書作者龔卓軍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為近年臺灣最具能量、創意和影響力的藝術學者及策展人之一。 二〇一七年在臺南蕭壠文化園區策展之「近未來的交陪: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先行,將臺灣民俗與宗教文化以藝術理論、美學觀點梳理廓清,並邀集跨域藝術家進行創作上的精彩交陪對作,令此展備受好評迴響,引起廣泛討論,並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肯定。此後作者延續策展及書寫藝術評論不輟,逐步建構出臺灣獨有的「交陪美學」概念。   本書為作者繼二〇〇七年《身

體部署》的當代哲學理論之後,首度集結系列評論,直陳其十年策展實踐內蘊的藝術理論,讓地方文化面向世界文化,藉廟會藝術提煉當代藝術,從民間廟宇之間的動態「交陪境」,打造出一條屬於臺灣文化蘊育的獨特美學思路。   書中分成「理論」、「影像」、「展演」、「跨域」四大部分,以系列性的策展研究書寫,構築爬梳「交陪美學」的深層內涵,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和民間藝術之間的交互滲透和內在張力,勾勒出藝術話語新路徑。   本書涉獵評論之議題/作品之關鍵字:   交陪論:後祭祀圈中的當代藝術   潘春源/潘麗水/傀儡謠/洪通/黃志偉/神紋樣/八吉祥/鬼魂的迴返/邊緣藝術/陳秋山/廖慶章   影像論:起咒出神的身影系

譜   臺灣狂公子/臺灣美學文件/張照堂/林柏樑/沈昭良/陳伯義/港千尋/多孔世界/東南亞攝影/民族誌詩學   展演論:館閣陣頭的身體與當代巫山水   蔡小月/南管館閣/陣頭/雲端香路/無垢舞蹈劇場/行者/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土方巽/孿主體/舞踏/黃蝶南天舞踏團/秋田鎌鼬美術館/帳篷劇/海筆子/Zomia   跨域論:亞際連帶與限界藝術   佐渡島/日惹/香港/仙台/總爺/蕭壠/東海岸/越後妻有/里山  

台南駐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影片記錄侯俊明台南水色藝術工坊個展「背令旗的人-乩身訪談創作」展出期間,於2020年9月27日舉辦的座談會中,邱勇嘉教授分享乩身甘苦談。邱勇嘉教是大學教授也是鳳凰山青玄大道院的乩童。感謝邱勇嘉老師為〈背令旗的人〉撰文並主持座談會,在會中邱教授也分享了他當年被「抓乩」的辛苦歷程。

「背令旗的人– 乩身訪談創作」為侯俊明於2019年應水色藝術工坊之邀請,駐村臺南321巷聚落,以臺南為基地,陸續與六位當地乩身進行訪談、身體圖創作之計畫發表。這項創作,讓台灣民間傳統信仰與當代藝術,在全台宮廟最密集的臺南,進行了數次高張力的交會,以此描繪出對於傳統民間信仰之於二十一世紀的新想像。

循・尋―王月瑩竹雕塑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台南駐村的問題,作者王月瑩 這樣論述:

摘要本創作論述以個人創作為研究主題,主要探討筆者父母的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其對尋求歸屬感與追尋夢想之間的抉擇。筆者大學畢業後,因經濟因素放棄以創作為志業的夢想。在相隔19年之後,因深愛創作再度重回校園就讀清大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在就讀研究所期間,藉由不斷地梳理自我成長背景,挖掘、剖析並時常與自我對話,慢慢釐清自我的創作脈絡。藉由探討「循·尋」的意義與內涵,依照遵循普世價值與追求尋找自我的夢想。影射人的一生似乎在追求一個符合普世價值、圓滿意象的人生,亦即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自由的境界中,不論外在有多大的自由,仍是受到限制。世俗中的自由並不是真自由,因此,只能在心靈上、思想上,追尋一種無拘

無束的意念與想望。筆者運用駐村在地的桂竹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在地砍伐、在地製作,運用竹編的亂編法、輪口編法以及竹枝烤彎技法,創作出「似圓系列」、「窩居系列」、「無拘系列」三系列竹雕塑作品。藉由竹材處理的前置作業以及編製的過程中,享受創作的勞動感與身體感,達到藝術療癒的效果。作品最後以懸吊的形式展現,藉由燈光的投影,將虛空間延伸至所投影的牆面及地面,形成更強烈的空間感,以及充滿希望的氛圍,同時隱喻筆者目前駐村居無定所,如同浮雲一般境況。關鍵字:循·尋、竹雕塑、抽象雕塑、普世價值、潛意識

白色說書人與微塵望鄉

為了解決台南駐村的問題,作者詹傑 這樣論述:

  阿爸,其實我一直瞞著你。     在你過世前幾個禮拜,我有收到政府通知,說要找當年受難者的家屬,要跟我們道歉補償,還我們公道。有一個記者跑到家裡來,說我是陳國樑唯一活著的親人,現在接到消息,有什麼感覺?我不知道,我應該要有什麼感覺?     【金鐘編劇詹傑雙雙入圍台新藝術獎劇作】     《白色說書人》   *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獎」   *台南藝術節、台灣戲曲藝術節、台中歌劇院2019 NTT遇見巨人系列節目邀演   *戲曲跨界導演 戴君芳 x 金鐘獎編劇 詹傑 x 獨角戲 邱安忱      布袋戲偶走馬上陣,搬演說書人的戲夢人生    望盡白色恐怖年代的靜寂與喧囂 

    信手捻來,布袋戲偶在阿爸手裡靈活醒轉    午寐時刻,文彬最記得亂臭蓋的父親帶他上天入地吹牛編故事    領著千面英雄廖添丁,遁入孫悟空、濟公、武松、潘金蓮曲折身世      然而當一封隔了三十幾年才寄達的訣別遺書,    銳利劃開小家庭的平靜日常,    文彬這才發現,有一雙更大且不可見的手,惘惘然    讓失智老父如戲偶般,迷途在失落年代,    這回,說書人要緩緩道來自己的故事。      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導演戴君芳,跨界執導    特邀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嫡傳弟子,吳榮昌、黃武山操偶    搭配英國藝術家Tim Budden剪紙作品    在虛實錯雜舞台上,搬演說書人的戲夢

人生。      故事一開頭,主角「王文彬」在父親逝世後的頭七之日,試圖招喚父親的靈魂歸來,一場虛實錯雜的戲夢人生就此展開。午寐時刻,文彬最記得亂臭蓋的父親帶他上天入地吹牛編故事,在廖添丁、孫悟空、濟公、武松的變幻之下,在人與偶的對話互動間,父子的情感記憶、塵封的身世之謎,一一揭露。當真相昭然若揭,謊言、憂愁、悔恨在心中滋生蔓延,透過不同視角的自白,是否終將撥開迷霧,走向釋然?      本齣作品以戒嚴時期的歷史傷痕為背景,刻畫出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自私、愛恨與無可奈何。由跨界導演戴君芳、金鐘編劇詹傑、資深演員邱安忱與布袋戲操偶師吳榮昌、黃武山共同呈現,結合獨腳戲、布袋戲、剪紙、紙紮藝術、光影等元

素,並將日常生活物件轉換成布袋戲的展演戲台,由演員邱安忱一人分飾七角,與戲偶同台,人與偶的情感羈絆令人動容。     *****     《微塵望鄉》   *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獎」   *偶戲夢想家 鄭嘉音X 金鐘劇作家 詹傑 X金曲音樂家 柯智豪   *2017-2019 台北水源劇場、台南原生劇場、宜蘭演藝廳 多次加演     世界這麼大,哪裡會是我安身的家,承接我微小如塵的生命。   在旅行社上班的馬莉莉   每天都在腦袋裡環遊世界,除了越南   她不想踏上母親的故鄉⋯⋯     在老公寓裡臥床昏睡的年邁失智老爸,快要把女兒莉莉忘了,   彷彿才昨天,他終於從越南娶回一

個老婆,   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     在不同家庭流浪的阮氏寶枝   打越南飄洋過海來台灣當看護   只為了在故鄉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小小屋子裡,他們像是短暫相會的生命旅人,努力替彼此擦亮一點光芒。     無獨有偶工作室推出《微塵望鄉》,以女性為主軸,刻畫新住民及新二代的尋常日子與點滴風景,打破身分標籤,運用人偶同台、光影戲、即時投影劇中劇等元素打造魔幻偶戲劇場。     故事敘述母親來自越南的馬莉莉,每天的工作就是推銷越南行程,但自己卻痛恨越南;父親因臥病在床不良於行,聘請了越南外傭寶枝來照顧父親,馬莉莉與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寶枝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呢? 該劇為導演鄭嘉音與詹傑首度合

作,詹傑為創作劇本花費心力做了許多訪問,甚至還去越南姊妹開的美容院修指甲,盼能蒐集更多一手資料,以具體描繪這些越南姊妹的美麗與哀愁,貼近小人物最重要的「人」與「家」生命課題。     《微塵望鄉》將目光聚焦在台灣島嶼上複雜而多元的族群,那些操持著陌生語言卻長期被我們忽視的外籍看護與移工朋友們。它用一個更寬廣的角度探看,當一個異鄉人來到他方時,生命裡那些艱難而複雜的處境,從而回望台灣的往昔歲月中,外省遷徙族群、北上打拚的父母長輩們,也曾是那個惶惶惑惑的異鄉人,都渴望有一點認同。《微塵望鄉》試圖碰觸到人的內在質地,超越國籍、語言、身分,從而打開一扇窗,讓觀眾可以貼近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舞

台上運用了人偶同台、物件、光影戲、即時投影劇中劇等多重元素,打造虛實錯雜的魔幻空間,在日常空間裡拉出一個獨特的想像場域。訴說渴望回家的寂寞人,彼此命運牽引的故事,探問在飄洋過海的顛簸旅途中,何以找到安歇自身的所在。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     邱安忱/同黨劇團團長   吳榮昌/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團長   黃武山/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團長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鄭嘉音/無獨有偶劇團藝術總監

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

為了解決台南駐村的問題,作者陳曉春 這樣論述:

基督新教的藝術相對於傳統基督宗教藝術發生了範式轉移,這意味著它並非不存在,只是存在與認知的模式發生轉變,本研究的目的便在於認識和建構此種模式及其邏輯與生產的意涵。具體可歸爲三組問題:一、何爲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與内容?二、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定義/界定或生產的方法與方法論爲何?三、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生產的意涵爲何?研究理論與方法論則根基於符號學、論述分析、創作實踐與展覽策劃,以及藝術家、藝術客體、詮釋者、研究者等幾組面向的互動關聯。並以安力·給怒、馮君藍、林珮淳等三位藝術家及其創作實踐,台灣基督藝術協會與台灣好主意藝術協會所舉辦的若干場展覽,以及「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與「偶像?榜樣?」展

覽為具體案例。研究認爲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與内容,從符號表層來看並非一定要直接具有台灣、基督教的某種元素或屬性,實際上,它並無具體的規限,只是從創作實踐作爲討論取徑時,有幾點值得注意。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定義/界定或生產,不能僅以一種簡化的統一方式加以概括,而是動態、且非一次性的,其中關鍵影響因素是來自超越符號表層的符號意指、以及外在於藝術客體的論述分析,尤其是具有某種基督教範疇的權威群體、機構或場域又屬核心因素。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意涵的生產部分與它的實踐和内容、以及建構有所重疊,它會因不同詮釋者/策展人、以及不同類型的展覽而不同。其中,「靈性」力量部分是符號學與後結構主義式論述分析所提供

理論視野較少涉及的,本研究關於這部分的論述,從某些層面可以作爲此理論視野的補充。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生產固然有其基本的元素組構與邏輯,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它有固定的路徑,反而是要在具體的時空場域中,詮釋者邏輯自洽、有信服力的隨時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