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酸雨分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酸雨分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唐維軒寫的 三分鐘微地理:必懂的地理課99問 和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的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嘉南藥理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蔡瀛逸所指導 許偉綸的 行道樹修枝落葉燃燒及民生祭祀燃燒之細微粒污染 (2021),提出台灣酸雨分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質燃燒、木麻黃、樟木、小葉欖仁、金紙、排放係數、脫水葡萄糖、細懸浮微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謝瑞青所指導 李柏翰的 地熱儲集層模型整合閃發雙循環系統之性能與經濟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地熱能、THM模型、閃發雙循環系統、儲集層、有機朗肯循環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酸雨分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酸雨分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分鐘微地理:必懂的地理課99問

為了解決台灣酸雨分布的問題,作者唐維軒 這樣論述:

他鼓起勇氣問:「您說我還可以訪問哪裡?」 地理學家回答:「地球。」 ──《小王子》     ∥史前病毒大覺醒?:溫室效應與人類存亡危機     美國科學家曾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研究人員又在格陵蘭冰層中發現了TOMV病毒,且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如此可合理推斷,如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痺和天花等,它們的病毒可能都藏在冰塊深處,而現在人類對這些原始的病毒仍然缺乏抵抗能力。     一旦全球氣溫上升,冰層融化,這些埋藏千年的殭屍病毒復活,是否就是人類的滅亡之日?      ∥就是這個光:地震前後會出現的神秘「地震光」     地震光為地震前後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有白色、紅色、粉紅色、橙紅色、

綠色和藍色等顏色,形狀有閃電狀、朦朧彌漫狀、條帶狀、柱狀、信號彈狀、散射狀和火球狀等。     有人認為地震光是一種發光現象,由地震時岩塊相對運動發生摩擦而產生;也有學者表示,是由於地震時地下水受到擠壓,便通過許多毛細管般的岩石孔隙向上移動,產生流動電位。     還有一種「壓電效應」理論指出,如果岩層中石英晶體的總長度相當於地震波波長、地震壓強足夠大時,就能夠引起閃電般的低空放電現象!     ∥海水不藍:紅海?黑海?竟然還有白海!     除了陽光的散射以外,海洋當中的懸浮物質、海水深度、雲層等因素也會影響海水的顏色。   紅海位於亞非交界,水溫很高,生長有一種水藻,水藻大量死亡後為紅褐色

,海水也被染成了紅色。   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地處高緯度,常年冰雪覆蓋,加上有機物含量比較少,所以使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       多瑙河、頓河、聶伯河等河水流入黑海,所以它的表層密度很小,深層由於受到高鹽度地中海海水密度很大;而下層的黑海海水長時間處於缺氧環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以及各種動物屍骸下沉到深處,海水才會在大量濁水的影響下逐漸變黑!     ★讓本書開展一場壯麗的地理巡禮,帶領你橫越沙漠、冒險冰原、攀越高峰!      本書將各種「相關連結」、「新知博覽」、「點擊謎團」配在每個小節之後,使內文顯得更加豐滿活潑,彷彿一條光滑的弧線,將昨天、今天與明天連接,帶領讀者享受一場最豐

盈的地理巡禮。

行道樹修枝落葉燃燒及民生祭祀燃燒之細微粒污染

為了解決台灣酸雨分布的問題,作者許偉綸 這樣論述:

生質燃燒所產生的微粒是大氣微粒的主要貢獻來源之一,本研究選擇五類非稻梗農業廢棄物(non-rice straw agricultural waste, NRSAW)生質燃燒進行其微粒及氣體的排放係數與化學組成探討,其中三類型為行道樹葉及其修剪廢物燃燒,即小葉欖仁、樟樹與木麻黃,另兩類型為金紙燃燒,分別為家庭/商業用紙和宮廟用金紙。在半開放式燃燒室中進行燃燒,並收集生質燃燒後可過濾性懸浮微粒(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FPM2.5)及可凝結姓懸浮微粒(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 CPM2.5),合算為總PM2.5(tota

l PM2.5, TPM2.5),蒐集TPM2.5及產生之氣體,可取得TPM2.5的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 EF),並確定其碳含量、金屬元素、水溶性離子、醣類和羧酸等化學成分,藉此得到生質燃燒的指標物種。樟木燃燒後產生的TPM2.5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2523±1673 mg/kg-NRSAW,而宮廟金紙燃燒後產生的TPM2.5排放係數最低,為1407±158 mg/kg-NRSAW。除了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作為木麻黃燃燒後排放的TPM2.5主要的碳物種外,其餘四種生質燃燒以發現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為TPM2.5的主

要碳物種。五種生質燃燒後排放的TPM2.5之水溶性離子,Cl-和〖"SO" 〗_"4" ^"2-" 為主要的陰離子物種。木麻黃燃燒排放的微粒以Cl-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484.5±8.0 mg/kg-NRSAW,居商金紙燃燒排放的微粒以〖"SO" 〗_"4" ^"2-" 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113.1±7.5 mg/kg-NRSAW。K+和Na+為主要陽離子物種,樟木和小葉欖仁燃燒後排放的微粒以K+為主要排放,其排放係數分別為264.92±169.15 mg/kg-NRSAW和81.95±47.21 mg/kg-NRSAW,而木麻黃、宮廟金紙及居商金紙燃燒後排放的微粒以Na+為主要排放,其

排放係數分別為343.32±349.17 mg/kg-NRSAW、38.84±2.16 mg/kg-NRSAW及54.28±23.27 mg/kg-NRSAW。五種生質燃燒後排放的TPM2.5中總醣的主要物種為levoglucosan,以小葉欖仁燃燒後的微粒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264.54±125.25 mg/kg-NRSAW,樟樹燃燒後的微粒排放係數為最低12.27±4.83 mg/kg-NRSAW。三種行道樹葉及其修剪廢棄物生質燃燒後排放的TPM2.5,levolgucosan/mannosan的比值以木麻黃燃燒後排放的微粒為最高,其值為33.44±3.93,樟樹燃燒後的微粒為最低,其值

為17.49±7.83,表示本研究三種行道樹枝落葉皆為硬木,且其中纖維素含量較高。宮廟金紙燃燒後的微粒之levolgucosan/mannosan的比值較低,其值為16.08±12.07,而居商金紙燃燒後的微粒之levolgucosan/mannosan的比值則高達45.89±0.272,表示金紙材料的來源更加多樣化。在此研究的基礎上,TPM2.5的排放係數及其化學成分從行道樹葉及其修剪廢料和金紙的燃燒排放得到的顯著不同,因此它們可用於周圍環境PM的來源識別和貢獻。生質燃燒後灰燼殘餘量以小葉欖仁燃燒的灰分為最高,其值為102.70±28.46 g/kg-ash,金紙方面以宮廟金紙燃燒後的灰分較

高,其排放係數為58.52±4.00 g/kg-ash。在所有生質燃燒的灰分中,EC皆高於OC,由此推測OC在燃燒過程中容易被燃燒至大氣中。總金屬元素在生質燃燒後產生的灰分中佔比為最高,總金屬元素中的TPM2.5在生質燃燒後排放佔比為第二高。與樟木和小葉欖仁相比,木麻黃燃燒後排放的灰分所存在的Na與K較高,推測木麻黃長期在海岸邊鹽類吸收的影響。由於levoglucosan是透過燃燒纖維素所產生,因此原物料的樣品皆無檢測到levoglucosan,但生質燃燒後的灰分則有檢測到微量levoglucosan。

一看就懂地理百科(新裝珍藏版)

為了解決台灣酸雨分布的問題,作者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這樣論述:

  經典長銷不墜   認識台灣必備寶典   圖文並茂,輕鬆掌握地理學習關鍵   地震波有哪幾種?   地形雨、對流雨有什麼不同?   降雨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十七級風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台灣主要斷層分佈在哪裡?   地理知識 一目了然   地理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地質、氣候、水文,與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自然現象,對你我的生活更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地理名詞包羅萬象,有些過於艱深,讓人不易理解;有些名稱相近,讓人似懂非懂。   遠足文化累積許多豐富專業的台灣相關地理資料,應讀者期待,將生活與學習常見的地理名辭與理論,歸納整理對照, 並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加上多量、

大幅、全彩、精緻的手繪圖與照片,讓無形的現象在圖畫中成了易於理解的常識。   豐富的圖解內容沒有文字的枯燥,更能詳細清楚呈現,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書,也是好看、有趣的自然科學讀物。   生動的地理動畫,好看、好玩又好懂   將動態的地理動畫搬演於紙本書上,具體描繪自然地貌演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搭配清晰簡明的解說,給予身歷其境的閱讀感受,輕鬆建立清楚的地理觀念。   涵蓋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特闢「認識台灣」專欄   本書全盤介紹九年一貫課程內,基本而重要的自然地理名詞及觀念,並且特闢「認識台灣」專欄。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有地震、颱風、豪雨等現象產生,國人愈來愈發現:降水、斷層、河流作用、

震波等出現在課本上的地理名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不僅是學生學習須知,對許多台灣自然現象的了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能不知道。   完全圖解、檢索便利,地理學習超簡單!   本書較國外翻譯之地理工具書,更貼近國人的所知與理解,並多以色彩豐富、層次清晰的照片與手繪圖輔助說明,加上豐富的「認識台灣」專欄,更實用、更好看。依照相同主題排列辭條,讓讀者易於了解相關知識,書末附檢索,方便讀者查閱。 得獎紀錄       榮獲金鼎獎、好書大家讀獎項認證 名人推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川博士 推薦序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地理教師兼教務主任暨教育部地理學科中

心兼任助理蕭坤松老師推薦序   台北市高中地理科種子教師 廖偉國 審訂  

地熱儲集層模型整合閃發雙循環系統之性能與經濟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酸雨分布的問題,作者李柏翰 這樣論述:

能源被視作為現代社會創造繁榮的關鍵因素,同時能源也是環境污染的潛在因素,取決於其生產時所使用的能源來源。傳統化石燃料造成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相較之下再生能源具有可持續性、可再生性且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優勢,其中地熱能更具有分布廣泛及不受天氣影響等優點。目前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大多為探討地熱儲集層性能以及地熱電廠參數設計等兩類,然而實際上地熱電廠性能與儲集層生產溫度可能會相互影響,卻鮮少人將兩者同時討論,因此本研究透過COMSOL Livelink MATLAB模組整合地熱儲集層模型及閃發雙循環系統,將儲集層生產溫度作為閃發雙循環系統之熱源入口溫度,而閃發雙循環系統

之熱源出口溫度作為儲集層之回注溫度,模擬實際地熱系統之運作情況,以不同閃發壓力及井數量作為變動參數,探討地熱系統性能隨運轉時間之變化及經濟性。其中為了能更精確分析系統經濟性,本論文發展新的EPC_M(電力成本)及PBP_M(回收年限)等模型。結果顯示閃發雙循環系統性能會隨著運轉時間增加而下降,閃發壓力越高前期性能越佳,後期下降趨勢也較劇烈,兩點井之最佳閃發壓力為600 kPa及800 kPa,分別具有最佳EPC_M (0.216 US$/kWh)及PBP_M (21.55 years)。此外,增加井數量可有效減緩地熱系統性能下降趨勢,五點井與兩點井分別具有最佳EPC_M (0.210 US$/

kWh)及PBP_M (21.55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