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彬恒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吳榮彬恒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向世陵寫的 「克己復禮為仁」研究與爭鳴 和丹梧的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恒耀不但是全球前10大汽車扣件廠也說明:有本事直接打入歐美三大車廠,品質、產能足以應付,是特斯拉看上恒耀的關鍵。吳榮彬解釋,電動車的螺絲螺帽都是重新設計過 ,和一般引擎汽車不一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星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研究所 游士正所指導 莊雅愉的 國人出國東南亞旅遊知覺風險、知覺價值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2021),提出吳榮彬恒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知覺風險、知覺價值、重遊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楊雲驊所指導 黃謀信的 雙重犯罪原則之理論與實務─以洗錢防制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及刑罰域外效力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雙重犯罪原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刑罰域外效力、洗錢防制、40項建議、第三輪相互評鑑、FATF、APG、引渡、聯合國反貪腐公約的重點而找出了 吳榮彬恒耀的解答。

最後網站吳榮彬-恒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則補充:負責人:吳榮彬·公司名:恒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69916350·公司地址:臺南市東區長榮路1段203號3樓 ·資本額:1000000000·公司狀況:核准設立·核准設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吳榮彬恒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克己復禮為仁」研究與爭鳴

為了解決吳榮彬恒耀的問題,作者向世陵 這樣論述:

向世陵、朱漢民主編的《克己復禮為仁研究與爭鳴/岳麓書院國學文庫》系統地搜集了1976年以來國內外眾多學者關於孔子「克己復禮為仁」這一命題的論述文章,目的是集中展示四十年來學界對該命題及孔子相關思想再認識的成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共選入內地出版的論著62篇(部)、港台海外出版的論著15篇。 向世陵,1955年生,四川仁壽人,哲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 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期刊執行編委。兼任《中國哲學史》雜誌副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 會學術委員等職。主要從事

中國儒家哲學和儒釋道關係研究。主要著作有《宋代經學哲學研究·基本理論卷》《理學與易學》《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 四系》《中國學術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善惡之上——胡宏·性學·理學》《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變》《儒家的天論》等。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主編多部 著作和教材,獲得國家部委、北京市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多項學術獎勵。 序 上編 中國內地“克己復禮為仁”研究與爭鳴 第一章 典籍釋義與工具書 一、典型論著 1.趙紀彬:《論語新探》 2.楊伯峻:《論語譯注》 二、補充拓展 1.趙吉惠、郭厚安主編:《中國儒學辭典》 2.董乃強主編:《孔學知識詞典》 3.錢遜:《(論語)讀

本》 4.夏乃儒主編:《孔子辭典》 5.孫欽善:《論語本解》 第二章 “克欲(約己)”與“能己”之辨 一、典型論著 1.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一) 2.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 3.金景芳、呂紹綱:《釋“克己復禮為仁”》 4.郭齊勇編著:《中國哲學史》 二、補充拓展 1.孫叔平:《中國哲學史稿》 2.楊柳橋:《孔子仁學發微》 3.查昌國、吳海波:《“克己”重釋》 4.劉文英:《中國哲學史》(上卷) 5.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l卷) 6.晏玉榮:《試論孔子以禮克己的思想》 第三章 “返回”、“符合”禮與“踐禮”之辨 一、典型論著 1.鄭昌淦:《“克己復禮”辨》 2.

宋敏:《克己復禮另解——兼及春秋政體》 3.匡亞明:《孔子評傳》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 二、補充拓展 1.王長華:《孔子仁學的內容及特點——兼談仁禮關係》 2.李波:《“克己復禮”再認識》 3.錢穆:《論語新解》 4.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主編:中國哲學史 5.趙書妍、李振宏:《“克己復禮”的百年誤讀與思想真諦》 6.張自慧:《“克己復禮”的千年聚訟與當代價值》 7.樊浩:《論語》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學詮釋 第四章 “周禮”與“常禮”之辨 一、典型論著 1.汪國棟:《孔子仁學新探》 2.李耀仙:《孔子論禮的思想》 3.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 4.趙光賢:《論孔子學說中“仁”

與“禮”的關係》 二、補充拓展 1.范壽康:《中國哲學史通論》 2.丁原明:《“克己復禮為仁”的再評價》 3.劉祚昌:《論孑L子的政治思想—兼論孔子的教育活動與他的政治思想的關係》 4.王鈞林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 5.高恒天、陳迎年:《孔子對周禮的超越》 6.黃忠晶:《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孔子社會思想的核心》 7.熊燕軍:《百年誤讀還是千年爭論——也談“克己復禮”的釋義及其它》 第五章 “大(周)禮”與“小禮”之辨 一、典型論著 1.沈善洪:《中國哲學史概要》 2.陳玉屏:《孔子何以謂“克己復禮為仁”》 3.徐複觀:《中國學術精神》 4.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史新編》 二、補充拓展

1.九所高等師範院校編:《中國哲學史稿》 2.楊憲邦主編:《中國哲學通史》(第1卷) 3.朱正倫:《對孑L子“克己復禮”的再認識》 4.詹石窗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 5.羅國傑:《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政治統治》 6.向世陵主編:《中國哲學智慧》 第六章 仁禮關係之辨 一、典型論著 1.肖蓮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上卷) 2.趙儷生:《有關孔子思想中“仁”“禮”關係的一點辨析》 3.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 4.李澤厚:《論語今讀》 二、補充拓展 1.呂興光:《應該正確評價“克己復禮”》 2.孫景壇:《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證》 3.鄧思平:《“克己復禮”是為和諧》 4.白奚:《援仁

人禮仁禮互動——對“克己復禮為仁”的再考察》 5.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 6.陳泳賢:《仁:愛人與守禮的統一》   下編 海外港臺“克己復禮為仁”研究與爭鳴 第一章 兩方四家的爭鳴 1.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 2.何炳棣:《“克己復禮”真詮——當代新儒家杜維明治學方法的初步探討》 3.勞榦:《勞榦院士來函》 4.勞榦:《與何炳棣院士論“仁”書》 5.杜維明:《從既驚訝又榮幸到迷惑而費解——寫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 6.劉述先:《從方法論的角度論何炳棣教授對“克己復禮”的解釋》 7.何炳棣:《答劉述先教授——再論“克己復禮”的詮釋》 8.劉述先:《再談“克己

復禮真詮”——答何炳棣教授》 9.何炳棣:《原禮》 10.孫國棟:《“克己復禮為仁”爭論平議》 11.何炳棣:《答孫國棟教授(“克己復禮為仁”爭論平議)》 12.孫國棟:《敬答何炳棣教授》 第二章 對相關爭鳴的平議 1.楊志剛:《禮學研究芻議》 2.鄭永健:“克己復禮”的爭論 3.鄭宗義:《“克己復禮”爭議的方法論省察》 4.陶也:《“文革”後“克己復禮為仁”思想研究》 5.林遠澤:《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第三章 杜維明先生有關“克己復禮為仁”爭論的系統詮釋與回應 一、導言 二、討論仁與禮問題的背景 1.如何理解“仁” 2.如何理解“禮” 3.“仁”與“

禮”的關係 4.如何解決“仁”與“禮”之間的張力 三、對“顏淵問仁”章 的詮釋 1.“克己復禮為仁” 2.“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3.“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請問其目” 四、回應何炳棣先生 1.學術思潮的反思 2.回顧何炳棣的批評 3.如何看待何炳棣的解釋 五、反思精神性的問題 1.關注精神性的必要性 2.“顏淵問仁”章 的精神性涵義 六、進一步討論修身哲學 1.修身與自我 2.修身與社會 3.修身與自然 4.修身與天道 附錄 有關“克己復禮為仁”的文獻資料 一、“克己復禮為仁”語句的由來 1.《左傳-昭公十二年》 2.《論語·顏淵》 二、傳統經學的解釋 1.何晏等編:《論語集解

》 2.皇侃:《論語義疏》 3.邢咼:《論語注疏》 三、宋明理學的解釋 1.張栻:《癸巳論語解·顏淵篇》 2.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第十二》 3.蔡清:《四書蒙引》 4.劉宗周:《論語學案》 四、清代經學的解釋 1.毛奇齡:《論語稽求篇》 2.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3.阮元:《揅經室集》 4.劉寶楠:《論語正義》(下) 五、近代經學的解釋 1.程樹德:《論語集釋》 2.楊樹達:《論語疏證》 後記

國人出國東南亞旅遊知覺風險、知覺價值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為了解決吳榮彬恒耀的問題,作者莊雅愉 這樣論述:

摘要 由於旅遊產品具有無形性的特徵,因此,各種風險可能在購買旅遊產品的不同階段產生,因此,研究者想了解旅客的特徵在知覺風險和知覺價值對重遊意願之影響。本研究針對曾去過東南亞旅遊的國人進行研究,探討一、旅客基本資料在知覺風險、知覺價值及重遊意願之間是否呈顯著差異;二、知覺風險和知覺價值是否顯著影響重遊意願。以網路便利抽樣法及滾雪球方式發放問卷。共發放35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48份,以SPSS 22.0統計軟體作資料分析,分析方法有: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逐步迴歸分析、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所示:(一)、「性別」、「學歷」、「年薪」在知覺風險、知覺價值及重遊意願皆無顯著差異。(二)、「年齡」在知覺風險方面並無顯著差異,但在知覺價值及重遊意願均呈顯著差異,其中31歲以下皆高於51歲以上。(三)、「婚姻」在知覺風險方面並無顯著差異,但在知覺價值及重遊意願皆呈現有顯著關係,其中未婚皆高於已婚有子女。(四) 在青壯年組中,若知覺風險和知覺價值同時預測重遊時,知覺風險中只有財務風險負向影響重遊意願;而知覺價值中以情緒價值的影響力最大,另外嚐新價值及附加價值亦顯著影響重遊意願。在中老年組方面,知覺風險只有身體風險與重遊意願有顯著關係;知覺價值的部分則是情緒價值有顯著影響。關鍵字

:知覺風險、知覺價值、重遊意願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

為了解決吳榮彬恒耀的問題,作者丹梧 這樣論述:

曾經的盟友,現今的對手!一部剖析強權中國與美國的世紀箴言……   ◎詳細剖析中美領土、人民、政治、經濟、主權、價值觀、教育和社會民情。   ◎深入研究,觀察入微,文筆幽默詼諧,不但有嚴肅的比較,亦具閱讀樂趣。   ◎揭示臺灣身處中美兩國間斡旋的特殊價值!   丹梧:「以出生地來說,我是一個臺灣人;以祖籍來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以移民的身份來說,我是一個美國人。」作者出身台灣,旅居美國、新加坡多年,並常穿梭於亞洲各國,對於國際局勢與東西方文化,有其獨到的見解。   一個是文明古國,一個是建立才兩百多年的新興國家,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系、不同人文價值的發展下,交會於二十一世紀,此時,是中

國與美國在國際上全面競賽的年代。美國人看中國人,就像一個充滿精力的年輕人無法理解一個曾經滄海、聰明睿智老人的想法。中國人看美國人,就像一個滿身病痛的老年人希望早日脫胎換骨,活得像這位年輕小伙子一般地健壯。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恆的利害關係。曾是二次大戰盟友的中美兩國,今天卻是世界舞台上競爭的對手。二十世紀末崛起的世界工廠,將在二十一世紀撼動全球;稱霸二十世紀的強者,如何面對新世紀、新勢力的挑戰?   中美兩國都擁有核子武器,兩者之間的競賽,不僅會導致自身的興衰,更會將許多國家捲入其中。中美兩國的較量,既然關係本世紀人類的生死存亡,那麼了解兩國政經背景,觀察兩國未來實力,自

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而台灣,也會因此更知道如何自處! 作者簡介 丹梧   二戰後生於台灣新竹。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畢業,赴美留學,獲化學博士學位,曾在康乃爾大學研究。   作者先任職國際煙草公司研究部,居住在美國十二年,後舉家遷到東南亞為華商集團工作,歷任品管部主任,生產、研發總執行長,國際部執行副總。由於職務的需要,足跡遍及東南亞、海峽兩岸、及至全世界。   作者酷愛旅遊、攝影,研究歷史、風水,關心中外時局。2006年退休,現今住在新加坡。 推薦序 (一)臺灣也在大歷史舞台上   舞台上沒有永遠的主角。   世界舞台也一樣。   埃及、希臘、羅馬、波斯、西班牙、大不列顛、中

國、阿茲特克、馬雅……等,每一個曾經強大的文明與帝國,都必須在興盛後凋零,甚至消亡,走進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強大的人類國家,大約都只有維持短暫的輝煌,光是中國就只能列舉出幾個壽命長達數百年的朝代。這宿命是源自於人類的基因,或是一種社會或組織?   世界的版圖在十九世紀被西方海權國家透過船堅炮利打出原形後,半世紀的戰火延燒成為兩次世界大戰,並創造了美蘇兩大強權。接著蘇聯解體,美國儼然成為世界舞台上的唯一主角。但好景不常(這句話倒活得挺長),靠貸款編織出來行銷世界的「美國夢」在一場金融海嘯後成了神話與笑話。中國卻成為「世界工廠」,更很快地轉變成「世界市場」,現在則成為最大資本主義

國家的最大債權國,後蘇聯時期的「假想敵」變成債主、恩人、大買家。中國崛起後,中美兩大強權要常在舞台上演對手戲,演技能否贏得金像獎或百花獎,肯定大家都在看。   身為一個臺灣人,若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以前,最有趣的部份莫過於我們瞭解中國勝於瞭解臺灣。弔詭的是,我們並不瞭解三十八年以後真正的中國,因為課本只教三十八年以前的中國,接下來的中國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現在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國,臺灣拼了命也要搶著跟中國做生意,我們明明有同文同種的優勢,卻被「一個中國」的魔咒緊緊捆綁在不敢獨也無法統的小島上。   對歷史還有點瞭解的人應該知道,這都是1894年甲午戰爭搞出來的爛攤子。但其實沒有人知

道,如果甲午戰爭沒有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是否落難臺灣的中國人和本土的臺灣人還有機會能在幾十年間建造出一個讓世人側目且讚嘆的自由民主臺灣奇蹟。   舞台上,燈光下耀眼的主角是中國與美國,中間的臺灣是配角,還是被編劇留下伏筆的要角?咱們只能說:走著瞧!   本書作者很用心地把中美兩大世紀強權的領土、人民、政治、經濟、主權、價值觀、教育和社會民情一一介紹出來,去蕪存菁地帶出了有助於讀者比較兩國特色的重點,並結合自己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的經驗和觀察,以一本小百科的架構如此精簡卻到位地鋪陳出足夠完整的認識架構,這是讀者的福音。   當然,作者身為臺灣人,自然比西方或中國作者更清楚知道臺灣在中美關係中的

特殊地位,但老實說,這種「清楚」不是每個生在臺灣的人都懂。   中國近五千歲,美國兩百多歲,一位百歲人瑞和一個四歲小娃,東方與西方重新站上一個新的起跑點,下一個世紀的新走向,臺灣將如何運籌帷幄,本書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引,值得參考。 水邊╱白象文化資深出版經紀人 (二)   此書未出版前,作者即敦請我先閱讀。因為作者前書文筆幽默風趣,故事引人入勝,對菸草之專業及見解非常出眾,讀完其前書後,正期待其再出新書。兩年後果然又有新著,真有幸能先讀為快。   世界各地的華人若對臺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及美國之歷史、現況及將來關心者,一定會對此書有興趣。中國代表東方文化、歷史悠久,而美國則為

西方文明的傳承。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中國巳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兩者對世界、人類影響很大,真值得一比。   此書對學者、政要、商人、遊客及學生,尤其重要,很值得當作參考。其對中美兩國之人文、歷史、地理、政體、經濟、軍事、風土人情、社會價值觀及教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描述生動有趣而真實。我本人在臺灣及美國各住了30多年,對兩地的暸解還不如此書之深入。   書中提起,一言一行能影響美國及世界股市很大的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又稱美聯儲),竟然是由大銀行團籌組而成,它非聯邦,也無儲備,更不是銀行。美聯儲居然還有營利,並上繳大部份利潤給國家,少部分給其投資的銀行。看到此事實,令人

非常驚奇,原以為聯準會之成立只有兩個任務,即控制通貨澎漲,及剌激景氣而己,從此書知道其成立背景後,才瞭解為何2008年次貸危機時,為何要先救銀行,然後希望銀行再貸款給工商業或民間。   此書對美國資本主義的來源、運作、優劣點有精深的描述,值得一讀。此書對臺灣的土地改革,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成立加工出口區,產業提升轉型,都有詳細敘述。對中國經濟改革,招商引資以實例說明,很有趣。認為中國自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是以資本主義方法搞所謂的市場經濟。   其建議中國把注意力放在建立制度,杜絕貪腐,減少貧富懸殊,解決城市與鄉村戶藉及福利差異,控制食品安全,減少環境污染而非與美國對抗,非常有見

解。   在價值觀上,此書比較得很好,中國有儒家忠恕思想,並崇尚孝道及有家庭觀念,是華人優良傳統,而美國很多人也有敬祖尋根的意識,讀者也親身體驗到。我的媳婦是美國白人,也曾經向我要祖譜。我只好將神主牌內之祖譜翻譯給她。她那天還要跟我兒子去臺灣及大陸尋根。其他的風俗民情也很有趣的比較,很有看頭。   教育方面的比較也很出色,上大學大陸學生參加高考,再按成績及志願被錄取;而美國申請大學,參考學生SAT(英文及數學等能力測驗)、課外活動及領導能力等。作者認為中國若使用類似美國作法大概行不通,我有同感。以前有個大陸朋友告訴我,他女兒升學考試比錄取分數差了幾分,他需要去跑學校。我從未聽過此名辭很好奇

,他說多交一些錢即可錄取。   還有考試內容,臺灣以前要考國父思想而大陸考馬列思想,有位大陸研究生跟我說他考40分很痛苦。美國考SAT也沒把三權分立當作一科來考,真是國情不同。   書中描述中國及美國人情味,我也有體會,中國人待客彬彬有禮,客客氣氣、問長問短很有人情味。但上次在星州向一年輕華人問路碰壁,讓我覺得滿頭霧水,可能中國人是對認識的人客氣,而對路人冷淡。   我有次在聖路易斯車子卡在大雪中動不了,有位黑人學生自動過來幫忙,在車後一抬,車子脫離雪堆,真是感激。還有一次在紐約市中城鬧區,在光天化日下被兩個黑人搶錢,路人雖多,但視而不見,沒人幫忙報警。人情冷暖好壞,可能與地域有關。

  此書對中美兩國之風俗人文舉了很多例子,非常有趣。終結觀惑,讀此書勝過我在臺灣及美國住過幾十年的經驗。此書深入研究,觀察入微,文筆優美,不但有嚴肅的比較,且具有娛樂性。作者用字幽默詼諧,讀者看了一定會想多看幾次。 炎利 寫于新澤西州 作者序   撰寫《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的美國歷史大師斯塔夫理阿諾斯(L.S. Stavrianos)曾說:「在公元1500年以前的任何時間,中國的文明比世界任何地區的文明進步。」長期的強盛和文明的燦爛,使中國人固步自封,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天下的中心。」   公元1500年之後,歐洲發生了一系列創世紀的變革——文藝

復興、啟蒙運動、宗教革命、海事冒險、工業革命。生氣勃勃的歐洲列強,不僅取代了不進則退的中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更遠渡重洋侵略中國。1911年,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志士推翻滿清,千年帝制終於劃上了休止符。   二十世紀初的短短五十年間,歐洲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削弱了西歐領導全球的地位。北美洲的美國與東歐的蘇聯繼之而起,成為東西兩大集團的龍頭,在軍事、科技和意識形態上,爭得你死我活。   國與國之間,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恒的利害關係。   二十世紀末期,蘇聯宣告解體,中國悄然崛起,「中國威脅論」不脛而走。中美兩國曾經是二戰期間在亞洲對抗日本的盟友,今日卻演變成世界舞臺上爭

競的對手。   二十一世紀將是懷有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系、不同人文價值的中國與美國,在國際上全面競賽的年代。   由於中美兩國都擁有核子武器,兩者之間的博弈,不僅會導致自身不同程度的盛衰,更會將許多國家捲入其競爭的漩渦。中美兩國的較量,既然是世紀人類生死存亡的大事,了解兩國政經背景的不同,前瞻兩國未來的實力,實在是時人刻不容緩的必備知識。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贏得對方,美國正流行著「中國熱」,許多知名的中國通寫出了大批報導中國的書籍,如《追尋現代中國》、《毛澤東最後的革命》等;中國方面也流行著「美國熱」,發行了不少介紹美國的書籍,如《美國憑什麼》、《你可能不

知道的美國》等。   從這些琳琅滿目的書籍中,我們不難注意到,外國學者雖博覽群書、引經據典地描述中國,但大多沒有從小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作品中對中華文明的看法,猶如霧裡看花;而中國作家之介紹美國,大多數著重於表象、數據,對美國不是歌功頌德,就是恣意謾罵,缺乏居住在美國的親身體驗。   有幸出生於二戰後的我,1971年從臺灣飛越太平洋到美國留學,12年後又回到亞洲工作,65年的時光就在太平洋兩岸徘徊──成長、求學、工作、養家、退休。以出生地來說,我是一個臺灣人;以祖籍來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以移民的身份來說,我是一個美國人。   由於「外黃內白的香蕉身份」,居住或旅遊任何國度、任何地方

,我總是用異鄉人的眼光,觀察著周遭的一切。身在美國時,常將美國所見,比之若發生於中國;身在中國時,常將中國所聞,比之若發生於美國。   讀了許多中美大學者的著作之後,我想趁著世人對中美議題熱度未退之際,以一個小市民居住在兩國的經驗與心聲,撰寫一本書,來表達自己對美國的認知及對祖國的懷念。 本書名為《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PK也者,可以是善意的競爭,也可以是惡意的較勁。PK的舞臺就設在世界最大洋的兩岸,唱對臺戲的兩位主角──中國(China)在太平洋之西,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太平洋之東。   在論述兩國異同的議題之前,作者要先強調自己

是學理工的,對國共的鬥爭、臺灣藍綠的糾結、美國民主、共和黨的爭論,都沒有預設的立場,書中涉及自己對時事的看法時,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本書所稱的中國,乃泛指臺灣海峽西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與海峽東岸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這個說法並非作者首創,而是根據海峽兩岸簽署的《九二共識》,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領土、人民、政府、主權乃是構成國家的四個基本要素。本書的前幾個章節就是站在這四個要素的平臺上,宏觀地俯瞰這兩個大國。在比較雙方政府的第三章中,又分(1)建國人物,(2)政治

體制,(3)政治事件等三個章節,來加以透視。   本書其後的章節則聚焦於兩國人民不同的價值觀,社會經濟體制及影響國家未來的教育制度。在最後一章裡,作者嘗試著將視野擴展到兩國截然不同的社會民情——人民的性格、醫藥、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習慣。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常要上網閱讀兩國的史料、統計數據及新聞動態。有很多次覺得自己是在比較「蘋果與橘子」(Apple and Orange)。蓋兩國的歷史,一個是世界碩果僅存的古文明,一個是建立才兩百多年的新興國家;兩國的人民,一個是黃種的漢人佔絕大多數,一個是來自歐洲及拉丁美洲的白種人佔多數;兩國的政治,一個是民主法治,一個是一黨專政;兩國的經濟,一

個是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一個是正在從共產主義蛻變成社會主義;兩國的社會民情,更是天差地別的不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中國近代史,倘若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與孫中山能像美國的立國先賢攜手共創共和,則中國一定不會是今天的這種局面;假如抗日勝利之後,國共雙方能夠像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人民摒棄不同的政治信仰,握手合建中華,則大陸、臺灣一定不會有今日的海峽分隔,一國兩制。   可惜歷史沒有「倘若」和「假如」,隨著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敗居臺灣的蔣政權因為韓戰的發生,成為美國圍堵共產國際的一顆棋子,受到美國第七艦隊的庇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蔣經國「處變不驚」的領導下,臺灣不僅爬升為亞洲

四小龍之首,還成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美麗之島」。   聲稱「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毛澤東,卻領導著大陸人民從事無休無止的政治鬥爭,其荒繆之最,首推文革。毛死後,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跟著臺灣人的腳步「摸石頭過河」,走入了以外銷為主的經濟模式。改革開放後的短短三十年,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的工廠」,還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   科學新時代的先驅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他的《隨筆全集》裡寫著:「國家疆土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財政收入的多少是可以計算的;人口可以由戶籍來顯示,城鎮的數目和大小可以由地圖來標明。然而在國家事務中,

沒有比正確估計國家的力量更容易出錯的了。」   由於海峽兩岸的分隔與世事的變化,臺灣已成為大陸經濟模式的先驅,未來也可能成為大陸政體的表範。比起大陸的作家,筆者比較容易以第三者的立場,不假掩飾地用自己的感觸,去探究太平洋兩岸三地(美國,大陸、臺灣),在地理、歷史、文化、生活方面的異同。筆者也嘗試著比較兩國硬體及軟體的實力,旨在期盼著這兩大國在今後世界舞臺上,扮演著建設性的領導腳色。   筆者堅信人種、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更會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摩擦與誤解。筆者最大的願景是,中美兩個大國能夠坦誠地去了解對方,存異求同,和平相處,不會因為不必要的誤會而大動干戈。因此,《

強權新紀元!中國PK美國》一書,既為中國人而寫,也為美國人而寫。   讀完本書的讀者,應該能夠在字裡行間捕捉到片紙隻字,琢磨中國與美國的PK,誰優誰劣?   讀完本書的讀者,應該能夠在幾個章節中聽到絃外之音,了解中國與美國的PK,誰主浮沉?   讀完本書的讀者,應該能夠自己評估一下PK的兩國是為敵好?抑或為友好?筆者堅信偌大的太平洋,一定容得下PK兩國的和平競爭與共同生存。   為了讓讀者感同身受,筆者將多年來自己所拍攝的照片附加於書中,同時也在文章中現身說法,用「楷體」寫出自己切身的經驗及感觸,其中若有錯誤,還希望讀者多加包涵、指正。   最後,我想利用這個篇幅,感謝自己

太太、妻弟清華大學林教授、舍妹新竹女中退休的吳老師,對我撰寫此書提供的資料和鼓勵;感激臺灣竹北及美國舊金山兩棲的陳同學,百忙之中閱讀我的稿件並引導我撰寫的手法。   我曾經在臺北尋找出版商踢到鐵板,正想放棄出書的念頭,卻接到居住在美國數十年黃同學寄來的電傳,他預讀我的稿件,不辭勞煩地寫下「讀後感」,再度啟動了我出書的決心,才積極地聯絡上白象文化。透過黃兄本人的同意,我將他寫的讀後感,列入本書的「推薦序」。黃同學的鼓勵,令我終生難忘。   幾個月前,我特地開車到台中拜訪白象文化的創始人張輝潭先生。見面談話中,知道張總監原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工學院,曾經是妻弟的學生,後來轉行出版事業。同樣畢業

工科,同樣對寫作有愛好的我,終於鼓起勇氣懇求張總監為本書寫一篇「推薦序」。透過白象出版社同仁提供的專業化服務,本書才能順利問世,筆者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前言) 第一章 領土 第二章 人民 第三章 政府 第一節 建國人物 第二節 政治體制 第三節 政治事件 第四章 主權 (軍備) 第五章 價值觀 第六章 經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社會民情 結語 第一章 領土在遙遠的未來年代,海洋將鬆開對世界的束縛,一片遼闊的大陸將會出現,航海家將會發現新的世界,圖勒(指冰島、格陵蘭一帶)也不再是地球的極限。悲劇作家塞內加的預言天地造就了一個供人類居住的最好地方

。五月花號船長 約翰史密斯喚起我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啟超 評甲午戰役中日為一個只有山羊的小島而大動干戈,顯然是瘋狂的。美國彭博社評論釣魚臺的中日關係誰能領導21世紀的清潔能源經濟,誰就能領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我希望美國成為這個國家,我希望美國贏得未來。美國總統歐巴馬 喬治城大學演講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當我第一次聽到「美國的建立與中國的誘惑有關」時,以為說話者只是隨口瞎掰而已。中國有五千年的傳承,美國只有近兩百五十年的歷史;中國地處太平洋之西,美國位在太平洋之東,這兩個國家相隔幾萬里,應該是「八竿子打不到」的歷史及地理關係。後來一想,原來說這話的人也不無道理。如果沒有中國的誘惑,哥倫

布就不會冒死想到中國淘金,因而意外地發現新大陸;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美國就不會在北美洲建立起國家。熱內亞人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是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冒險家,他本人相信地球是圓的,在讀了《馬可波羅東遊記》後,不勝嚮往中國的繁榮,一心想要到中國淘金(註1)。哥倫布以「中國是黃金、白銀遍地,絲綢、瓷器無數的天堂」,說服了西班牙王后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Queen Isabella),最終以生意合作的方式(王后70%,哥倫布30%),得到女王的資助,海上冒險的航程才得以起行。哥倫布于1492年8月3日,帶領著88位船員,3艘木帆船,離開波路斯港(Palos),啟程往西去尋找

通往中國的捷徑。出海航行了70天後的10月12日,在全體船員感到絕望的當兒,哥倫布一行踏上了巴哈馬群島(Bahamas Islands)(註2),繼而發現了「新大陸」(The New World)。當時哥倫布以為這個地方是離中國不遠的印度(India),所以稱呼當地的土著為「印第安人」(Indian)。

雙重犯罪原則之理論與實務─以洗錢防制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及刑罰域外效力為中心

為了解決吳榮彬恒耀的問題,作者黃謀信 這樣論述:

本文共分為六章,除第一章「前言」及第六章「結論及建議」外,主要部分共4章。第二章先就「雙重犯罪原則之定性」定義「雙重犯罪原則」之意義及理論基礎,本文所指之「雙重犯罪原則」,除傳統之「雙重犯罪原則」概念,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方面之「雙重犯罪原則」外,另亦包括「刑罰域外效力」方面之「雙重犯罪原則」。從「雙重犯罪原則」在此兩方面之共同理論性基礎及在法律域外效力控制之差異性,探究為何「雙重犯罪原則」在諸多批評及利益衝突之國際趨勢下,迄今依舊存在,並不會完全消失之理由。第三章探討「雙重犯罪原則之適用趨勢與規範模式」,從相關之「40項建議」、國際公約及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對於「雙重犯罪原則」之規範內容進行

比較分析,固然可確立該等國際規範對「雙重犯罪原則」係採取緩解或摒棄適用之國際趨勢。惟具體落實在各國之內國法時,各國基本上仍在「雙重犯罪原則」之前提下,僅進行緩解適用「雙重犯罪原則」。此種與國際趨勢歧異之基本立場,導致國際公約、條約、司法互助協定及各國內國法就「雙重犯罪原則」之規範模式極為分歧,而我國亦不例外,此章乃就相關之「雙重犯罪原則」所採取之具體規範模式及法規適用情形進行比較分析。第四章探討「洗錢防制關於刑事司法互助之雙重犯罪原則」,論述與洗錢防制相關之刑事司法互助及「雙重犯罪原則」之法律規範體系及內容。其中我國新制定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及因應第三輪APG相互評鑑而大幅修正之洗錢防制法有關

「雙重犯罪原則」之規範內容,代表我國對「雙重犯罪原則」之基本立場,本章乃進而探討我國有關「雙重犯罪原則」所持之基本立場、法規範衝突及具體適用情形。第五章探究「洗錢罪關於域外效力之雙重犯罪原則」,隨著本國刑罰域外效力不斷擴張的結果,國際間及我國對於刑罰域外效力之「雙重犯罪原則」如何回應此種發展趨勢。關於洗錢罪之刑罰域外效力,國際間及我國對於洗錢罪及其前置犯罪之刑罰域外效力,是否均應該採取摒棄或緩解適用「雙重犯罪原則」之立場;我國該如何面對防制洗錢之強勢國際組織FATF及APG等組織,以及該等組織以強勢手段推行之統一標準「 40項建議」等規範及其評鑑結果;因應該等國際強勢組織與規範,探究我國未來有

關「雙重犯罪原則」之修法方向及「雙重犯罪原則」之存廢問題。