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韻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叶韻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惠綿寫的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和李一之的 詩經新譯 流轉千年歌未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填詞基礎小知識換韻與叶韻葉平、葉仄是什麼意思?也說明:問題:換韻與叶韻有什麼區別葉平、葉仄是什麼意思?前言簡單來說,詞譜中的叶韻,就是一個韻部中的平仄換韻。詩詞中常見的叶韻主要有兩種。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世界書局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羅肇錦、陳廖安所指導 李長興的 漢藏語同源問題 (2021),提出叶韻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許長謨所指導 費陽的 「廿二韻」對臺灣閩南語文體用韻之適用性研究─以歌仔冊為主要論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臺灣閩南語、押韻、廿二韻、臺語韻文體、歌仔冊的重點而找出了 叶韻注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叶注音則補充:中國大陸現行簡化字借為「葉」,在《简化字总表》注釋「叶韵」的「叶」仍 ... 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准,故有“ㄪ(万)v、ㄫ(兀)ng、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叶韻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為了解決叶韻注音的問題,作者李惠綿 這樣論述:

本書跨越戲曲與音韻兩大領域,通釋《中原音韻》全書 全面箋釋此部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對元明清戲曲音韻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編撰《中原音韻》,兼具「曲韻、曲論、曲譜、曲選、曲評、曲唱」之性質,是第一本曲學專著,也是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影響後世深遠。本書作者歷時六年完成《中原音韻箋釋》,約四十萬字,是目前第一本完整的箋釋。依據原著內容,分「韻譜之部」和「正語作詞起例之部」兩冊。「韻譜」有十九韻部,為元曲押韻之依據。「正語作詞起例」共二十七條,前二十五條屬「正語起例」之性質,闡釋中原音系及審音辨字等要義;最後兩條屬「作詞起例」之性質,論述創作北曲之原理原則與

鑑賞評點。   本書兼顧戲曲知識與音韻脈絡,對文本詳加「箋釋」,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以期充實完備。全書有三個特點,其一,溯源十九韻部的讀音,係摘錄《廣韻》或《集韻》之反切釋義,別於明代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其二,採取中原音系有入聲的觀點,釐清「戲曲正音」與「實際語音」之別。戲曲正音入派三聲,是為廣其押韻;而實際語音在誦讀之間,仍有入聲之別。其三,以現存元曲印證周德清之說,有助於具體掌握《中原音韻》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箋釋引用資料豐富,務求詳實,理論明確,脈絡清晰。本書跨越戲曲與音韻,旨在通釋全書,便於讀者明白知曉,對元明清戲曲音韻學之研究有重大意義。 名家推薦   曾永義(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姚榮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金周生(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漢藏語同源問題

為了解決叶韻注音的問題,作者李長興 這樣論述: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

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

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詩經新譯 流轉千年歌未央

為了解決叶韻注音的問題,作者李一之 這樣論述:

  《詩經》是中國優美的詩歌文學,抒情真摯,既有廟堂朝會辭令,亦有民間里巷歌謠,充滿古代社會的人文之情。其古樸純真的情思和活潑自然的歌韻、綺美的藝術型式和意象,不僅能豐富文學涵養,亦能增添生活情味。   本書將詩經譯為簡明順口的白話文詩歌,自然合韻、句意明暢,可以帶領讀者輕鬆閱讀經典、親近經典。 本書特色   《詩經》原文本是歌辭,記錄了當時的口語和文法,然而隨著時間流轉和語言變化,已經與現代語文產生距離而顯得古奧難解。本書的特色就是將《詩經》詩句譯為簡明順口、句式整齊且自然合韻的白話文詩歌,並標註注音,適合讀者閱讀吟誦,一窺上古社會的生活面向與喜怒悲歡,重現《詩經》紮根於社會生活、反映

人民心聲的寫實特色。 出版緣起   我們的真心,其實去古未遠。情懷如詩,諷詠為歌;流轉千年的《詩經》,仍在你我心中吟唱著不老的歌。   《詩經》原名《詩》,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三○五首詩,以及六首只存篇名而無內文的笙詩,取其成數,又稱為《詩三百》。多數篇章無法確定作者,然而根據《詩經》分類與體例,可以歸納為三大主要創作族群: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間里巷歌謠,反映人民的生活與情感,語言俚俗而自然生動;雅,是以周王朝官方語言創作的詩,表現貴族、官吏、知識份子對政治時局的褒貶,其中大雅是朝堂正會所使用的樂歌,小雅則出於私人燕饗;頌,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歌辭,用以讚美

祖先與聖王的文德武功。身分地位或有不同,其情發而為歌,皆是當時生活面向的真實反映。為瞭解民情,周天子派遣采詩官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並下令諸侯國獻上方國之詩,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後呈獻天子,孔子也曾參與編輯《詩》的過程。   「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周代雅言與方言的口語記錄,在當時可作為外交辭令之用。然而隨著語音變遷,其文辭越顯古奧難解,歷代注釋汗牛充棟;加之其經典地位,益發難以親近。李一之先生在《詩三百篇今譯‧序》中自言:「《詩經》不但是古代活生生的語言,更是活生生的歌謠」,「闡揚古代經典,原應譯為當時口語,方易家喻戶曉」。為使先民的真情至性傳之普遍久遠,他秉持四大原則,將《詩經》

原文譯為現代白話詩:詩句簡明順口合韻、翻譯切實合理、排列酌加變通、詮釋略予潤色。原作只將《詩經》原文及譯文對照列出,並在各篇標題下以八個字提示大意,還原《詩經》萌生於先民真實社會生活的口語本色,不使繁瑣分歧的注解影響了讀詩的興味。   李氏試譯《詩經》之始,原欲加註注音:「語譯縱然幫助了理解,但欣賞古詩,其古音與叶讀,仍是一大難事。」受限於當時條件,憾未實現。為方便讀者朗誦與賞閱,今日本局將《詩三百篇今譯》更名為《詩經新譯 流轉千年歌未央》重新出版,不僅為《詩經》原文與譯文酌加難字注音,並調整詩文的分段及排列方式,更於風、雅、頌及其下各分類略作疏解,期使透過古韻今唱,陪伴舊雨新知領略《詩經》

的文學與人情之美;同時保留李氏原序,俾使其翻譯《詩經》的苦心孤詣與研究成果,在原作出版半世紀之後仍得以昭顯。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口語歌謠是思想情感最質樸真切的反映,溫柔敦厚或激烈昂揚,都無損始終向善的人性。無論時代或社會的變化如何劇烈,古今不易、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是人們對完滿情感、幸福生活、太平治世的追求。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因為能夠超越時移世易、語文遞嬗的阻隔,而人們永遠可以從中找到呼應與解答。《詩經》是上古社會的流行歌曲,透過本書與古人對話交流,將會發現:我們的真心,其實去古未遠。

「廿二韻」對臺灣閩南語文體用韻之適用性研究─以歌仔冊為主要論例

為了解決叶韻注音的問題,作者費陽 這樣論述:

在現存之臺灣閩南語文學中,韻文體甚多,而當我們對韻文體之押韻情形進行說明、分析或教學時,所使用的工具多半為閩臺傳統韻書如《彙音妙悟》或《彙音寶鑑》之五十或四十五字母。然而字母之數量相當可觀,因而在臺語用韻之分析、教學與應用上較不實用且難以記憶。再者,臺灣閩南語韻文中往往有不同韻母互押之情況出現,此時藉由傳統韻書之字母進行說明分析即更加麻煩。臺灣已有學者如董忠司教授及臧汀生教授曾自行歸納出新韻部,但其數量與分韻情形與傳統韻書之字母大同小異。另有廈門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周長楫教授曾為閩南語創作了一個稱為「廿二韻」的韻部系統。「廿二韻」相當簡便,將往往互押的韻母合併於同一個韻部,因此其韻部數量僅有

傳統字母之一半。但周教授未曾以大量押韻語料為「廿二韻」進行過實證,因此未知此系統有無實際根據,且應用於臺灣閩南語之情形亦不明。基於此情況,本文運用枚舉歸納法以建立一個在數量、文類及方言腔具有代表性的臺灣閩南語通行韻文體語料庫,並藉由對各種文體用韻之分析與歸納,進而檢視「廿二韻」對臺灣閩南語文體用韻之適用性。語料庫之文體包括歌仔冊、俗諺語、謎語、歇後語、歌仔戲、流行歌詞及現代詩,另亦包含屬古典韻文之《唐詩三百首》近體詩。由於歌仔冊語料多且臺語方言腔仍較分明,因此就語料數量方面本語料庫以歌仔冊為主軸,而以其餘七種文體為輔助。經過本研究對所選用韻語料之用韻分析與歸納,即發現各種韻文體之間的押韻習慣與

要求不同,亦即有嚴有寬。如俗諺語與謎語通常僅有相同韻母互相押韻;歌仔冊大致與此相同,但喉塞音韻尾方面頻繁互押;歌仔戲與歇後語在介音、鼻化與喉塞音韻尾方面之相押情形較為常見;而流行歌詞與現代詩之於用韻要求則相當寬鬆,不但有其他文體亦所見之互押情形出現,甚至不同韻類之韻母偶爾亦能相押。雖有上述不同用韻習慣,然「廿二韻」因其韻部設計而能將其中較普遍的用韻情形全然涵蓋在內並加以說明。此外,臺語漳腔與新泉腔之音韻體系無別於「廿二韻」所據之廈門新同安腔,因而此二方言腔之相關用韻亦能無障礎地包含在「廿二韻」韻部內。唯有老泉腔之音韻特徵,亦即央元音韻母無法由「廿二韻」兼顧。本研究透過押韻語料分析及對「廿二韻」

之適用性檢驗,指出「廿二韻」不但能涵蓋多類韻文體之用韻特性,且包含文白音韻母以及將近所有臺語漳泉腔音,甚至說明古典韻文之近體詩的臺灣閩南語讀音時亦可應用「廿二韻」。基於如此涵蓋性與共通性,「廿二韻」可做為建立一個臺灣閩南語韻部系統的重要參考工具,甚或在進行少量適當調整後,本身即可當做臺灣閩南語的韻部系統。另一方面,本研究藉由不同文體之用韻分析及「廿二韻」之檢驗,從另一個角度為臺灣閩南語之韻部設計提供了正反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