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對地飛彈數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地對地戰區導彈-青蜂飛彈@ 股票軍事 - 隨意窩也說明:不過,陸總部的中階軍官表示,這些「試製品」的天馬飛彈,數量總共十二枚左右,目前以「地窖式」發射管的型態,部署在台灣中央山脈內部,預備將做為台灣「復仇武器」的最後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涂添智的 我國獨立遂行嚇阻戰略之研究 (2021),提出台灣地對地飛彈數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重層嚇阻、不對稱戰力、嚇阻戰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林泰和所指導 周黎的 中國戰略飛彈發展對印太區域安全影響 ─2015至2020年 (2019),提出因為有 火箭軍、戰略飛彈、印太戰略、地緣政治、戰略圍堵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地對地飛彈數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與媒體戰爭! | 台灣新社會智庫全球資訊網則補充:長期以來,中國瞄準台灣的千餘枚地對地彈道飛彈一直是恫嚇台灣的重要 ... 增加彈道飛彈的部署數量,以形成對台灣的軍事壓力,特別是過去彈道飛彈幾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地對地飛彈數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獨立遂行嚇阻戰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地對地飛彈數量的問題,作者涂添智 這樣論述:

依據美國國防部公布向國會提交的2020年中共軍力報告,中共在海軍造艦、陸基中長程飛彈、以及整合防空系統等三個方面,已經與美國實力相當或是超越美國,國軍與中共軍力差距逐漸擴大。共軍的目標是在2035年前完成軍事現代化與2049年前成為世界一流軍隊。中共多年來發展整合陸、海、空的核打擊方式,現已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中共國防預算至2019年時,約略為我國的15倍之多,其中多數用於發展武力統一台灣的軍事能力。我國認知到兩岸軍事預算的差距,致力於發展並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面對海峽兩岸軍力失衡,差距加速擴大,美國依《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將持續對台軍售,協助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然而,美國對於台海

衝突升高時,長期以來保持不明講是否會以軍事介入的「戰略模糊」立場,軍事崛起的中共很可能採取速戰速決的犯台模式,在美國未能及時以軍事回應的情況下結束戰爭,又或共軍未來發展出能成功拒止美軍的軍事實力進而輕啟戰端。一旦共軍攻台,我國須想定在沒有美國的外力介入或馳援失敗之情況下,為了維持自由民主以及主權獨立的現狀,如何發展一套有效的獨立嚇阻能力,為本論文研究目的。嚇阻最重要是在預防戰爭,因此軍事戰略制定上必須合理可行,避免建軍目標方向錯誤,而影響嚇阻武力之建構。研究發現我國嚇阻戰力規劃僅用於反制或反擊,且反擊目標局限於共軍之兵火力,此一反武力(counter-force)目標之戰略是難以對中共犯台企圖

產生嚇阻的,最後建議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籌建有效嚇阻能力且具高度意志貫徹報復的決心,可提高嚇阻的可信度。

中國戰略飛彈發展對印太區域安全影響 ─2015至2020年

為了解決台灣地對地飛彈數量的問題,作者周黎 這樣論述:

摘要自中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的迅速發展加速國家科技實力與國防軍事事務現代化進程,尤其2012年習近平就任中國共產黨第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政治強權趨於穩固,更是在2015年大力推動軍隊改革,致使印太地區的動態隨之起舞。當前中國戰略飛彈的發展已成為各國最注目的焦點,亦為亞洲的軍事地緣戰略格局帶來新的衝擊與變革。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戰略飛彈發展對印太區域安全之影響,特別是在火箭軍成軍而美中衝突對抗情勢日愈升高之下,中國彈道飛彈發展對川普政府推動印太戰略可能造成之衝擊。本研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討論:首先,第一部分是中國彈道發展發展現況,旨在從全球戰略飛彈發展脈絡的文獻回顧中,對照並釐清中國戰

略飛彈演進之沿革,同時說明中國火箭軍成軍所代表之戰略意涵。其次,第二部分是分析當前印太區域安全情勢,依序討論美國印太戰略之規劃、美國盟邦與夥伴國所採取之戰略立場,以及當前印太區域多邊安全合作之機制。最後一部分則是在前述二部分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中國戰略飛彈對印太區域安全之影響,及其對台灣國防安全政策規劃之戰略意涵。研究發現,面對中國戰略火箭軍的軍事威脅,區域國家必須要有更多元的戰略思考,切勿在安全困境的作用下陷入軍備競賽的循環迴圈之中,造成區域衝突的無預警升級。因此,推動多邊區域安全合作以及降低衝突各方誤解、誤判可能之信心建立措施,才是有效緩解中國戰略飛彈威脅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