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船董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船董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先鋒品管研究會/編寫的 品管一甲子:品質管理的史實、啟示及展望 和李筱峰的 以地名認識台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鋒企管 和遠景所出版 。

銘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頂立所指導 高文魁的 海軍艦艇籌建決策關鍵因素之研究 (2019),提出台船董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艦國造、國防自主、決策關鍵因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曾志弘、方至民所指導 林宜葳的 造船公司持續性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競爭優勢、造船產業、資源基礎觀點、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離岸風力發電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船董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船董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品管一甲子:品質管理的史實、啟示及展望

為了解決台船董事的問題,作者先鋒品管研究會/編 這樣論述:

  「品管一甲子」,是以先鋒企業管理發展中心董事長鍾朝嵩教授在台灣及亞洲推行品質管理之過程為腳本,而編寫記述、並加以批著(啟示)的一本品質管理書,具有史實(故事)、教學及啟示的功能,並有未來議題及展望。   鍾朝嵩教授生於1935年,1961年赴日本留學,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工學研究所畢業,在世界品管大師石川馨研究室攻讀品質管理。   1968年回國後旋即貢獻於品質管理,先後在中原大學、台北工專及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開講「品質管理」,並受邀於中國生產力中心及經濟部擔任顧問,實際至各企業、工廠指導品質管理。1970年成立「先鋒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PETT) 」,並舉辦了「全國第

一屆品圈發表大會」,成果輝煌、震動全國及日韓,開始了半個世紀以來歷久不衰的「品管圈活動,QCC」。   1976年又創議成立「中日韓品管圈交流大會」,開闊了我國的國際空間,突顯我國之國際品管領導的地位。1983年鑑於已有9國參加,因此改稱「國際品管圈大會」( ICQCC)。ICQCC至今有十三國每年輪流在各國舉辦發表大會,盛況不減。為了提升我國企業的水準及世界競爭力, 1980年代又進一步推動「全公司品質管理,CWQC」及「品經體(QMU)活動」,使我國企業的品質管理達到國際一流的水準,進入世界之林。   展望台灣未來的10年,如果我們好好的發揮及實踐,並整合、融入於世界工業4.0的環境及

需求,相信鍾朝嵩教授的CWQC/TQM的思想與主張,對我國品質管理仍會有很大的貢獻。   鍾朝嵩教授簡介   榮膺:   1. 第二屆國家品質獎   2. 第十屆品質管制個人獎   3. 應聘為韓國規格協會主持全國品管巡迴講座   4. 應聘為新加坡生產力局主持品管圈全國診斷及講座   5. 獲日本科學技術連盟(JUSE)感謝狀,感謝促進兩國品管交流   6. 主辦1977年、1980年、1983年、1988年、2001年國際品管圈大會在台灣舉行(ICQCC-Taipei)   7. 召集並主持台、日、韓、泰、新加坡、菲律賓、印度、香港、馬來西亞等九國代表組織ICQCC協調委員會(ICQCC

COORDINATING COMMITTEE)   

台船董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海軍艦艇籌建決策關鍵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船董事的問題,作者高文魁 這樣論述:

國防部為支持國防建軍需求及發展國內船艦產業能量,國艦國造採「長期規劃、分批造艦、整合產業、永續經營」等策略執行。2016至2019年分別啟動「潛艦國造」、「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量產」、「快速布雷艇」、「新型救難艦」、「微型飛彈突擊艇」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等7項造艦計畫。因艦艇建造成本高,故採原型艦乙艘,於建造完成後執行初期作戰測評,進而辦理後續艦規劃及建造作業,若循外購案方式籌獲,勢必加重國防預算支出;若循自製方式籌獲,則可能面臨裝備商源不確認及技術水準不足等採購風險。因此,為有效提供海軍造艦專案前執行建案作業研析籌獲管道,蒐整海軍艦艇及武器系統決策關鍵因素文獻,發送問卷及運用S

PSS Statistics軟體分析,並加上專家訪談,以利研析海軍艦艇籌建決策關鍵因素,以供建案需求單位評估及專案執行方向選定依據。

以地名認識台灣

為了解決台船董事的問題,作者李筱峰 這樣論述:

歷史的紀錄 X 地名的故事 看見台灣的多元民族與時代風土   「地名」是由人群的生活狀態、發展、觀念、關係、變遷等多種面向所命名而生,因此地名可以反映地景、文化等等的歷史內容。台灣每換一個新的統治群體,便會出現或更改地名,因此形成小小島嶼上,多元而複雜的地名,記錄了台灣歷史主權者變換頻繁的特色,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不斷被殖民的身世。   台灣地名繁多,不勝枚舉,本書以各縣市鄉鎮區的名稱為主,再補充小地名。將這些地名依時序,並加以細分歸類,儘管無法盡舉盡述,但已足以讓我們透過地名,體會南島祖先的重要角色與分量、族群的互動、糾葛與融合;漢語族先民胼手胝足的開發過程,以及此地過去的山川地景。而地名的

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礎。作者根據多類文獻、史料及前輩學者的研究,編寫此書,希望藉由對台灣地名的認識,有助於建立台灣人的本土意識與自我認同。   作者簡介 李筱峰   現任: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著作: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灣民主運動40年》、《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解讀二二八》、《快讀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戰後台灣變遷史略》、《台灣歷史閱覽》、《進出歷史》、《台灣史100件大事》、《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灣近現代史論集

》、《台灣史101問》等史著。另有政論集《眉批台灣》、《台灣要衝決網羅》、《吾輩是狗》、《統獨14辯》、《台灣怎麼論?》、《我的覺醒》、《聖誕老公公不見了》、《李筱峰專欄》、《李筱峰專欄續集》、《黨國復辟前後》、《烏鴉不快樂》、《踏過我心坎的人》…等書。   第一章  台灣為何叫「台灣」?「台灣」名稱的由來及其舊稱 第二章  南島先民長相左右:南島民族的地名 第三章  荷蘭、西班牙的殖民痕跡 第四章  看到鄭家軍 第五章  漢語族先民拓殖的身影 第六章  姍姍來遲的官治腳印 第七章  日本殖民統治的印記 第八章  中國國民黨統治的烙印 第九章  本土化、在地化 結語 參考

資料及推薦閱讀   自序   一九八五年夏天我第一次到美國,在西雅圖(Seattle)遇見一位美國中學生,在聊天中我問他:「你們這裡為何叫做Seattle?」這位美國中學生不假思索立刻回答:「Seattle是一位酋長的名字,由於他的努力,促使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和平相處,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此地。」我問他是怎麼知道的?他說小學時代就知道了,學校上課就有討論。我忽然感慨萬千,反省台灣的教育,絕大部份的人,即使都已經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生長的「台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我生長於台南的麻豆,直到我大學畢業,我還不知道麻豆為何叫「麻豆」。我不僅無知,而且也沒有想知,這是我自小

接受着「去台灣化」的教育使然。直到我第二度的覺醒(第一度覺醒是「民主人權」的覺醒,第二度覺醒是身份認同的覺醒),逐漸意識到「在地化」、「土斷」的意義,開始研究台灣的歷史與地名,才知道我的故鄉「麻豆」,以及應該是我的國家的「台灣」,其名稱與平埔族的西拉雅語有著密切的關係(詳見本書內容)。   任何一個正常的教育,無不以腳踏的土地為起點。而地名的了解,更是本土教育的重要基礎。遺憾過去我們台灣因特殊的政治環境而無法施行正常的教育,以至於今台灣人(所有住在台灣的人)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仍有著相當的疏離感。   我有感於此,且以自己的心路歷程為鑑,乃決定編寫本書,希望藉由對台灣地名的認識,有助於建立台灣

人的本土意識與自我認同。   地名是人群叫出來的,因此地名可以反映人群的生活狀態、發展、觀念、關係、變遷等多種面向。這些都成為歷史的內容,因此台灣的地名,當然可以反映台灣的歷史,記錄着台灣人生活的過去。   台灣大大小小地名繁多,不勝枚舉,本書以各縣市鄉鎮區的名稱為主,再補充小地名。將這些地名依時序,再加以細分歸類,儘管無法盡舉盡述,但已足以讓我們透過這些地名,體會我們南島祖先的重要角色與分量、族群的互動、糾葛與融合、漢語族先民的胼手胝足的開發過程,以及此地過去的山川地景。   尤其,當台灣每換一個新的統治者,就會更改、命取或出現一些新的地名,因此形成地名的多元而複雜;這種多元而複雜的地

名,剛好反映了台灣歷史上主權者變換頻繁的特色,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不斷被殖民的身世。   直言之,台灣地名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知地名,而歷史知過半矣!瞭解地名,體會其歷史,才能建立「生息於斯,認同此土」的感情。   有關台灣地名的研究,前輩學者眾多,研究成果輝煌。但正因為他們的研究卓然精闢,出版品汗牛充棟,非一般人能速讀、精讀、盡讀。因此,有需要一本精要介紹台灣地名的入門書,本書即基於此需要而編寫。感謝諸多前輩學者的研究(詳見本書附錄「參考及推薦閱讀」書目),提供本書編寫過程中的參考。 李筱峰 2017.8.24.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台灣一詞源自平埔族的發音台灣名稱的來源,有

不同說法,一說是從「東番」轉音而來;一說從「埋冤」轉音而來,閩南移民因水土不服病死台灣,稱此地為埋冤魂之地(詳見連雅堂著《台灣通史》);以上說法都是「想當然耳」之說。其實台灣一詞是源自平埔族西拉雅人的發音,今天台南安平一帶,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稱之為「大員」、「台員」、「大圓」、「大灣」、「台窩灣」,後來又寫成「台灣」。這些漢字名詞,當然是漢語族人根據平埔族的發音寫成的同源音譯的漢字。一六○三年明帝國陳第著《東番記》,其中就出現「大員」;清徐懷祖的《台灣隨筆》(公元1695年)也說:「台灣於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編》,載《東番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南音也。」南音意即閩南音。除了認為「大

員」、「台員」、「大圓」、「大灣」、「台窩灣」、「台灣」這些用詞是過去西拉雅族對今天台南安平一帶的稱謂之外,另有一說,認為其發音原意是「外來者」、「異形」之意,也就是西拉雅族人對於在當地登陸的外地人的通稱。無論如何,今天台南的安平在十七世紀中葉叫作「大員」,當時的大員市鎮,是一個熱鬧的商區,荷蘭人又稱熱蘭遮市鎮,在熱蘭遮城堡(今安平古堡)東側。十六、十七世紀,外地來台船隻,有許多是在大員一帶登陸,久而久之就以登陸地點泛稱台灣全島。荷蘭人等西方人來到遠東後,也同樣以平埔族這個名詞音譯出「Tayovan」、「Tayan」、「Tayoun」、「Tyovan」、「Tavan」、「Taiwan」等不同的

拼法。總之,不論是漢字「台灣」,或是拉丁字「Taiwan」,其發音是源自我們「南島語族」的「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語」。不過學者翁佳音獨排眾議,認為台灣原是指從舊安平港一帶進入台江內海的大海灣(詳見翁佳音《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台灣近代初期史》,收錄於《台灣史十一講》)。台灣有哪些舊稱?至於說到台灣的舊稱,由於原居台灣的南島語族,各族群、部落不相隸屬,未有全島性的政府,亦無全島整體意識,更因沒有明確的文字,因此也就沒有留下對台灣的整體稱呼,所以談到台灣的舊稱,多係外人(中國、日本、西方等)對台灣的稱呼。

造船公司持續性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台船董事的問題,作者林宜葳 這樣論述: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造船產業受到航運業需求低迷,航運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造船產業陷入嚴重不景氣,訂單嚴重減少,各國政府皆不斷想辦法提出措施去避免造船廠破產影響經濟發展。 蔡英文總統在2017年3月到高雄左營海軍基地參加「潛艦國造設計啟動暨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宣示政策開始,全國皆期盼台船是否能順利建造出潛艦,順利建造出潛艦不僅對台船將有增加競爭力的效益,對台灣整體造船產業將有提升的效果。 本研究嘗試從基源基礎觀點探討台船該如何建立持續性競爭優勢,本研究先分析全球造船產業目前的經營概況,以及台船的經營現況及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接著和全球標竿船廠進行比較,探討台船在全球造船產業上面臨的優

勢及劣勢,接著提出策略建議,如何透過強化、投資資源和能力去維持競爭優勢,如何採取行動去克服競爭上的劣勢,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和結論,有以下策略建議:1. 強化行銷能力,擴大研發設計團隊,強化行銷能力將能使得知名度增加,透過實績和技術品質的展現,吸引國外大型航運商下訂單。台船原本就有優異的研發設計能力,若能擴大研發設計團隊,對整體的競爭力將有相當大的幫助。2. 潛艦國造將是台灣造船產業成長的重要機會,透過頻繁的溝通以及完整的運作機制,增加國內自製程度,增加培育人才的資源,不僅台船將受惠於人才的素質提升,供應商及台灣其他造船廠也將受惠於人才的提升。最後離岸風力發電將是台船未

來跨領域的重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