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院院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經院院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世勳,劉瑞文寫的 投入產出分析概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經院院長」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也說明:台經院院長 資訊懶人包(1),,,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所長;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任】.中央銀行理事;彰化銀行董事(國發基金派任);陽明海運股份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林水波所指導 盧俊偉的 政策變遷的動力因素分析─以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演化為例 (2011),提出台經院院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展型國家、產業租稅獎勵、政策變遷、論述顯著度。

最後網站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活動剪影則補充:活動剪影- 20160930台經院院長徵才演講.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經院院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投入產出分析概論

為了解決台經院院長的問題,作者徐世勳,劉瑞文 這樣論述:

  本書是國內前所未有,為迄今寫得最完整、最有系統的「投入產出」方面著作。   本書介紹投入產出應用分析的基本觀念與方法,各章節內容結構完整,敘述清晰,深入淺出,並輔以包含三至四個產業的投入產出表簡例,讀者可迅速熟悉矩陣運算過程與結果,唸起來毫不費力;另以獨立篇幅介紹典故,參考文獻之後更加入名詞彙編及索引。這些特色相較於任一本英文工具書,亦絲毫不遜色。   本書適合作為經濟、統計、貿易、農、工、商等相關系所大三、大四學生與研究生的課堂教材,以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各級政府統計機構人員、工商業界人士等自學進修參用。   本書獲得薛琦、林建甫、梁啟源、黃耀輝等四位教授強力推

薦為「投入產出」方面最值得閱讀的工具書。  

台經院院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打破悶經濟」 林佳龍出書提大台中發展戰略

打破悶經濟,大台中起飛!立法委員林佳龍今(26)日在草悟文創館舉辦新書《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的發表會,林佳龍提出「新區域主義」作為大台中經濟發展及中台灣整體發展的戰略,並舉出「港市合一」、「都市規劃權下放」、「財政聯邦主義」三大方向,現場也請到前台南市副市長林欽榮,以及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與談。

林佳龍指出,大台中雖然合併升格,但形式合併卻沒有實質升格,讓台中經濟發展面臨「空心化」與「邊緣化」的危機,更無法發揮帶動中台灣經濟發展火車頭的角色。追本溯源,台中的困境其實是來自整個台灣面對的三大挑戰:全球化讓台灣在區域整合中被邊緣化;民主化後中央大而無當,地方經濟發展停滯;兩岸關係正常化後,對中國的傾斜與依賴更變成一大難題。

林佳龍在《打破悶經濟》這本新書中提出解決以上三大問題的解法:在「新區域主義」下,建立新的中央地方關係和新的國際關係,中央錢、權、人下放,由地方政府發揮競爭力,包括在國內城市間及國際區域間,為台灣注入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以大台中為例,就是「港市合一」、「都市規劃權下放」、與「財政聯邦主義」三大方向,建構出大台中經濟發展的戰略。

而在新書發表會現場,也請到為本書參與寫作的前台南市副市長林欽榮,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出席與談,二人一致推崇這本書提出的「新區域主義」觀點,可說是解決台灣「悶經濟」,乃至未來大台中發展戰略,最具創造力及突破性的思考。另外台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曜志,也從區域發展的角度指出重構中央地方關係的重要性。

《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是由「獨立作家」出版社在十月出版,全書邀集十多位學者聯合執筆,並得到三位前現任經建會主委胡勝正、陳添枝、管中閔,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台經院院長洪德生、交大工學院院長陳俊勳等跨越藍綠的產官學一致推薦,是民進黨中生代裡少見對經濟發展的論述和視野,更是林佳龍為大台中擘畫的經濟發展戰略。

政策變遷的動力因素分析─以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演化為例

為了解決台經院院長的問題,作者盧俊偉 這樣論述:

許多研究指出,東亞國家在歷經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之後,政府干預市場的模式已然調整;但是,所謂的「調整」究竟是指「調適」(adaption)或是指「轉型」(transformation),學者之間則看法不一。同樣的,對於台灣在歷經1980年代末期開展的經濟自由化及199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等政經演變後,政府對市場介入的模式或本質究竟有沒有改變,亦存在不同看法。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兩大問題是,第一,到底台灣過去常見的政府干預市場之政經運作模式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究竟是產生全然的質變?或者,本質依舊不變而僅僅只是進行調適而已?第二,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經運作模式已發生改變,那麼又是

何種因素促使它改變?是否如同發展型國家論者所言,是民主化、全球化因素使然?若是,那麼這兩項因素又是如何使政府干預市場的模式產生變遷? 關於第一項問題意識,由於產業租稅獎勵是我國政府產業政策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因此,以產業租稅獎勵的政策變遷作為分析,將更能掌握台灣產業政策內涵的演化及政府介入市場之程度或政經運作模式的遞嬗。本研究以素有我國「產業憲法」之稱的《獎投條例》、《促產條例》、《產創條例》為研究範圍,探討自1980年中期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以來,政府對市場干預模式和程度的轉變。 研究發現,在政策工具光譜上代表政府干預市場程度最高的產業別租稅獎(同時也最能代表經建官僚追求干預極大

化的利益),在第三代《獎投條例》時期,其租稅獎勵項目達到最高峰(六項),之後經第一、二代《促產條例》逐漸減少,最後至《產創條例》時期則完全遭到刪除。因此,就此三大條例中的產業租稅獎勵內涵而言,此一演化趨勢意味著政府對市場介入的程度於1980年代之後漸次降低。 而對於第二項問題意識,也就是何種因素導致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變遷?本研究從政策論述或議程設定權力競逐的研究途徑,提出「論述的顯著度」(discourse salience)的分析概念,進行質化資料的量化內容分析。同時,佐以條例制定過程的決策脈絡之質化分析,以釐清導致產業租稅獎勵政策變遷的因素為何。 研究發現,政策議題之爭議的擴大

化、複雜化、政治化,將深刻影響其政策變遷的方向和變遷的幅度;換言之,論述顯著度越高,政策變遷的機率和幅度也將同比增加。 從產業租稅獎勵政策變遷的演化過程來看,一九八○年代中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期,以經建官僚為核心的產業政策網絡,對於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變遷方向及幅度,擁有較大影響力;而經建官僚擁有較高的干預能力,正是發展型國家的重要特徵之一。換言之,此階段的產業租稅獎勵政策正彰顯了高度發達的發展型國家特色。 而一九九○年代末期,由於兩稅合一的稅制改革,使得官僚部門競爭加劇,在正、反兩方論述聯盟相爭不下的情況下,最終只得由最高政務領導高層(李前總統)拍板決定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變遷方向。此

一脈絡反映了發展型國家已逐漸遭到反對勢力的挑戰,雖然在最高決策者的支持下而得以繼續運作,但仍不得不作出部分相應調整。 二○○○年之後,除了延續既有官僚部門競爭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產業租稅獎勵的性質已從單純的「政策議題」逐漸「政治化」,而成為政黨政治競爭的焦點,再加上產業租稅獎勵的政策正當性已遭到全球化挑戰的背景條件,終而導致產業別租稅獎勵在《產創條例》中全面退場。此一條例制定脈絡顯示,發展型國家在政黨政治及經濟全球化的因素干擾下,被迫做出更大幅度的調整,並降低政府對市場干預的程度。不過儘管如此,目前仍有跡象顯示,台灣「發展型國家」的運作模式或許有些調整,但其核心的精神和特質仍持續運作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