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鳳春寫的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和園三的 日本金獎景觀大師給你—住宅造園完全解剖書:絕不失敗造園術!拆解24個與住宅對話的造園設計,體驗機能滿載的綠意空間構成心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原點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謝宗欣所指導 林雅雯的 高雄雞冠山植物解說資源之研究 (2021),提出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雞冠山、植物資源、植物解說、解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林妝鴻所指導 劉邦辰的 從複層植栽設計探討微氣候調適概念對濱海小學校園規劃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永續發展目標(SDGs)、校園開放空間、微氣候、植栽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聆聽樹木的聲音:台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為了解決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問題,作者詹鳳春 這樣論述:

台灣專業女樹木醫師 多年實務經驗的樹木養護之書 首度完善講述台灣行道樹的溯源,發展與維護, 以及如何保育修護、環境氣候等重重因素交疊之下, 所造成的當前所需著眼的重點問題 樹木醫師的樹語錄— 「有時你挖開土壤,看到兩棵樹在地面上好像互不相干,但根系之間可以靠著一種特殊的菌根,傳遞水分和養分。」 「當你碰觸到葉的表面,它們都會感覺得到,植物也喜歡有人偶爾去摸摸它,和它說話,會刺激它們分泌激素,因而長得更好。」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眼底城事 彭文惠/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

教授 蔡思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 謝俊民/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副教授 ——愛樹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首度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種種的問題,不單單只是介紹行道樹種名稱或者樹病症狀。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文史與實用兼具的科普書籍。」摘自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專文推薦 ▲跨越時空的台灣行道樹追溯紀行 爬梳中國、日本、台灣三地的行道樹歷史,再敘述歐美行道樹安排概念如何輸入至東方,並間接薰染了台灣的道路景觀。 ▲致力於「適地適木」,注重風土照護 都市行道樹栽植不同於自然地生長的樹木,須注意都市微氣候、

土壤、日照、風等環境因子,才種下合適的樹種,而非一窩蜂只為了方便或觀賞,種植流行樹種。 ▲豐富動人的老樹醫案,以自然治療法細心照顧 雲林罹患樹癌的大樟樹、飽受簇葉病侵襲的阿里山染井吉野櫻、大溪受困於小蠹蟲、白蟻的八十歲楓香等,傳遞重視生態環境,不濫用農藥的概念,借用大自然之力或疏導方式來照護病樹。 樹木是宇宙的軸線,連結天與地,也是神的通道 那麼,和我們近距離相處的行道樹呢,是否曾經好好被注視? 何謂行道樹?指的是道路旁、水岸邊或堤防,為了區別土地界線,條列種植,並以同一樹種、同樣型態等間隔植栽的喬木群,多數是用來提供道路空間舒適與提升景觀綠化率。近年來因暖化, 還具備道路降溫及吸收二氧

化碳等效益機能。 近代台灣行道樹的思想發展,始於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的導入。在此處,由行道樹的歷史娓娓訴來,並將與台灣行道樹展開脈絡最相關的兩地——中國、日本,一起串連細數從頭,其中又有歐美的都市計畫概念交替浸染,深深影響了台灣道路的規畫與風貌——受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風潮薰陶,西風東漸,台灣也隨之引進「公園道」這一項道路策畫的概念,像是在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北路等路段,即可見到效仿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林蔭大道;其他還有如擁有「東方小巴黎」美名的東三線,即為今日台北市的中山南路。有成功就有失敗的道路計畫,都為台灣帶來了不同的樹木栽植啟發與參考。 本書更密切探詢行道樹的生存與抉擇,這同樣是

當前行道樹的核心議題,其中牽涉到的是樹種挑選與景觀安排,若能扣合適地適木的原則,亦即理解環境後再選擇如何栽種,則可以更妥貼照顧好每一棵樹。樹無法自由來去搬遷己身,因此土壤、日照與風量等風土環境要素缺一不可;隨著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維護與管理更是為了確保綠化系統的完整與永續傳遞,此間每一處環節皆關乎著被種下土地裡的每一棵樹能否安穩居住,並且好好地生長,成為百年大樹、千年巨木。 作者以冷靜且慈悲的溫柔筆觸,從生長空間、種植問題與對策、根系伸展、景觀問題、植栽設計到修剪技巧,搭配具體的治療案例,全面性梳理與詮釋台灣行道樹,並懷著崇敬謙卑的心,靜靜聆聽來自樹木的聲音,感受自然回應與我們的巨大力量。

=案例摘錄= 百歲老樟樹得癌——褐根病 雲林虎尾的百歲樟樹,宛如地方守護神。近年被發現葉片枯黃,初判患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是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 此病對樹木極具威脅,當病菌入侵根部組織後,會造成木材組織腐朽,漸而無法吸收土壤中養水分。在台灣,主流是採用土壤薰蒸藥劑診治, 一般成效極低,挽救也機率也並非百分百。 當樹冠枯損時根系早已腐爛、發臭,即使使用任何藥劑也難於恢復原本樹木健全性。只能藉由土壤消毒,清除土壤內的病菌不再蔓延感染至其他樹木是為「預防」手法, 而非「治療」。站在土壤生態學的立場,當土壤消毒而失去了所有土壤生物,頓時成為死土。 老楓香與小蠹蟲 大楓香位於大溪大艽芎古道入

口邊坡處的,近八十歲高齡。 這幾年生長得並不旺盛,擔心因在邊坡重心不穩而傾倒損壞建物。大楓香根系緊抓邊坡土壤,其蔓延的面積,在在感受巨大生命力。 究竟大楓香為何而衰弱呢?考慮安全是必須伐除。但若可以確保安全性也是有其他治療選擇。 第一關卡為樹木外科,清除腐朽部位,再以人工樹皮美化。當進行清除樹幹腐朽部位,接連出現的小蠹蟲、白蟻等不斷登場。由於經過多年,腐朽面積超出預期,間接影響樹體的物理支持力。每當清創面積不斷擴大,感受樹體的苦痛同時也更為憂心。治療團隊協助大楓香根系伸展,將腐朽化為根系是一大挑戰。配合樹冠修剪減輕樹體重量,經過一個月後大楓香枝葉更新,根系也開始生長。  

高雄雞冠山植物解說資源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問題,作者林雅雯 這樣論述:

高雄市燕巢區雞冠山上部為石灰岩,經侵蝕作用過後形成陡峭地貌,因而得名雞冠山。該地植物資源豐富,但是植物調查及相關資料甚少,因此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進行調查,採用沿步道紀錄途中植物,再以Checklister軟體、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建立植物資源資料庫,並規劃與評估植物解說路線及製作植物解說資料,以供當地導覽人員之解說參考或有關單位相關之應用,進而達到環境教育目的。研究調查共記錄224種植物,其中民生植物計有179種,果樹計有44種,救荒植物計有83種,藥用植物計有172種,具有生態意義之植物計有141種,顯示本區可做為解說教育之植物資源相當豐富;而稀有植物8種與特有

植物16種,亦表示保護本區植物的重要性。規劃的3條路線,分別為路線1金山道院登山步道、路線2麒麟尾登山步道及路線3陳家古厝登山步道,各路線時間皆控制在130~139分鐘,且各路線皆有規劃稀有及特有種植物可著重解說,以加強被解說者的生態教育觀念。於每個解說點中選出共計56種的代表植物,並融入解說點特色做重點說明,而這56種植物於應用上,計有47種為民生植物、16種為果樹、25種為救荒植物、42種為藥用植物、50種是具有生態意義之植物、4種為稀有植物、6種為特有植物,並且發現到有30種植物的種子傳播機制,是以鳥類做為傳播者,由此可見本研究區誘鳥樹種頗多,使得植物種類多樣化,進而造就生態資源之豐富度

日本金獎景觀大師給你—住宅造園完全解剖書:絕不失敗造園術!拆解24個與住宅對話的造園設計,體驗機能滿載的綠意空間構成心法

為了解決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問題,作者園三 這樣論述:

日本景觀大師•國際金獎設計師 告訴你 打造「不知為何就是覺得好看」的庭園景色 秘訣就在這裡……     造園設計師 園三:   「撰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解開謎底,點出讓人「感覺很舒服」的各種要素,也將從各種角度解說庭園空間的構成。」     ▋▍甚麼樣的庭園,可以真正滿足你?   家族記憶、自己的「秘之庭院」、茶事動線、賞花席、與原生植物一起生活、綠色隧道……     ․在坡地創造立體的散步體驗   ․精心挑選一棵樹,塑造「空靈」的景像   ․活用窄道空間,形成綠色隧道   ․設置在3坪大空間裡的茶事動線   ․在賞花席位上流連忘返的庭院設計   ․具開放感的「空之庭園」;和室的「秘之庭院

」   ․以通道及家族記憶為靈感的庭園之景   ․在街邊打造如原野的庭院   ․隱身在能與建築厚重感匹配的樹群   ․打造讓葉隙光影擴散的池景   ․彷彿擷取山野景色的迷你坪庭     ▋▍將「住宅、庭院、居住者」一起設計進來的的造園書      園三先生設計庭園時,不僅考量到住家與屋主之間的關係,也融合了周遭的風景,綜觀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彷彿在與樹木、苔蘚及石頭對話。在日本最早的園藝書──平安時代的《作庭記》曾提及「應該將過去公認高明的手法拋諸腦後,以屋主的喜好為主,營造出別具特色的風格。」園三先生筆下這本書,可說是相隔一千年後的《作庭記》。----------------永江朗(日本

書評家、作家)     書中收錄的二十四個庭院,雖然是由擔任景觀設計師的作者所規劃,但是實際打造庭院的人不僅是景觀設計師。     身為住宅設計庭院的景觀設計師,必須思考要為建築師精心安排的亮點搭配什麼樣的植栽、讓庭院的主人在這樣的背景獲得什麼樣的體驗,並具體呈現。也就是說,讓建築師與業主認同庭院是居住空間的一部分,由建築、庭院、居住者這三者共同發揮作用,讓住宅附庭院的富足生活具體成形。     ▋▍觀賞、步行、聆聽、嗅聞、食用 造園五大機能     透過可看出起居室與庭院關係的照片與平面圖,詳細介紹24個實例。   以「掌握比例」、「深刻體驗」、「回歸建地本身」、「向街道開放的庭院」這四大分

類為開端,體驗庭院的整體構成要素與魅力。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瞭解每個庭院的特性,書中也整理出五大機能的符號。清楚呈現一座庭園可以滿足居住者的面向。     觀賞  打造從室內或路徑可以欣賞的綠意。   步行  體驗散步的樂趣。   聆聽  安排水滴落在水盤上的聲音。   嗅聞  一年四季享受花草樹木的香氣。   食用  種植可供食用的植物花園,以香草或樹木的果實讓餐桌更豐富。     ▋▍還給你—景觀造園大師才知道的施作技術vs.思考     ․解讀建地與建築   ․樹種選擇計畫   ․創造持續變化的景致   ․選取搭配素材   ․配置設計     本書在實例之後,更進一步介紹實際打造庭

院時所需的技術方法、材料與工程。   除了庭院設計主要的流程,還有與屋主的對話,種植在庭院內各種樹木的角色,選擇石材與灌木、樹下花草、地被植物的方法等,希望充分涵蓋設計庭院時必須思考的各種條件。對於設計住宅的建築師與景觀工程的相關從業人員,此書可以做為庭院與建築相得益彰的參考實例,並解讀其中構成的要素。     ▋▍特別收錄—商空造景     ●商店街的小森林+為復健而做的綠地道路   ●複合式商場中庭造景設計 ∕Step by Step!從企畫、提案,到實作     ★日本亞馬遜讀者推薦★   -------這是一本十分容易理解、可以完全實現的造園書     ․跟著園三先生走進平日無法隨意進

入的私人住宅與庭園,書中的手繪圖與實地景觀解說,讓我可以從各角度詳盡地觀看。這是一本即使像我這樣對設計一無所知的人,也可以享受並執行夢想的造園書。     ․對於正想開始規劃自家庭園的人,書中提供實際的案例,詳盡講解如何打造綠色空間,你可以拿著這本書和設計師、造園師討論,完成一個絕對不失敗的庭園。     ․書中提供大量的實景圖、植物平面配置圖、手繪圖,不只針對全新打造的花園,甚至對於想要重新翻修的庭園也很有幫助。   本書特色     ◎一本依隨住宅建築型態,而打造的庭園設計全書   ◎完整解說24間住宅庭院的佈局,介紹如何擴展庭院的縱深、境界,以及體驗。   ◎掌握比例∣深刻體驗∣回歸建地

本身∣向街道開放的庭院,提供4大重點造園思考   ◎觀賞、步行、聆聽、嗅聞、食用—告訴你如何打造這5大機能的庭院。   ◎具體提供打造庭院時所需的sop、技術方法、材料與工程。

從複層植栽設計探討微氣候調適概念對濱海小學校園規劃之影響

為了解決台灣原生植物圖鑑綠建築的問題,作者劉邦辰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氣候條件變遷,氣候異常導致環境越來越嚴苛,聯合國於2015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決議,成為至2030年全球參考的準繩。關於探討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及熱舒適性的議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也包含校園內的議題,但是關於偏鄉地區校園的環境議題較少被研究。國內永續循環校園計畫於2019年邁入第五階段轉型後,以校園探索計畫讓各校園能了解自身校園的議題,從物理環境、硬體設備,到以校園自身議題回應到SDGs。本研究從旁參與並觀察近年大手牽小手的永續校園探索計畫,發現有些校園位於濱海地區,面臨嚴峻的物理環境的課題,這些校園因周遭環境較空曠,面對氣候變遷議題受到較大影響,因此本研究選擇以台灣西部

濱海校園為研究對象,探討關於濱海校園在開放空間中運用複層植栽設計的策略,以及論述如何回應SDGs。在研究方法部分,從文獻回顧分析關於校園研究方法、中小學校園規劃的空間分布、植栽對改善微氣候的效益,其次是將SDGs與校園硬體連結,應用到校園規劃的層面,選擇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域生態做為開放空間策略的對應指標,篩選冬季受到較嚴苛風環境影響的八所案例校園,透過ENVI-met軟體模擬方式去分析校園環境現況課題,探討植栽策略的改善效果,以回應SDGs。針對校園開放空間設計各種複層綠化不同情境的植栽策略,在校園案例實證的分析上,研究結果顯示可以有效調節微氣候,大幅改善校園開放空間的風速與舒適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