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態危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生態危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寶貫、林日揚、楊駿北、鄭鼎民等寫的 島嶼生息:台灣環境調查報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殖民史探討台灣生態危機與原住民族生存危機的倫理省思也說明:另外,筆者亦嘗試通過生態倫理學的演進,. 反省原住民教會對台灣生態危機應有的掙扎,並進一步從生態神學的討論,幫助. 我們建構基督教信仰新的視野,關心台灣的生態危機, ...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簡春安所指導 陳文華的 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族文化之衝擊與統整 (2012),提出台灣生態危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工作專業、泰雅族gaga文化、跨文化衝擊、統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回流中文碩士班 林文欽所指導 李靜華的 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 (2008),提出因為有 人與自然、自然寫作、環境倫理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生態危機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環境生態面臨的五大危機 | 台灣生態環境現況 - 訂房優惠報報則補充:台灣生態 環境現況,大家都在找解答。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質,有水才有生命,可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是何等密切,而台灣水資源的問題又是何等嚴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生態危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島嶼生息:台灣環境調查報告

為了解決台灣生態危機的問題,作者王寶貫、林日揚、楊駿北、鄭鼎民等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是為舉世最熱門的話題,經典雜誌有感於島嶼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特別策畫【危機年代】專題,彙集一百五十位環境生態領域學者專家的意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生態危機由重至輕的排序依次為:水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乾旱惡化、洪水加劇、土石流等。《經典》據此結果深入全台各地採訪,並將報導集結成《島嶼生息》一書。   除探討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所面臨的衝擊之外,本書亦討論:「再生能源」、「節約能源」及「開發vs.環保」等議題,給予讀者對各項環境危機的完整認識,希冀引領社會大眾齊力減少碳足跡,與地球共生息。 十七級強風來襲,瞬間暴雨淹沒台北東區 山區全面發布土石流警戒警報,

西南沿海嚴防海水倒灌 SNG車全台連線,在瘋狂的新聞爭奪戰中,我們的島似乎總有無盡災禍 娑婆之島,繁衍生息;千萬年來我們始終在學習如何與土地共存 開山分洪,中央防災;近五年台灣天然災害損失下降幅度超過百分之六十 這條以光陰與生命計程的島嶼長路,我們進步了多少?又有哪些難關仍待跨越? 台灣每人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十一點二五公噸 全島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長率為百分之一百一十,居全球第一 天災頻仍、全球發燒,身為地球公民,我們有多少責任未盡? 公部門空汙監控十年走來,懸浮微粒日減,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天數降低 民間的慈濟基金會積少成多,一年紙類回收可保住一百六十萬棵二十年大樹 在經濟耀眼的成就之後,我

們能否從自身作起,以節能減碳打造永續發展的台灣? 經典雜誌費時半年,彙集一百五十位環境生態領域學者專家的意見調查 從城市到鄉間,由峻嶺至海面,深入環境危機最前線採訪,為台灣把脈總體檢 島嶼的未來操之於你我手中,在明天來臨之前,有些真相,你必須知道…… 作者簡介 王寶貫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科學博士。現為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大氣海洋學系教授,曾任該系系主任及環境研究所空氣資源管理學程主任。曾兼UCLA、德國麥因茨(Mainz)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台灣大學、義大利菲拉拉大

學(University of Ferrara)客座教授。主持多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太空總署及美國環保署(EPA)資助之科學研究計畫。曾獲美國S.C.Johnson傑出研究獎、德國洪堡研究獎(Humbold Senior Research Award)以及大氣海洋傑出教學獎。   中文著作有《天與地》(牛頓出版社)、《雲物理學》(國立編譯館主編,渤海堂印行)、《一種星空,兩種奧妙》(聯合文學)、《洞察》(天下文化)、《微塵大千》(經典雜誌)。 林日揚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系碩士。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並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

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局長。曾獲第一、二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推薦獎、優等獎,小說推薦獎,吳三連文學獎。著有《黑色的部落》、《夢幻騎士》、《失去的水平線》、《雨季中的鳳凰花》等小說、散文、報導文學作品二十餘種,主編文學選集二十餘種。 楊駿北   經典雜誌撰述,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獲第二十屆雙溪文學獎短篇小說類佳作,文章創作散見各報刊。 鄭鼎民   經典雜誌編輯,慈濟大學傳播系畢業。曾撰寫【台灣之路】專題──〈台十一線〉、〈台二十一線〉系列報導、參與經典雜誌《戀戀漂流》、《山川活水:瀾滄江與湄公河》等專書編輯,目前定居台北。

台灣生態危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族文化之衝擊與統整

為了解決台灣生態危機的問題,作者陳文華 這樣論述:

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族文化之衝擊與統整中文摘要本研究以泰雅族的社工人員為研究主體,研究焦點在家庭服務過程中,探討在既有的泰雅族文化gaga規範的前提下,社會工作的實踐過程,產生了所謂的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族文化的衝擊,面臨兩種不同脈絡系統之差異。社工人員如何詮釋泰雅族gaga文化對服務產生衝擊與影響。研究目的:一、探索泰雅族社工人員執行家庭服務的過程中,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的議題上,泰雅族gaga文化帶來可能的影響,泰雅族社工人員是如何詮釋這樣的影響。二、探討泰雅族社工人員在家庭的服務過程中,應用社工專業引發泰雅族文化的衝擊與服務困境,進而所做的思考和反省,所採取的統整經驗。三、認識泰雅族人的

思考模式,以及在社會工作實務應用的意涵,以提升非原住民社工實務者的文化敏感度。四、加強泰雅族本土實務經驗的收集與整理,提升社會工作與泰雅族文化的連結。五、依據社工人員在泰雅族家庭的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文化衝擊與統整經驗,對泰雅族社會工作的實務與教育,提出參考意見。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來蒐集資料。資料收集的方式採以個別深度訪談法與焦點團體訪談法兩種收集資料的策略同時並行。以個別深度訪談部分收集共有11位受訪者;以焦點團體訪談法共完成7個焦點團體,16位受訪者完成受訪。本研究從受訪者的家庭服務經驗呈現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從泰雅族文化詮釋觀來看,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原鄉的社會意義,家庭暴力防治法=破

壞家庭和諧的法;二、泰雅族gaga文化對性侵害的現象觀,認為受害者的發生被性侵的原因,受到Utux懲罰,所以是一種「罪惡與詛咒繁延」的觀點,同時對加害者以輿論、嘲笑的行為制約的方式來制止。三、家庭暴力防治服務輸送系統無法回應部落特殊文化與關係結構;社工人員介入「家庭暴力」、「性侵害」的事件,採取介入的方法時會綜合參考泰雅族傳統文化對家庭的意識形態的策略,文化對家庭關係維持的規範價值,同時參考案家的家庭結構等做一個整合式家庭處遇策略;四、社工專業引發泰雅族文化的衝擊與服務困境,整理出十七項的衝突困境與現象。五、泰雅族社工人員專業反省的實踐,反映gaga文化與基督宗教信仰高度整合的價值規範,社工人

員考慮現今泰雅族人之基督宗教信仰對其部落與人口的影響性,加入靈性照顧是目前在泰雅族實務界社工人員已經非常普遍的處遇型態。六、一般現階段實務界泰雅族社工人員能夠受過完整社工基礎教育背景的人數不足,社工知識尚未呈現專業知識的脈絡,也較難以融合泰雅族文化,統整出在地的文化的專業處遇。七、社工人員的經驗發現,完全參照社工專業知識,會框架住既定的思考模式,侷限原本泰雅族家庭呈現多元的現象。另外,經歷挫折之後,開始調整服務策略,反省學校習得的專業知識應用在泰雅族文化的適用性。八、本研究之受訪者具備文化屬性、專業屬性,及基督宗教信仰等多樣化的規範價值,如何整合這些特殊豐富的主體經驗,需要不斷累積沉澱,不因主

流社會的價值體系或是學術霸權而被分割,泰雅族社工人員生存於社工專業知識的邊緣地帶,面對自身複雜又邊緣化的專業處境,加上個人特質,面對具有學術的權威結構的知識社群或是政府體系的服務方案,原鄉泰雅族人與社工人員出現的是抗拒、撕裂。依據泰雅族社工人員的實務經驗的結果,研究者分別對政府家暴服務防治中心系統、社工專業社群、社工教育機構等提出建議。關鍵字:社會工作專業、泰雅族gaga文化、跨文化衝擊、統整

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

為了解決台灣生態危機的問題,作者李靜華 這樣論述:

摘 要 台灣自然寫作緣起於1980年代,肇因於彼時台灣環境污染嚴重,各地污染抗爭事件時有所聞,馬以工、韓韓、楊憲宏等人以報導文學方式,書寫相關的文章,從而啟蒙民眾的環境意識;在彼同時,劉克襄等人由賞鳥為起點的自然觀察,引領民眾將關懷的觸角,由自身生活環境延伸到更廣闊的自然環境,從而聯結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顧此,本論文即將藉由學者的論述與作家文本創作,探討台灣自然寫作中人與自然的親密。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及第六章的結論外,在第二章由自然出發的寫作:第一節先釐清自然的範疇、文學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本質,並據以闡述自然寫作所承載自然科學、生物學、歷史、倫理學、地理學等知性的科學語言及

文學感性等不同領域的豐富內涵;第二節則藉環境迭遭破壞,人們對自然的態度由征服、控制到謙卑、反省,探討人環境倫理觀的演變歷程。 第三章自然寫作的發展演及書寫特色:由政治、社會價值變遷、西方思潮引介及文學理論的發展來探討自然寫作形成因素;並以自然寫作初期的以公害污染為主題的報導文學、歸隱田園,強調簡樸的避世作品以及強調知性與自然觀察,結合不同知識領域等三種書寫類型,作為自然寫作特色探討。 第四章中國文化中的自然意識:第一節分別從《詩經》、《楚辭》的自然審美萌芽、魏晉山水文學的勃興、唐代山水、田園、遊記的蓬勃發展以至晚明山水小品,探討中國文學中豐富的自然審美經驗,並以徐霞客的遊記作結。第

二節則就孔、孟「仁民愛物」生態觀以及老莊「萬物並生、善待自然」的生態意識,或可視為現代環保哲學的素樸原型,並將之與現今自然寫作中所透顯的環境倫理觀作聯結。 第五章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第一節則以劉克襄的作品中的環境關懷為論述主軸;第二節則檢視女性作家對自然寫作具啟蒙的關鍵影響,以及多元的創作視野;第三節並將環境關懷延伸到廣闊的藍色海域,藉由廖鴻基、夏曼.藍波安的作品,凸顯海洋生態,同樣也是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