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化集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石化集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進為寫的 轉變中的台灣石化工業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林園合興石化廠昨大火台石化集團工安頻傳惹民怨也說明:高雄昨天晚間發生兩起工廠大火。其中林園工業區的火警,是台石化集團旗下的合興石化廠區。台石化在2019年曾經發生嚴重工安意外,現在又發生火警,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張順教所指導 周禮村的 企業轉型與多角化經營策略 -以C貿易(股)公司為例 (2021),提出台灣石化集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轉型與多角化、經營策略、範疇經濟。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 邱文宏、陳世良所指導 HIDAKA NAO的 企業創新成長模式與績效:動態能力觀點 (2021),提出因為有 動態能力、成長策略、創新、多國籍企業、軟銀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石化集團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聚吳亦圭台灣石化第二豪門通吃營建、電子的200億神祕家族則補充:台聚集團是國內第二大石化集團,旗下有台聚、華夏、亞聚、台達化工四家上市公司,以及未掛牌上市的台灣氯乙烯、順昶塑膠等。實際上,吳亦圭除了台聚四寶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石化集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轉變中的台灣石化工業

為了解決台灣石化集團的問題,作者黃進為 這樣論述:

  台灣石化工業的景氣高峰2005年延續迄今,廠家之獲利甚豐。台塑集團2006年共發放1,400億元的股利,是股市投資大眾矚目的標地。台灣石化發展也面臨一些新的難題:諸如溫室氣體管制法之實施,擬議中的能源稅課徵,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費之開徵,環保意識高漲新廠籌建或舊廠更新困難等。有鑒於全球經濟仍舊強勁,市場需求旺盛,台灣石化工業未來10年之內,中油三輕更新、國光石化建廠、與台塑六輕續擴建第五期,受到關注與期待。 世界各國競相擴增石化產能,特別是中國與中東兩地,未來中國轉為石化品出口國之可能提高,當前石化景氣佳係基於中國需求旺,未來將進入嚴重過剩時代?台灣石化市場將面臨考驗?據某家台灣石化集團評

估,石化業下一波景氣低迷期約在2010年左右,屆時全球乙烯生產線平均產能利用率將下滑。您是否同意? 作者簡介 黃進為 1967 年出生於台灣-彰化,專長為化工與市場研究。 1995 年淡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並於2006 年獲得銘傳大學碩士學位,主修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 發表論文有: 台灣石化工業政策變遷之研究-- 以輕油裂解廠為例,台灣- 台北市,2006 年。 台灣石化工業現況與展望,中國大陸 -福建省福州市, 2007年。 著作有: 2006 年石化工業年鑑(作者群之一),經濟部技術處出版。 

台灣石化集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石化業缺工,李長榮化工等8家石化業者,要方便調度,向勞動部申請勞工的輪班間隔,從11小時,縮短為8小時,初步獲得同意。勞動部的會議上,也同意電影劇組現場拍片勞工,納入《勞基法》責任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462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企業轉型與多角化經營策略 -以C貿易(股)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石化集團的問題,作者周禮村 這樣論述:

企業轉型與多角化經營策略的議題,一直以來是企業主與管理者所面臨的最大考驗與挑戰,也是策略管理學界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擬以國內老牌的化工貿易商~C貿易公司為個案,將其過去50餘年來在化工產業的事業發展軌跡,進行深度的質化分析,期盼能對於企業轉型與多角化經營策略邏輯及方向,提出加值的見解。本研究首先針對C貿易公司主要涉入的各種產業,例如對於石化產業/塗料、樹脂、塑料、電子材料及PU等產業,提出產業結構分析及C公司所扮演的角色。身為『CM集團』成員之一,與該集團各事業主軸的相互連結關係,解析該集團多角化相關資源布局與策略活動,並結合每一階段的外部環境變化,尋找出不同時期所建立之轉型及多角化經營策

略,從而勾勒出C貿易公司成長的歷程與轉型發展關係,並解析如何從傳統石化進出口貿易業務,逐步跨足多角化企業經營領域。以範疇經濟(economics of scope)的理念,利用母公司的原有財會及經營團隊為基礎,向外拓展多角化關聯性事業(例:投資電子化學品配方廠,替客戶提供客製化配方原料,避開同業競爭,製造不可輕易被取代的商品,提高差異化的附加價值)。可借由自家團隊原班人馬與投入的新事業團隊結合,擴大公司整體經營綜效,除了降低成本並實現多重收益的價值!透過此一系列分析、整理過程,本研究發現企業轉型策略之形成是意識到汰舊換新及外部機會之存在,評估企業所擁有的核心能力是否能適時掌握外部機會,以及如何

培育人材及優秀團隊以克服各種環境限制,找出企業關鍵成功因素,為未來企業多角化經營奠定良好的根基。

企業創新成長模式與績效:動態能力觀點

為了解決台灣石化集團的問題,作者HIDAKA NAO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日本軟銀集團為研究個案,個案旗下擁有高達 1,930 家子公司,顯示個案透過不斷成立海內外子公司進行創新轉型,此可視為其採取之企業成長策略。由於子公司在多國籍企業內具有不同的企業功能與目標,亦各有其不同能力與關係網絡,因此,本研究目的即以集團子公司觀點,深入了解個案創新成長策略,進而了解母公司集團的策略意圖與全球市場布局。而透過資料蒐集,最後得到284個子公司樣本。研究發現「感知」屬於「路徑相依」或「技術機會」的子公司比例占比相當,顯示軟銀兼顧集團內外部資源搜尋能力;此外,集團採取「路徑相依」與「技術機會」的子公司績效表現無顯著差異。其次,在「把握」上,軟銀強調以高擁有

權持有子公司 (將近七成),然而,「低擁有權」的子公司績效反而表現較高。第三、在「重置」上,以市場式成長為主 (逾五成);此外,集團採取「市場式」與「網絡式」的子公司績效表現顯著高於「階層式」。而在演化方面,軟銀集團在「感知」上,由技術機會朝向路徑相依,近期則強調路徑相依與技術機會並重;在「把握」上,由高擁有權,朝向高、低擁有權並重;而在「重置」上,由階層式朝向市場式成長策略。此外,本研究建構企業創新成長概念性模型,此模型強調雙元動態能力,即企業需具備雙元創新感知能力,須兼顧創新開發及創新投資,並兼顧自主發展結構重置及協作結構重置;而子公司控制權為干擾因素。最後提出六項研究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