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校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師大校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侯惠澤寫的 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X喜樂協作,一起玩中學! 和韓國棟的 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師大副校長訪波邀校友共賀百年校慶 - 教育部也說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將於今年6月舉行百年校慶,為此副校長印永翔受校長吳正己所託,近日訪問全美多個城市,向各地校友報告校慶規劃,並展望學校的未來發展。1月17日,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銘傳大學 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 杜聖聰所指導 凃勝綸的 2018台大校長遴選事件之大數據分析 (2018),提出台師大校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長遴選、網路輿論、大數據、社群鉅量分析、KEYPO。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 余坤煌所指導 張佳雯的 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基本學力、基本學力測驗、基本學力測驗實施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師大校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爝火不息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師大一附中讀書的劉平平,就讀於師大女附中的鄧榕,直接指導工作組的工作。當時師大 ... 台特別近,看得很清楚。他在回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師大校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X喜樂協作,一起玩中學!

為了解決台師大校長的問題,作者侯惠澤 這樣論述:

「我說你聽」的講述法, 已不再是有效教學的唯一首選! 缺乏適當認知引導的討論與提問, 可能會讓學習者產生焦慮感!   孩子說,玩中學,讓我更想學!   遊戲式學習正當道,   帶出孩子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樂趣與渴望,   讓我們一起啟動孩子的學習大未來!   侯惠澤,   從小就立志要當個好老師,   現在是兩個孩子的爹,   也是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更是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如果說他是研究遊戲式學習的達人,那麼陪伴孩子玩遊戲就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   「爸爸玩時間」是他和兩個小孩最親密的時刻,   看著孩子玩他設計的遊戲,

沉浸在遊戲世界裡,渾身散發期待與新奇感,   這一刻讓他感受到,「玩」的魅力讓人動容,孩子自主學習的潛能全面被喚醒。   如果說愛玩是人的天性,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就順著天性發展吧!   現在的學生,每天面對繁忙的課業、緊繃的升學壓力,   學習過程充滿焦慮與不安,原本就不易被喚起與維持的動機,就這樣不斷地被削弱……。   學習時若能適時注入遊戲,配合引導、給予表現機會,將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與素養。   玩中學能夠營造歡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習變得簡單,幫助學習者思考!   為了要讓學生學得快樂、又能同時擁抱學習成效與能力培養,   侯惠澤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多款10-20分鐘內即可完成的

微翻轉遊戲,   在不影響課程進度下,用遊戲巧妙搭配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組討論活動。   教學領域豐富又多元,涵蓋「自然科學類、人文史地類、資訊科技類……」,   書中介紹的迷你教育遊戲類別廣泛,各種學科實例包羅萬象。   暢銷桌遊《走過‧台灣》、《化學事》指導教授──侯惠澤,   十年「微翻轉遊戲」設計祕技傾囊相授,歡樂學習任你行!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世界有一種讓玩家無法自拔的魔力。   喜歡玩遊戲的人,常常也會想要自己設計遊戲,   沒有身體力行,往往只是害怕設計學習型遊戲的門檻太高,不容易創造成功經驗。   其實設計學習式遊戲很簡單,跟著作者step by step,就

會發現原來設計遊戲so easy!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玩遊戲、設計遊戲,進入遊戲式學習的「微翻轉」歡樂殿堂吧! 本書特色   ‧    第一本兼顧理論與實例的「遊戲式學習」專書,是家長、教師運用遊戲教學的最佳指導手冊。   ‧    詳細介紹15款教育遊戲的內容與使用說明,無論是父母陪玩,或是老師帶玩,都能玩一次就上手。   ‧    設計教學遊戲step by step,只要四步驟「擬定學習目標→設定遊戲規則與情境→進行認知分析→著手設計遊戲」,創遊設計者就是你。   ‧    親身體驗玩中學!書中各段內容,搭配積分遊戲,看書搶積分,讓您即時體驗遊戲式學習的樂趣與奧妙!

非玩不可專文推薦   數位學習專家  張國恩 台師大校長   高人氣桌遊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創遊微翻轉教師 王嘉萍 基隆市暖暖高中化學教師/劉輝龍(龍老) 台北市碧湖國小教師   玩過你就會愛上,欲罷不能聯名推薦   基隆女中數學科 方璞政老師   六和高中化學科 沈秀君主任   基隆女中英文科 林上瑜老師   中和高中數學科 胡城瑋老師   瑞芳高工歷史科 楊惠娥老師   壽山高中歷史科 蘇健倫老師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侯惠澤   長期研究遊戲學習,期許自己的教學能夠「讓學習同時充滿喜樂與深度」。提出「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希

望運用20分鐘內可執行的小遊戲和學習者互動,有效引起自主學習動機。發展與提倡的迷你教育遊戲(包含桌遊與數位遊戲),以各種學習理論與心理學為基礎,適用於12年國教教學現場、高等教育、企業教育訓練與親子共學。此外還提供桌遊認知機制模組、數位密室逃脫與地圖街景遊戲設計編輯環境,供教學者自己來當創客,發展屬於自己的迷你教學遊戲。   帶領的「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除了研究、設計與開發迷你型教育遊戲(含數位、桌遊、手遊)外,並藉由實徵研究分析學習者的心理歷程與行為模式。侯惠澤目前也是國際上學習行為模式分析領域重要學者,經常進行相關的國際、產學交流與技術面、教學面的實務推廣,強調每

個遊戲的學理基礎與客觀分析。期許讓適用於翻轉教室的遊戲式學習,客觀務實地長遠發展!   【現職】   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得獎紀錄】   99年度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100年度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四年期補助計畫   台科大學100年度傑出研究及創作獎   102年度  臺灣科技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產學合作桌遊作品】   2Plus 化學事 桌上遊戲   2Plus 走過台灣 桌上遊戲 2.0   (以上兩款學習式遊戲,曾多次榮登博客來桌遊類品項單日銷售冠軍)  

推薦序 用遊戲翻轉教育           張國恩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劉力君(南瓜妹) 微翻轉,讓學習充滿歡喜的生命力    王嘉萍 微翻轉遊戲,讓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意義 劉輝龍(龍老) 自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PART 1 動腦玩玩 微翻轉 桌上遊戲 遊戲#01  走過‧臺灣 遊戲#02  化學事 數位遊戲 遊戲#03  犀利人夫 遊戲#04  微光心塵 遊戲#05  Valence Bond 遊戲#06  量子禁地 遊戲#07  逃出研究室 遊戲#08  蒸餾關頭 遊戲#09  曉明作冰棒 遊

戲#10 CLUE 遊戲#11 皂甘那飛 遊戲#12 大稻埕之戀 遊戲#13 震撼湯米 數位遊戲編輯器 遊戲#14 密室解謎遊戲編輯工具 遊戲#15 情境式學習街景遊戲編輯器 PART 2 動手設計 微翻轉 寫在前面:闖三關,集滿100點,即為遊戲設計達人! 焦慮或喜樂?翻轉教學的挑戰 為何用遊戲?遊戲式學習活動的特色與心流經驗 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簡介──自主學習、引導診斷與高層次認知討論 微翻轉設計入門三部曲──體驗、分析、設計 微翻轉教學遊戲設計原則 微翻轉遊戲範例說明與設計原則──以桌上遊戲《走過‧台灣》為例 微翻轉教學簡案設計與評估 附錄 快樂創遊 微翻轉 結語  將喜樂的教學

活動帶入每一個課室中   推薦序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兩年前著手設計《走過‧臺灣》時,每周的開會時間,我都會帶著測試用的歷史圖卡和初步玩法與研究團隊一同測試。惠澤老師是這款教學式桌遊的指導者,在長達1年左右的漫長研發期裡,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著團隊,要從認知負荷、同儕互動中的動態分析,逐一驗證學習成效。   他常常和我分享,以商業、娛樂目的為首要考量的遊戲雖然好玩,卻不見得符合教學目標,也未必能帶出正向的學習動機。一款成功的教學遊戲,判斷標準絕對不能落於單純的主觀判斷是否好玩,或帶有刺激感。而是應該將設計完成的遊戲,直接施測於教學現場。藉由觀察學習者的投入程度,與教學

引導者間的互動感應,不厭其煩地微調學習者認知設計、遊戲活動節奏(關卡),才能確實達成遊戲目標等於教學目標的理想。   老師的提點,是《走過‧臺灣》設計團隊一路以來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樣的嚴謹態度,在進入國中班級施測時,我們從最終實驗結果驗證了此目標。參與測試的學習者,高度沉浸於遊戲中,透過反覆的合作討論,不斷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走過‧臺灣》遊戲出版與推廣過程,我們有幸結識跨學科領域想要將遊戲運用於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各科微翻轉共備團陸續組成。社群裡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運用遊戲化活動在課堂的實戰經驗,這股小能量醞釀到2015年的暑假,有了一次小小釋放的成果展示舞臺。   猶記這場盛會

──「臺科大微翻轉嘉年華」,聚集全臺超過120位老師。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緊鑼密鼓地安排一場又一場的研習課程。邀請大家進行迷你遊戲設計的角色扮演,嘉年華會的會場,每位初踏入研習教室的老師就像個美食家,在試玩過多款數位與桌上遊戲後,細細地品嚐出每款遊戲的特色,哪些因子會觸動求勝的內在動機,哪些環節又會讓人感到挫折與焦慮。   釐清遊戲帶來的正負向情緒後,老師們又轉換角色,變身為廚師。各自依照所屬學科領域分組調配食材,回想出教學生涯中趣味和情境鮮明高的主題,寫下簡明的教學計畫,以此為食譜設下不斷改良的基礎。除此之外,也試圖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高度,抓出學習此單元時容易混淆的知識,最終以工匠務實的精神

把玩法製作成遊戲用的看板、地圖、卡片與計分代錢幣,透過緊湊的交叉測試,再三針對問題修正,追求遊戲運作更流暢。   最後一天有超過200位挑戰者前來試玩各組產出的作品,惠澤老師就像個興奮的大頑童一樣,揮著繽紛的評分按讚貼紙,在川堂間來回穿梭引領著闖關的學生、爸爸媽媽、親友團,讓每位玩家逐一試玩老師們以光速成軍的30個遊戲研發攤位。這些遊戲包羅萬象,有「調配飲料濃度的化學實驗」「背包客環島競逐的數學挑戰」,以及「從花朵卡分辨季節的國文應用主題」。   我看到每一位師生、家人都露出欣喜的眼神,不時傳來得分的喝采,還能破解遊戲中的漏洞。被破解的設計團隊,組員們並不氣餒,積極採取謹慎的研究精神,立刻

修正遊戲,讓遊戲完善度升級。這都是短短兩天內所發生的事啊!我見證了遊戲式學習的魅力,這股魅力凝聚跨世代的學習者優遊在關卡挑戰的張力與喜悅中,讓在傳統課堂教學疲憊不已的老師們,再次從玩樂中得到紓壓和釋放。   感人的一刻,讓惠澤老師多年來的堅持,逐漸結成甘美的果實。   這幾年看到惠澤老師奔走在各教師社群,他的理念是把喜樂帶給孩子,讓孩子們在教室一起玩遊戲的珍貴回憶,可以伴隨著彼此直到長大成人。無論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期盼孩子保有強韌的信心,遇到難關時聚集同陣線的戰友一同奮鬥。這樣的共患難精神,就像我在微翻轉地理教師共備團裡,感受到的溫情。無論何時,只要我拋出提問,就會有數十位跨校老師

紛紛提出看法與解決方案。若遇到提出的疑問無法立即解決,老師們立刻啟動揪團討論、研擬對策機制,讓教學者不再如同樹枝孤鳥般地孤軍奮鬥,反倒像交響樂團彼此襯托、協奏。   這本微翻轉教學的專書就像一本隨手可得的「迷你學習遊戲製造機」攻略本,跟隨惠澤老師的洞見和指引,在每個小單元中破關累積點數,讓讀者先看見自己逐步升級的喜悅,再把這份禮物帶回課堂中。透過「五個微翻轉教學步驟」,剖析認知和互動歷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依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客製多元、適性的教學活動。用遊戲發動學習引擎,為課程加溫、加料。   祝福閱讀此書的讀者,看完惠澤老師的新書後,慢慢釋放出我們在教學經驗中的獨門絕活,成為喜樂滿溢、創

意無窮的「教學遊戲設計師」。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在嘉義東石鄉下長大的我,從小沒太多的玩具,多數靠著雙手自創遊戲。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本摺紙書給我,我手巧,很快學會一些摺紙基本技巧,看到同學有模型飛機可以組成艦隊,就拿色紙折出20幾架飛機與戰艦,組成更大、更厲害的艦隊,既不用花錢,又可以自由變化。在這場遊戲中,「惠澤很『會折』!」讓我增強了不少成就感,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在課堂上利用摺紙來教學。   回憶童年,我應該是個很會想「要怎麼玩」的孩子吧!遊戲的點子經常源源不絕,我和弟弟手上只要有一本空白作業本,這本作業本就可以變

身為我們的遊戲冊,每一頁寫上一種自創遊戲,這一頁是餐廳煮菜、下一頁是搭火車,就連看雲都是一種遊戲,每天隨意翻開本子,決定當天要玩什麼。那些遊戲和現在的數位遊戲不同,沒有聲光刺激,只有隨意定下的遊戲規則或想像劇情。過了幾十年,雖然小冊子早已不知去向,我們對於兒時享受遊戲、喜歡遊戲的深刻記憶,從不曾忘懷。   爸爸玩時間,當孩子的玩伴   六年前,女兒出生,我默默許下一個心願,每天都要有一段「爸爸玩」時間。「爸爸玩」大多在晚餐之後、睡覺之前,短則半小時、長約一個半小時。這段時間,我是玩伴,不是監督者;我不是陪孩子玩,而是和孩子一起玩。有些成人喜歡讓孩子自己玩,訓練孩子獨自解決問題,卻忽視孩子的

孤單。孩子需要自己玩,也需要跟同儕、跟父母玩。因為人們會和玩伴傾吐心事,卻不會和監督者談心訴苦。   最初在孩子零到兩歲時,「爸爸玩」只是一些功能性的遊戲活動,抱著孩子走動、開關燈、疊積木,我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孩子進入遊戲;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開始討論怎麼玩,分配玩偶的角色與任務、當場手做製造道具;在飯店遊戲中,房卡是隨手拿的紙片,門房與服務生都是透明人,全靠想像進行;我們還一起發明了一隻沒有尾巴的蜥蜴與一顆毛丸,他們參與許多活動,這隻蜥蜴與這顆毛丸也陪我們出去玩;女兒甚至設計了一款桌遊,由她教我玩,遊戲裡有山洞、池塘,還有「肚子海」,充滿童趣的手繪牌卡、圖版、數字骰子,加上蒙著眼睛的挑戰,

不需要花大錢,我們就能玩得很愉快、盡興,這是因為我們把設計遊戲變成了一種新趣味。   兩年前,兒子出生,「爸爸玩」繼續擴充,我會想不同的遊戲給姐弟分開玩,也會與女兒一同設計給相差四歲的姐弟能夠一起玩的遊戲。現在女兒常常主動問:「爸爸,我們來討論一下等一下要玩什麼?」父女互動當下,我也會說明自己當天身體與精神狀況,納入遊戲的選擇考量,因為我們是關心彼此的玩伴。   在遊戲中,我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輸贏間知道孩子對挫折的感受、會出現的情緒反應;我看見了孩子的特質,如康德所說,遊戲是自由的,遊戲裡有控制感、不確定性、新奇感和成就感。在許多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因素所營造出來的環境,可以促進

創造力、想像力、問題解決能力、思考表達能力與閱讀理解力,這不正是現代家長汲汲營營設法為孩子培育的重要能力與素養嗎?   成人也一樣享受遊戲時光   其實不只是孩子,成人也同樣需要遊戲,我和孩子一樣享受「爸爸玩」時間。與其說我影響孩子,不如說孩子一直在影響我;女兒每一個反應都刺激著我,腦海裡不斷思考,如何迸出更多遊戲靈感,要怎麼玩更好玩?接下來可以怎麼玩?   「爸爸玩」對我來說,是進修學習,也是心靈放鬆。女兒兩歲時,曾經拿著小熊來找我玩,口中直嚷著:「和爸爸一起玩,真好玩!」當下的驚訝、溫暖、悸動,已經不枉此生。我與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滿足遠勝於人生其他成就,我變得有童心,生活快樂,教學也

被啟發帶出更多靈感,更發現世俗間各種成就衡量的標準,往往是我們不容易理解、探究與遵循的,而我們所習慣的「只為自己理想拚命努力」,其實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在孩子身上,我看見自己曾有過的單純美好,為什麼現在我變得如此世故、僵化?對知識探索感到疲憊無奈?曾經視為天職的工作,彷彿成了不得不去履行的人生義務。   我才了解,上天給我孩子,不只是讓我撫育他們,也讓我有機會學習,然後去影響這個社會。那些身為家長的官員、老師、教授、學者、企業家,他們有沒有好好和自己的孩子玩、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他們真的知道下一代需要什麼,也知道該給孩子什麼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在學校推廣遊戲的原因,我

們一生會遇到很多老師,讓您記憶最深的部分,始終是和某一位老師曾經共渡過的美好遊戲時光。   翻轉教育引發的討論與教學焦慮   我成長於教育世家,長期貼近教學現場,一直以來,我聽到許多教師的困惑與無力,體會到他們的授課瓶頸,以及現今台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不安感。   即便這幾年翻轉教學熱門,也不能保證足以解決教育現場的所有問題。以討論式學習為例,教學引導者使用很多文本、講義、學習單,希望能帶出學習者的討論,但討論需要初始動機、先備知識、表達勇氣、正向的同儕互動與適當引導,缺乏任何一點都可能會讓討論卡住。   別忘了,過於緊湊與嚴肅的討論情境,也容易讓人感到焦慮。還未進行充分的認

知思考時,就在眾目睽睽下被教學者提問打斷思考要求回答時,經常使人陷於緊張、不安,沒開口的人,不代表沒想法,被否定意見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學習者甚至會產生如嫉妒、內疚等各種社會情緒;即便討論熱烈,學習者也可能因為先備知識與學力有限,討論流於無聊、空泛、離題、無法聚焦,更遑論高層次的認知思考;況且沒有經過認知設計的學習單,整篇密密麻麻,可能會比教科書還複雜難懂,要藉由討論過程自學、理解,對學習者來說其實非常困難,甚至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教學現場十分需要更多客觀嚴謹的質化或量化研究,來評估這些素養、能力或知識是否真的被提升。   有些教學者因為翻轉教育,與某些高成就的學習者發生

深入對話,感到欣慰滿足,卻沒有注意課室裡還有一群狀況外、對學習仍感茫然的學習者,他們根本無法跟上討論。在教學者眼中充滿熱情的課堂風景,會不會只是學習者演出的一場不真實的學習戲碼?   單向式填鴨讓學習者缺乏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但缺乏自學動機的討論與提問,則可能會衍生上述的問題與副作用。為此,教學現場需要設計、推行更完善的教學方法,我們不能因為施行不易就拒絕可以讓學習者更深入學習的創新與改變。我們能不能設法去兼顧每個環節、做好配套,讓翻轉有效?除了知識的傳遞,能否同時做到學習者能力的培養?更甚者,還讓課室充滿喜樂與挑戰!因此我們的研究團隊與許多現場老師,協力根據認知理論與遊戲學習理論推出「微翻轉

遊戲式學習模式」,用迷你且經認知設計的小遊戲活動,嘗試兼顧並解決上面提到的一些問題。   遊戲式學習引發學習動機   人在遊戲時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專注於遊戲中的人,不會太在意其他人說了什麼,會將重心集中在合力解決問題。於是低成就的學習者敢開口說話,高成就的學習者也樂於接受各種有貢獻的意見,大家甚至不會注意到剛剛那句話到底是誰說的,這是一個降低討論焦慮的好方法;以前教學者經過學習者桌邊時,學習者會假裝討論或故意不討論,但學習者玩開時,根本不會注意到教學者就在旁邊。因為遊戲是人自小的本能,專注玩遊戲時,會讓玩家完全投入,渾然忘我。   基隆市立暖暖高中化學科王嘉萍老師曾經讓學習者隨機分組、改

變座位,並使用精心設計的學習單。教學模式改變了,發現學習者也跟著變化!學生雖然一改過去在課堂上趴著睡覺、聽講,原因卻是座位調整後,與鄰近的隔壁同學更貼近,讓聊天變得很方便;不擅表達的學習者,遇這種面對面的尷尬情形,只能埋頭拚命想、努力寫,於是變得更為沉默;還有些學習者看不懂學習單,直接向教學者發問要答案。一堂課下來,老師很忙,學生很不安,學習變得片段、不扎實。某次,她決定在課堂上加入遊戲元素,學習者的討論品質又有了新樣貌,發言時,學習者不再在乎自己的化學成績,只想著要在遊戲中提出建議與策略,願意主動在家預習、複習的學習者比例明顯提高,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記得那一堂玩過的化學遊戲。   是的,遊

戲對改善成人與兒童的關係有莫大的幫助,我們懷念的教學者,常常是曾經在課堂上帶領遊戲的教學者;我們懷念的親子時光,是爸媽帶著我們玩遊戲的珍貴時刻。   讓遊戲的回憶陪伴孩子一生   當我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公園玩溜滑梯時,我從遊樂設施的小洞中觀察到,孩子遊玩的表情是如此專注、充滿好奇心與自主的行動力。我想,微翻轉遊戲式學習就是要將這樣的專注、好奇心與行動力帶入每一個課堂。   現在孩子長大了,還是喜歡「爸爸玩」時間,我要是能夠早些回家,兩個寶貝就會尖叫地跑來門口擁抱我,因為晚上可以一起玩了!我心裡清楚明白,有一天「爸爸玩」會結束,又或許有那麼一天,即便孩子與同儕有了自己的遊戲,回家時,偶爾還是

會覺得跟爸爸玩一下也不錯。   無論未來如何,我們現在正一點一滴累積互動的記憶,孩子常常告訴我,「爸爸,我今天好快樂喔!」「爸爸,我玩得好開心!」我深深期盼,這兩個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感到迷惘時,能想起這些遊戲片段,想起我這位童年玩伴。   前一陣子,我和女兒聊天,「等你長得和我一樣大時,我們可能就不會一起玩了。」女兒回答:「不會啊,大人也很可愛,爸爸你已經長這麼大了,還是很可愛很愛玩,會講好多可愛的話,所以我長大後,還是可以繼續跟你玩啊!」就這麼一句童言童語,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這一刻,無論您是家長、教師,或是關心教育的人士,讓我們先暫時擱下對教育、對孩子未來種種的憂心與不安

,一起回到兒時遊戲的曼妙時光。跟著書裡的15個遊戲,自在地享受玩遊戲帶給您的美好感受。在重新回味與體驗過遊戲的美好後,相信我,您會有股激動的情緒,想要動手設計遊戲。來吧!跟著我們一起「動腦玩玩微翻轉、動手設計微翻轉」吧!讓我們攜手找回讓孩子快樂學習的動能吧!  

台師大校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男女混宿 #性別友善宿舍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20【動畫一分鐘】廣告段落
02:10 其實有人爭取過男女混宿!
02:34 台大學生的訴求
03:25 宿舍變炮房?
03:54 看到異性就覺得不自在
04:22 安全的問題
04:58 被忽視的需求?
05:49 隔離是個好方法嗎?
06:28 有限度的混宿措施
07:02 學生依舊保有選擇權
07:30 台灣也有學校開始嘗試
08:00 我們的觀點:需求確實存在
09:12 我們的觀點:住宿也是教育的一環
10:05 問題
10:18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偶陣雨
|腳本:偶陣雨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大學性平邁步走3】推動男女混宿難題多 學生一句話讓校長很慚愧-鏡週刊:https://bit.ly/3jfaz2h
→長庚隔離宿舍空間 學生質疑標籤化跨性別者 - 華視新聞網:https://bit.ly/3kfUTLp
→台大性別混合宿舍發表會 - 苦勞網:https://bit.ly/2XO5kya
→男女混宿「養」出狼! 中山大學性別友善宿舍驚爆洗澡遭偷拍 - 蘋果新聞網:https://bit.ly/3DaEzUz
→被迫入住男宿、遭教官性騷擾 跨性別女大生淚訴:我只想要普通的生活,還要等多久?:https://bit.ly/3mp1uWl


【 延伸閱讀 】

→【新聞稿】針對長庚跨性別學生爭取宿舍遭師長性別歧視案聲明:https://bit.ly/382NpFK
→頂大首例男女同層分房混宿 直擊台師大性別友善宿舍 - 鏡傳媒:https://bit.ly/3D8pq6k
→跨性別友善校園住宿空間 - 台灣伴侶權益推廣聯盟:https://bit.ly/3sCLb9H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2018台大校長遴選事件之大數據分析

為了解決台師大校長的問題,作者凃勝綸 這樣論述:

2018 年 1 月 5 日台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在多次會議的表決結果後,選出候選人管中閔擔任台灣大學第十二任校長,但還未上任時風波不斷。經過一年又 一個月之後,管中閔終於在 2019 年 1 月 8 日,正式成為台灣大學第 12 任校長。 然而整體事件的起承轉合在新聞媒體與社群媒體的交叉渲染報導下,是否呈現出不一樣的聲量趨勢或意見看法?而聲量走向與情緒趨勢圖為何?所謂的「挺管」 與「反管」兩者之間的聲量變化為何?至於事件所呈現的社群關鍵風暴圖為何? 上述所提出的問題都可以透過社群鉅量分析去找出其中的脈絡。本研究重點是在探討有關於類似事件發生時,決策者與相關人員是否可以用宏觀的角度去看待整體

事件的完整樣貌,而在決策當下用微觀的角度去審視事件 之間環環相扣的問題所在。從過去的社群鉅量分析研究可以發現,較少研究會針對議題所產生出的正反兩面進行量測與分析,並且找出正反兩面所延伸出的聲量 對於事件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多深。因此本研究透過 KEYPO 進行整體事件的社群鉅量分析,將事件拆成「相關事件」與「關鍵人物」進行細部分析。而相關事件的研究發現為:1.聲量在五月之後就消逝 2.透過社群頻道傳遞訊息非常明顯 3.事件所產生議題容易轉移別處 4.民眾將焦點放在執政黨政治手段 5.相關分析所呈現情感為負面居多 6.關鍵領袖 為 udn.com 聯合新聞網 7.其實沒有所謂真正「挺管」與「反管」聲

量。另外關鍵人物的研究發現為:1.管中閔訴求容易引起關注 2.管中閔的負面情緒聲量較多 3.管中閔並沒有掌握好關鍵時機 4.每個人自身立場與形象不夠鮮明明確 5.潘文忠沒有閃避事件所造成的傷害 6.吳茂昆為主要代罪羔羊 7.關鍵人物之關鍵領袖為 udn.com 聯合新聞網 8.葉俊榮呈現的好感度較高 9.三任教育部長關 係沒有直接與密集的關聯。

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

為了解決台師大校長的問題,作者韓國棟 這樣論述:

  「本書不僅記錄了杜部長如何在風尖浪頭的險惡政治環境中,推動四大施政主軸,   確立台灣主體及自由民主的教育;   此外,這本書可以作為第三次政黨輪替後,如何推動教育施政的重要參考。」   --政大教授、前教育部主任祕書  莊國榮     「現在的台灣,談到台灣主體性,大家會覺得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這些都是憑空掉下來的嗎?沒有前人的耕耘灌溉,不可能有現在的開花結果……杜正勝於教育部任內推動的台灣主體教育,現已深植於每個台灣人的思維之中。」   --作者  韓國棟     杜正勝,台灣近二十年來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卻也是飽受媒體圍剿,汙名最深的教育部長。他不是民進黨員,也不是台聯

或其他政黨的黨員;除了故宮院長的資歷,沒有其他任何政治背景;在學界享有盛名,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但沒做過大學校長。卻在2004年5月20日這一天,接掌了教育部。     那時,正是阿扁經歷二顆子彈,以些微票數差距當選總統,引發藍綠激烈鬥爭的惡劣局面。加上朝小野大,政務難推等各種因素,阿扁四年總統任內,總共聘用了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和張俊雄等四任閣揆。     那時,正是教改十年,檢討聲浪喊得震天價響之際。廣設高中大學,造成大學入學率大增,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嚴重困擾著高教施政;大學之門大開,高中職五專聯招考試,也被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所取代,但國中生的升學壓力卻未減緩,推動十二年國教的呼聲愈

來愈大,但這項教改大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是教育部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很麻煩地,則是高中課綱扯上統獨意識之爭,抗爭永遠不斷。在這風波不斷、隨時都可能去職走人的期間,要求他下台的呼聲從沒斷過,但他卻任滿四年部長。     杜正勝四年的教育部長任內,依循「現在國民」、「台灣主體」、「全球視野」和「社會關懷」這四大施政主軸,規劃執行一個又一個的方案。其中,有些方案影響深遠,迄今仍持續進行,例如: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加考寫作測驗(作文);又如:大學入學考試增加〈公民與社會〉選項,迄今也成了大學選才愈來愈受重視的考科。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現在成了例行的高教政策;扶持五歲幼兒及早入學計畫後來也發展成五歲幼兒就讀

幼兒園全面免學費政策。     但也有些施政方案,引發了高度的新聞效應和和爭議。例如:依據同心圓史觀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黃光彩事件,解除髮禁,啟動十二年國教,白話文與母語政策,以及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紀念館等。其中,修訂後的高中歷史課綱,確立了台灣主體意識的教育,在台灣教育史上,必然也會留下重要的一頁。而為了幫助師範教育轉型,台師大校長遴選,跌破了大家眼鏡,選出黃光彩擔任校長引發極大爭議;在教育部和台北市政府激烈的鬥智鬥法中,他拆除了「大中至正」和「中正紀念堂」牌匾。這些施政,無一不把新聞炒得轟轟烈烈。靖國神社、罄竹難書和三隻小豬…等這些沒完沒了的新聞事件更是在媒體上引發熱議。     這樣多的

難題,那麼多的爭議,杜正勝本人從來沒說清楚,而且太多人不解以杜正勝的學術人背景,加上如此激烈的施政風格,怎麼歷經了四任院長還能好好生存在那兒?他究竟是個甚麼樣的人?到底有何能耐?在這四年,他推動了那些重大施政?又留下了哪些政績和價值?或許讀者也很有興趣知道的,是當時的閣揆怎麼會找上他來接掌教育部?而在種種風風雨雨中,他不曾萌生退意嗎?     作者韓國棟二十來深耕台灣教育現場,為台灣資深文教記者,他將帶讀者回到每一個爭議事件的歷史現場,也訪問前教育部官員莊國榮、吳財順,回頭對杜正勝的施政進行再評價。八年過去了,經過時間的沉澱,杜正勝的在台灣教育發展的定位將越來越清楚,他的影響在台灣社會仍在繼續

發酵……

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台師大校長的問題,作者張佳雯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基本學力測驗實施之意見,以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桃園縣、苗栗縣等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自編「國小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意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抽取700人為研究樣本,回收有效問卷644份,有效回收率為93%。資料處理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的主要結果如下:一、國小教師普遍認為六年級畢業前應進行基本學力普測評量,科目為數學、國語、英語;一年級則進行注音符號的測驗。評量時間則以下學期結束前(約五月~六月)進行最適當。二、國小教師認為實施基本學力測驗對「教師教學」的影響最大,對「家長參與教育」的影響最小;不

同性別、職務、服務年資、學校所在地、縣市的國小教師對基本學力測驗實施影響之意見有顯著不同。三、國小教師認為實施基本學力測驗,造成的困擾以「結果應用」方面最大,以「學校行政績效」的困擾最小;不同學校所在地、縣市的國小教師對基本學力測驗實施困擾之意見有顯著不同。本研究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測驗實施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