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殿富寫的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 和沈智王德重的 子曰:孔子精選200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禾陽光文化 和達觀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

為了解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的問題,作者周殿富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論語》作為孔子及學生的言行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與「禮」。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中國人格讀庫》叢書,將張居正直解的《論語》一書,分選出了《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世》、《張居正解說士君子官德修治》兩冊輯入。   序 一、君子風範:學問、友愛、無怨…001 二、君子務本,本立道生…003 三、花言巧語滿臉裝笑的鮮有好人…006 四、吾日三省吾身:謀忠、信、傳習…008 五、君子當重「六事」「六藝」

…010 六、人倫世事無非一個「誠」字…012 七、君子學養:厚重、忠信、勝友、改過…015 八、君子處貧不諂而樂,處富不溺而好禮…017 九、人之患,不在人不知己,在己不知人…019 十、事親之理在去父母所憂…022 十一、人子事親,能敬能養為孝…024 十二、對父母和顏悅色,為孝之難者…026 十三、君子不拘一能一用…028 十四、君子貴在說到做到踐行其言…030 十五、君子小人之別只在「周比」之間…032 十六、人無信不誠必寸步難行…034 十七、不當敬而敬是諂利,當為而不為是怯懦…036 十八、人有不仁之心則禮樂徒作…038 十九、人言「媚奧不如媚竈」…040 二十、禮敬與諂媚形似而心

不同…042 二十一、里仁為美,智者擇鄰而居…044 二十二、不論窮富能確守仁字皆無所害…046 二十三、仁者喜賢憎惡,反之必有私…048 二十四、心向仁善者必無惡行…050 二十五、君子不仁不成其君子,得富貴去貧賤都要守道…052 二十六、學好不難,難在不肯用力而自棄…055 二十七、君子之過也厚,小人之過也薄,觀過知仁…058 二十八、人還是要活得明白一些的好…060 二十九、以貧苦為恥者不足與論道…062 三十、天下無必行必不可行之事,只看是否合理…064 三十一、君子守德畏法,小人唯利是求…066 三十二、曾子說「孔子之道,忠恕而已」…068 三十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070

三十四、父母有過勸諫不從,不可怨怒不敬…072 三十五、孝子不為父母增憂加念…074 三十六、人子當知父母年壽日增而來日無多之理…076 三十七、古人少言是因為以行不及言為恥…078 三十八、君子貴慎言敏行…080 三十九、宓子賤這樣的人才是君子…082 四十、佞口善辯必招人厭憎…084 四十一、道德文章可觀可覽,人性天道難聞難見…086 四十二、孔子亂斷微生高…088 四十三、左丘明孔子以諂媚、藏怨為二恥…090 四十四、孔子絕望於人不能悔過自責…092 四十五、五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094 四十六、君子不遷怒,智者不二過,皆以正心為要…096 四十七、君子救急不助富…0

99 四十八、心無不足,所得者深,樂不在貧富…101 四十九、冉求非力不足,而在畫地自限…103 五十、君子之學自得其實,小人之學浮花沽名…105 五十一、粗魯無文為「野」,外華內虛為「浮」…107 五十二、活得本真為人生,不走正道為不死而已…109 五十三、君子可欺不可愚…111 五十四、君子博學多聞廣識而不離經叛道…113 五十五、君子求仁得仁者無所怨…115 五十六、大君子粗食飲水、枕臂而眠樂在其中,富貴於我如浮雲…118 五十七、擇善而從長己善;不善而改救己失…120 五十八、孔子教人以四事:文、行、忠、信…122 五十九、孔子兩嘆難見聖善而見君子斯可…124 六十、君子坦蕩蕩無私,小

人長戚戚於物役…127 六十一、門人論孔子「溫、威、恭」三德…129 六十二、曾子鳴哀遺言:君子聽貴「三不失」…131 六十三、大君子虛己下問人犯之而不較…134 六十四、可託孤、寄命、大節不可奪者為君子…136 六十五、君子「任重」:以仁為己任;「道遠」:死而後已…138 六十六、大君子「四絕」:無揣、無必、無執、無偏…140 六十七、大君子之聰明起於卑賤而非天縱…142 六十八、「後生可畏」、亦不足畏…144 六十九、人貴明辨是非、聞勸而改…146 七十、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149 七十一、君子「不忮不求」,子路終身誦之…151 七十二、君子松柏志歲寒而後彫…153 七十三、「克己復

禮」:中國人當下最要緊的兩件事…155 七十四、無怨在於敬恕;己不欲勿施人…158 七十五、說易做難,君子不輕言妄語…160 七十六、君子內省無疚,何憂何懼…162 七十七、禮敬於人何無憂,四海內皆兄弟…164 七十八、文與質:去掉毛的虎皮與狗皮無異…166 七十九、君子成人之美,而挽人之惡…168 八十、勸人向善不可則止,免取其辱…170 八十一、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72 八十二、無恒心不可為巫醫,「百密一疏」害人定律…174 八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76 八十四、尚德不尚力者可稱君子…178 八十五、君子有不仁時,小人註定不仁…180 八十六、愛子者教其勤勞,忠君者諫其

仁德…182 八十七、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諾是完人…184 八十八、「三不」者人自不厭其笑、言、取…187 八十九、聖人之心原是「怪」字…189 九十、君子如登山步步自高,小人如下水必汙而日下…191 九十一、悔過者必有所進,謙卑者不掩其美…193 九十二、君子自恥言過其行…195 九十三、君子修己不論人之短長…197 九十四、君子不患無名,只患無能…199 九十五、不要先把別人當騙子,遇到卻要看清…200 九十六、「君子遠其子」而無偏私…202 九十七、千里馬腳力再好不馴服也只有進湯鍋…204 九十八、君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206 九十九、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20

8 一〇〇、賢人知「四避」而不降志辱身…210 一〇一、守門人譏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者」…212 一〇二、涉水者當知深淺;樂此不疲者便是命定…214 一〇三、君子之道雖大,無外於莊敬修身…217 一〇四、孔子怎樣整治不知禮節的少年…219 一〇五、令人啞然失笑的「君子固窮」與「小人窮濫」…221 一〇六、無所用心好行小慧者難以成事…223 一〇七、處事循義禮,誠信之成…225 一〇八、君子所病一生而無成其善…227 一〇九、君子責己,而小人諉過於人…229 一一〇、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是謂君子…231 一一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233 一一二、可終身奉行的人生格言「其恕乎」…235 一

一三、三代直道:毀譽不由私…237 一一四、日夜所思,不如須臾之學…239 一一五、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241 一一六、智之所得須仁守莊蒞禮行之…243 一一七、君子不知小而可擔大任…245 一一八、蹈水火死人而未見蹈仁德而亡者…247 一一九、君子當仁,不讓於師長…249 一二〇、君子堅貞守禮而不固執偏見…251 一二一、事人之道,先功後祿…253 一二二、孔子論「三益友」、「三損友」…255 一二三、孔子論「三益樂」、「三損樂」…257 一二四、與長者上司交談有「三過」:躁、隱、盲…259 一二五、少戒色、壯戒氣、老戒得…261 一二六、君子「三畏」,小人無知無畏…263 一二七、孔子

論四等「公民」…265 一二八、孔子論君子有「九思」…267 一二九、君子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269 一三〇、君子待惡人的「三不主義」…271 一三一、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差別在後天形成…274 一三二、君子至堅者磨而不損,至白者染而不黑…276 一三三、孔子論「六德」之蔽…279 一三四、君子義以為上,有勇無義為亂…282 一三五、君子有所討厭的「七種人」…284 一三六、「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何只女子小人…287 一三七、人到四十還不討人喜歡,一生便完了…289 一三八、「往者不可諫」:拋開;「來者猶可追」:惡補…291 一三九、人不可與鳥獸同群,雖逢無道怎可避世…293 一四〇、君

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憐無能…296 一四一、君子不論小技…298 一四二、君子日與新知,月無舊忘…300 一四三、「君子學以致其道」…302 一四四、君子知錯必改,小人文過飾非…304 一四五、君子「三變」風度:儼、溫、厲…306 一四六、君子見信於人方可勞民諫君…308 一四七、君子操守:大節不失,「小德出入可也」…310 一四八、君子之道從灑掃應對中來…312 一四九、子貢為什麽說「君子惡居下流」…315 一五〇、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317 一五一、君子一言見智愚,不可不慎言…319 一五二、不知「命、禮、言」,「無以為君子」…321   序   宋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彷彿讓人覺得有點誇張,但中國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之說,何況半部呢?問題的關鍵是說易行難。其實,《論語》本質上就是一本“治書”。二十篇基本上講述了兩個主題:怎樣做人、怎樣做官,且二者都是為“治國平天下”服務的。前者講述的是“君子之道”,後者講述的則是治國之道。“君子之道”多是修身立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愛人;以其為做人準則,學而時習之,朝聞道夕死可矣。“治國之道”多是二帝三王的德政仁風、正己正人、公正無私。而又分君道、臣道,二者則一於王道。而古之君子大體是指士大夫階層,是與下層的小人(物)百姓與不道德的小人相對而言的。所以它既可以稱之為一本“君子人格之論”,也可以稱為“治術官德之語”

,雖然君子之德與官德很難分得開,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因而《中國人格讀庫》叢書,將張居正直解的《論語》一書,分選出了《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世》、《張居正解說士君子官德修治》兩冊輯入。   本書以明萬曆年間張居正的《直解論語》為底本,重新編選校點,肯定與其他註釋標點本有所不同,而張居正的分節也與傳統版本不同,特此說明。編者文責自負。在編選過程中,儘量考慮到兩個本子的主題需要來分編。如有舛錯訛誤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方家教正,不勝感謝。   編者 2014年9月於北京   一、君子風範:學問、友愛、無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學而第一》   【張居正直解】   [學]是倣效。凡致知力行,皆倣效聖賢之所為,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是溫習。[說]是喜悅。   孔子說道:「人之為學,常苦其難而不悅者,以其學之不熟,而未見意趣也。若既學矣,又能時時溫習而不間斷其功,則所學者熟,義理浹洽,中心喜好,而其進自不能已矣,所以說不亦說乎!」   [朋]是朋友。[樂]是歡樂。夫學既有得,人自信從,將見那同類的朋友皆自遠方而來,以求吾之教誨。夫然則吾德不孤,斯道有傳,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暢可樂,莫大乎此也。所以說不亦樂乎!   [慍]是含怒的意思;[君子],是成德的人。夫以善及人,固為可樂,茍以人或不見

知,而遂有不樂焉,則猶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為君子也。是以雖名譽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處之泰然,略無一毫含怒之意。如此則其心純平,為己而不求人知,其學誠在於內,而不願乎外,識趣廣大,志向高明,蓋粹然成德之人也。所以說不亦君子乎!夫學,由說以進於樂,而至於能為君子,則希賢希聖,學之能事畢矣!   【編者按】   開篇而言喜、樂、無怨三情致,豈只為學當如此?人生百事都當以愉悅的心情而待之、處之、為之,自是另一番境界,而何苦之有?一有功利之心,目的性太強,一切便成為負擔,便苦不堪言、憂心忡忡、患得患失,必無所成。而孔子所言之學問與道德成就、以友待人、不為名累,忠恕於人,堪稱君子風範,所以孔

子言「不亦君子乎?」在那個時代,「有朋自遠方來」,足見君子學問、人格的感召力與影響力。

子曰:孔子精選200句

為了解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的問題,作者沈智王德重 這樣論述:

  ★本書查證諸多古注今釋資料,旁徵博引而深入淺出,藉由講故事、圖解的方式對孔子的經典名句加以解析,讓您在兩百句之內通曉一本哲學經典。   圖解孔子智慧,生動故事直觀剖析深奧哲理,   簡讀之可含英咀華,精讀之可參悟靈修。   作者簡介 沈智   專欄作者,國學文化推廣者,畢業於遼寧大學,多年以來專注於國學典籍的研究與傳播工作,曾出版多部相關暢銷作品。 王德重   自由撰稿人,文史研究者,畢業於渤海大學,致力於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編著過多種國學類圖書。   第1章‧正心之道 00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002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00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00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005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006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007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008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00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010 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01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012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013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014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015 我非生而知之者。 016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017 朝聞道,夕死可矣。 018 子之所慎:齊、戰、疾。 01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02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0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樂之者。 022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023 有教無類。 024 予一以貫之。 025 三十而立。 026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027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028 君子有三戒。 029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030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031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032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033 棖也欲,焉得剛? 034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03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036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037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038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039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040 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第2章‧

修身之道 041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042 剛、毅、木、訥,近仁。 043 君子不重,則不威。 044 克己復禮,為仁。 045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046 恭、寬、信、敏、惠。 047 盡美矣,又盡善也。 048 仁者,其言也訒。 049 三月不知肉味。 050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051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052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053 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054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055 不怨天,不尤人。 056 修己以敬。 057 能補過者,君子也。 058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059 畏天命,畏大人,畏

聖人之言。 060 君子貞而不諒。 061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62 君子不器。 063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064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06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066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067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068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069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070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071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072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073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074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075 見義不為,無勇也。 076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 077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078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079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080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第3章‧抉擇之道 081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082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083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084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085 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086 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087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088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089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090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09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092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093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094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095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096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097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98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099 無友不如己者。 10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10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3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104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10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06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0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0

8 德不孤,必有鄰。 109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 110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111 名不正,則言不順。 112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13 君子謀道不謀食。 114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15 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116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117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 118 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19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20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第4章‧處世之道 12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123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124 問知。子曰:「知

人。」 125 言必信,行必果。 126 仁者先難而後獲。 127 言思忠,事思敬。 128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2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0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131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132 言忠信,行篤敬。   133 道不同,不相為謀。 134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35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136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137 當仁不讓於師。 138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39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40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14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142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143 巧言令色,鮮矣仁。 144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145 君子不食奸。 146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47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48 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149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50 事父母,幾諫。 15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2 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53 割雞焉用牛刀? 154 勿欺也,而犯之。 155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56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57 小不忍則亂大謀。 158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159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

有德。 160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第5章‧為政之道 161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162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163 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164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165 懷惡而討,雖死不服。 166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167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68 既富矣,又何加焉? 169 近者說,遠者來。 170 不問馬。 171 其身正,不令而行。 172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73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7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5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176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貧而患不安。 177 君子周急不繼富。 178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79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180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81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182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 183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84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85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186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187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88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189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190 盂方水方,盂圜水圜。 191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92 必也使無訟乎! 193 放於利而行,多怨。 194

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 195 匹夫不可奪志也。 196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97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198 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 199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00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 前言   孔子,這位被後人追捧千年的聖人,他的思想及學說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論語》正是記錄這位聖人言論的書籍,它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影響了世代中國人。在封建社會,他的言論神聖不可侵犯;但自「五四」以來,那些言論又被視為民族落後的根源,於是一度被棄之而後快。   正是那個時代的嘲弄,使得孔子的思想言論距離現今的人們越來越遠。他的言語幾乎曾使每一個中

國人耳熟能詳,但卻在現今的國人面前,失去其原本該有的權威。然而,孔子的魅力何其巨大,他既然可以延續兩千年讀書人的夢想,也可以再次以聖人之尊站在今人面前。孔子用他訴說千年的理念,告訴著世人:「仲尼不可毀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兩千年來,無人不讀記錄孔子言論,反映孔子思想的書籍,但「讀」和「讀」是不一樣的。程子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可見,讀了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而無所觸動,或者不能真正起而行之,那就不能真正稱其為「讀」,只是識字而已。然而,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能有多少人

真正地讀過寫有孔子言論的書籍,知道它的大多數典故呢?   孔子的言論傳遞的精華,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中無一句虛言,處處都落在實處。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都值得我們深思之。然而,孔子和他的儒學,卻曾經被逐漸曲解。歷代後儒,雖都尊孔子為聖,但實際上各有各的主張。所以,歷代後儒所論,不等於是孔子所論,歷代後儒所論之儒,未必就是孔子之儒。   以上種種,正是我們要編寫本書的原因所在!希望此書可以將孔子的思想完整地

呈現給讀者,繼續延續他流傳數千年的名言警句及精彩典故!   本書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交代名句的來源、出處,以方便讀者追根溯源,從原出處中,聯繫上下文,解讀名句。   二、添加注釋、譯文,對文中的生僻字詞進行解釋,用明白易懂的現代話語對原文進行翻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名句內涵。   三、添加「深入淺出解經典」、「故事鏈結」、「圖解經典」、「古為今用」幾個單元。「深入淺出解經典」,除了對名句內容進行深入解析以外,還將名句展開,擴展到與其相關的一些方面,使讀者在瞭解名句表面意思的基礎上,更深層地挖掘名言真諦。「故事鏈結」,透過講故事的方法解析名言,使讀者對名言有更深刻的印象,便

於讀者理解與記憶。「圖解經典」,從歷代名家名跡中,精心挑選與名言相對應的精美清晰插圖,以圖解言,使讀者在賞心悅目之餘,更直接、更具體地理解名句內涵,以期達到我們輕鬆閱讀的目的。圖下方一段話借名言發表感慨,警喻今人。「古為今用」,將儒家的經典名言聯繫目前的現實情況來說,使得這些名言警句繼續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發光發熱。   綜上所述,我們希望奉獻給讀者的是一本對孔子的經典語句做了全方位解析的書籍。孔子的魅力是巨大的,他所蘊含的智慧遠遠不是我們能挖掘得徹底的。然而,我們還是盡我們的努力,將孔子的現代價值與魅力最大限度地彰顯出來。   孔子的那些警喻世人的語句,歷經滄桑,傳遞到了今天,現代人仍然可

以得到溫暖。我們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名言的平凡智慧,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著,注視著,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   69.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飯:這裡作動詞,意思是吃。?疏食:粗糙的糧食。水:涼水。古時稱熱水為「湯」,「水」即涼水。曲肱而枕之:意即彎起手臂當枕頭。 譯文:孔子說:「吃粗飯,喝涼水,彎起手臂枕在上面,其中也蘊含著樂趣。透過行不義之事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 【深入淺出解經典】 孔子認為,清苦而簡單的物質生活也有樂趣,難怪他讚賞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

,居陋巷」卻「不改其樂」的生活態度。孔子門人也有大富大貴者,他並不仇視有錢人,只是鄙視「不義而富且貴」的行為。富與貧並不是衡量一個人格調高低的標準,精神方面的追求才是君子的興致所在。 【故事鏈結】 春秋時晉國的智伯,本為晉國六卿之一,雖然勇毅果敢,但是貪得無厭。他首先與韓、趙、魏三家滅范、中行二卿,後來又主持立晉昭公的孫子為國君,進一步控制晉國的大權。這還無法滿足他的野心,他還積極醞釀吞併其他三家的計劃,得寸進尺,竟向三家索要土地。此類的不義之舉,終於引起眾怒,最後在三家的聯合攻打之下,智伯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境地。 【古為今用】 富貴與道義並非總是能夠相安無事,在激烈競爭之下,某些寡德之人難免

會鋌而走險,以身試法,以此來獲取不義之財。透過行不義之事而富貴者,由於良心受到譴責而惶惶不可終日,而不為外物所累的君子不會有這種煩惱。真正的窮人,不是經濟上的貧困者,而是那些「窮得只剩下錢」的精神暗昧者,這種人所擁有的富貴,顯然是空虛而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