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的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俊全寫的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 和翁佳音,曹銘宗的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碩士在職專班 方慧臻所指導 蔡勝德的 地方創生翻轉東石鄉經濟生活 之研究 (2020),提出台灣的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創生、國家政策、永續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何昊哲所指導 林郁娟的 消能效率與生物棲地對最佳化固床工配置影響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消能率、數值方法、固床工配置、棲地適合度、指標物種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的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的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

為了解決台灣的河的問題,作者林俊全 這樣論述:

  為什麼,台灣的平均年雨量是世界各國平均值的2.6倍   但是,每人每年的可分配水量卻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八分之一?   為什麼,颱風登陸後總是會造成山崩、地滑、土石流等災情?   為什麼,在追求觀光產業的成長,卻沒有對「遊憩承載量」進行規劃?         台灣在快速經濟成長的背後,面臨了眾多的環境破壞與災害。而每一次災害的發生,都會造成社會經濟的重大損失。未來台灣還能有多少的環境資源,可以讓現在的我們揮霍,來換取GDP的增長?   本書挑選十個類型各異、影響深遠的環境議題,包括山坡地開發、洪水災害、都市發展、水資源開發與利用、觀光發展、海岸侵蝕、河川污染、河川保育、國土利用及海埔地開發。

這十個地理議題都曾經深深衝擊台灣的環境與社會,有些雖然沒有持續發生,而讓國人逐漸淡忘。但實際上,引發這些議題的原因與影響並沒有消失。仍結結實實存在台灣這況土地上 需要我們不斷去關心   本書依循著「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尋求答案」、「提出對策」的模式,提供反省與思考的途徑。期待這些地理議題能廣受國人的持續關注、與探究研討,為「永續台灣」一起努力!   作者簡介 林俊全   嘉義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專長為地形、地形災害、地景保育; 環境經理、環境影響評估、環境災害調查 ; 國土監測、國土調查、國土利用等問題。  

作者序 第一章緒論 ‧台灣的地理特性 ‧台灣地理議題的基本元素 第二章國土復育:過度開發的中、高海拔山區 ‧台灣高山的國土定位 ‧台灣高山的開發史 ‧主要的開發種類 ‧高山的災害型態 ‧原住民保留地的爭議 ‧不同本位的高山政策 第三章山坡地開發:與山爭地的台北都會區 ‧山坡地開發的爭議 ‧台北盆地的山坡地開發 ‧台北盆地主要山坡地開發區位 第四章天然災害:多災多難的中部山區 ‧台灣的災害類型 ‧颱風災害 ‧災區的整治 第五章河川生態:消耗殆盡河川生態 ‧台灣的河川資源 ‧台灣河川的棲地現況 ‧河流的功能與角色 ‧河流的生態環境與危機 ‧河川生態的保育 第六章溪流資

源:亟待保護的荖濃溪 ‧荖濃溪的觀光資源 ‧荖濃溪的永續發展策略 ‧河川的砂石資源 第七章水資源利用:供水吃緊的翡翠、石門水庫 ‧台灣水資源概況 ‧台灣北部的水資源 ‧翡翠、石門水庫的環境危機 ‧水庫的永續經營 第八章河川汙染:嚴重污染的高屏溪流域 ‧台灣的河川汙染 ‧高屏溪流域的特性 ‧高屏溪流域的水量與水質監測 ‧高屏溪流域的水資源管理 第九章海岸開發:形貌丕變的西海岸 ‧台灣西海岸的自然資源 ‧台灣西海岸的自然資源‧日中戰爭帶來的餃子 ‧台灣西海岸的永續發展策略 第十章水資源利用:急速後退的東海岸 ‧台灣的海岸特性與侵蝕問題 ‧台灣海岸侵蝕災情 ‧東海岸的後退因素與對策 第十一

章離島觀光:載舟亦覆舟的離島綠島觀光 ‧台灣的觀光資源 ‧綠島的觀光與環境衝擊 ‧綠島的永續發展策略  

台灣的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異形魚 #大鬍子 #台中霧峰 #觀賞魚 #生態
最近有民眾在台中霧峰發現一種名叫「大鬍子」的異形魚,牠們身上具有相當特殊的斑紋或鮮豔色彩,頗具觀賞價值,在世界各地都有流通。但原本是在水族館的觀賞魚,卻出現在台灣的河川中,研究人員擔心破壞生態,因此展開移除、調查,希望能夠盡早防範。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135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地方創生翻轉東石鄉經濟生活 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的河的問題,作者蔡勝德 這樣論述:

人口老化、少子化和地方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正在台灣地區不斷發生,其中農村偏鄉受到的衝擊最為顯著。為此,我國將2019年訂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將地方創生定為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而嘉義縣東石鄉列為全國368個鄉鎮優先創生的偏鄉之一,可見其經濟生活亟待翻轉的急迫性。研究者忝為其中的一份子,至盼能為故鄉盡些棉薄之力。研究者以東石鄉作為地方創生的研究對象,並依質性研究的方法,透過親身的生活觀察體驗和對各產業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深度訪談,客觀分析了解東石鄉面對的困境與其形成的原因,從而找到對應的方法或策略。另參考國內外相關理論、文獻,俾補闕漏並加強論述的周延性。研究發現,東石鄉自然生態豐富、人

文風情純樸,農漁特產聞名,鄉民對地方的榮景有所期待,但囿於創生觀念、相關資源的不足而無法與時俱進。宜以「振興在地教育」、「菁英回饋故鄉」、「建構特色家園」、「政府民間參與」、「建立產業品牌」為因應對策。並臚列具體的行動方案,期待提供地方公、私部門參考策進,讓東石鄉能夠翻轉現況,朝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為了解決台灣的河的問題,作者翁佳音,曹銘宗 這樣論述: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

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

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

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國華(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志宇(逢甲大歷史 與文物研究所教授)、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教師)、瓦歷斯‧諾幹(作家)、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伍少俠(台中二中歷史老師)、吳中杰(雄師大客家文 化所副教授)、李乾朗(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李彥龍(中山女高教師)、東年(前歷史月刊社長、小說家)、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翁嘉聲(成大歷史系教授)、高嘉勵(興大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許雪姬(中研院

台史所研究員)、張明石James(40年資深導遊領隊)、 黃美英(暨大歷史學系講師,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人類學者)、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邱彥貴(台藝大古蹟修護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詹素娟(中研 院台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莊永明(台灣文史作家)、莊德仁(建中歷史教師、台師大歷史博士)、楊典錕(台大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劉益昌(成大考古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葉倫會(台北散步者兼海關博物館創館館長)、潘科元(台語文工作者)、陳濟民(國立台灣博物館館長)、陳惠珠(北一女中歷史老師)、陳正宜 (南湖高中歷史教師)、陳政三(台灣研究者)、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蔡錦堂(台師大台史所教授)、薛

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鄭永常(成大歷史 系教授)、羅濟昆(九份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專業推薦   地名揭露土地的來歷,保存遊子的記憶。單獨看來只屬於我,或者屬於你;合起來其實是大家的心事。翁佳音與曹銘宗仔細剖析,巧妙落筆,讓我們一方面在古今史地裡頭馳騁,一方面也多多認識了這塊土地的傳奇。──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地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活化石,地名上堆疊的記憶往往似是而非,正本清源直指地名的源起,可遇而不可求。兩位作者的學識和表達,正所謂有童乩ma 愛有桌頭。這本書值得關心台灣的人一讀。──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歷經東西方許多國家政權統治過的台灣,

地名、文物名稱亦因而呈現多元。由學術文獻研究台灣早期歷史的翁佳音,與從民間涉獵台灣文史的曹銘宗,兩人合作迸出的火花,使本書兼具學術價值與可讀性。──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本書利用葡、荷、西、日、中,以及泉、漳、客方言和原住民等語文之發音、文獻、航海圖、地圖和圖像資料來解讀台灣地名的由來,既有根據來破解傳說又以活潑生動的語文來說明,讓讀者對台灣地名進行一次尋根之旅。   豐富的地圖和文獻史料及配合簡單易懂的書寫,呈現出台灣地名的多元性格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之本土化過程,很值得一讀。   ──鄭永常/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消能效率與生物棲地對最佳化固床工配置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的河的問題,作者林郁娟 這樣論述:

台灣的河川整治及治理中常以攔沙壩、固床工、堰體之橫向構造物用以防止沖刷、抬高水位、保護標的物,卻也阻斷生物洄游途徑,隨著生態保育概念日漸被重視,傳統僅以結構物安全為考量之工程思維已不再適用,進而造就許多維繫生態連續性的構造物相應而生,然而此類設計常因欠缺完善的生態面向考量反而對生態有負面影響。本研究以改變固床工的配置,參考新店溪碧潭堰之水文條件及指標物種,同時考慮固床工之消能效率與生態環境,針對各情境配置下之消能率以及三種目標物種的棲地適合度為探討方向,欲在結構物安全穩定的情況下藉由改善固床工上之棲地適合度,增加魚類棲息及利用魚道洄游機率。透過美國墾務局 (Bureau of Reclama

tion, US Department of Interior) SRH-2D的數值模式,採用各重現期及颱風事件下以及生態基流量,得到各個情境下之水理條件。針對消能,以消能率的概念探討固床工於洪水流量下,配置改變之影響與比較,並找出代表該區域最有效率之設計配置;針對生態,選用台灣石????、粗首馬口鱲、明潭吻鰕虎為目標物種,以水流流況(流速及水深)及底質三方面評估棲地適合度,找出大於等於原始棲地適合度之固床工配置,提供魚類遷移到產卵、覓食,以及躲避捕食者或有害環境條件中尋求庇護之場所。最後綜合消能率及恢復原始棲地為考量,可以得出於8排、間隙2m之配置下,能獲得兼顧且雙贏之局面,並期許未來能將結

果與設計想法運用到各個河川的水工構造物配置中做為參考,使工程能兼顧生態環境及提高設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