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英文複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人英文複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本總裁出版社寫的 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 和王麗蘭的 印尼語,一學就上手!(第一冊)QR Code版(隨書附標準印尼語發音+朗讀音檔QR Code)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3種【the+adj.】的用法-表達特定群體 - 英文學習部落格也說明:我們有時候會「泛指、統稱」同一類型特性的群體 ,例如:the Taiwanese台灣人、the rich有錢人、the elderly老年人…等,這是英文當中「定冠詞the+形容詞(adj.)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蔚藍文化 和瑞蘭國際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系研究所 楊宏暉所指導 蔡和宏的 公害污染於侵權責任之再建構 (2021),提出台灣人英文複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微觀損害、疫學因果關係、比例因果關係、懲罰性賠償金、時效不完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陳允元所指導 許靜枝的 發現/再現斯卡羅--從楊南郡、巴代到陳耀昌 (2021),提出因為有 楊南郡、巴代、陳耀昌、報導文學、原住民文學、歷史小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人英文複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可以像章回小說般閱讀的英文文法書(進階付費版,含練習)則補充:英文, 英文文法, 小說, 章回小說, 名詞, 複數, 可數, 不可數, 英文, 中文, ... 像是"Taiwan"+"dog" (台灣犬)、"China"+"town" (唐人城),它們的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人英文複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

為了解決台灣人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日本總裁出版社 這樣論述:

  2020年,台灣成功阻遏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COVID-19)蔓延,其中的靈魂人物是備受全世界媒體矚目的科技奇才——唐鳳。     本書由唐鳳親自口述,談論成功對付病毒的秘密、數位與民主主義、數位與教育、AI與社會創新……,來自數位新世界的訊息。     不要怕,AI只是聰明的工具,唐鳳告訴我們,擔心受制於AI是杞人憂天,AI和人類的關係就像哆啦A夢和大雄。數位不是只提供「數位」使用,數位是儘可能讓所有人無痛學習無痛使用,如果不能讓某一群人方便使用,那就要改良得更好。在改良過程裡充分展現包容與寬容,這才是「數位創新」、「永續未來」的礎石。     「數位科技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連結不同位

置的人們,以創造共享的價值。由此,數位社會不會拋下任何人。」——唐鳳回應《TOPPOINT》讀者票選冠軍感言   本書特色     活用數位,迎接正在逼近的新政治、新經濟、新生活模式!     《唐鳳談AI與數位的未來》   日本狂銷超過10萬本   榮獲日本2021年上半期《TOPPOINT》雜誌讀者票選第1名 作者簡介   口述者/唐鳳(Audrey Tang)     行政院政務委員(2016/10/1~)。1981年出生,幼時即對電腦表露高度興趣,12歲開始學Perl,15歲中學休學,以程式設計師身份成立數家公司,19歲在美國矽谷創立軟體公司。2005年,因開發「Perl 6(現在改

為Raku)」引起世界矚目。同年,對外公開自己是跨性別者,並開始將性向轉為女性(現在是「無性別」)。2014年擔任美國蘋果公司顧問,參與Siri等系統內建人工智能計畫。2016年10月,35歲那年加入行政院團隊,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閣員,以無任所閣員數位政務委員身份受到重用,擔負主導跨部會行政與數位事務。2019年,入選美國期刊《外交政策》(Global Thinkers)的「國際百大思想家」。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初期,建構口罩在庫管理系統,對遏阻病毒在台灣蔓延甚有貢獻。   譯者簡介   姚巧梅     姚巧梅,自由作者。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日本龍谷大學日本文學系博士課程修了。歷經

記者、編譯、教師等工作,曾任職台灣時報、自立晚報、天下雜誌、大漢技術學院、淡江大學。著有《佐藤春夫と台湾(佐藤春夫與台灣)》、《郭台銘的情人夏普——被台灣買走的日本百年企業》、《地域是可以克服的:一個台灣記者的311日本東北紀行》,散文《京都八年》、《愛欲京都》。譯有小說《惡醫》、商管《後五十歲的選擇》、實用《大笑啟動免疫力》、散文《晚年的美學》、童書《大師的童心》等。 前言 序章 信賴——數位與台灣的新冠肺炎病毒對策 台灣活用SARS經驗,成功遏止初期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擴散 習得正確的知識,謀求「一個人的創新」 口罩是遏止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重要主題,該如何解決? 官民合作

下,口罩地圖誕生 象徵政府與民間信賴關係的全民健保制度 第一章 AI開拓的新社會 活用數位創造更好的人類社會 數位技術絕不會改變社會的方向 從偏鄉開始建置5G的理由 人會受制於AI的想法是杞人憂天 AI不過是輔助工具而已 AI詢問,人類想往那個方向前進 深度學習無法說明達到結論的過程 思考深度學習在社會中的定位 捨棄競爭原理,追求公共價值的產出 AI和人類的關係,像哆啦A夢和大雄 數位如果不能讓高齡者方便使用,那就要改良得更好 聆聽別人說話,可以獲得新的視點 超越年齡之壁,年輕人與高齡者「青銀共創」 在數位發達的社會,不可欠缺的是包容力(Inclusion) 活用AI,創造出人人心有餘裕的社

會 第二章 以實現公益為目標——形塑了我的人、事、物 我的家庭以及我與日本的關係 從雙親那裡,學到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 邂逅「古騰堡計畫」是一切的開始 十四歲離開學校,開始用網路自主學習 AI推論與維根斯坦哲學 十五歲創業,十八歲赴美 三十三歲退出商界,參與開發Siri 受柄谷行人「交換模式X」的影響極大 數位空間,是為了思考未來所有可能性的實驗場所 第三章 數位民主主義——將國家與國民雙向討論的環境整備妥當 太陽花學生運動是初次與政治連結的契機 不受權力束縛的「保守的安那其主義」,是我的立場 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以及台灣政治的進步 政府要思考的是,國民期待什麼而不是我想做什

麼 為了民眾,到與民眾站在一起(從For the people到With the people) 前總統李登輝奠定了台灣的國際貢獻與「新台灣人」基礎 初次參加選舉,真切地感受到一票的重量 答應接下數位政務委員職務的理由 活用數位技術,跨足數個部會解決問題 網路是汲取少數派聲音的重要工具 讓不易看到的問題浮現,以及為導向解決而創設的PDIS和PO 傾聽說話,找出共同的價值觀和解決的對策 PO(開放政府聯絡人)是一個專業和獨立的專業團體 數位民主所潛藏的危險,自類比時代起就有了 民主主義的進展奠基於每一個人的貢獻 網路因雙向互動,得以實現平等 透過「大家的事,靠大家互助合作」,進行社會改革 第四

章 社會創新——實現一種不放棄任何人的社會改革 開放政府從撤除界線開始 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以後,可以創新 少數派才會提出的案子 時間能解決問題——消除對婚姻平權有所顧慮的智慧 知道哪裡做得不夠,再從讓人感覺舒服的部分著手改善 「公僕中的公僕」——社會整體的智慧,造就了我的工作 應用AI,競相解決社會問題的「總統盃黑客松」 活用AI,當作是讓社會變得更好的「輔助性智能」 因標點「·」這個連結而產生的創新 包容和寬容的精神是創新的基礎 三個關鍵字「永續發展」、「創新」、「包容」 將未來模式化以後,以複數的方式進行 透過積極地推展數位化,台灣中小企業提高了數位轉型力 愈推動創新,工作愈有創意 第五章

程式設計思考——在數位時代培養有用的素養 藉「數位學習夥伴計畫」縮短都市與偏鄉的教育差距 線上授課的方便和可能性 重要的是,大人要理解孩子們關心的是什麼事 找不到興趣和關心所在,上大學也沒有意義 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學習「生涯學習的能力」,很重要 比數位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素養 八歲寫出分數概念的程式 電腦思考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 數位社會要求的三種素養——自動、了解、共好 「萌典」計畫——用智慧型手機編輯字典 科學(S)和技術(T)是STEAM+D教育的枝幹 培養美的意識,解決科學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 為了發現普世價值,和不同思維的人交往 終章 給日本的訊息——為了日本和台灣的未來 「共同的經驗」

連結了日本與台灣 學習日本的「RESAS」 數位原住民掌握數位成功的關鍵 後記 前言     大家好,我是唐鳳,職務是台灣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     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迄今威脅依然存在,可以說是二○二○年和二○二一年甚至更長遠的人類歷史的大事,今後情況將如何發展實在很難預測。     身為政府閣員,在初期擬定新冠肺炎的對策時,我也參與部分工作。     二○二○年,除了執行閣員的工作以外,我幾乎每一天都接受來自國內外媒體的採訪、參加線上研討會的活動,也分享與防疫相關的措施。     只要有時間,我樂於與人交談,通常只要媒體採訪或活動邀約我都盡量參加。     在媒體採訪中,有時也會觸

及私人的提問,例如IQ(智力指數)、跨性別、中學輟學等這類話題,有時因為提問重覆,所以也會有點覺得困擾。     第一家以出書為目的,向我提出採訪要求的是日本總裁出版社,因為我也想分享台灣面對新冠病毒的因應措施、相關資訊、課題,以及我個人對數位、AI等科技議題的看法,所以答應了這個要求。     本書的要旨是,從我八歲初次接觸電腦到現在約三十多年來,與數位世界產生關聯的經緯和想法、數位技術將如何改變世界,以及人類該如何活用數位等。     針對數位這個議題,憂喜參半的人居多。不可諱言的,數位已日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也為社會帶來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害怕自己會因跟不上而被淘汰,擔心工作機會

被搶走的人更多,也有人反對企業和國家擅自取得個人的資訊。     數位,只是一個工具,是我一貫的看法,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話,最後掌握主導權的依然是創造者與使用者。     數位的優勢是可以跨越國境與威權統治,廣泛地蒐集到更多資訊和他人的意見。數位一點也不恐怖。      這本書由我口述、總裁編輯部整理而成,簡潔且中肯地紀錄了孕育我核心思想的過程,以及幼少年迄今的人生經歷。     如果這本書對新時代的讀者們有參考價值,我會很開心。   唐鳳 二○二○年十一月吉日 第一章 AI開拓的新社會 活用數位創造更好的人類社會 數位技術絕不會改變社會的方向 台灣在口罩對策上成功的主因是政府與民眾彼

此信任,並活用數位科技,數位科技在其中發揮極大的效果,相信今後這種現象會經常發生。有效活用數位科技,能促進社會產生變化與發展。 當然,數位科技並非無所不在。例如在新冠肆虐初期,預防病毒最好的方法是用肥皂徹底把手洗乾淨,再用酒精消毒。這些動作,數位科技就無法取代,也沒必要把科學邏輯套用在肥皂和酒精上,數位技術擅長的是,讓更多人理解正確地使用肥皂洗手的方法。 「內外夾弓大立腕」是台灣網路上流傳的一首歌,歌詞內容是教大家如何洗手。為了讓這首歌在網路擴散,利用數位技術製作出可愛的宣導用吉祥物,就是一種好方法,實際上也可行。 但如果只是這樣,就斷定數位技術會改變社會的方向,就有點誇張了。歌曲和宣導用的吉

祥物只用來做推廣用,是為了強化「手要洗乾淨」、「一定用肥皂」的觀念。數位科技的終極目標僅為獲得「徹底洗淨手」這個結果,如此而已。 當然,數位科技有其優勢,例如可透過科技獲悉民間的用水量增加、每個人洗手的次數增加,以及洗手的時間加長了等。數位並無法取代生活裡肥皂的效用,但當我們不知道實際的數據,例如用了多少肥皂、多少水、洗手時間等,就可以透過科技得知。 政府並不想透過數位改變社會方向。「用肥皂洗手」是經過國民認可的共同目標,而當大家朝同一個方向前進時,數位科技也能更快更普及地傳達資訊,僅此而已。 數位無意改變民主主義的方向,也沒要求我們必須朝其所指示的方向去做。無論在新冠病毒對策或數位化政策上都

一樣,數位只是一種輔助性的工具。 從偏鄉開始建置5G的理由 台灣的5G(第五代移動通訊世代)正逐漸普及中,4G和5G最大的不同是5G的延遲率會降低。 比如說,當我透過視訊會議接受海外媒體採訪,幾乎可以即時看到國外採訪者的反應,這不是因為通訊速度加快的關係,而是「延遲」消失了。速度的快與慢,可以從我們隔著螢幕是否清楚看到對方的動作來得知。所謂「低延遲」是指當對方點頭時,我們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就看到他做這個動作。

公害污染於侵權責任之再建構

為了解決台灣人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蔡和宏 這樣論述:

我國自邁入重工業化之時代以來,開啟經濟起飛之亮眼成績,然而背後所隱藏之負面影響,便是對於社會大眾所賴以維生之環境與自然資源,形成日趨嚴重之污染侵害;更導致社會大眾之人格權(生命、身體權等)、財產權(所有權等),受有隱微性侵害行為與累積性損失結果;而多數情況下,污染行為之製造者,通常為具有資本與專業之企業經營者等法人組織,因此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則可能形成地位上不對等之疑慮,因此本文針對公害污染所生侵權責任,就其相關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損害賠償額之認定、短期消滅時效之起算時點等問題,進行分析與調整;並對於應否設計相關公害污染侵權責任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以及有關消滅時效制度之修正

與更新,提出本文對於立法上之建議。 有關侵權責任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部分,首先,本於法人所具有之團體意思、過失客觀化或組織過失概念,承認法人自身得以成立侵權責任,藉以達到避免內部構成員之責任過重,以及減輕外部受害人求償對象認定之困境。接著,區分公害污染侵權之行為人主體之多寡,而異其不同請求權基礎為討論與分析。在單一污染主體中,主要以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民法第184條第2項、民法第191條之3規定,作為討論主軸,關於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而言,則以建立一般防治義務、擴大身體權(包括細胞DNA序列完整性)與健康權(包括客觀上合理反應之負面情緒等心理痛苦)、承認微觀損害(細胞或次

細胞層級,以及臨床上尚未產生病徵與疾病之微觀損害)、援用疫學因果關係,減輕事實上因果關係之舉證;並透過比例因果關係之一般性適用,達到衡平加害人所應負擔之賠償責任、採取違法性與過失合一判斷之看法,並以新忍受限度論,形塑類似嚴格責任之效果;而關於民法第184條第2項,則藉由公法上保護規範理論之看法,作為具體化判斷保護他人法律之概念;再有關民法第191條之3規定,則係透過比例因果關係之一般性適用,調整推定因果關係之內容,衡平加害人所應承擔之損害賠償責任。在多數污染主體中,主要以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作為討論重點,透過援用日本法上之客觀關聯共同強弱與否類型化理論,作為判斷加害行為共同性與否,以及合

理化解釋共同侵權行為人間之因果關係認定。 關於損害賠償數額認定,以及短期消滅時效起算時點之調整部分,就損害賠償數額認定而言,以交錯性質適用論之看法,解釋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損害數額酌定),使損害數額之認定更具彈性之空間。就短期消滅時效起算時點調整部分,則應採取侵害行為態樣與損害結果可分與否之兩階段判斷方式,作為認定主觀與客觀時效期間起算時點之標準。 而在後續本文亦舉出,於我國所發生之三件重大公害污染事件(台鹼安順廠、RCA公司、榮工工程公司),分別針對所案例中,涉及之實務判決進行討論與評析。 最後在修法建議上,本文認為應增訂有關公害污染侵權責任之

一般性懲罰性賠償金,與增訂公害污染侵權行為之時效不完成規定,以及延長侵害人格權所生損害賠償請求之客觀時效期間,以完善對於公害污染侵權受害人之保障。

印尼語,一學就上手!(第一冊)QR Code版(隨書附標準印尼語發音+朗讀音檔QR Code)

為了解決台灣人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王麗蘭 這樣論述:

《印尼語,一學就上手!(第一冊)》佳評如潮, 史上最強的印尼語學習書,暢銷升級QR Code版,全新上市!   臺灣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印尼語名師王麗蘭, 為華人學習者量身打造,上課和自學均適用, 保證印尼語,一學就上手!     ※適讀程度:印尼語程度相當於CEFR A1之班級或自學者     ★本書是專為華語學習者量身打造,全方位的印尼語學習書!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王麗蘭老師特別為印尼語的初學者規劃三大部分,同時結合練習、課堂活動與小遊戲,打造最適合華語學習者的印尼語學習教材。本書三大部分:     .PART 1 發音 CHAPTER

1~2   印尼語是由羅馬字母所組成的拼音文字,和英文一樣是26個字母,其中有5個母音、21個子音,所以學習印尼語,首先要從認識它的字母讀音開始。本書從發音開始,循序漸進,待學習者完全熟悉發音和文字之後,再進入十課正課。     .PART 2 正課 CHAPTER 3~12   在學習發音之後,進入正式課程。從打招呼、自我介紹、與別人的日常溝通、數字、到時間等,完全沒有基礎的學習者可以從詳細的句型解說、例句、重點生字、對話中,由淺入深,有系統性地學習並學會印尼語,聽、說、讀、寫的實力就在扎扎實實地學習中逐步累積。每課皆由11種學習架構組成:     1.句型說明:根據每

課主題列出主要句型,再依句型做詳細解說。   例如:   印尼語的簡單句型中,光是人稱代名詞就可以形成很多類型的句子,所以第一步,就先從人稱代名詞開始學起吧!     印尼語單數人稱代名詞的說法(第一人稱)   Saya  我   Aku (~ku)  我   Gue / Gua / Gw  我(口語)     2.例句:主要句型均有大量例句,幫助記憶並熟練句型。   例如:   (1)主詞+動詞   .Saya makan. 我吃。   .Kamu minum. 你喝。      3.重點生字:從例句裡挑出還未學過的重要單字,可針對

重點生字特別記憶。   例如:   makan 吃   minum 喝     4.對話:依照課程學習主軸,每課皆有模擬情境會話,不僅應用所學句型套用至實境,而且內容生動有趣,不像一般教科書一樣枯燥無趣,學習者會發現,原來使用印尼語交談一點也不難!    例如:   Irianto : Selamat sore.  午安(下午安)。   Susi : Selamat sore.  午安(下午安)。   Irianto : Bolehkah saya masuk?  我可以進來嗎?   Susi : Silakan masuk. Permisi, pak.

Nama Bapak siapa?  請進。不好意思,先生。您的名字是什麼?   Irianto : Nama saya Irianto. Nama Ibu siapa?  我的名字是Irianto。女士(您)的名字是什麼?   Susi : Nama saya Susi.  我的名字是Susi。     5.小提醒:提醒學習當下該注意的要點。   例如:   小提醒:   (1)在公開場合要表達「各位先生女士」時,可以將saudara(兄弟)、saudari(姊妹)、bapak(先生)或ibu(女士)重複,就有複數的意思。例如saudara-saudara(先生

們、各位兄弟)、saudari-saudari(女士們、各位姊妹)、bapak-bapak(先生們)、ibu-ibu(女士們)。     6.練習一下:在學習一個段落的時候,立即就有小測驗可以練習,隨時跟上學習步調。   例如:   練習一下:請將下列各種包含人稱代名詞的句子,翻譯成印尼語。   (1)我喜歡你。   (2)你不喜歡他。     7.總整理:每課最後都有當課的總整理,可讓學習者再次複習每課的學習內容。   例如:   (1)人稱代名詞中最常見的是saya(我)、kamu(你)、dia(他)、kita(我們,包含聽話者)、kami(我們,不

包含聽話者)、kalian(你們)、mereka(他們)。     8.學習總複習:每一課的最後,皆有學習總複習。此總複習搭配課程,幫助學習者融會貫通課程內容,了解自我學習成效,日積月累下,實力已經養成!   例如:   請將下列對話翻譯成印尼語。   (1)先生(您)的名字是什麼?    我的名字是Jokowi。     9.文法真簡單:針對當課主題與句型,重點說明主要文法。   例如:   陳述句的句型:   1. 主詞+動詞   .Saya+makan     我    吃        10.課堂活動:除了讀和寫之外,利用課堂

活動加強聽、說練習,活潑有趣的活動更能帶動學習的興趣。   例如:   (1)請同學複習A~Z的唸法、r的顫音、輕濁音。   (2)複習各種尾音:將不同尾音的字寫在黑板上,請同學唸出來。     11.不可不知的印知識:除了學會聽、說、讀、寫印尼語之外,也要認識印尼文化。每課均有「不可不知的印知識」以及有趣好玩的「你知道嗎?」,讓您能更深入了解印尼。   例如:   印尼人的名字      關於印尼人的名字,首先我們先有個前提:印尼由很多不同的島嶼、族群所構成,所以沒有統一命名的規則。 單名制:只使用一個名字,例如Soekarno或Suharto。很多印

尼人沒有姓氏,所以很多時候在國外的官方文件上,只能把名字重複填寫在表格的姓氏欄位上。     雙名、多名制:例如第六任印尼總統Susilo Bambang Yudhoyono(蘇希洛.龐邦.尤多約諾)。     除了以上11種學習架構之外,每課並提供印尼俚語「生活智慧」,讓大家認識印尼古人的智慧。而針對日常生活口說,另外設計了「開口說說看」、「你說,我聽」、「你說什麼呀!?」小專欄,學習印尼語不只要會說,要說得更道地。此外,「好歌大家聽」精心挑選印尼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一邊聽、一邊唱,學習印尼語就是這麼輕鬆有趣!     .PART 3 附錄   系統整理印尼語介係詞、

疑問代名詞、連接詞、副詞、動詞、以及形容詞,不但可當作學習輔助,也能當作重點複習。   本書特色     ★本書學習6大特色,讓您輕鬆學會印尼語!     特色1 教學循序漸進,打好印尼語基礎   從最基本的發音開始,每一課都有「學習重點」→「句型說明」→→「例句」→「單字」→「練習」→「會話」→「總整理」→「學習總複習」→「文法真簡單」→「不可不知的印知識」,學習循序漸進,逐步累積印尼語實力!     特色2 基礎印尼語字彙與文法解說,清晰易懂有系統   配合各課主題,學習最基礎的實用單字;系統整理初級印尼語文法,包含基本句型中一定會用到的連接詞、介係詞、疑

問代名詞等,讓學習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句型或單字的使用原則。除了在課文中有詳細的解說之外,也置於附錄中,讓學習者更能一目了然,也有助於複習。     特色3 口說練習豐富實用,學習最道地的印尼語   「開口說說看」、「你說我聽」等小專欄,讓學習者可以迅速累積常用生活句子,並隨時反覆練習。由於正式印尼語和一般印尼語口語有些差距,因此本書特別規劃了「你說什麼呀!?」的小專欄,以最常見的印尼語日常口語為主,讓學習者掌握道地口語。     特色4 豐富的會話、閱讀、聽力練習,強化全面實力   提供了全印尼語的對話練習、聽力訓練以及短文閱讀的範例文章,讓學習者奠定了穩固的印尼語基礎之後,

能夠實際閱讀短文或聆聽相關對話,讓學習者更有印尼語的環境。     特色5 了解印尼,學習更深入   每堂課之後均有「不可不知的印知識」,讓學習者不只學習了語言,也更能瞭解印尼多元的文化。此外,還有一個小專欄「你知道嗎?」提供印尼有趣又玩味的小知識,讓學習者輕鬆認識印尼;「生活智慧」中,則提供印尼俚語,讓大家認識印尼古人的智慧。     特色6 朗讀音檔搭配使用,聽說讀寫面面俱到   掃描QR Code下載朗讀音檔學習,印尼語發音最清晰標準,不僅配合課文、單字朗讀,更有充分的聽力練習,讓您扎實打下「聽、說、讀、寫」基礎!由作者王麗蘭老師親自率領印尼籍老師一起錄音的朗讀音檔,

讓您聽見最標準的印尼語發音,帶您說出更正確的印尼語單字、會話。

發現/再現斯卡羅--從楊南郡、巴代到陳耀昌

為了解決台灣人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許靜枝 這樣論述:

過去國府長期以華夏一元史觀所主導的社會、政治與教育氛圍之下,台灣本土性的文史論述備受壓抑。一度鮮少為人們所知的斯卡羅歷史,因為楊南郡的報導文學〈斯卡羅遺事〉產出,斯卡羅方引起注目。繼之,卑南族作家巴代再以斯卡羅為題材創作小說《斯卡羅人》;晚近的陳耀昌則在其歷史小說《傀儡花》,以斯卡羅作為其中一條敘事線進行書寫。三位作者以文學為器,意在追尋族群或國族認同,而他們所書寫的斯卡羅/本土之歷史敘事,成為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人建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歷史補述。本研究透過層層分析揭示三篇/部文學作品如何發現、再現斯卡羅,同時探究三位作者如何運用不同的策略,以呈現或者建構部落史/台灣史。古道專家楊南郡親臨歷史

現場、探訪斯卡羅後代,以紀實的手法產出〈斯卡羅遺事〉,這是一篇踏查古道、追尋斯卡羅大股頭潘文杰的報導文學,該文在探究並揭露斯卡羅文化/歷史被遺忘的前因後果,亦為作者對一己身分及文化認同追溯的投射過程。《斯卡羅人》是巴代以原住民觀點溯源、詮釋斯卡羅族群的歷史,小說呈現17世紀純粹的原住民部落的時代,處處可見巴代在文本裡精心安排卑南文化的設計,這是他力圖以文寫史具體呈現口述歷史/文學再創的成果。作為新世紀的原住民作家,巴代脫離原運世代作家的抗議式的書寫,他作品的文學性,標示原住民文學已達到更優質、成熟的階段。《傀儡花》則是以1867年發生的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事件為起點,將彼時的台灣放置於

全球、共時的歷史脈絡所書寫的小說。此為陳耀昌致力挑戰漢人書寫獨大或是華夏中心史觀所做的努力,文本呈現原住民、漢人以及西洋人的觀點,而他大量援用十九世紀西洋人的文獻,間接傳輸彼時西洋人的史觀。〈斯卡羅遺事〉、《斯卡羅人》及《傀儡花》的內容敘述不同歷史片段的斯卡羅,並呈現不同面貌的斯卡羅多元文本,而斯卡羅藉由這些作品的被發現、重新被創造的過程,延續了歷史記憶,並更新了我們對於台灣的認識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